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阴添绿。雨馀花落,酒病相续。闲寻双杏凝伫,池塘暖、鸳鸯浴。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坐凝目。
槐阴添绿。雨馀(yú)花落,酒病¹相续。闲寻双杏凝伫(zhù)²,池塘暖、鸳续³浴。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凝目
译文:槐树新添了绿色。被雨淋落的花瓣洒落了一地,因过度饮酒而生病,生活几乎都在醉与病之间徘徊。闲时出外散心,寻见一对杏树,我驻足凝望,温暖的池塘里,鸳续成双成对。不忍看下去,怀着愁苦之情离去,回内室小睡,但因心事辗转难以入眠。虽有好梦,但醒来一切都成虚空,窗帐围掩着绣有花饰的卧榻,空荡荡卧榻上只留下自己凝目沉思。
注释:雨霖铃:词牌名,也作“雨淋铃”,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常用入声韵。¹酒病:犹病酒。因饮酒过量而生病。²凝伫:凝望伫立、停滞不动。³鸳续:在中国文学中多象征夫妻和睦、相亲相爱,以及爱情坚贞不移。⁴金花: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⁵坐:卧榻。⁶凝目:注目、凝视。
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蔷薇花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
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¹。蔷薇花²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别后厌厌³,应是香肌(jī),瘦减罗幅。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
译文:以前二人在一起时,一边移红烛,一边共赏。面向花丛,一杯接一杯地饮酒,记得往日在蔷薇花丛中,恋人她以绣有凤国的衣带要自己题写诗词。分别后,恋人终日精神不振,本来是丰盈的肌体,却因相思而日渐消瘦,只瘦得罗裙要裁剪了才能合身。难以寻找堂前的燕子,去传达这份感情,为什么现在进入华丽的殿堂住宿。
注释:¹促:速。²蔷薇花:泛指蔷薇科,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³厌厌:犹恹恹,精神不振貌。⁴罗幅:罗裙的分幅。罗:古丝织物名,此指罗制的衣裙。⁵甚:为什么、怎么。⁶华堂:华丽的殿堂。

  上片写词人与恋人分开后的现状。“槐阴添绿”揭示了时间,“添”为新添,即槐树新添绿色,所以此时应为春季。与后文“正春睡难足”所揭示的时令相符。“雨馀花落”描绘了一幅冷凄之景:被雨淋落的花瓣洒落一地,雨后天地气氛冷冷清清。此句为下文奠定了凄凉的基调,“酒病相续”,词人因消愁而饮酒,因饮酒而生病,所以“相续”。与恋人分别后词人生活是如此地痛苦不堪,终日只能借酒消愁,又因饮酒过度而生病,生活几乎都在醉与病之间徘徊。闲时出外散心,寻见一对杏树,这对杏树仿佛象征着一对相爱的恋人,词人因此驻足凝望。他看到的是:“池塘暖、鸳续浴。”温暖的池塘里,一对鸳续在里面畅游,鸳续成双成对、恩恩爱爱的场景,一方面令词人羡慕,一方面又勾起他的烦心往事。此情此景使其不忍再看下去,只得怀着愁苦心情离去,回内室小睡。但因心事终难排解,所以“正春睡难足”,辗转难以入眠。虽有好梦,梦到与恋人相会,但醒来一切随梦而去,无一物真实可感可触,梦中一切都成虚空,使人不禁感叹万千,帘帐围掩着绣有花饰的卧榻,空荡荡的卧榻上只留下词人的凝目沉思。

