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紫飘零绿满城。春风于此独留情。谁将十幅吴绫被,扑向熏笼一夜明。
风不定,雨初晴。晓来苔上拾残英。连教贮向鸳鸯枕,犹有余香入梦清。
红紫飘零绿满城。春风于此独留情。谁将十幅吴绫被,扑向熏笼一夜明。
风不定,雨初晴。晓来苔上拾残英。连教贮向鸳鸯枕,犹有余香入梦清。
晁端礼

晁端礼

晁端礼(1046~1113)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1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piān)¹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译文:在堂前翩翩飞翔的燕子,冬天躲藏夏天就出来相见。
注释:¹翩翩:疾飞貌。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兄弟两三人,流宕¹在他县²
译文:一家兄弟两三人,漂流游荡在他乡。
注释:¹流宕:同“流荡”,漂流游荡。²他县:即他乡,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故衣谁当补¹,新衣谁当绽(zhàn)²
译文:旧衣服请谁来补,新衣服叫谁来缝?
注释:¹谁当补:“谁给补”的意思。当,语助词,无义。²绽:同“组”,原义是“裂缝”,这里是解裂布帛,缝制新衣的意思。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赖得贤主人¹,览²取为吾绽³
译文:多亏贤主人给我补旧衣,缝新衣。
注释:¹贤主人:指女房东。一说指劳作的东家。²览:是“揽”的假借字,取,撮持。³绽:缝补。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夫婿¹从门来²,斜柯³西北眄(miǎn)
译文:她的丈夫从门外进来,斜倚着西北角的枝杈观看。
注释:¹夫婿:“贤主人”的丈夫。²从门来:即从门外来。³斜柯:叠韵连绵字,犹今口语“歪斜”。一作“斜倚”,疑是依义改字。⁴眄:斜着眼。这句是说丈夫发生了猜疑。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yù)卿且勿眄¹,水清石自见。
译文:请您别怒目相待,水澄清时石子自然显现。
注释:¹语卿且勿眄:请您别怒目相待。卿,古人相互之间的尊称,犹今口语的“您”。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石见何累(léi)(léi)¹,远行不如归。
译文:事情真相虽已清清楚楚,但还是不如回自己的家好。
注释:¹累累:联缀而众多的样子。

  此诗写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弟两三人”为了生计,流浪他乡。因女主人为他们缝补衣裳而被归来的女主人丈夫发现而产生了误会。诗歌围绕一个尴尬场面写出了流浪汉的凄苦,写得情节紧张,矛盾集中,真切生动,活泼而富有谐趣,但谐中寓庄,于中更能反衬出游子之凄苦;同时也显示了乐府作者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全诗以比兴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诗的开笔就很低回忧伤。“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二句用比兼兴的手法。堂前之燕,冬去夏来,有一定之时,而我“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却久出不归,长为他乡人。这两句概括了流浪汉有家归不得的凄苦生涯。这是第一层凄苦。

  因流浪他乡,天长日久,除了生活的艰辛,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家庭,就不免会仪表不修,形象狼狈,尤其是衣服着装方面,衣衫破烂,但是“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旧衣服坏了无人缝,新衣服针线裂开了无人补,由此可以想象主人公憔悴落魄的形象。这是第二层凄苦。

  由无人补缝衣服之事,遂引出下文一段情节:“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此处说的“主人”,究竟是游子所临时寄居的人家,还是他们为之劳作的东家,不得而知。但后一种可能性较大。这家的女主人,很是贤惠,见流浪汉衣衫破烂,乃主动为之缝补。这当然是求之不得之事,流浪汉内心之欣喜可想而知。此承上文两层之凄苦,文思来了一个转折。

  但正在流浪汉内心欣喜之际,情况陡然发生变化——“夫婿从门来”,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夫婿见此情景,作出了一个异常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反映——“斜柯西北眄”,他不是与妻子欢叙,也不是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他外出归来,看到这一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故才在瞬间表现为如此情态。而乐府作者亦即能如同一个高明的摄影师,立即按动相机快门,将这一精彩镜头摄下。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容纳了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

