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閒居俗虑清,题诗问菊见高情。何如解带花间坐,莫负秋晴送马迎。
一室閒居俗虑清,题诗问菊见高情。何如解带花间坐,莫负秋晴送马迎。

zōushìjiǎngshīwènqiánjiǎntǎosuǒérshībìngyāozhī--yángshì

shìxiánqīngshīwènjiàngāoqíngjiědàihuājiānzuòqiūqíngsòngyíng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16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云阶月地¹一相过²,未抵经年³别恨多。
译文:牛郎织女在天上一年一度的相逢,怎么抵得上俩人整年分离的别很多。
注释:¹云阶月地:以云彩做台阶,以月亮为大地,指天上。²相过:交往,这里引申为相逢。³经年:指一整年,牛郎织女只有七夕时才能相见一晚,到下次相见时正好为一年。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最恨明朝洗车雨¹,不教²回脚³渡天河。
译文:最可恨的是明天的洗车雨,它分明是不让牛郎再回去重渡天河与织女相见。
注释:¹洗车雨:七夕后下的雨,有说是指七月初六下的雨的,但与诗意不符。²不教:不让。³回脚:再回去。

 tángdài 

yúnjiēyuèxiāngguò wèijīngniánbiéhènduō 
zuìhènmíngzhāochē jiàohuíjiǎotiān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西施¹晓梦绡(xiāo)²寒,香鬟(huán)³堕髻(jì)半沉檀(tán)
译文: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注释:¹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²绡帐:丝织的床帐。³香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⁴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⁵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lù)(lu)¹(yī)(yā)²转鸣玉,惊起芙蓉³睡新足。
译文: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注释:¹辘轳:井上汲水木。²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³芙蓉:借指美人。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双鸾¹开镜秋水光²,解鬟临镜³立象床。
译文: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注释:¹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²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³临镜:对镜。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一编香丝¹²撒地,玉钗³落处无声腻(nì)
译文: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注释:¹香丝:指发丝。²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³玉钗: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纤手却盘老鸦色¹,翠滑²宝钗簪(zān)³不得。
译文: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注释:¹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²翠滑:色黑而润泽。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³簪:插定发髻。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春风烂漫¹恼娇慵(yōng)²,十八鬟多无气力³
译文: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注释:¹烂漫:形容光彩四射。²娇慵:柔弱倦怠貌。³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妆成婑(wǒ)(duǒ)¹(qī)²不斜,云裾(jū)³数步踏雁沙。
译文: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注释:¹婑鬌:形容发髻美好。²欹:倾斜之意。“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³云裾: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bèi)¹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²花。
译文: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注释:¹背人:避开别人。²樱桃:果木名。落叶乔木。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核可入药。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亦指其果实或花。

  李贺以其秾丽的笔触写过一些堪称“艳诗”的诗,如《洛姝真珠》、《恼公》、《夜饮朝眠曲》、《河阳歌》、《花游曲》、《石城晓》、《夜来乐》等等。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浓艳之外,略带几分轻佻;另一些是贵妇或名门闺秀,虽然俊俏,但贪图享乐,贵族气相当浓郁。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咏歌的“美人”娇嗔慷懒,却颇有风韵,显得楚楚动人。诗人选择的题材不是美人整个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状况,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梳头。对于一般人来说梳头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而于美人,却是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因为头发(包括发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面,梳理头发,关系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韵。李贺巧妙地选取美人梳头时的情状,以表现她的整体美。

  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四句写梳头前的情状:“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西施代指所写美人。此时天色已明,而她还躺在薄薄的罗帐里周游梦乡哩。句中的“晓”字点明时间,晓而未起,见出其“娇慵”。而“寒”字除标明节令是早春外,还暗示她是孤眠。孤枕寒衾,已是无耐,况值春天,尤其难堪。此处透露了“恼”的直接原因。“香鬟”句是梳头的伏笔。睡在床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坠未坠,散发阵阵清香,就像悬浮在水中的檀香木。此刻有人从井中汲水,那咿咿哑哑的辘轳声传来,把美人惊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容光焕发,恰似出水芙蓉。

