胪传唱彻九霄清,三殿云高五色明。此日承恩多气象,玉阶先曳锦袍行。
胪传唱彻九霄清,三殿云高五色明。此日承恩多气象,玉阶先曳锦袍行。

sònglíngzhūěrníngběishàng--liúfāng

chuánchàngchèjiǔxiāoqīngsān殿diànyúngāomíngchéngēnduōxiàngjiēxiānjǐnpáoxíng

李流芳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 3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云鬓(bìn)¹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xiù)²(cuán)³。斜托香腮春笋,为谁和泪倚阑干
译文:美人头发蓬乱,晚妆不整齐,因愁带恨的双眉像远山一样聚在一起。白嫩的小手斜托着面颊,靠在栏杆上,也不知在为谁伤心泪流。
注释:¹云鬓:形容女子像乌云一般浓黑、秀美的鬓发。²远岫:远处的山峰。岫,山。³攒:簇聚,凑集。这里是指紧皱双眉。⁴香腮:指美女的腮颊。⁵春笋:春季的竹笋。这里指女子像春笋样纤润尖细的手指。⁶嫩:柔软纤细。⁷和:带,含。⁸阑干:同“栏干”。

  这首词写女子春怨相思的情景。开篇二句写发、写面,虽明白但并不传神,是暗写侧描。三句“带恨眉儿”一语点破,不知何恨,不明白但却极传神,是抓住最具特点的细致景象进行正面描写,由一点入,见意更远。“攒”字是“带恨眉儿”的动作,用“远岫”喻之,不但妥切传神而且独具意蕴,“远岫攒”不可解,“眉儿攒”也不可解。此恨之深,此情之切,自可想见。后两句明白如话,直描其景,直问其情,虽问而不需答,“为谁”二字使前面不明朗的词旨一下子明朗起来,把何以成“恨”的不明白一下子明白开来。

  这首词字字不及相思,但字字俱关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笔意清新,淡远幽长,画静而情活。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中云:“以画家白描法形容一极贞静之思妇,绫罗之暖寒,非深闺弱质,工愁善感者,体会不到。”由此也可见李煜描摹形态、抒写情性的高妙水平。

dǎoliàn ·yúnbìnluàn

 dài 

yúnbìnluàn wǎnzhuāngcán dàihènméiéryuǎnxiùcuán xiétuōxiāngsāichūnsǔnnèn wèishuílèilángān 
路辅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路辅横塘¹,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²浩渺³。问菟(tù)(qiú)、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译文:一路行船,船头转换方向来到横塘,风力迅猛,水势浩大,船帆被风吹得饱胀。眼前一片明亮,烟波浩渺的景色让人心境开阔。心里不断猜测,家乡是否别来无恙? 这次是因为上天的示意教导(心里想念),我才又回到家乡。 此时,放眼望去树叶飘落,云雾消逝,因为没有了遮挡,所以远处的山显得更美了。
注释:¹横塘:古堤名。在江苏省吴县西南。²旷怀:豁达的襟怀。³浩渺:形容水面辽阔。⁴菟裘: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过溪门、休荡桨,恐¹惊鱼鸟。算年来²、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bìn)任霜,醉红未老。
译文:船行驶过溪门,无需荡桨,因为怕惊吓到水中的鱼和水鸟。算一算离家多年已经老了,估计回到家乡能认识我的人不多吧。让我高兴的是故乡的山林还是旧日模样,不曾消失。虽然归来时两鬓任凭岁月染得像霜一样的白,但想想酒醉后面庞泛着红晕,也觉得自己不曾老去。
注释:¹恐:害怕。²年来:近年以来。

sāndēng··zhuǎnhéngtáng--fànchéng

héngtángfēngjuǎnshuǐféifānbǎoyǎnshuāngmíngkuàng怀huáihàomiǎowènqiúyàngfǒutiānjiàozhòngdàoluòshōushāngènghǎo