  下片写词人在“金华坐”内的沉思,他回想过去,感叹现在。“当时共赏移红烛”,以前二人在一起时一边“移红烛”一边“共赏”。“共赏”在此处省去了宾语,所以“共赏”的对象可以更多更丰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向花间、小饮杯盘促”,此为二人恩爱的又一场景,面向花丛,一杯接一杯地饮酒,一杯接一杯的豪饮表现了词人愉悦的心情。“蔷薇花下曾记”是“曾记蔷薇花下”的倒装。记得往日在蔷薇花丛中,恋人以绣有凤凰的衣带要词人题写诗词。“别后厌厌”,分别后,恋人亦终日精神不振,与后文“应是香肌,瘦减罗幅”相呼应。本来是丰盈的肌体,却因相思而日渐消瘦,只瘦得罗裙要裁减了才能合身。最后一句“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看似埋怨燕子,实则是词人心中烦恼的一种发泄。燕子并不懂人情,“不肯传情”也是常情,只是因为词人相思的苦恼无处发泄,便将一股怨气转嫁到燕子身上而已,颇有指桑骂槐的意味。

  全词委婉含蓄,“雨馀花落,酒病相续”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感情氛围有相似之处。虽依旧是儿女柔情,却又与柳永的依依惜别不同,而是追忆旧时旧伴的欢愉时光,蔷薇花下,燕子堂前,如今终究难寻,只余下无限惆怅,与唐玄宗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2011:347

línlíng··huáiyīntiān绿--cháoduān

huáiyīntiān绿huāluòjiǔbìngxiāngxiánxúnshuāngxìngníngzhùchítángnuǎnyuānyāngquèxiàngchuāngzhòuzhèngchūnshuìnántànhǎomèngpíngzhàngyǎnjīnhuāzuòníng

dāngshígòngshǎnghóngzhúxiànghuājiānxiǎoyǐnbēipánqiángwēihuāxiàcéngshuāngfèngdàisuǒshībiéhòuyànyànyīngshìxiāngshòujiǎnluówènyànzikěnchuánqíngshénhuátáng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槐树新添了绿色。被雨淋落的花瓣洒落了一地,因过度饮酒而生病,生活几乎都在醉与病之间徘徊。闲时出外散心,寻见一对杏树,我驻足凝望,温暖的池塘里,鸳续成双成对。不忍看下去,怀着愁苦之情离去,回内室小睡,但因心事辗转难以入眠。虽有好梦,但醒来一切都成虚空,窗帐围掩着绣有花饰的卧榻,空荡荡卧榻上只留下自己凝目沉思。

以前二人在一起时,一边移红烛,一边共赏。面向花丛,一杯接一杯地饮酒,记得往日在蔷薇花丛中,恋人她以绣有凤国的衣带要自己题写诗词。分别后,恋人终日精神不振,本来是丰盈的肌体,却因相思而日渐消瘦,只瘦得罗裙要裁剪了才能合身。难以寻找堂前的燕子,去传达这份感情,为什么现在进入华丽的殿堂住宿。