  中间八句正面写梳头。梳头要临镜,不然就无法审视自己。这位美人下得床来,首先打开饰着双鸾,像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镜,然后解开鬟髻,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尽管她站立在象床上,那浓密如云、纤细如丝的长发,仍然拖至地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玉钗从长发上滑落下来,几乎没有声响。“无声腻”为“腻无声”之倒装,“腻”指长发柔细而滑,是“无声”的缘由。接着动手梳理,把像乌鸦羽毛那样黑中带碧的长发盘结起来,恢复鬟髻的原择。由于梳得匀,盘得实,映着光线,如同碧丝一般,滑腻得连宝钗也插不稳。可见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此时她显得既娇美又疲惫:“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功。”这略带夸张的笔墨,把主人公此时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明代的评家丘象升、姚佺激赏此二句。丘就其中的“恼、娇、慵”发表见解说:“三者美人之恒态也。”姚对美人梳头后显得“无气力”作了这样的分析:“虽缘鬟多,亦缘恼,亦缘娇,亦缘慵也。”二人所论极是。“金屋藏阿娇”,阿娇之所以“娇”,就因生活在“金屋”里,锦衣玉食,给宠坏了。娇惯了就喜爱生气,养成了懒散的习性。总而言之,这位美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贵族气。贵族气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少妇带点娇嗔,却也别有风致。其中或者含有美的价值的自我评估,通过心理传导,使观赏者于美感快感之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真正的美理应受到永恒的尊重。

  末四句写梳头完毕后的身姿步态:发式秀美大方,无论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鬌”,音wǒduǒ,头发美好的样子。此处,头发梳成后的状貌只一笔带过。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动云裾,缓缓走下台阶。“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于沙地,显得匀缓从容。然后默默起走向庭院,采摘繁英如雪的樱桃树枝。诗歌结尾与杜甫的《佳人》颇有相似之处。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丽质,这样的“丽质”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不过杜甫写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采柏的风姿尽管高雅,却带有清苦的况味;李贺笔下的这位美人的身姿步态则搀有优美与傲慢。这些是客观环境影响所致,属于“后天”。

  这首诗主要表述行动过程,按照通常写法,当以赋笔为主,诗人却纯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全诗十六句,句句是画,或者说句句有画,即是像“背人不语向何处”也是一幅无声的画。这位美人的气质、情绪和心性,通过“不语”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572页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¹,香²亦临风散。
译文:春日傍晚离开富阳城关,踏着落日走在富春江畔。钱江潮水不能将心上人带来,她临风为我祈祷香烟也已飘散。
注释:富阳:今富阳市,位于杭州西南,富春江下游。¹共潮来:心爱的人和潮水一起到来。²香:祈祝燃香的轻烟。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花谢小妆残,莺(yīng)困清歌断¹。行雨²梦魂消,飞絮(xù)³心情乱。
译文:凋谢的花枝是她憔悴的娇容,黄莺困懒是她弦绝歌断。一夜雨声使我辗转无眠,天睛絮飞搅得我心烦意乱。
注释:¹“花谢”二句:睹物恩人,从而产生设想。²行雨:春雨淅沥。³飞絮:柳絮飞飘。

  《生查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惜分飞·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一样,皆是他辞官后,行于富阳途中所作。

  词的上片,首句写词人在暮春傍晚时分,独自离开富阳县的山城,行至富春江畔。富阳县位于杭州府西南,富春江的下游。词人眺望江面,雾霭茫茫,斜晖脉脉,在这黯然萧索的氛围中,强烈的怅意和思念占据了词人的心。“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就是词人所惆怅所思念的事情了。词人深感遗恨的是,钱塘潮水不能将心爱的人带到身边,而那女子为自己祈祝燃香,香烟则随风飘散了。人既不能来,香也闻不到,祈愿是枉然,寄信更不通,这令词人深感痛苦。

  词的下片,表面是写景,实际是借景物写人。“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两句写所思之人的花容憔悴、困慵无绪,再也无心抚弦歌唱了,这是词人睹物思人,从而产生的设想;而尾句“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则是词人此地此时的实感。深夜春雨淅沥,点滴至明,令人无法安睡,更增添词人羁旅的烦闷;“飞絮”一句,写天明登程,路上独行,风中柳絮,飘来飘去,又勾起词人由于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瞻望前途渺茫,漂泊无定的惆怅心绪。