  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请您不必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清水白石,不必多心。后来的“水清石见”成语即本此。流浪汉口中说着这番自表心境的话,尖锐的矛盾冲突似乎缓和了,但其内心之凄苦却可想而知。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这是写流浪汉的心理活动。水清石见了,一切清白。尽管如此,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又一次点出凄苦,收束全诗。

  这首诗也有规劝游子早归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136-137
2、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66

yànxíng

míng liǎnghàn 

piānpiāntángqiányàn dōngcángxiàláijiàn 
xiōngliǎngsānrén liúdàngzàixiàn 
shuídāng xīnshuídāngzhàn 
làixiánzhǔrén lānwèizhàn 
婿cóngménlái xié西běimiǎn 
qīngqiěmiǎn shuǐqīngshíjiàn 
shíjiànlěilěi yuǎnxíngguī 
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坡首肯之。
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¹,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²是砖浮图³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lóu)?” 坡首肯之。
译文:石塔前来向居士(指苏轼)告别,居士说:“我所经过的的别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没有看到过一座石塔。”石塔竖立严肃地说:“难道连一座砖塔都没见过吗?”居士回答说:“那些(砖塔)是有缝隙的。”石塔回答:“没有缝隙怎么能包容世上的像蝼蚁一样的小生命的呢?”东坡居士立即点头同意(它的观点)。
注释:¹草草:匆忙、急遽。²遮个:即“这个”。遮,通“者”,这。³浮图:佛塔的音译。⁴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贱但却善于钻空子的小人。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译文: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星闱(wéi)¹上笏(hù)²金章³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译文:朝官拿着笏板上朝带着重要的奏章,建议皇帝重用监察民情的外官,疏远近臣。朝廷沿用的是通行的朝位班序,九岁太子新册立。
注释:¹星闱:指皇宫。²上笏:手拿着笏板上朝。³金章:重要的奏章。⁴外台:外官,负责监察民俗。⁵近侍:皇帝身边的近臣。⁶百常:很高。⁷天阁:朝廷。⁸通班:通行的朝位班序。
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太仓¹日富中邦最。宣室²夜思前席³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译文:京师储谷的大仓日益丰富,是所有城邦之最。天子会在宫中静思,也会重用人才。归顺之心很愉悦,开怀畅饮,不满饮个千杯,应该是醉不了的。
注释:¹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 ²宣室:汉代未央宫中有皇帝斋戒的宣室殿。这里代指皇宫。³前席:往前移动坐着。《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比喻听得入迷,对人才很重视。⁴怡悦:愉悦。⁵酒肠宽:酒量很大。形容开怀畅饮。⁶泛:满饮。

