鸡埘啄雁如鴐鹅,万里天衢且一波。
宫锦络衫弓石八,与人同状不同科。
鸡埘啄雁如鴐鹅,万里天衢且一波。
宫锦络衫弓石八,与人同状不同科。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译文: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你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
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
他人骕(sù)(shuāng)¹马,而我薜(bì)²心。
译文:他人汲汲于富贵,而你能够保有隐逸之情。
注释:¹骕骦:古书上说的一种良马。²薜萝: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译文:春雨停了,你的府门前一片肃穆,黄莺在繁茂的柳树深处鸣叫。
长廊閟军器,积水背城阴。
长廊閟(bì)军器,积水背城阴¹
译文:曲折悠长的长廊里并没有陈列你督造的各式各样的器物,这一方山池就坐落在城北。
注释:¹阴:指北面。
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
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
译文:你的窗外是茂盛的芳草,你的床头摆放着排遣心绪的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译文:你像和煦的清风一样,那多么人对你羡慕欣赏!除了别人,我也是你的知音啊!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非 一作:岂)
逢时¹²为贵,历代³无才。(非 一作:岂)
译文:生而逢时是最为难得,以往各代并非没有人才。
注释:郭隗:战国时期人,燕昭王客卿。¹逢时:谓遇上好时运。²独:相当于“特”。³历代:以往各代。⁴非:一作“岂”。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wěi)¹亦何²³,遂起黄金台
译文:郭隗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注释:¹隗君:即郭隗。²亦何:何其,多么。³幸:幸运。⁴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招贤台,相传为燕昭王为礼遇郭隗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这首诗写战国时期贤士郭隗有幸受到燕昭王的礼遇,体现了作者对开明盛世的向往、对先贤丰功伟绩的追慕、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反映了古今仁人志士的普遍遭际。全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语言质朴,情感深沉。

  全诗的主旨落在开头两句:“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这两句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慨,表明诗人的不得志,非己无才,实乃生不逢时。这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悲愤和辛酸,概括了封建时代许多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悲剧。因为生不逢时,所以更加渴望明主,更加仰慕前贤。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昭王想招揽天下贤士报齐国之仇,首先为郭隗改建了宫馆,并且像对待老师那样地尊敬他。因此诗中说:“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

  这首诗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对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思考。此诗之所以能对后来的中国读者产生强烈的美学吸引力,靠的是文学历史的背景。它借古讽今,情感深沉,被看成令人信服的朴质风格,是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摹拟格式之一,即不是模仿行动和外界,而是模仿内在的情感状态。历史的联想使得这些情感成为正统的、极其严肃的情感,而不是纯个人关注的细微情感。此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诗人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一次重要实践。

参考资料:
1、 乔 玉.论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青春岁月,2017(20)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39-144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昨日得卿(qīng)黄菊赋,碎剪¹金英²填作句。
译文:昨日得到了爱卿作的黄菊赋,看到这用细细剪裁的金黄色菊花,斟酌而成的词句。
注释:李俨:因被赐耶律姓,也称耶律俨,析津(今北京市西南)人,好学有诗名,为人勤敏,官至参知政事,深受道宗宠遇。¹碎剪:细翦。²金英:指菊花。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¹西风吹不去。
译文:感觉我的袖中依然残留着菊花的香气,就算是冷清的西风也吹不散。
注释:¹冷落:指冷清。

  这首诗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为了回丞相李俨《菊花赋》而作。此诗通过巧妙的联想,写出秋菊独傲风寒的异质,并以此抒发诗人的敬慕之情,极富韵致。

  首句破题,点出《黄菊赋》;次句即缘《黄菊赋》意脉拓展,对《黄菊赋》进行品评。

  “金英”即黄菊,南朝梁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菊花偏可喜,碧叶媚金英”,唐陈叔达《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贪英”,其中的“金英”皆指黄菊花而言。“碎剪”,犹言“细细地剪裁”。剪裁金英,斟酌词句,而组成一篇《黄菊赋》,由此可见李俨写作态度的认真和此赋辞藻的华美。不过,这还只是对《黄菊赋》表面辞藻形式的品评,