guòménxiūdàngjiǎngkǒngjīngniǎosuànniánláishíwēngzhěshǎoshānlínzōngzàicéngsǎoguībìnrènshuāngzuìhóngwèilǎo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¹(zhuó)²断,煞(shā)³他风景;鹦哥煮熟,佐(zuǒ)我杯羹(gēng)。焚砚烧书,椎(chuí)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xíng)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译文:花是无知的,月是无聊的,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把茂盛的桃树砍断,减损他的风景,把吟风咏月诗人讴歌的鹦哥煮熟,做下酒菜。焚烧砚台书籍,捶坏琴撕毁画,销毁所有的文章抹去所有的功名。我荥阳郑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只靠教歌度曲,乞食与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来。
注释:沁(qìn)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一十四字,平韵。¹夭桃:茂盛的桃树。²斫:砍。³煞:同“杀”,减损。⁴佐:辅助。⁵椎:捶。⁶荥阳郑:郑板桥的自称,以表对封建礼法的蔑视。“荥阳郑”指郑元和的故事。⁷风情:旧指男女相爱的情怀。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单寒骨相¹难更,笑席帽青衫²太瘦生³。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qián)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译文: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没法改变,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处蓬门秋草,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难道老天爷还要封住词人之口,连叹气都不允许吗?疯狂至极,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细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注释:¹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旧谓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²席帽青衫:明清科举时儒生或秀才的服装。³太瘦生:即太瘦。生,语助词。⁴蓬门、破巷:贫者所居。⁵箝:通“钳”,钳制。⁶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一开头,作者就对“花”“月”“酒”这些为一般诗人所沉湎而讴歌的事物加以否定,表明自己并非“风月派”。说花是无知的,不必为花伤情,月是无聊的,不必为之徘徊流连,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更不必沉湎,不必讴歌。下面“把天”四句,进一步以丰富的想象表明自己并非抒写闲愁的“风月”词人。词中说,要把“风月派”赞美的艳丽茂盛的桃树砍断,杀他风景要把吟风咏月诗人讴歌的鹦哥煮熟,做下酒菜。作者为什么对“风月派”诗人讴歌的事物如此忌恨如仇。他曾在《词钞自序》中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此篇是中年之作,正是写苏辛慷慨之词的时候。另外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中谈到:“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应该“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而那些“逐光景,慕颜色”的“风月花酒”之作,“虽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过一骚坛词客尔,何与于社稷生民之计,《三百篇》之旨哉”由此可见,他对诗词“只吟风月”是否定的,这里表现了他以诗词用世的积极态度。“焚砚”三句,是世事不容,“老不得志”而发出的激愤之词。作者年幼读书,“自竖立,不苟同俗”,虽有出众才华,结果过了“而立之年,仍无“而立”之举,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而已。这怎不使作者愤愤不平。“焚砚”三句,写决心要一反常规,不再读书、写字、弹琴、作画、写文章。“焚”“烧”“椎”“裂”“毁”“抹”等几个动词,既生动又形象地勾出作者激愤决绝的神态。“荥阳”三句,是引《李娃传》中的常蝇刺史之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爱上妓女李娃,弃试,流连花巷,钱尽被逐街头行乞的故事,借以自喻,表示对封建礼法的蔑视。

  下片继续写自己贫困潦倒,抒发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开头两旬写自已从来就是穷命相,这是难以更改的,任人笑他头戴教席帽,身穿秀才衣的瘦骨伶仃模样。“看蓬门秋草”的“看”提领以下四句,写家门贫困,冷落孤单。“蓬门”指家门贫寒,“秋草”写门前冷落。作者曾有诗写道:“座有清风,门无车马。”在《七歌》一诗中写此时生活是“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是“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是“寒无絮络饥无糜”,“空床破帐寒秋水”,其贫困之状可见。词中的“疏窗细雨,夜夜孤灯”,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冷落孤寂——细雨敲打着稀疏的窗棂,夜夜是孤灯伴着自己,“自刻苦,自激愤”地读书。作者曾在《自叙》中说:“板桥最穷最苦,貌又寝陋,故长不合于时,不见重于时,又为忌者所阻,不得入试。”这就是他入仕之前的生活。他说自己的性格“放荡不羁,漫骂无择”,经常“敖言高谈,臧否人物”,如此更被世人视为“狂”、“怪”。更重要的,板桥是生活在清朝前期的汉族文人,其时国内民族矛盾仍很尖锐,文字狱屡见不鲜,他目睹者竟达十二次之多。板桥好友杭世骏就是因条陈“泯满汉之见”,而被罢官,板桥的同窗陆骖因文字狱而被戮尸;板桥自己也被迫将已刻好的诗钞址十儿首明显地流露反满情绪的诗从板子上铲去。这炎凉的世情,这深重的压迫,使他情不自禁地呼出:“难道天公,还箝恨风不许长吁一两声?’’这是以反诘句式将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投向那不平的社会。此是全词的点题之笔。表面上是质问天帝,实则指责人间,抨击清统治者,“恨”字极写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之情。这不仅是板桥个人的恨,同时也表达了当时有正义感的人的心声。

  “颠狂甚”是借用世人语。因作者不肯从俗,因而常遭白镢,并斥为“狂”、“怪”。这里借而用之,表示自己决不妥协的精神。结句说:我要取百幅乌丝格纸来细写自己凄清情怀。“凄清”一词,表明自己写的绝非“风月”之作,而是抨击社会,抒写个人怀抱的词章。

