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齐瞻辇路尘,又迟銮驾阻时巡。翠华望遍今天下,玉玺犹持一妇人。
翘首齐瞻辇路尘,又迟銮驾阻时巡。翠华望遍今天下,玉玺犹持一妇人。
万里河难塞瓠子,九霄星未转钩陈。三公一国狐裘赋,谁是安危社稷臣?
万里河难塞瓠子,九霄星未转钩陈。三公一国狐裘赋,谁是安危社稷臣?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6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而今才道¹当时错,心绪(xù)凄迷²。红泪³偷垂(chuí),满眼春风百事非。
译文: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注释:¹才道:才知道。²凄迷:凄凉迷乱。³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情知此后来无计¹,强说欢期²。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译文: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像这样一别,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注释:¹无计:无法。²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词上片描写自己与表妹之间只是一种错,抒发了自己凄迷的心情。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下片开始写无可奈何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全词以懊恼之意写分离之苦,语少而意足,辞新而情悲,有跌宕摇曳之姿。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聂小晴 .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019-020
2、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13-014
3、 纳兰性德,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00

cǎisāng ·érjīncáidàodāngshícuò

lánxìng qīngdài 

érjīncáidàodāngshícuò xīn hónglèitōuchuí mǎnyǎnchūnfēngbǎishìfēi 
qíngzhīhòulái qiángshuōhuān bié luòjìnhuāyuèyòu西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yī)¹成王²,既昭假(gé)³
译文: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注释:¹噫嘻:感叹声,“声轻则噫嘻,声重则呜呼”,兼有神圣的意味。²成王:周成王。³昭假:犹招请。昭,通“招”;假,通“格”,义为至。⁴尔:语助词。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率时¹农夫,播厥(jué)百谷。
译文:我将率领这众多农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
注释:¹时:通“是”,此。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¹发尔私²,终三十里。
译文:田官们推动你们的耜,在一终三十里田野上。
注释:¹骏:通“畯”,田官。²私:一种农具“耜(sì)”的形误。²终:井田制的土地单位之一。每终占地一千平方里,纵横各长约三十一点六里,取整数称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亦服¹尔耕,十千维耦(ǒu)²
译文:大力配合你们的耕作,万人耦耕结成五千双。
注释:¹服:配合。²耦:两人各持一耜并肩共耕。一终千井,一井八家,共八千家,取整数称十千,结对约五千耦。

  此诗叙述了周王祭毕上天及先公先王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共同劳作的情景。

  全诗八句,分为四、四两层。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天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后四句则直接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全面耕作。诗虽短而气魄宏大。从第三句起全用对偶,后四句句法尤奇,似乎不对而实为“错综扇面对”,若将其加以调整,便能分明看出:
  骏发尔私,亦服尔耕;
  终三十里,维十千耦。

  则骏和终、亦和维字隔句成对;其它各字,相邻成对。此种对偶法,即使在后世诗歌最发达的唐宋时代,也是既颇少见,又难有如此诗所见之自然。

  需要略加讨论的还有“骏”字。上文由“终”字比勘,“骏”当是名词。又以金文对照,“凡典籍中的‘骏’字,金文均作‘(左田右允)’”(于省吾);“畯,……契文、金文均从田从允,允、夋之异在足之有无,实一字也”(李孝定)。可见诗中“骏”字,实指田唆即农官,为“畯”字之通假无疑。

  总之,《周颂·噫嘻》一诗,既由其具体地反映周初的农业生产和典礼实况,从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以其突出的“错综扇面对”的修辞结构技巧,而具有较重要的文学价值。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5-666

míng xiānqín 

chéngwáng zhāoěr 
shuàishínóng juébǎi 
jùněr zhōngsānshí 
ěrgēng shíqiānwéiǒu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年年岁岁¹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注释:¹年年岁岁:每年。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凉月¹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注释:¹凉月:七月的异名。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明时¹(liàng)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注释:¹明时:阐明天时的变化。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京洛(luò)¹胡尘²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注释:¹京洛: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代多有沿用。后特化为“都城”的意思,又未必指洛阳一城。²胡尘:胡地的尘沙。

guǐwèiyuèshízhìshíliùyuèjiējiā--céng

niánniánsuìsuìwàngzhōngqiūsuìsuìniánniánchóu

liángyuèfēngguāngsānhǎolǎo怀huáibàoshēngxiū

míngshíliàngfèiyínquēchùyīngxiū

jīngluòchénmǎnrényǎnzhīnéngshìzhèjiāng

少昊有子曰该,为蓐收。《国语》
少昊有子曰该,为蓐(rù)收。《国语》
译文:少昊有个儿子叫该,就是蓐收。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山海经》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山海经》
译文:西方的蓐收神,左耳上有一条蛇,乘驾两条龙飞行。
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皞、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
西方之极¹,自昆仑耳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皞(hào)、蓐收之所司²者,万二千里。《淮南子》
译文:在西方的尽头,从昆仑山横渡流沙、沉羽,向西到三危国,那里是石头为城、金属为屋的地方,居民以气为食而长生不死,是少皞、蓐收所管辖的地方,共一万二千里。
注释:¹极:尽头。²司:掌管。
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¹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²
译文:有座山叫长留山,天神白帝少昊居住在这里。山中的野兽都是花尾巴,禽鸟头上也都有花纹。山上盛产彩色花纹的玉石。它实是员神磈氏的宫殿。这个神,主要负责太阳西沉时把影子反拨向东方。
注释:¹文:花纹,纹理。²反景:夕阳反照。
渤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山海经》
渤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山海经》
译文:渤山,天神蓐收居住在这里,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那种气象浑圆,由天神红光所主管。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自古受命帝王¹及继体²守文³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jié)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sōng),纣之杀也嬖(bì)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¹⁰及大任¹¹,而幽王之禽¹²也淫于褒姒(sì)。故《易》¹³基《乾》《坤》¹⁴,《诗》¹⁵始《关雎》¹⁶,《书》¹⁷美釐(xī)¹⁸,《春秋》讥不亲迎¹⁹。夫妇之际,人道²⁰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jīng)²¹。夫乐调²²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²³,无如命何。甚哉,妃(pèi)²⁴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²⁵矣,或不能成²⁶子姓²⁷;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²⁸²⁹: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³⁰,恶³¹能识乎性命³²哉?
译文: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注释:¹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²继体:继位。³守文:遵守成法。⁴茂:美好。⁵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⁶涂山:古国(部落)名。这里指涂山氏女。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⁷放:放逐。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⁸娀:远古氏族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⁹嬖:宠爱。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¹⁰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原,或作“嫄”。¹¹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¹²禽:同“擒”。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亡。¹³《易》:《易经》。¹⁴《乾》《坤》:《易经》六十四卦的头两卦。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两卦是《经》诸卦的基础。¹⁵《诗》:《诗经》。¹⁶《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¹⁷《书》:《书经》,又称《尚书》。¹⁸釐降:下嫁。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¹⁹《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迎,迎接。²⁰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²¹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²²调:和谐。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²³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²⁴妃匹:配偶。妃,通“配”。²⁵欢合:夫妇的欢爱。²⁶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²⁷子姓:子孙。²⁸要:求,取。²⁹终:结局,归宿。³⁰幽明:阴阳。³¹恶:哪里,怎么。³²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本文是《史记·外戚世家》的序。《史记》中的外戚指帝王的后妃及其亲族。作者陈述三代的得失,论证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汉代自惠帝时起,后妃、外戚专权反复造成祸乱,因此作者本文是有所指的。但行文吞吞吐吐,大概有不便明言的苦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