注释

雨霖铃:词牌名,也作“雨淋铃”,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常用入声韵。

酒病:犹病酒。因饮酒过量而生病。

凝伫:凝望伫立、停滞不动。

鸳续:在中国文学中多象征夫妻和睦、相亲相爱,以及爱情坚贞不移。

金花: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

坐:卧榻。

凝目:注目、凝视。

促:速。

蔷薇花:泛指蔷薇科,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厌厌:犹恹恹,精神不振貌。

罗幅:罗裙的分幅。罗:古丝织物名,此指罗制的衣裙。

甚:为什么、怎么。

华堂:华丽的殿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赏析

  上片写词人与恋人分开后的现状。“槐阴添绿”揭示了时间,“添”为新添,即槐树新添绿色,所以此时应为春季。与后文“正春睡难足”所揭示的时令相符。“雨馀花落”描绘了一幅冷凄之景:被雨淋落的花瓣洒落一地,雨后天地气氛冷冷清清。此句为下文奠定了凄凉的基调,“酒病相续”,词人因消愁而饮酒,因饮酒而生病,所以“相续”。与恋人分别后词人生活是如此地痛苦不堪,终日只能借酒消愁,又因饮酒过度而生病,生活几乎都在醉与病之间徘徊。闲时出外散心,寻见一对杏树,这对杏树仿佛象征着一对相爱的恋人,词人因此驻足凝望。他看到的是:“池塘暖、鸳鸯浴。”温暖的池塘里,一对鸳鸯在里面畅游,鸳鸯成双成对、恩恩爱爱的场景,一方面令词人羡慕,一方面又勾起他的烦心往事。此情此景使其不忍再看下去,只得怀着愁苦心情离去,回内室小睡。但因心事终难排解,所以“正春睡难足”,辗转难以入眠。虽有好梦,梦到与恋人相会,但醒来一切随梦而去,无一物真实可感可触,梦中一切都成虚空,使人不禁感叹万千,帘帐围掩着绣有花饰的卧榻,空荡荡的卧榻上只留下词人的凝目沉思。

  下片写词人在“金华坐”内的沉思,他回想过去,感叹现在。“当时共赏移红烛”,以前二人在一起时一边“移红烛”一边“共赏”。“共赏”在此处省去了宾语,所以“共赏”的对象可以更多更丰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向花间、小饮杯盘促”,此为二人恩爱的又一场景,面向花丛,一杯接一杯地饮酒,一杯接一杯的豪饮表现了词人愉悦的心情。“蔷薇花下曾记”是“曾记蔷薇花下”的倒装。记得往日在蔷薇花丛中,恋人以绣有凤凰的衣带要词人题写诗词。“别后厌厌”,分别后,恋人亦终日精神不振,与后文“应是香肌,瘦减罗幅”相呼应。本来是丰盈的肌体,却因相思而日渐消瘦,只瘦得罗裙要裁减了才能合身。最后一句“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看似埋怨燕子,实则是词人心中烦恼的一种发泄。燕子并不懂人情,“不肯传情”也是常情,只是因为词人相思的苦恼无处发泄,便将一股怨气转嫁到燕子身上而已,颇有指桑骂槐的意味。

  全词委婉含蓄,“雨馀花落,酒病相续”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感情氛围有相似之处。虽依旧是儿女柔情,却又与柳永的依依惜别不同,而是追忆旧时旧伴的欢愉时光,蔷薇花下,燕子堂前,如今终究难寻,只余下无限惆怅,与唐玄宗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2011:347
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已不详。晁端礼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写的是歌妓的心思情态之作,不出歌筵酒席间的男欢女爱,表现自己对游宦生活感受,此篇亦即其一。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中华宋词鉴赏辞典,:中华书局,2008:132
晁端礼

晁端礼

晁端礼(1046~1113) 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1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zhuó)酒与君君自宽¹,人情²翻覆(fù)³似波澜(lán)
译文:给你斟酒愿你喝完能自我宽慰,人心反复无常,如同起伏不定的波涛。
注释:¹自宽:自我宽慰。²人情:人心。³翻覆: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白首相知¹犹按剑²,朱门³先达笑弹冠
译文:朋友即便相携到白首还要按剑提防,要是你盼望先富贵的人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专他一番耻笑罢了。
注释:¹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²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³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⁴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⁵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草色全经¹细雨湿,花枝²欲动春风寒。
译文:草色青青,已经全被细雨打湿,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
注释:¹经:一作“轻”。²花枝:开有花的枝条。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¹浮云何足问²,不如高卧³且加餐
译文: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多多进食,保重身体。
注释:¹世事:世务,世上的事。²何足问:不值得一顾。何足,犹言哪里值得。³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指隐居不仕。⁴加餐: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

  此诗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诗用愤慨之语对友人进行劝解,似道尽世间不平之意,表现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全诗风格清健,托比深婉,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第一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

  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当是实有所指。前四句关键在“笑”字。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金圣叹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国维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从道家思想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