  这首词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反抗。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运用反语激词来抒写自己情感,更加强烈、感人,通过具体的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渲染清苦的生活,生动形象,词语通俗,用典活脱。这首词当时即已为人传诵,板桥在《刘柳鄙册子》中说:“南通州李瞻云,曾于成都摩诃池上听人诵予《恨》字词,至‘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皆有赍咨涕演之意。后询其人,盖已家弦户诵有年。”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郑板桥诗词选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06月:18-21
净土堂
净土堂
译文:人的结习从无开始,沦落沉溺穷尽了苦难之源。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译文:轮回成为今世的人形时,才彻悟三种解脱的空门。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译文:华堂中开辟一块洁净的地域,佛的图像清晰而且细微。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译文:堂中焚烧清泠的檀香,诵唱着微妙的佛经。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译文:我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忏悔在红尘中的昏聩。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译文:寂灭并不是断绝,文字的讲解也不能分离。
曲讲堂
曲讲堂
译文:为什么要设置讲堂?因为有高士在这里讲经。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译文: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别是无知的言行。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译文: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何必要将名、相的区别分清?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译文: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由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译文:选择吉地用青茅盖成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译文: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忘机的禅客在禅堂端坐。
禅堂
禅堂
译文: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空也不用去解析。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译文: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也有深深的沉寂。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译文:心与物境本同一而无区别,正象鸟飞不留任何痕迹。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译文: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译文: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译文: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芙蓉亭
芙蓉亭
译文: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译文:留连这深秋的月光,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译文: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译文: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译文: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译文: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苦竹桥
苦竹桥
译文: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前三首以议论入诗,直接谈佛理,后二首以写景见长,蕴藏禅理。

  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记载:龙兴寺里,有前刺史李承咥和僧人法林设置的净土堂,他们常在这里做法事。到此时已经二十多年了,净土堂的房屋损毁,佛像开裂崩塌。巽上人住在这儿,开始对此进行整理修复。刺史冯叙捐资修了大门,柳宗元则助修了回廊,使之焕然一新。巽上人,是已经修炼到了最高境界,理解最深教义的高僧。组诗第一首即以《净土堂》为题,记述重修净土院后佛堂修饰一新及诗人参与佛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崇佛的心态。前四句为第一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以议论开始,直接切题,从人生的苦难轮回中领悟到三种解脱的空门,即“我空、法空、空空”的佛道。二至八句为第二层:“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细腻地描绘了在净土堂做佛事的情景:华堂的净土,清晰的佛像,焚烧的檀香,诵唱的佛经,历历在目,声声入耳。结尾两句“稽首媿导师,超遥谢尘昏”,诗人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向他忏悔自己在红尘中的昏聩。他要抛弃人世欲望的种种烦恼,向往不生不死的涅盘之门;诗人还相信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可见他受佛教的影响已到了执迷的程度。

  第二首《曲讲堂》,结构形式与前首大致相同。“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从设置曲讲堂的必要性落笔,经文需要讲解,高士讲经需为之设置讲坛,那么,曲讲堂的设立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假期?”进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开是无知的做法。”并认为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区别。最后两句“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到的东西,通过认真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全诗基本上是议论,充满佛教的术语,作者一心向往佛教的真谛,态度之虔诚,俨然一信徒。

  《禅堂》与前两者的内容密切相关,写的是三堂之一的“禅堂”。而在写作上稍有变化,先是描写:“发地结青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像是一特写镜头,刻画出“禅堂”的特点:青茅盖成的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然后,由外及内,由物及人,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禅堂中坐着忘机的禅客,突出了禅客。禅客也自然包括诗人。中间一层,用禅语叙说对佛学的理解: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有深深的寂静。对佛理的理解比较深透,是禅客(诗人)进入禅堂的收获。最后二句:“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表现了空有双亡、心境如一的境界,使诗意得到升华。

