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风光寒食近,准拟醉花枝。不忍东风烂熳时。红泪湿胭脂。
情知今后游从少,鸾镜懒重窥。金凤衔花绣衣。憔悴舞腰肢。
湖上风光寒食近,准拟醉花枝。不忍东风烂熳时。红泪湿胭脂。
情知今后游从少,鸾镜懒重窥。金凤衔花绣衣。憔悴舞腰肢。
晁端礼

晁端礼

晁端礼(1046~1113)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1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神仙有无何渺茫¹,桃源之说诚荒唐²
译文: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注释:¹渺茫: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²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 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流水盘回¹山百转²,生绡(xiāo)数幅³垂中堂
译文: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注释:¹盘回:迂回曲折。²百转:弯曲处特别多。³生绡数幅:指桃源图。生绡: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⁴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¹太守好²事者,题封³远寄南宫下。
译文: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注释:¹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²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³题封:题字捆札封贴。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先生¹(xīn)得之²,波涛入笔³驱文辞
译文: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注释:¹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²之:代词,指《桃源图》。³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⁴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文工¹画妙²各臻(zhēn)³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译文: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注释:¹文工:文章精巧工稳。²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³臻:达到极点。⁴异境:异地。⁵恍惚:好像、仿佛。⁶斯:代词,此处。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¹千万日²
译文: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注释:¹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²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¹²³(juě)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译文: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注释:¹赢: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²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³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⁴蹶:跌倒,亦指灭亡。⁵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¹²红霞渡³
译文: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注释:¹近远:或作远近。²蒸:同蒸,焕发。³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初来犹自念乡邑¹,岁久此地还成家。
译文: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注释:¹乡邑:家乡、故里。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渔舟之子¹来何所,物色²相猜³更问语。
译文: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注释:¹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²物色:访求、查寻。³相猜:相互怀疑。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大蛇中断¹丧前王²,群马南渡³开新主
译文: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注释:¹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²丧前王:指汉灭秦。³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⁴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译文: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¹犹流传。
译文: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注释:¹几许:多少。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争持酒食来相馈¹,礼数²不同樽(zūn)(zǔ)³异。
译文: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注释:¹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²礼数:风俗礼节。³樽俎:盛酒食的器具。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月明伴宿玉堂¹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译文: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注释:¹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夜半金鸡啁(zhāo)(zhā)¹鸣,火轮²飞出客³心惊
译文: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注释:¹啁哳:杂乱的叫声。²火轮:太阳。³客:渔人。⁴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人间有累¹不可住²,依然离别难为情。
译文: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注释:¹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²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¹烟水暮²
译文: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注释:¹苍苍:空旷迷茫貌。²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俗¹²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译文: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注释:¹世俗:世上一般人。²宁:那能。

  此诗巧妙地借王维、刘禹锡等的“桃源仙境”之说,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园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实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王维《桃源行》只重本事,层层叙写,句句本色,不露凿痕,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后人再作,必出新意,若无意,不必重作。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摒排众议,恢复桃花源的本来面目;桃花源不过是传说之乡、想象之境。

  韩诗所以能与王诗并肩要在有二:一是否定了前人,包括王维把桃花源写成“仙境”,而蛊人“出世”的主题。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这种思想在韩愈的时代是进步的,也是韩诗高出的原因。二是诗的写法与语言的运用,起结照应,道出题旨,中先叙画作案,次写本事,间议提顿,语尽铺张,通畅流利,雄浑奇伟。章法结构翻波叠浪,曲折有致。在句法上,其它七言古多用对句,而韩诗多用奇句,句法多变,形成了这首诗流利奇伟的特点。

  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
2、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7.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江海相逢客恨多¹,秋风叶下²洞庭波。
译文: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注释:¹“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²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酒酣(hān)夜别淮(huái)阴市¹,月照高楼一曲歌。
译文: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注释:¹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2-1113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人皆¹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²,如何布置?
译文:人们都希望自己地位贵显,请问一旦谋得官职,要怎样去推行政务?人们都希望自己富有,请问一旦家缠万贯,要如何将这些钱用到有益之处?
注释:¹皆:全,都。²万贯缠腰:比喻钱财极多。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bì)开。
译文: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¹八月何如此?涛(tāo)似连山喷雪来²
译文: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注释:¹浙江:此指钱塘江。²来:一作“东”。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héngjiāng··--bái

hǎishénláiguòèfēnghuílàngtiānménshíkāi

zhèjiāngyuètāoshìliánshānpēnxuělái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¹花下感流年。
译文:二月的时候,春天又回来了,又开始刮起了春风,下起了春雨。在怒放的桃花下,感叹时光飞逝。
注释:¹碧桃:桃树的一种。花重瓣,不结实,供观赏和药用。一名千叶桃。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译文:虽然很多树上还有残留的花,却都比不上刚开的那个一朵鲜艳美丽。

táohuā

yuánméi qīngdài 

èryuèchūnguīfēngtiān táohuāxiàgǎnliúnián 
cánhóngshàngyǒusānqiānshù chūkāiduǒx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