  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给王维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20-122

zhuójiǔpéi

wángwéi tángdài 

zhuójiǔjūnjūnkuān rénqíngfānlán 
báishǒuxiāngzhīyóuànjiàn zhùménxiānxiàotánguān 
cǎoquánjīngshī湿 huāzhīdòngchūnfēnghán 
shìshìyúnwèn gāoqiějiācān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白鹭群翻隔浦(pǔ)¹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译文:成群白鹭在晚风中飞翔,重重绿树辉映着火红的夕阳。
注释:¹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¹
译文:风雨欲来前面村头乌云茫茫,我闲静地倚着船窗观赏“挂龙”。
注释:¹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日舟行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色。全诗句句围绕暴风雨将至的特点来写。作者从时空变幻中下笔,先写水上,后写岸上,再由地上写到天上,远近交替,突出地描绘了“山雨欲来”的景物气氛。

  首句“白鹭群翻”,是从水面写起。白鹭在水面上群聚,上下翻飞,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掠而下,显得焦躁不安,它们已经预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由于白鹭太多,似乎隔断了从浦口吹来的风。诗人其实已经感觉到浦口吹来的风,说“隔浦风”是为了突出白鹭之多和翻飞之乱。次句写岸上,夕阳西下,余辉映照在岸边重重树木之上。“遥映”是诗人从坐在船上远望岸边的角度来写的。这两句,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两句从地上写到天上,“一片云”在“前村”的上空聚集,“云将雨”,写出了时间的进程。诗人悠闲地斜倚在船窗边,看墨云翻滚形成的“挂龙”景象,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这首诗把夏日暴风雨前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生动、细腻而逼真。色调既浓郁又澄净,既有动景亦有静景,既有远景,亦有近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笔的高妙。而诗人的心情却显得十分闲适、恬静,从“闲倚船窗看挂龙”的情态中已传神地表现出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书当快意¹读易尽,客有可人²期不来。
译文:读到称心满意的书很容易就读完了,想与意气相投的朋友见面却久盼不来。
注释:¹快意:称心满意。²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¹百岁几回开?
译文: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注释:¹好怀:好兴致。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

  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诗中说出了很多人有会于胸中而没有表达出来的话,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668-669页

