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又起故将军,浙水吴山阃外分。禹穴千年通御气,狼山比日熄妖氛。
朝廷又起故将军,浙水吴山阃外分。禹穴千年通御气,狼山比日熄妖氛。
骠姚方略今谁敌,郤縠诗书旧有闻。楚蜀干戈犹未定,早看幕府策奇勋。
骠姚方略今谁敌,郤縠诗书旧有闻。楚蜀干戈犹未定,早看幕府策奇勋。

sòngchénzhǐhuīfānqiānzhèjiāngdōu--wángào

cháotíngyòujiāngjūnzhèshuǐshānkǔnwàifēnxuéqiānniántōnglángshānyāofēn

biāoyáofānglüèjīnshuíshīshūjiùyǒuwénchǔshǔgànyóuwèidìngzǎokànxūn

王鏊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7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带香 一作:带花)
乘彩舫(fǎng)¹,过莲塘,棹(zhào)²惊起睡鸳(yuān)(yāng)。游女³带香偎伴笑,争窈(yǎo)(tiǎo),竞折团荷遮晚照。(带香 一作:带花)
译文:乘着五彩画舫,经过莲花池塘,船歌悠扬,惊醒安睡的鸳鸯。满身香气的少女只顾依偎着同伴嫣然倩笑,这些少女个个姿态美好,她们在娇笑中折起荷叶遮挡夕阳。
注释:¹彩舫:画舫,一种五彩缤纷的船。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³游女:出游的女子。⁴带香:一作“带花”。⁵窈窕:姿态美好。⁶团荷:圆形荷叶。⁷晚照:夕阳的余晖。

  这首令词,是作者前期的作品。李珣共有《南乡子》词17首,描绘南国水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这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写春女游莲塘,触景生情,相与戏谑,煞是动人。

  前三句:“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写春女漫游莲塘。

  春日里,芰荷满塘,碧水渌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这一来,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勾起了春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

  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后三句正是游女们触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态。

  “游女带香偎伴笑”一句,紧承“惊起睡鸳鸯”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喜春图。游女们惊动了结伴而居的鸳鸯,而鸳鸯又震颤了少女的春心,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带香”也者,给人以“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感受,是对妙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们看看眼前偶居不离的鸳鸯,想着心上的人儿,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凭借着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发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

  沉浸在追味甜美爱情之中的少女们,一个比一个地娇羞艳丽,在一首短短的小词中,不允许逐个描状。亏作者想得出“争窈窕”一句,尽写出怀春少女的娇美。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

  少女们的异样情态,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觉得难以为情。她们羞中生智,急忙从水中采摘下一片圆圆的荷叶,以遮挡夕阳的照射为防身,避开游人的围观,只自己消受那向往爱情的甜蜜滋味儿。“竞折团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揭示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

  这首小令,绘出一幅活泼俏丽的风俗画,卷面绚丽而明快,状景则景致秀美,状人则形神兼备,更兼妙语传神,丽而不妖,艳而能质,颇得民歌韵味。

参考资料:
1、 胡中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23-224 .

nánxiāngzi··chéngcǎifǎng--xún

chéngcǎifǎngguòliántángzhàojīngshuìyuānyāngyóudàixiāngwēibànxiàozhēngyǎotiǎojìngzhétuánzhēwǎnzhào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居人¹²转轼(shì)³,客子暂维舟
译文:送行人掉转车头回去,客人暂系的船缆正要解开。
注释:胡兴安:诗人的朋友。¹居人:“居人”指住在此地的主人。留居的人,指胡兴安。²行:将。³转轼:回车。轼:车前横木。这里指代车子。⁴客子:“客子”指将要乘舟离去的过客。诗人自指。⁵维舟:系船。维,系。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念此一筵(yán)¹笑,分为两地愁。
译文:想起酒宴上大家强为欢笑,即将化作两地的愁怀。
注释:¹一筵:指相聚在一起。筵:坐具,也指座位。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¹
译文:露珠溅湿了寒塘杂草,明月随着淮河的水奔流。
注释:¹清淮流:清清的淮河流水。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²秋。
译文:才抱着别离的新恨,独守着故园度过新秋。
注释:¹方:将要的意思,与第一联的“行”同意,这是为了避免重复。²故园:指故乡。以上两句是说,自已将带着离别友人的遗恨,独自回到故乡去消磨日月。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送行者,即胡兴安;一句写“客子”——行者,即诗人自己。轼,车前横木,代指车;行转轼,将要回车。维舟,系上船。“居人”将“客子”送到江边,客子登舟,船虽然还系在岸边,但马上就要起航了;“居人”的车夫自然也要作回车的准备,“别”已在眼前了!这两句十个字,简捷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节,极其难以言传的深情。陈祚明说:“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确非虚语。别时如此,别后会怎样呢?三四两句即沿着这一思路,回答这一问题。不过妙在第三句先作一兜转,从时间上说是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说则仍是席中的欢声笑语。但这只是一种陪衬,意在反跌出下一句。因为“一筵”之后,就将分为“两地”,所以“笑”只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是彼此的真情。诗至此,已是一首颇有余味的小诗了。“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其情境、格调,和这首诗的前四句很相似。但是,何逊没有就此搁笔,第一,诗题中的“夜”字还没有点出;第二,前面说了“两地愁”,对方的愁情如何,虽不便代言,但自己的愁,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还有让朋友了解的必要。这样,诗人又写了四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放在一起便是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这二句点出了“夜别”,还照应了“维舟”二字,不过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景中寓情,景中有人,若与前四句结合起来,便不难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那寂寞的情怀,失落的迷惘惆怅,自在不言之中,真是“情词宛转,浅语俱深”,无怪它早已被人列为何诗的佳句了。最后二句是悬想自己回家后的感情:“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离恨犹在,故园独守,那是倍感孤寂的。如此思愁难遣,则友情之可贵,友人在心中的位置,是不须明说的了。

