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馆俯崇冈,振衣一来游。逍遥越城肆,窈窕经林丘。
仙馆俯崇冈,振衣一来游。逍遥越城肆,窈窕经林丘。
谷口岩溜鸣,檐端云气浮。适违阛阓喧,弥觉山水幽。
谷口岩溜鸣,檐端云气浮。适违阛阓喧,弥觉山水幽。
啼鸟迁高枝,悲猿振长楸。物类爰有托,矧伊学道俦。
啼鸟迁高枝,悲猿振长楸。物类爰有托,矧伊学道俦。
抱生贵知足,全形尚无求。疗饥采紫芝,濯缨临素流。
抱生贵知足,全形尚无求。疗饥采紫芝,濯缨临素流。
愚生昩所处,静趣乃相侔。援琴弄清弦,遂令佳赏酬。
愚生昩所处,静趣乃相侔。援琴弄清弦,遂令佳赏酬。
王师事遐征,苦辛殊未休。岂不怀宁处,违世安可谋。
王师事遐征,苦辛殊未休。岂不怀宁处,违世安可谋。
我非学仙侣,怅然难久留。
我非学仙侣,怅然难久留。

chāngyóudàoyuàn--yángshì

xiānguǎnchónggāngzhènláiyóuxiāoyáoyuèchéngyǎotiǎojīnglínqiū

kǒuyánliūmíngyánduānyúnshìwéihuánhuìxuānjuéshānshuǐyōu

niǎoqiāngāozhībēiyuánzhènzhǎngqiūlèiyuányǒutuōshěnxuédàochóu

bàoshēngguìzhīquánxíngshàngqiúliáocǎizhīzhuóyīnglínliú

shēngsuǒchùjìngnǎixiāngmóuyuánqínnòngqīngxiánsuìlìngjiāshǎngchóu

wángshīshìxiázhēngxīnshūwèixiū怀huáiníngchùwéishìānmóu

fēixuéxiānchàngránnánjiǔliú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16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tiáo)(dì)¹作佳期。
译文: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注释: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²迢递:遥远的样子。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由来碧落¹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²
译文: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作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注释:¹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²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清漏¹渐移相望久,微云²未接过来迟。
译文: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注释:¹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²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岂能无意酬(chóu)¹乌鹊,惟与蜘蛛乞巧²丝。
译文: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注释:¹酬:谢。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²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力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人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从这两句诗中,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又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舌。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作金风玉露时。”二句说,佳人的相会作经过耐心的等待,需作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间。“金风”表明时间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义。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描绘双方盼望相会时的焦急心情。“渐移”表现嫌时间过得太慢。这两句诗是说,二人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非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连接两岸的云气尚未接通,所以他们迟迟也未能过河相会。这两句诗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在获得补太学博士的职务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还在焦急地渴盼着。张采田解释这两句诗说“属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两句内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较复杂。诗人在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与习俗。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作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心灵手巧,人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瓜果上以带来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话,前句是借用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的故事来暗喻自己是通过令狐绹的引荐搭桥才谋得官职的,对此事当然有心意作感激报答其恩德。后句一转,意谓尽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联系李商隐后来的行踪,这两句诗的语意就更明白了。补太学博士后不久,李商隐就离开此职,到由河南尹改镇东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节度书记,十月改判上军,不久又升任检校工部郎中。这便可证明李商隐对令狐绹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他可能当时已在另寻出路,开始向“蜘蛛乞巧丝”了。

    此诗的表现方法非常高明。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与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无垠、浑然一体。从表面意义来看,诗人是在写“七夕”节日的情景,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一直延续的民间风俗乃至于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若仔细品味,诗人在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将自己当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含蓄地倾述出来,缠绵委婉,余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诗人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用“巧丝”来谐“巧思”,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0-1032

xīnwèi--shāngyǐn

kǒngshìxiānjiāhǎobiéjiàotiáozuòjiā

yóuláiluòyínpànyàojīnfēngshí

qīnglòujiànxiāngwàngjiǔwēiyúnwèijiēguòláichí

néngchóuquèwéizhīzhūqiǎo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zhuó)¹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tí)轻。
译文: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注释:¹斜照著山:斜照,夕阳,斜阳。著同“着”,附着,紧挨。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mǎo)¹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译文: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
注释:¹卯酒:早晨所饮的酒。

  这是一首双调的词,前、后两段声律完全相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该词是苏轼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动的美感显示出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的特色。

  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只在转瞬之间,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紧承前句,描绘出傍晚放晴后的景象。 “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最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轻捷的马蹄。这里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卯酒醒还困”,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以壮行色这一有关情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却感到疲困的状态,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因为在词人想象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0-63

nán ·

shì sòngdài 

ànchū fēnghuíbàoqíng dànyúnxiézhàozhuóshānmíng cǎoruǎnshā qīng 
mǎojiǔxǐngháikùn xiāncáimèngchéng lánqiáochùyúnyīng zhǐyǒuduōqíngliùshuǐ bànrénxíng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yé)¹!我欲与君相知²,长命³无绝衰
译文: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注释:¹上邪!: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²相知:相爱。³命:古与“令”字通,使。⁴衰: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山无陵(líng)¹,江水为竭,冬雷震震²,夏雨(yù)³,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除非高山变平地,滔滔江水干涸断流,凛凛寒冬雷阵阵,炎炎酷暑雪纷纷,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肯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注释:¹陵:山峰、山头。²震震:形容雷声。³雨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⁴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⁵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渝,她接连 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李春祥等 .乐府诗鉴赏辞典 .河南 :中洲古籍出版社 ,1990年 :13-14页 .
2、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55-56页 .

shàng

míng liǎnghàn 

shàng jūnxiāngzhī chángmìngjuéshuāi 
shānlíng jiāngshuǐwéijié dōngléizhènzhèn xiàxuě tiān nǎigǎnjūnjué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译文: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两眼虽未枯¹,片心将欲死。
译文: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注释:¹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雨落眼地中,珠沉眼海底。
译文: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译文: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唯人归泉下¹,万古知已矣!
译文: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注释:¹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fǔ)(yīng)¹当问谁,憔悴鉴²中鬼。
译文: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注释:¹拊膺:捶胸,表示哀痛。膺,胸膛。²鉴:镜子。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shūāi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tiānsàng yòusàng 
liǎngyǎnsuīwèi piànxīnjiāng 
luòzhōng zhūchénhǎi 
hǎijiànzhū juéjiànshuǐ 
wéirénguīquánxià wànzhī 
yīngdāngwènshuí qiáocuìjiànzhōngguǐ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¹吴起²出,遇故人,而止³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ì)¹⁰¹¹,恐¹²¹³自食其言也。其为¹⁴¹⁵若此,宜¹⁶其能服¹⁷三军欤(yú)¹⁸?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¹⁹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¹昔:从前。²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³止:留住。⁴食:吃。⁵之:代词,指“老朋友”。⁶明日:第二天。⁷令:派;使;让。⁸求:寻找。⁹方:才。¹⁰俟:等待。¹¹者:.....的原因。¹²恐:恐怕;担心。¹³其:他,指吴起。¹⁴为:坚守。¹⁵信:诚信。¹⁶宜:应该。¹⁷服:使……信服(使动用法)。¹⁸欤:语气词,吧。¹⁹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可:行;可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