jué ·shūdāngkuàijìn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shūdāngkuàijìn yǒurénlái 
shìshìxiāngwéiměi hǎohuái怀bǎisuìhuíkāi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梁山感杞(qǐ)妻,恸(tòng)哭为之倾¹
译文:梁山的倾颓,是因被杞梁妻的恸哭所感动。
注释:¹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用杞梁妻哭倒城墙事。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金石¹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译文:这真是深情所在,金石为开啊。
注释:¹金石:《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东海有勇妇¹,何惭苏子卿(qīng)²
译文:东海有一位勇妇,其英勇之事迹,一点也不比关东为父报仇的贤女苏来卿差。
注释:¹勇妇:胡震亨云:“勇妇者,似即白同时人。”²苏子卿:当为苏来卿之误。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学剑越处子¹,超然若流星。
译文:她曾向越处子一样的击剑名家学剑,超腾跳跃,快若流星。
注释:¹越处子:春秋时越国一个女剑侠。参见本集《结客少年场行》注。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译文:她为夫报仇,慷慨捐躯,万死不顾。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译文:她手执雪刃,其精诚可感上苍。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十步两躩(jué)¹,三呼一交兵。
译文:十步两跃,三呼一击地与仇人交战。
注释:¹躩跃:跳跃。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斩首掉¹国门²,蹴(cù)³踏五藏行。
译文:结果将仇人之头,高悬于城门之上;将仇人之肠肺,用脚践踏为泥。
注释:¹掉:悬挂。²国门:都城门。³蹴:踢也。⁴五藏:即五脏。藏,原作臧,误。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豁此伉(kàng)(lì)¹愤,粲(càn)然大义明。
译文:以此来报答其夫妻伉俪之情,此举大义粲然,为人称颂。
注释:¹伉俪:夫妻。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北海¹李使君²,飞章奏天庭。
译文:北海的李使君,将此事上奏朝廷。
注释:¹北海:即青州。天宝正午改加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县。²李使君:使君,原作史君,误。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yíng)¹
译文: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风俗。其事迹在东海之畔诸郡厂为传颂。
注释:¹沧瀛:王琦注:“沧瀛,谓东方海隅之地。又,沧州,景城郡;瀛州,河间郡。与青州北海郡相邻近,似谓其声名播于旁郡也。”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译文:从此她的芳名著于《列女传》之中,在史籍上万古流芳。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淳于免诏狱¹,汉主为缇(tí)(yíng)
译文:汉朝肘,皇帝因缇萦而免了其父淳于公的牢狴之灾。
注释:¹淳于免诏狱:淳于公。西汉人,为齐太仓令,有罪当刑。系之长安。其有五女,无男。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津妾(qiè)¹一棹(zhào)歌,脱父于严刑。
译文:战国内,赵国的津吏之女一曲棹歌从而使其父脱了严刑之苦。
注释:¹津妾:名娟,赵河津吏之女。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译文:由此看来,就是有十个儿子,若都是些不肖之子,也不如一个女中豪杰。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yù)¹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译文:以前,战国时的刺客豫让,空斩赵襄子之衣,虽有壮心而其事不成。
注释:¹豫让:战国时刺客。事见《战国策·赵策》。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要离¹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译文:春秋时刺杀庆忌的刺客要离,更是为壮士所不齿。
注释:¹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译文:其妻子儿女又有问罪?竞让他焚死以邀买虚名。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译文:他们哪里能比得上这位东海的勇妇啊,事成之后,在青史上独擅美名!
全诗分为四段。“梁山”四句为第一段,是比兴性文字,作为发端。言夫妇之深情可以感动无情的土石。前二句言事,后二句言情。“东海”以下“大义明”以上十四句为第二段,写东海勇妇“捐躯报夫仇”。其义,可比报父仇的苏来卿。其勇,可比战胜妖精白猿公的剑客越处子。“超腾”、“躩跃”、呼喊,斩仇首,抛国门,剖仇腹,踏内脏,皆言其勇。“大义明”与“报夫仇”相呼应。“北海”以下“已光荣”以上六句为第三段,写东海勇妇的义举感动朝野,非但免除了其死罪,而且美誉流传,名列史册。末十四句为第四段,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写东海勇妇义举的突出。她的举动可比脱父于肉刑的淳于缇萦和救父免死刑的津吏女;胜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空击仇衣的豫让和为刺庆忌,焚妻子、买虚名、为士所轻的要离。“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为全诗之纲,前者言事,后者言情。
  
  颂美也是古诗的一种原则,李白乐府诗中,属于颂美的篇章也有不少。如《临江王节士歌》、《司马将军歌》、《东海有勇妇篇》、《秦女休行》,都是以古今烈士、节妇为对象的颂美之作,同样表现了李白个人的人生理想。整体上看,李白乐府诗创作正是上述言志、讽兴为基本的写作原则的一种有宗旨的写作,体现了力求恢复风雅乐流传统的创作理想。