lóuchūnzhī··shídiào--liǔyǒng

xīngwéishàngjīnzhāngguìzhòngwěiwàitáishūjìnshìbǎichángtiānjiùtōngbānjiǔsuìguóchǔxīnshàngtàicāngzhōngbāngzuìxuānshìqiánduìguīxīnyuèjiǔchángkuānfànqiānzhōngyīngzuì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为问¹杜鹃,抵死²催归³,汝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华表;海中玄鸟,犹记¹⁰乌衣¹¹。吴¹²¹³非遥,羽毛¹⁴自好,合¹⁵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¹⁶,却身羁(jī)荒树¹⁷,血洒芳枝¹⁸
译文:问杜鹃,你为何竭力催人归去,你却不回呢?当年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化成仙鹤,飞返家乡,止息在城门前的华表上,漂泊在海上的燕子,都惦念自己的故乡。从吴国到蜀国的道路并不遥远,况且你羽翼丰满,大可以乘东风西飞故里,为什么你却要栖息在这荒凉的林中,在树枝上啼血呢?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正体为双调一百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¹为问:问。为,词头,无实义。²抵死:急急,竭力。³催归:杜鹃鸣声像“不如归去”,故云。归,有归隐之义。⁴汝:你。⁵胡:为何。⁶辽东白鹤:《搜神后记》载,汉代辽东人丁令威入灵虚山学道,千年后化鹤归辽,栖于城门华表柱上,见城郭犹在而人民已非。⁷尚:尚且。⁸寻:寻觅。⁹玄鸟:即燕子。燕子能在海上飞,故亦称海燕。¹⁰犹记:还记得。¹¹乌衣:乌衣巷。¹²吴:今江苏一带,词人写此词时当在吴地。¹³蜀:今四川一带,指杜鹃的故乡。¹⁴羽毛:指羽翼。¹⁵合:应该。¹⁶何为者:为什么。¹⁷荒树:荒野的树木。¹⁸芳枝:指杜鹃花。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¹几时。看锦江²好在³,卧龙已矣;玉山无恙(yàng),跃马何之。不解自宽¹⁰,徒然相劝,我辈行藏¹¹君岂知?闽山¹²路,待封侯¹³事了¹⁴,归去非迟。
译文:人间兴亡是常事,不必悲伤。人生的荣华富贵能享受几时?你看锦江依然流淌,而卧龙诸葛亮却早已不在;玉山依然耸立,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却不知到哪儿去了。不知道怎么宽慰自己,一切都是徒劳,我辈志向你岂能理解?待封侯之事完成,再踏上回乡之路也不迟。
注释:¹都:总计。²锦江:岷江流经今四川成都附近的那一段。³好在:依旧,如故。⁴已矣:死了。⁵玉山:即玉垒山,在今四川成都下辖都江堰市。⁶无恙:无病,无灾,这里也是“依旧”、“如故”之义。⁷跃马:指汉代公孙述。王莽篡汉时,公孙述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自恃地形险要,遂称帝。后被刘秀军攻破,身死国灭。见《后汉书》。⁸何之:哪里去了。⁹不解:不晓得。¹⁰宽:宽慰。¹¹行藏:如为统治者所用,就出来做官;如为统治者舍弃,就回去隐居。¹²闽山:指词人家乡的山。一作乌石山,在今福州;一作福建之山的泛称,均可通。¹³封侯:古代立有大功的人士可以封侯爵。¹⁴了:了结,完成。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从杜鹃叫声的谐音“不如归去”展开联想,把杜鹃人格化,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单刀直入地责问杜鹃不以身作则——拼死叫别人回去而自己言“归”却不归。围绕归与不归的问题,下文几句分三层从正面加以评述,劝杜鹃带头先归。

  第一层“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四句以鹤燕尚知重返故地的事例与杜鹃作比较,表明:同属卵生羽化的禽鸟,鹤燕不言“归”而归,杜鹃口言“归”却不归,指出“归”的必要。

  第二层“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三句指出吴蜀相去不远,杜鹃自身完全有力量能飞回去。另外,杜鹃还有外力条件作帮助,正是回去的大好时机。

  第三层歇拍三句“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又从杜鹃眼前凄凉悲苦的处境来分析,更有必要趁早回去,不必要“血洒芳枝”自己去折磨自己,更充实了第一层的理由。这里,词人对杜鹃应当归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形象的描述,使杜鹃无言以对,杜鹃似亦吐尽詈辞。指责杜鹃对别人“抵死催归”,而自己该归、能归却不归的无理,从而反衬词人自己催其归而暂不归的合理性,为下文点题埋下伏笔。此片抓住杜鹃的言行矛盾,一路严责,本有难以为继之势,但至“血洒芳枝”句,却于“汝胡不归”的质问中,隐隐牵入“杜鹃之‘不归’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新内容,从而引出下片训诫之词来。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承接上文杜鹃“血洒芳枝”的断肠思故园而对杜鹃加以劝诫:不要因国家的兴亡而悲伤。借此引出词人对人生的看法:国家兴亡是常事,富贵不久长也是常事,因此绝对不能为国家的衰败,人人失去富贵荣华而忧伤。