  作者思人之痛苦,念己之悲凉,瞻前则渺渺,顾后亦茫茫,这百感交集、愁肠百结的难言之隐,用一个“乱”字作结,则通篇的睛目即现。心乱如麻,难以梳理;心乱如潮,无法平静,在词人的眼里,大自然的春天、花鸟、山水、风雨、柳絮等等毫无美感,只平添迷离惝恍、凄恻悲凉,恼人烦乱。这首词在写作上的高妙就在于,通篇无一句不愁,而无一句有“愁”字。用景物喻人物,做到物我双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力。

shēngcházi··yángdàozhōng--máopāng

chūnwǎnchūxiǎochéngluòxíngjiāngànréngòngcháoláixiānglínfēngsàn

huāxièxiǎozhuāngcányīngkùnqīngduànxíngmènghúnxiāofēixīnqíngluàn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此词题为《春晚》,实写“闺情”。“春晚”之时,深闺女性自有难以明言的复杂情怀,但作者并非女性,没有高超的水平,对于那种连作者本人都难以明言的情怀是不可能写得生动感人的。

  读完全词,就知道作者并未让那位闺中人吐露情怀,而是通过精细的观察,写她的神态、写她的妆束、写她的行动,并用富贵人家的花园、香径、秋千和晚春景色层层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态变化,也历历可见。灵活地运用传统画法,把“以形写心”和“以景传情”结合起来,乃是这首小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态浓意远”,原是杜甫《丽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现丽人的姿态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于此可见。“眉颦笑浅”,写她虽愁也只略皱眉头,虽喜也只略展笑颜,非轻浮放纵之流可比,其教养也于此可见。“薄罗衣窄絮风软”,既写服妆,也写时光。北宋诗人蔡襄《八月九日诗》:“游人初觉秋气凉,衣不禁风薄罗窄。”而当“絮风”轻“软”之时,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罗衣”。“罗”那么“薄”,“衣”那么“窄”,其轮廓之分明,体态之轻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闺,迎面吹来的是飘荡着朵朵柳絮的软风,不知她又有什么感触。“鬓云欺翠卷”一句,颇难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宾语,那它便是一个名词,可是实际上并没名叫“翠卷”的东西。那个“翠”字,看来也取自杜甫的《丽人行》。《丽人行》写丽人“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是说用翠玉制成的盍叶垂在鬓边。盍叶,是妇女的一种头饰。“鬓云欺翠卷”就语法说,“鬓云”是主语,“卷”是谓语,“欺翠”则是动宾结构的状语,修饰“卷”。“欺”,在这里是“压”或“淹没”的意思,“翠”,即指翠玉制的盍叶。全句写那位女性鬓发如云,“卷”得蓬松而又低垂,以致淹没了盍叶。

  下片头两句似乎单纯写环境、写景物,实则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说她走到“南园”,看见“花树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说她漫步于“南园”的“径里”,看见片片飞红,嗅到阵阵花香,踏着满径榆钱。上片的“絮风”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钱满”,都传送春天即将消逝的信息,既点《春晚》之题,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她还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闺,来到“南园”,也无人同游共乐。

  结尾两句,层层转折,曲尽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欲上秋千”,表明一见秋千,又唤回少女的情趣,想荡来荡去,嬉笑作乐。“又惊懒”,表明单身独自,没有心情打秋千。“惊”字、“懒”字,用得十分神妙。“欲上秋千”而终于不想上,并非由于“懒”,偏不肯说出真实原因而委之于“懒”,又加上一个“惊”字。是说连秋千都不想上,竟“懒”到这种地步,自己都感到吃惊。不想打秋千,就归去吧。“且归”一顿,而“休怕晚”又是一层转折。实际情况是想玩又懒得玩,且归又不愿归。深闺那么寂寞,归去也没有意味。于是在“且归”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缓。妙在仍不说明真实原因,仿佛她迷恋归途风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晚”,也不用“怕”。

