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窗小艇雨馀天。李郭未神仙。片时蓬底幽梦,即是五湖船。
红窗小艇雨馀天。李郭未神仙。片时蓬底幽梦,即是五湖船。
追往事,惜流年。恨风烟。向人依旧,两行垂杨,一片新蝉。
追往事,惜流年。恨风烟。向人依旧,两行垂杨,一片新蝉。

zhōngqínglìng--cháoduān

hóngchuāngxiǎotǐngtiānguōwèishénxiānpiànshípéngyōumèngshìchuán

zhuīwǎngshìliúniánhènfēngyānxiàngrénjiùliǎngxíngchuíyángpiànxīnchán

晁端礼

晁端礼

晁端礼(1046~1113)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1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杜鹃¹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译文: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注释: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¹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望帝¹有神²如可问,谓³何日是归期。
译文: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注释:¹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²神:神灵。³谓:告诉。⁴予:我。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41-443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54-1356

chūnwén--xièfāng

juānquànrénguīpiànguīxīnshuízhī

wàngyǒushénwènwèishìguī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只鸡¹胶牙糖,典衣²供瓣(bàn)³
译文: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注释:送灶:民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即事:见事即兴而作。¹只鸡: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糖、瓣香、黄羊等均为送灶供品。饧,糖。²典衣:1896年10月鲁迅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转入困顿,要靠“典衣”(典当衣物)来接续生活。³瓣香:焚香插入炉中,散似瓜瓣。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家中无长物¹,岂独少黄羊²
译文:家穷,没有值钱物品可当,祭供物品不丰,不是故意缺少黄羊作祭。
注释:¹长物:多余的值钱物品。²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一说祭黄羊可致富。

  前两句诗一方面揭穿了军阀们靠“请吃饭”玩弄阴谋诡计;一方面提出用胶牙糖粘嘴的事来,也是对灶神的无情嘲弄。这里,首句列出两件祭物,次句却有着深刻的寓意。“典衣供瓣香”,联系上句,瓣香、胶牙糖以及“只鸡”,原来俱是“典衣”的结果。它即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贫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与贫穷之间的尖锐矛盾。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这两句诗,以极其形象的事物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破产,劳动人民家无隔宿之粮的惨淡情景。祭神,对被“神权”统治尚未觉醒的农民来说。是看成一件祸福攸关大事的;但是,典尽衣物,顶多也只能杀一只鸡,备一点胶牙糖,一些香烛,哪里还能买得起更贵重的黄羊。“岂独”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无长物”的情况下,办不起黄羊来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来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意思。

  这首诗虽简短,但却透视出当时中国农村破产、农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侧影。通过庚子送灶这件看似极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现出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对这一事物的鲜明态度。

  全诗四句语言浅显通俗,一二句只鸡、胶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不仅使这十个字结联成体,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诗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对上句是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脑,篇终见意,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看,这句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耐人寻索,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7-168页
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xù)。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去时约略黄昏。月华却到朱门。别后几番明月,素娥应是消魂。
去时约略¹黄昏。月华却到朱门。别后几番明月,素娥²应是消魂。
注释:¹约略:大概、大约。²素娥:月中女神名嫦娥,因月色白,又称素娥。后为月之代称。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词。

  上片逐步申说,一层一层地表述心中的哀苦:人生聚散,飘忽不定,恰似风吹柳絮一般,而且在离人的感受之中总是觉得欢聚的时光非常短暂,好像刚刚归来马上又要离去,而别后的孤寂愁苦却是漫长无尽的;再进一步说,即便相逢也留他不住,更何况简直就没有相逢的机缘呢!“纵得……何况……”的特定句式,把主人公的哀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过片以下,情绪虽较舒缓,却集中在对月凝思上,变得更加深沉了。分手之际,神情恍惚,月照朱门的景况也是约略记得。离别之后,每到这个时分,不由便临窗望月,如今已经见它几度圆缺了。可是,月圆人不圆,人间尘世如何比得天上宫阙?转过一层,随即又想到,月宫里的嫦娥仙子也是孤独寂寞的呀,碧海青天,耿耿长夜,她该是如我一般地魂销神伤吧。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译文:潮来朝去,终归大海,你却被流放到东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译文:我们此地相逢,彼此各有酸楚,相对泪涟涟,犹如断线的明珠。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译文:听说金华渡口,东边有五百个河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译文:那里的风光比若耶溪好多了,你就别叹息路途艰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译文:两岸猿啸千里,五月山风依然寒冷。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译文:待来年,我们哥儿俩再携手摇船游览新安江。
这两首当作于李白赐金还山之后。“日南珠”是神话故事中的事物。《洞冥记》里说,离长安九千里的日南之地,“人长七尺,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日南珠是神话中的泪珠,很难得,当然很宝贵。由此可见诗人与韦参军的情谊之深。
记年时、人人何处,长亭曾共杯酒。酒阑归去行人远,折不尽长亭柳。渐白首。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青条似旧,问江北江南,离愁如我,还更有人否。
记年时、人人何处,长亭曾共杯酒。酒阑归去行人远,折不尽长亭柳。渐白首。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青条似旧,问江北江南,离愁如我,还更有人否。
留不住,强把蔬盘瀹韭。行舟又报潮候。风急岸花飞尽也,一曲啼红满袖。春波皱。青草外、人间此恨年年有。留连握手。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留不住,强把蔬盘瀹(yuè)¹²。行舟又报潮候³。风急岸花飞尽也,一曲啼红满袖。春波皱。青草外、人间此恨年年有。留连握手。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注释:¹瀹:浸渍,煮。²韭:多年生植物,可供蔬食。³潮候:潮信。
此词抒写忆别与怀人之情。上片着意写离亭送别。把酒送君,长亭折柳,离愁如我,更有何人!下片写留君不住,舟行渐远。人世相逢,能有几度!令人不胜感慨。通篇情辞凄婉,余韵悠长。

ér··niánshírénrénchù--mèngguì

niánshírénrénchùzhǎngtíngcénggòngbēijiǔjiǔlánguīxíngrényuǎnzhéjǐnzhǎngtíngliǔjiànbáishǒudàijiǔsòngjūnqiàyòuqīngmínghòuqīngtiáoshìjiùwènjiāngběijiāngnánchóuháigèngyǒurénfǒu

liúzhùqiángshūpányuèjiǔxíngzhōuyòubàocháohòufēngànhuāfēijǐnhóngmǎnxiùchūnzhòuqīngcǎowàirénjiānhènniánniányǒuliúliánshǒushùrénshìxiāngféngbǎiniánhuānxiàonénghuíy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