  为使自己的见解有根有据,“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四句中,词人还把一度称雄于蜀地并作出了贡献的诸葛亮、公孙述与蜀地的锦江、玉山相比较,阐明江山永存,人生却是短暂的。即客观事物的发展有着它自己的内在规律,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凡事都应该从积极方面去考虑,具体来说应着眼于为国家多作贡献。这就是词人借告诫杜鹃而对人生所持的积极态度,表现词人乐观、进取的精神。如此广阔胸襟,处于凄苦心境的杜鹃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因此,“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三句中,词人以自豪的口吻嘲弄杜鹃太不自爱,不理解词人的“行藏”却要一个劲地“催归”,可笑而白费心血,同时暗示词人坚决不归是要有一番作为的。

  最后词人遂乘势就个人进退行藏这一严肃的政治问题,引出结拍三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是不肯退隐,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要等为国建功立业后才回乡。从而呼应开头,点明题旨,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对杜鹃“抵死催归”的批判中展示无遗,含蓄而令人寻味。

  此词上片一开头就对杜鹃提出责问,问它何不归去。接下去以白鹤和玄鸟知返的故事为据,说明杜鹃应该归去的道理,问它因何“身羁荒树,血洒芳枝”。下片又转出新的内容:原来杜鹃之“不归”,是因为它故乡中像诸葛亮、公孙述那样的风云人物如今早已去世,即使回去也无益。于是,词人从中得到启示,决心等打败敌人,立功封侯之后才回福建老家。

  全词构思新颖,词句流畅,用典贴切,言情自然,意境深远,围绕杜鹃的叫声及有关传说典故展开联想、进行议论,最后归结到抒写个人的怀抱,从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从侧面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力求建功立业的理想,可谓构思新颖而别出心裁。

参考资料:
1、 金志奎 著.宋词名家名作三百首诠释赏析.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08月第1版:573-576
2、 奚少庚,赵丽云 主编.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967-968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liè)¹彼下泉²,浸彼苞³(láng)。念(xì)我寤(wù)叹,念彼周京
译文: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注释:¹冽:寒冷。²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³苞:丛生。⁴稂:一种莠一类的野草。毛传:“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⁵念:叹息。⁶寤:醒。⁷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bāo)¹。念我寤叹,念彼京周。
译文: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注释:¹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shī)¹。念我寤叹,念彼京师。
译文: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筮草被淹没在寒水流。一觉醒来我总是哀声叹气,深深怀念昔日里故都神游。
注释:¹蓍: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péng)¹黍苗,阴雨膏²之。四国有王,郇(xún)³伯劳之。
译文:那时节黍苗青青多么繁茂!滋润它们的自有雨顺风调。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贤德高贵的郇伯亲切慰劳。
注释:¹芃芃:茂盛茁壮。²膏:滋润,润泽。³郇:毛传:“郇伯,郇侯也。”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大夫荀跞。⁴劳:慰劳。

  此诗兴中有比,开头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兴,喻周室的内乱与衰微。而这,亦写出了王子匄触景生出的悲情。接着以直陈其事的赋法,慨叹缅怀周京,充溢浓郁的悲凉之感。而三章的复沓叠咏,更是把这种悲凉之感推到了一个极点上。到了末章,却来了一个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说到周王朝鼎盛之时,万国朝拜的盛况。或者又如红楼中,经历过至盛的繁华之后,终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彼时穿了大红猩猩毡,行走于雪野中的落魄公子宝玉,大概也会想起往年家族极盛,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梨香院女孩唱的那支“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的曲子。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句法关系。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人陈继揆牛运震;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人王柏和今人向熹。持怀疑论者有一定道理,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樛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鄘风·蝃蝀》《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93-295

xiàquán

míng xiānqín 

lièxiàquán jìnbāoláng tàn niànzhōujīng 
lièxiàquán jìnbāoxiāo tàn niànjīngzhōu 
lièxiàquán jìnbāoshī tàn niànjīngshī 
péngpéngshǔmiáo yīngàozhī guóyǒuwáng xúnláo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