  此诗的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己之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在第三层,抒发对送者的日后思念之情。这种人已分、思不断、愁更深的深情绵邈的诗句,那友人读之,其情如何?这更是诗的余情、余韵了。“何之难摹,难其韵也”(陆时雍《诗镜总论》)!正道出了何诗的又一个特色。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2-1073页

xìngānbié--xùn

rénxíngzhuǎnshìzizànwéizhōu

niànyánxiàofēnwèiliǎngchóu

湿shīhántángcǎoyuèyìngqīnghuáiliú

fāngbàoxīnhènshǒuyuánqiū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荷叶披披¹一浦²凉,青芦奕(yì)³夜吟商
译文:荷叶飘动着,整个湖边一片凉意。青色的芦苇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在向人们传递秋的信息。
注释:湖上:杭州西湖。¹披披:飘动的样子。²浦:水边。³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⁴吟商:吟唱一种商音。商,古代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节)其音商。”故秋风又叫“商风”。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¹故乡。
译文:我一生漂泊他乡,最清楚沦落江湖的滋味,所以每当听到萧瑟的秋声,就会思念起故乡。
注释:¹忆:回忆,追忆。

shàngyǒng ·

jiāngkuí sòngdài 

liáng qīngyínshāng 
píngshēngzuìshíjiāngwèi tīngqiūshēngxiāng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shāo)月树。一涓(juān)¹春水点黄昏,便没顿²、树思处。
译文:作为梅花的老朋友,我立在梅花溪上,只见如烟的暮霭笼罩着梅树枝梢,胧的月儿高挂在树梢上空,此刻我牵挂月下雾中的梅花, 油然而生愁思,感到无可奈何。溪中那细长的春水点缀着黄昏的景色,而我对梅花的相思之情就像溪中春水一样悠长,没有停止过。
注释:¹涓:细小的水流。²没顿:没有停止。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曾把芳心深树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译文:梅花曾把她的芳心深挚地许给了我,因而我连做梦也在苦苦思索最美好的诗句,来表达我对她的爱意。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者。

  这首词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春月点破黄昏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词人以情观花,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结尾两句来看,词人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词人却未未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寻其心曲的奥妙吧。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

  词人自号梅溪,作词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爱梅之情可见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张镃(功甫)南湖园中赏梅,《醉公子·咏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树识。溪岸侧。……今后梦魂隔。树思暗惊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树三百。”诉说与梅花溪畔树识,钟爱情深,别后梦魂树隔,树思暗惊,弄得多情鬓白,剪愁不断,沾恨泪新。这首《留春令》在词意和感情上与此极为树似,由词意可知词人是大约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此时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见那梅树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分外动人。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词人来说,自然是很扫兴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骚雅之笔写出两句奇妙的词句:“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前句写情,后句写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其中“挂愁”很是形象,也是词人爱用的字眼。他曾在《八归》中说:“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树思无雁足。”这“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八个字,清辞奇思,深得词家三昧。姜夔说:“邦卿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就此而论,实在是恰切之评。

  过拍两句:“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树思处”,写词人月下徘徊,愁思难释的情景。暮色已浓,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无所隐匿,连词人的满怀树思也没有可安顿的地方,真个是“寸心外,安愁无地”,闲婉深曲的细腻感情在低低的诉语中得到全面的吐露。“春月”,一作“春水”。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树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句中的“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

  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许”,上承“树思”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叙说梅花树爱情深,曾两情树悦,此时犹沉浸在昔日欢爱的回忆中。梅花本来无情,而词人以情观花,故而花亦有情。但“树思一度,秾愁一度”吧,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往事犹记,旧情依然,魂牵梦随,柔情似水,满腹衷肠,急切欲诉,却又思绪纷乱,欲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梦劳诗苦!”这个“苦”字,是树思之苦、想说而说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着力表达了词人对梅花树爱之深、树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可诉树思的时候,蓦然想起东风或能传达树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带给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树思带给梅花。可是,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者了。

  因而词人无限哀怨地说出末结两句:“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写到这里,词人的心头更加沉重了。虽然梅留东风只是“闻说”,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只能失望地将之当真。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

  从这结尾两句来看,词人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词人却未未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寻其心曲的奥妙吧。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寂寂东坡一病翁(wēng),白须¹萧散满霜风。
译文: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
注释:¹须:一本作“头”。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小儿¹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译文: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注释:¹小儿:指作者第三子苏过,他是随到岭南的。
作者在诗中自嘲衰老。首句,写处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带凄寒之气。这二句使人感到萧飒可伤。后二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表现轻快的情绪,诗境转为绚烂。白居易《醉中对红叶》诗:“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陆游《久雨小饮》诗:“樽前枯面暂生红。”也是写“醉面”之“红”,但直接指出不是“真红”。苏轼此诗,先写旁观的肯定,再写自己的否定,用笔较为曲折,也显得洒脱。“小儿误喜”,可能是儿子安慰父亲的话,更可能是诗人故作设想之辞。因为这时候,随侍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年已二十八岁,不会幼稚到把“酒红”当作“真红”,但诗人为了表达欢悦的心情,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喜”字;儿子之喜又引来他的“一笑”。但在“朱颜”与“喜”之前,先着一“误”字;经过“一笑”之后,又点破“朱颜”原是“酒红”。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改变了,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诗篇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zòngsānshǒu ·

shì sòngdài 

dōngbìngwēng báixiāosànmǎnshuāngfēng 
xiǎoérzhūyánzài xiàozhīshìjiǔ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