  前三首以议论为主,风格大致相近,后二首别具一格,以写景为主。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信仰禅宗的王维,也有一首咏芙蓉花的《辛夷坞》:“木本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亭》全诗分三层,以鲜艳美丽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新亭里修建着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芙蓉鲜花。“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早晨的清风吹送了远香,寒冷的露水沾湿了鲜艳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写景,像一副颜色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写芙蓉花。花朵潇洒地开放,呈现不同的姿态与容貌。芙蓉花盛开时,花朵缀满枝头,或白或红或黄,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特别令人惊奇的是,早晨开的白花,下午因为光合作用侧变成红色。“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一转,由花自然联想佛学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创造出芙蓉花这样美丽的景物。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颜色,又泛指世间事物。结句为第三层:“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从早到晚,留连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最后一首《苦竹桥》,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前人对组诗的写作评价颇高,曾吉甫《笔墨闲录》说:“退之虢州《三堂二十一咏》,子厚《巽公院五咏》,取韵各精切,非复纵肆而作。随其题观之,其工可见也。“孙月峰评点:“五作俱就禅理发挥,最精妙。”汪森认为:“五诗极能因名立意,洗剔见工。然谈理而实诸所无,不若写物而空诸所有,在具眼者自当辩之。”蒋之翘指出:“五咏中《禅室》一首差胜。”孙昌武教授对《净土堂》《禅堂》也提出了批评:“这种诗,写法颇像六朝的玄言诗,是以诗的形式讲说平庸陈腐的佛理。”(《柳宗元传论》)由于内容上宣扬佛理,导致当今的选本一般不选该诗。吴文治教授独具慧眼,在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柳宗元选集》中选注了《芙蓉亭》《苦竹桥》二首。二诗的风格相近,特色各具,仅就诗题而言,前者鲜艳,后者暗淡。《芙蓉亭》描绘芙蓉,宣扬佛理如信手拈来,《苦竹桥》寓意深刻,从苦竹生发开去,抒发了遭贬的愤懑。要了解组诗,关键是要对柳的信佛有一个正确评价。不必为尊者讳,柳宗元的信佛是客观存在,不能简单地否定、肯定。首先,柳宗元贬谪永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精神摧残非常人所能承受,他之所以崇佛,是因为转移注意力,回避矛盾,以求解脱、安宁心情,这一点可以理解。其次,佛教虽不等于迷信,但也有迷信的成分。他在诗中宣传的“三空”、西方净土,流露出退避现实消极的人生哲学,这是应予批判的。再次,他对佛学有一个认识过程,通过钻研、扬弃,借它山之石,吸取佛学中对儒学相通、有用的内容,以儒统释,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他对佛教也曾提出过批评。如对僧尼“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家蚕桑”表示不满,对禅宗谈空太过,造成离奇荒诞、戒律不存的弊病提出批评,对那些“假浮屠之形以为高”的“纵诞乱杂”者坚决予以反对。

xùngōngyuànyǒng--liǔzōngyuán

jìngtáng

jiéshǐlúnqióngyuán

liúxíngshìshǐsānkōngmén

huátángkāijìngxiànghuànqiěfán

qīnglěngfénzhòngxiāngwēimiàoyán

shǒukuìdǎoshīchāoyáoxièchénhūn

jiǎngtáng

mièběnfēiduànwénān

tángwèishègāoshìfāngzài

shèngyánxuānfēnbiénǎizhī

zhōngkōngjiǎmíngxiāngshuí

yuànyánjuéwénwàngliáowéi

chántáng

jiéjīngmáotuántuánbàobái

shānhuāluòyōuzhōngyǒuwàng

shèyǒuběnfēizhàokōngdài

wànlàiyuánshēngyǎoránxuānzhōng

xīnjìngběntóngniǎofēi

róngtíng

xīntíngzhūkǎnjiākāiróng

qīngxiāngchénfēngyuǎncǎihánnóng

xiāochūrénshìángduōróng

chángwénkōngzàoshuíwèigōng

liúliánqiūyuèyàntiáoláishānzhōng

zhúqiáo

wēiqiáoshǔyōujìngliáorào穿chuānshūlín

bèngtuòfēnjiéqīngyúnbàoxīn

kànjuānjuānliúyǎnglíngxiāoxiāoyín

chàchíxiàyāncháozhāmíngshānqín

liàngyàojīnyòngyǒuyīn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挂云和八尺琴瑟,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chuán)茅屋和云赁¹,云在松阴。挂云和²茅尺琴瑟(sè),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ruǐ)把云梢(shāo)(qìn)³。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译文:一重重缭绕的碧云深似海,在云海深处山中小路飘渺难寻觅。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过来,碧云留在松阴上,再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卧在苍苔石上把云根当做枕头枕,又折下梅花拿到云梢上浸润,任运自在的云心没有常住的我,云儿和我没有半点尘念俗心。
注释:殿前欢:双调曲牌名。¹赁:租赁。²云和:地名,出产琴瑟。云和琴,指极名贵的琴。³沁:浸透。

殿diànqiánhuān··yúnshēn--wèizhōng

yúnshēnyúnshēnchùnánxúnshùchuánmáoyúnlìnyúnzàisōngyīnguàyúnchǐqíntáishíjiāngyúngēnzhěnzhéméiruǐyúnshāoqìnyúnxīnyún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