  这首词把封建社会中一位深闺女性的内心苦闷写得如此真切,不独艺术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义,也是积极的。

zuìtàipíng ·chūnwǎn

xīn sòngdài 

tàinóngyuǎn méipínxiàoqiǎn luózhǎifēngruǎn bìnyúncuìjuǎn 
nányuánhuāshùchūnguāngnuǎn hóngxiāngjìngqiánmǎn shàngqiūqiānyòujīnglǎn qiěguīxiūwǎn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金甲雕戈(gē)¹,记当日、辕(yuán)²初立。磨盾鼻³、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磨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yuán)臂故将军,无功级。
译文:想当初,在帅府,穿金甲持雕戈;军中作檄,挥笔写完千纸,笔墨都还未干。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当年李广建功无数终降为庶人,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
注释:¹金甲雕戈:金饰的铠甲;刻镂过的戈。形容武装的壮丽。²辕门:军门,指李珏帅府。³磨盾鼻:盾鼻是盾的纽。齐梁之际荀济入此,说当在盾鼻上磨墨作檄讨伐梁武帝萧衍。后以“磨盾鼻”喻军中作檄。⁴龙蛇:原指草书飞动圆转的笔势和飞动的草书,后泛指书法、文字。⁵楼船:战舰。⁶猿臂故将军:指李广。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平戎(róng)¹,从军什²。零落尽,慵(yōng)³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yú)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译文: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只是感叹自己壮年时就不如人,何况现在呢!
注释:¹平戎策:指平定平定外族的策略。这里指作者屡有奏疏陈述抗敌恢复方略。²从军什:是指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³慵:懒惰,懒散。⁴茶经:这里指记茶叶的品种及烹茶方法的书籍。⁵香传:即香谱,记香的品种,烧香的方法,器具等。⁶榆塞:泛称边关、边塞。⁷花间集:是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选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

  词的上片从回忆往日的军营生活写起。“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记当日”点明这里所写的是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回忆开始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的景象。“金甲雕戈”,形容武装的壮丽。“辕门初立”,是说开始担任军门工作。时李珏出任江淮制置使,节制沿江诸军,帅府设在建康。刘克庄在幕府掌文书,被誉为“烟书檄笔”,一时无两。”他也很以此自负,所谓“少年自负凌云笔”,时仅二十三岁。“磨盾鼻”三句写出了诗人当年才华横溢,极为得意的精神状态。“一挥千纸,龙蛇犹湿”显示他草拟文书时,文思敏捷,笔走龙蛇,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这两句脱胎于陆游《书愤》一诗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晓嘶”,“夜渡”,一写白天,一写夜间。表现强敌压境,战斗紧迫的程度。“铁马”这两句表现一种壮阔的战斗场面和肃杀的战斗气氛。“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史载刘克庄从军建康李珏军幕时,由于前线泗上兵败,朝野皆主“以守易战”。刘克庄建议抽减极边戌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主谋者忌之”,即自行辞职归里。由于这一次辞去军幕,使他一生未能再直接参与同敌人的战斗。所以每当追忆到这段军旅生活时,既神往,又遗憾。不过总的看来,词的上片的基调还是昂扬亢奋的。

  下片抒写的是诗人愤郁塞胸时发出的悲凉深沉的哀叹。诗人此时废退之身,无路请缨,只能正话反说,倾诉内心的隐痛和愤慨了。“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即诗人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唐陆羽有《茶经》三卷。“香传”,即香谱,记香的品种,烧香的方法,器具等。丁谓有《天香传》,沈立、洪刍均有《香谱》。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辛弃疾《鹧鹕天》词中的名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实际上这样做都是违心的和不得已的,纯属无可奈何。“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诗人已作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而用描写美女与爱情的《花间集》来教导儿女。现在不但诗人自己不谈“平戎”,而且唯恐客人谈及。这里着意写诗人过去遭遇留下的伤痛,是抱负难展的愤激之辞!“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结语用春秋时郑大夫烛之武语。《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里意为虽有“从戎之兴”,无奈力不从心。表面上怨叹流年,实际上是感叹壮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负,用的是曲笔。

  刘克庄是辛派词人,这首词的风格与辛词酷似。在慷慨淋漓、纵横恣肆中时露悲凉深沉之哀叹。诗人把立志收复中原的气节与功名作为词的主旋律,表现了英雄失志而不甘寂寞的思想。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曲笔,使词的意蕴更加深沉含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909-1911页

mǎnjiānghóng··liángshéndòngcóngróngzhīxìng--liúzhuāng

jīnjiǎdiāodāngyuánménchūdùnhuīqiānzhǐlóngshéyóu湿shītiěxiǎoyínglěnglóuchuánfēngtāoyǒushuíliányuánjiāngjūngōng

píngróngcóngjūnshénlíngluòjǐnyōngshōushíchájīngxiāngchuánshíshíwēnshēngtánsāishìqiějiàoérsònghuājiāntànchénzhīzhuàngrén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