dōnghǎiyǒuyǒng--bái

liángshāngǎntòngwèizhīqīng

jīnshízànkāidōuyóushēnqíng

dōnghǎiyǒuyǒngcánziqīng

xuéjiànyuèchùzichāoránruòliúxīng

sǔnbàochóuwànshēng

báirèn耀yàoxuěcāngtiāngǎnjīngchéng

shíliǎngjuéyuèsānjiāobīng

zhǎnshǒudiàoguóméncángxíng

huōkàngfèncànránmíng

běihǎi使shǐjūnfēizhāngzòutiāntíng

shězuìjǐngfēngliúfāngcāngyíng

míngzàilièzhúguāngróng

chúnmiǎnzhàohànzhǔwèiyíng

jīnqièzhàotuōyánxíng

shíziruòxiàoyīng

ràngzhǎnkōngyǒuxīnjìngchéng

yàoshāqìngzhuàngsuǒqīng

zifénzhīmǎishēng

dōnghǎishìyángmíng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唤起¹窗前尚宿酲(chéng)²,啼鹃³催去又声声。
译文:被窗前的鸟儿啼鸣声唤醒,还带着昨夜未消的酒意,杜鹃鸟又在声声催促着我归去。
注释:¹唤起:韩愈有《赠同游》诗:“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黄庭坚认为“唤起”和“催归”是二鸟名。唤起,声如络丝,圆转清亮,偏于春晓鸡。催归,即杜鹃鸟。然“唤起”亦不一定要坐实为鸟名。²酲:喝醉了神志不清。³啼鹃:传说杜鹃鸟的啼声好像“不如归去”,故曰“催去”。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丹青¹旧誓相如²(zhá),禅榻³经声杜牧情。
译文:那坚贞不渝的旧日的誓言,虽然还留在像司马相如写的优美的书札中;但历时经久,少日青春,终归空寂之境。
注释:¹丹青:丹砂和青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其色不易泯灭,故常以喻坚贞不渝。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²相如:司马相如。汉代有名的辞赋家,他曾以琴声挑逗卓文君私奔。³禅榻:和尚坐禅的床。杜牧《醉后题侩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以谓少日青春,终归空寂之境。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¹
译文:离别之后,隔着盈盈一水,枉自千万遍相思。今日重游旧地,回首往事,彷佛已隔三生了。
注释:¹三生:即“三世”,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唐代有三生石上旧姻缘的传说。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云阶月地¹依然在,细逐空香²百遍行。
译文:当时相会的地方依然如故,我追寻着那已消失在空中的馀香,百遍巡行,低徊不已。
注释:¹云阶月地:苏轼诗:“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²空香:指在空中若有若无、难以追寻的馀香。

  《感旧》一类的题目通常是写重经某地、因追忆平生一段经历而引发的感触,离黄景仁(字仲则)时代最近的名作是吴梅村的《琴河感旧》四首,系梅村偶过常熟,好事的东道主知道他和名妓卞玉京有一段情缘,遂使人邀卞玉京前来相见,梅村即席为赋四律。其事哀感顽艳,其诗凄婉动人,故其事与诗喧传一时。“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缘知薄倖逢应恨,恰便多情唤却羞”,“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等句,后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仲则这组七律显然也是重经旧地,为感念一段旧情而作,但写作时间、地点均不详。郁达夫的小说《采石矶》曾演绎其本事:“······这样的叹了一声,远远的向东天一望,他的眼睛,忽然现了一个十六岁的伶俐的少女来。那时候仲则正在宜兴氿里读书,他同学的陈某、龚某都比他有钱,但那少女的一双水盈盈的眼光,却只注视在瘦弱的他的身上。他过年的时候因为要回常州,将别的那一天,又到她家里去看她,不晓是什么缘故,这一天她只是对他暗泣而不多说话。同她痴坐了半个钟头,他已经走到门外了,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这一回当临去的时候,却是他要哭了,两人又拥抱着痛哭了一场,把他的眼泪,都揩擦在那条汗巾的上面。一直到航船要开的将晚时候,他才把那条汗巾收藏起来,同她别去。这一回别后,他和她就再没有谈话的机会了。他第二回重到宜兴的时候,他的少年悲哀,只成了几首律诗,流露在抄书的纸上。”这几首律诗便是《感旧》。