  三、四两句便进入神髓的品评:诗作者从读过此赋之后的感觉入笔,突出表现了黄菊亦即《黄菊赋》品格中固有的清香与贞傲。这首诗的脉络是这样:其第一句无疑是写《黄菊赋》,第二句用“金英”由《黄菊赋》切入到菊,到了三、四两,更深一层着笔,从形到神,专写留在袖中的“余香”,而且是“冷落西风吹不去”的“余香”,这是写菊,也是写赋,是借赋写菊,更是为写赋而写菊,两者兼写,相得益彰。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用“赋”的笔法,即直陈其辞,未见其长,能见其韵味者全在三、四两句,第四句尤为神来之笔。诗家作诗,要求留好字以助警策,留好韵以助精神。这首诗的好字好韵皆在结句,因而警策,精神亦在结句,短短七个字,毫不见刀斧浪,却把全诗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诗的结构看,结句的“冷落西风”不仅用节候特征呼应和回扣首句点出的黄菊——这正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如《礼记》所云:“季秋之月,菊有黄华”,更重要的是为黄菊渲染了环境气氛,并借以深刻地表现了黄菊的品格:“涉变节而不伤,凌九秋以愈馥。”这是作者对黄菊的赞颂,也包含着对李俨的勉励,同时,从中也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取向和审美理想。这种志趣、理想的萌动,自然应是受了李俨《黄菊赋》的启迪(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也可能有此讽谏目的)。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5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学淳.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皇帝¹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dān)虑,祗(zhǐ)²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³不行。
译文: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注释:¹皇帝:这里指宋仁宗。²祗:恭敬。³教尼:教学受阻。教:教育,指导。尼:阻止;阻拦。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三十有二年,范阳¹祖君无泽²知袁州³。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què)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yǐng)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jué)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wǔ),黝(yǒu)(è)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páo)(lǐn)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译文: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注释:¹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²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³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⁴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⁵陈君优:陈优,字复之,北宋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进士。⁶黝:淡黑色。⁷垩:白色土。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舍菜¹且有日,盱(xū)²李觏(gòu)(shěn)³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áo)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zī)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xiáng)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suī)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注释:¹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舍,放下。²盱江:水名,一称抚河,又称建昌江,在今江西东部。³谂:规劝,告诉;勉励。⁴草茅:指在野的人。⁵谭:同“谈”。⁶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称,大家,诸君。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译文: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

  在《袁州州学记》中,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学宫破坏、孔庙狭窄的现状,决定兴建一座新学宫的过程。当学宫落成,举行“释菜”祭孔的时候,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发了一通议论。他说,秦始皇想万代做皇帝,但刘邦一带头造反,函谷关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将领,叛变投降,争先恐后。为什么?是《诗》、《书》的大道理被抛弃了,人们只见私利,而没有听过正义之声呀!而汉武帝、汉光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纯善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军阀,也不敢胆大妄为,圣贤的教化深入到了这个地步。如今,你们袁州的读书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关怀,在本地的学校学习古代圣贤,就应该培养忠孝礼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贵,那不仅是耻辱,也让朝廷为政者担忧呀!

  凡是读过《袁州州学记》的人,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反复宣示“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说教。但再读思之,则又释然。范仲淹不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吗?倘若能把这个“君”解读成国家的话,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了。

  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袁州州学记》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摇曳多姿,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但它凝炼庄重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如果撇去它的文学意义不论而从广告层面上去看,《袁州州学记》可能是较早宣传宜春(袁州)的报告文学了。就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感谢李觏。据史志载,最早在宜春兴建昌黎书院(当时称韩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学记》中的主角祖无择。由此很自然会让人想到,倘若昌黎书院还在,何不以此为基础,建成一个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场所——就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让人们能真切地触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yuánzhōuzhōuxué

gòu sòngdài 

    huángèrshíyòusānnián zhìzhàozhōuxiànxué wéishíshǒulìng yǒuzhéyǒu yǒudān zhīshùn yǒujiǎguānjièshī gǒuwénshū huòliánshùchéng sòngxiánshēng chàngér jiàoxíng 

    sānshíyòuèrnián fànyángjūnzhīyuánzhōu shǐzhì jìnzhūshēng zhīxuégōngquēzhuàng réncáifàngshī xiàokuòshū chènshàngzhǐ tōngpànyǐngchuānchénjūnshēn wénérshìzhī  xiàngjiùmiào xiáàigǎiwéi nǎiyíngzhìzhīdōng juézàogāng juéwèimiànyáng juécáikǒngliáng diàn殿tǎngmén yǒuèdān  shēngshīyǒushè páolǐnyǒu bǎiěrbèi bìngshǒuxiézuò gōngshànqín chénzhǎn yuèmíngniánchéng 

