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穿溟涬刮幽荒,郊贺由来命不长。菊本无田宁当俸,杏虽有子总成殇。
思穿溟涬刮幽荒,郊贺由来命不长。菊本无田宁当俸,杏虽有子总成殇。
封题未了新诗债,馀惠犹存旧药方。昨日曝书开故箧,忍看春蚓一行行。
封题未了新诗债,馀惠犹存旧药方。昨日曝书开故箧,忍看春蚓一行行。

yuánpáoyùn--wángào

穿chuānmíngxìngguāyōuhuāngjiāoyóuláimìngzhǎngběntiánníngdāngfèngxìngsuīyǒuzizǒngchéngshāng

fēngwèilexīnshīzhàihuìyóucúnjiùyàofāngzuóshūkāiqièrěnkànchūnyǐnxíngxíng

王鏊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7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微意¹何曾有一毫²,空携笔砚(yàn)奉龙韬(tāo)³
译文:得您恩遇未曾有些许报答,只能空拿着笔砚接受您的虎略龙韬。
注释:谢书:为表达谢意的书信。¹微意:指自己报效恩师令狐楚之意。²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³龙韬:古代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六韬指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和犬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自蒙半夜传衣¹后,不羡王祥得佩刀²
译文:自从您传授了我为文的方法后,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让我慕羡。
注释:¹传衣: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钵相传,作为传授佛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²王祥佩刀:王祥是东汉末年琅邪临沂人,事继母朱夫人,以孝著称,隐居十年。魏徐州刺史吕虔召为别驾。吕虔有佩刀,工匠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虔以刀赠王祥,祥以大功封万岁亭侯,迁太尉。入晋,拜太保。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这是李商隐以诗的形式写给令狐楚的书信。此诗前两句是说诗人幸得令狐楚的看中传授知识却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报答。此时诗人任巡官,当亦兼文字之役。因是节镇,而有“奉龙韬”之喻。这句深执谦谦,自称不德。令狐楚对诗人实有再造之恩,多年的关爱,资助他随计应试,无微不至。自恃文才又颇有些傲气的诗人,面对博学位高的老师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并非客套,而是心悦诚服。诗的后两句借五祖传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传,心存感激,胜过王祥之得吕虔佩刀。前面的深执谦谦同后面的高自期许看似相矛盾,而对于他们师徒来说却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前面的谦虚是对博学位高恩师的大恩而言,后面的自信是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诗人敢于在短短四句里将两种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于一篇之中,不只是诗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师栽培的特殊缘由的。

  此诗主要表达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踌躇满志。全诗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

参考资料:
1、 周建国 编选.李商隐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213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世事无常¹²金樽(zūn)³,杯杯台郎醉红尘
译文:世上的很多事情是很难预料,不如沉溺美酒、及时行乐更好。
注释:¹世事无常:世上的很多事情是很难预料的。²耽:沉溺、迷恋的意思。³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⁴红尘: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人生难得一知己¹,推杯换盏²话古今。
译文:我们一生也难有几个情投意合的朋友,来一起把酒言欢,一起谈古论今、谈天说地。
注释:¹知己:知道,了解自己的人,常指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²推杯换盏:盏也是一种器皿,比杯的容积大得多,所以喝酒的时候喝到尽兴处,有推杯换盏之说,互相敬酒,后来一般形容关系好。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岛边天外¹,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²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³。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译文: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
注释:¹天外: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²丹衷:犹言“丹心”。³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此喻声情之惨怛。⁴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¹能盖。君命²重,臣节³在。新恩犹可觊(jì),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fú)且恁(nèn)浮于海。
译文: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大概能期望君王赐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旧识积习终究难以改变。算了吧,我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暂且如此度过余生。
注释:¹天:喻皇帝。²君命:指君王的命令。³臣节:人臣的节操。⁴觊:希图、冀望。⁵已矣:算了、罢了。⁶桴:小筏子。⁷恁:这样。

  秦观《千秋岁》词抒发离愁别绪,情意缠绵。苏轼的和词比秦词心境较为开阔。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丹衷”、“臣节”,发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盖”的强烈幽怨不满情绪。二是他能将幽怨不满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会人家的评说,表现出一贯的超脱达观态度。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上阕“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对贬谪的不满。白居易《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时苏轼年六十三遭贬到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珠泪尽,丹衷碎”写出苏轼遭贬的愤懑。苏词用很工的对偶句, 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苏轼虽被贬,但服饰仍旧,故有“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之说。“斜阳”句是说自己虽已暮年,远在万里天涯,但还怀念着京都。苏轼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琼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两句可作参考。词上阕抒写怀君思朝之真情: 泪洒心碎,一步一回首。

  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阕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张行不通, 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 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词人暗中写自己,也写秦观。 仲由是孔子的学生,秦观也曾拜苏轼为师。他鼓励秦观振作起来。词人站得高,想得远,能摆脱个人得失,终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韵词不仅格调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长者身份。

  全词波澜起伏,情感激荡,令人感受苏轼胸中炽热的情感还未泯灭。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王宜瑗.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167-168
2、 高纯林.东坡和韵词比较赏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8年4月(26) 61-62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巨舰¹只缘因利往,扁(piān)²亦是为名来。
译文: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
注释:¹巨舰:大船。²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往来有愧先生德¹,特地通宵(xiāo)过钓台。
译文:先生的品德使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羞愧,他们只能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注释:¹先生德:先生,指严光。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汉隐士严子陵的崇敬之情,作品主要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前两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巨舰”指得是向往财富极力去获取财富的人。“扁舟”指通过结交认识权贵从而获取名利的人。这两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无论是为利,或者是为名,皆是一些向往钱财和权力的唯利是图的人,与隐者严子陵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相违背,从而表现出隐者严子陵不图名利的高尚品格。

  后两句“往来有婉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先生德”指严子陵不图名利,在钓台隐居的高尚品德。句中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从而突出严子陵的淡泊不仕的情操。

  一二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对三四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起到了反衬作用,并描绘出当时社会追逐名利的现象。

  全诗通过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对比道出了诗人自己挣脱不开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同时也是不愿为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所束缚,体现出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情操。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刘孔伏.李清照两首诗词系年辨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1
3、 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159

diàotái

qīngzhào sòngdài 

jiànzhǐyuányīnwǎng piānzhōushìwèimínglái 
wǎngláiyǒukuìxiānshēng tōngxiāoguòdiàotái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¹起登江上台。
译文:重阳佳节,抱病登台,只想一边独酌美酒,一边欣赏九秋佳色。
注释:¹抱病:指有病缠身;带着病。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¹于人既无分,菊江从此不须开。
译文: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
注释:¹竹叶:指竹叶青酒。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译文:日落时传来黑猿的啼哭声,久久不住,南来的白雁带来长安的霜讯。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¹衰谢两相催!
译文:无法相见的亲人现在都在哪里呢?战争频繁不断,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
注释:¹干戈:战争。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jiǔshǒu ·

 tángdài 

chóngyángzhuóbēizhōngjiǔ bàobìngdēngjiāngshàngtái 
zhúrénfēn huācóngkāi 
shūfāngluòxuányuán jiùguóshuāngqiánbáiyànlái 
mèixiāotiáozài gānshuāixièliǎngxiāngc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