  这情景当然是郁达夫想象的虚构,其实诗中追怀的女子绝不可能是宜兴的那个女子,那据说是他姑母的侍婢。而这个女子,从首章“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一联来看,显然不是良家女子,诗中再三用杜牧在扬州的典故,正取唐于邺《扬州梦记》所载情节。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载:“珍珠娘,姓朱氏,年十二,工歌。继为乐工吴泗英女。染肺疾,每一禅杓,落发如风前秋柳。揽镜意慵,辄低亚自怜。阳湖黄仲则见余每述此境,声泪齐下。美人色衰,名士穷途,煮字绣文,同声一哭。”仲则于朱氏用情如此之深,《感旧》四首是否即追怀其人呢?考虑到这组诗编次于康熙三十三年(1768)秋的《观潮行》(客有不乐游广陵)之前,可以推断是同时的作品。重经故地,斯人已嫁,一段情缘失之交臂,仲则不由得因自己当时“无坚约”而深憾不已:“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四章的内容都很清楚,但并不依时间顺序排列。首章忆初相见,春风得意;次章追寻旧迹,无限怅惘;三章感念其人,暗寓自责;末章遥想此后情怀,憾恨不已。相比之下,首章仅“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一联,风情旖旎,全篇平平;三、四两章取意造语都较成熟,没什么出色之处。只有次章缠绵悱恻,最为动人。

  首联承前篇“杯底人如解语花”之句,写又是同样的早晨,带着未解的宿酲匆匆离去。“唤起”昔日是心爱的女子,此刻却是谁呢?两句明显脱胎于韩愈《赠同游》“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一联。宋代黄庭坚说“唤起”和“催归”都是鸟名(见《冷斋夜话》),未免有点牵强,但这里“啼鹃催去”仍寓催归之意。历来不是传说杜鹃的啼声像“不如归去”吗?仲则正取此意。“又声声”暗示了一个今昔相似的情境,物是人非之感尽在言外。

  “丹青旧誓”本自阮籍《咏怀》“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比较清楚,但“相如札”意思较曲。司马相如事迹中与“札”有关的,只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看来相如札只能作遗札理解,那就是说书写誓约的情书并未寄出,将来只能留做遗札交给她。这正印证了次章的“无坚约”。“禅榻”句又取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之意,写自己带醉归去,途经禅寺时的失意情怀。《感旧》四章中用了三次杜牧的典故,表达三层意思:首章“匆匆觉得扬州梦”是前缘如梦的失落感,“多缘刺史无坚约”是失之交臂的内疚,而“禅榻经时杜牧情”则是少年早衰的心境。这里为什么特地要提到“禅榻经时”?当时实有依寺休憩的经历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杜牧诗中空虚无聊的意绪,十分切合仲则当时的心境,让他产生强烈的共鸣。仲则显然熟读过《樊川集》,杜牧那股俊爽英发之气,那种怀才不遇的落寞心境,也是时常弥漫在他诗中的固有情调。但他天性中终究少一分杜牧的洒脱,所以总不免因执着而遭受情感的煎熬。

  与那女子别后,所隔不过一水,却再无相见之缘。故而重游故地,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颈联两句用字都很平常,却极具抒情的力量。上句言“空”、言“一水”,都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但由于“一水”积淀着《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味,与“空”相连反更强化了隔绝之感、茫然之感。而下句通过“回首”这瞬间的动作,将为时不久的重来与佛家前世、今生、来世的漫远相提并论,又构成巨大的语言张力,造成震撼人心的强烈效果,也将作者怅惘失意的心情抒发尽至。

  结联情绪由怅惘向眷恋转化,以一个痴情的动作结束全诗。“云阶月地”取自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也可能与牛僧孺《周秦行纪》所载“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句有关,用以描写眼前的庭院和阶除,平添一层幽美脱俗的诗意,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两人看云步月的美好时光。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庭院如故,诗人一遍遍踱步往来,细细地寻索斯人留散的余香。这里不说“余香”,而言“空香”,既言散布在空气中,又有若有若无之意,再添加一个“细逐”的身姿,一个“百遍”的不甘,就生生刻画出一个执着而痴情的诗人形象。

  仲则诗最动人之处就在这里,他让我们知道一种情感、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会化作何等令人刻骨铭心的样态。他最为人传诵的名句不正是这类的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悄立州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自古以来,善于写情的诗人很多,但像黄仲则这样善于刻画情“态”的诗人,却不多见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