    shècàiqiěyǒu jiānggòushěnzhòngyuē  wéidàizhīxué kǎozhūjīngjiàn qínshān西áoliùguó wànshì liúshì érguānménshǒu jiànjiàng màixiángkǒnghòu  ?shīshūzhīdàofèi rénwéijiànérwényāněr xiàochéngfēng shìchūróngxíng jiēxuéshù huàzhīhòu yánlíng xiàn cǎomáowēiyánzhě zhéshǒuérhuǐ gōnglièzhènzhǔzhě wénmìngérshìbīng qúnxióngxiàngshì gǎnchénwèi shàngshùshínián jiàodàozhījiérénxīn jīndàizāoshèngshén ěryuánxiánjūn ěryóuxiáng jiànrénzhī tiānxiàzhì tányuètáomín yǒuxìng yóudāngzhàngjié wéichénzhōng wéixiào shǐ使rényǒusuǒlài qiěyǒusuǒ shìwéicháojiājiàoxuézhī ruònòngyāoér èrsānzhīxiū wéiguózhězhīyōu  

    niánshízhìjiǎ xiàmǒuyuèjiǎ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敦煌¹太守²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³
译文:敦煌郡的太守既才且贤,郡中太平无事高枕而眠。
注释:后庭:内室。¹敦煌:唐郡名,地处河西走廊西风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²太守:即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³高枕眠:高枕而眠,指对所理之事无忧无虑,十分放心。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qì)¹里人种田。
译文:太守到来高山涌出泉水,黄沙地上农人安心种田。
注释:¹碛:沙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敦煌耆(qí)¹鬓皓然²,愿留太守更五年³
译文:敦煌白发老人年高望重,衷心挽留太守连任几年。
注释:¹耆旧:年高望重之人。²鬓皓然:鬓发雪白。皓,白。³更五年:即连任。唐制,地方官五年而任满。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¹置酒张锦筵(yán)²
译文:城头月儿东升星斗满天,后庭早已排下豪华酒筵。
注释:¹曲房:即题目所说“后庭”。²锦筵:精美豪华的酒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jì)¹插金钿(diàn)²
译文: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金钿。
注释:¹侧垂高髻:高挽发髻,垂向一旁,似为当时流行发式。²金钿:金制的首饰。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醉坐藏钩¹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²边。
译文:醉坐烛前玩起藏钩之戏,不知钩儿藏在哪个地方?
注释:¹藏钩:古时的游戏。以一钩藏在数人之手,由当局者猜射。²若个:哪个。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为君手把珊瑚鞭(biān)¹,射²得半段黄金钱³,此中乐事亦已偏
译文:为您手中握起珊瑚之鞭,带着醉意射中半段金钱,其中乐趣奇特难言!
注释:¹珊瑚鞭:以珊瑚为装饰的马鞭。²射:猜度。³半段黄金钱:似指金钩。⁴偏:奇特。

  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写后庭酒筵场面。也分别从各个方面来铺写。先写酒筵的环境:月出城头,星斗满天的良宵。次写写席间陪酒的美女,着重写她们打扮的艳美,以衬托“锦筵”二字。而醉后游戏场面写得很细致,很有兴味;最后以“此中乐事亦已偏”作总的归结。这段描写,既注意到酒筵的时间顺序,又注意到酒筵的各个方面;筵前的气氛轻松恰悦,筵中和醉后写得气氛热烈。诗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敦煌,在这样一个塞外晴朗的月夜,参加了这样一个筵会,因而诗人的心情是极欢快的。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但诗人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守到来”。地方官的能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固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的劳动,诗人这里的称颂未免有过份之处。而且,把后幅描绘的花团锦簇的酒笼与前幅“黄沙破里人种田”相对照,就表现了作者阶级意识的流露。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5-9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1-184

dūnhuángtàishǒuhòutíng--céncān

dūnhuángtàishǒucáiqiěxiánjùnzhōngshìgāozhěnmián

tàishǒudàoláishānchūquánhuángshārénzhǒngtián

dūnhuángjiùbìnhàorányuànliútàishǒugèngnián

chéngtóuyuèchūxīngmǎntiānfángzhìjiǔzhāngjǐnyán

měirénhóngzhuāngzhèngxiānchuígāochājīndiàn

zuìzuòcánggōuhóngzhúqiánzhīgōuzàiruòbiān

wèijūnshǒushānbiānshèbànduànhuángjīnqiánzhōngshìp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