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呼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魂魄归来吧!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啊归来吧!不要去东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迷雾阵阵淫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魂啊不要去东方!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魂啊不要去南方!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山深林密充满险阻。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魂啊不要去南方!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西方!西方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魂啊不要去西方!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北方!北方有寒冷的冰山。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魂啊不要前去!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吧!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在荆楚故国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魂魄归来吧!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魂魄归来吧!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
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
魂魄归来吧!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
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
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魂魄归来吧!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四重酿制的美酒已醇,不涩口也没有刺激性。
酒味清香最宜冰镇了喝,不能让仆役们偷饮。
吴国的甜酒曲蘖酿制,再把楚国的清酒掺进。
魂魄归来吧!不要惶悚恐惧战战兢兢。
代秦郑卫四国的乐章,竽管齐鸣吹奏响亮。
伏羲氏的乐曲《驾辩》,还有楚地的乐曲《劳商》。
合唱《扬阿》这支歌,赵国洞箫先吹响。
魂魄归来吧!请你调理好宝瑟空桑。
两列美女轮流起舞,舞步与歌辞的节奏相当。
敲起钟调节磬声高低,欢乐的人们好像发狂。
各国的音乐互相比美,乐曲变化多端尽周详。
魂魄归来吧!来欣赏各种舞乐歌唱。
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
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
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安乐舒畅。
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
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美艳的姑娘健壮修长,秀丽佳妙仪态万方。
面额饱满耳朵匀称,弯弯的眉毛似用圆规描样。
心意宽广体态绰约,姣好艳丽打扮在行。
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用鲜卑带约束一样。
魂魄归来吧!相思的幽怨会转移遗忘。
她们心中正直温和,动作优美举止端庄。
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
举起长袖在面前拂动,殷勤留客热情大方。
魂魄归来吧!晚上还可以娱乐一场。
有的姑娘长着黑色直眉,美丽的眼睛逸彩流光。
迷人的酒涡整齐的门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畅。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体态轻盈翩然来往。
魂魄归来吧!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里的房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清妍。
南面的厢房有小坛,楼观高耸超越屋檐。
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适合驯马之地就在这边。
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在春天的郊原。
玉饰的车毂金错的车衡,光彩夺目多么亮丽鲜艳。
一行行的茝兰桂树,浓郁的香气在路上弥漫。
魂魄归来吧!怎样游玩随您的意愿。
羽毛鲜艳的孔雀满园,还养着稀世的凤凰青鸾。
鵾鸡鸿雁在清晨啼叫,水鹜鸧鹒的鸣声夹杂其间。
天鹅在池中轮番嬉游,鹔鷞戏水连绵不断。
魂魄归来吧!看看凤凰飞翔在天。
润泽的脸上满是笑容,血气充盛十分康健。
身心一直调养适当,保证长命益寿延年。
家族中人充满朝廷,享受爵位俸禄盛况空前。
魂魄归来吧!安居的宫室已确定不变。
这里的道路连接千里,人民出来多如浮云舒卷。
公侯伯子男诸位大臣,听察精审有如天神明鉴。
体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问孤男寡女送温暖。
魂魄归来吧!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田地城邑阡陌纵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教化普及广大人民,德政恩泽昭彰辉映。
先施威严后行仁政,政治清廉既美好又光明。
魂魄归来吧!赏罚适当一一分清。
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光焰腾腾。
功德荣誉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万民。
北方到达幽陵之域。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西方接近羊肠之城,东方尽头在大海之滨。
魂魄归来吧!这里尊重贤德之人。
发布政令进献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推举俊杰坐镇朝廷,罢免责罚庸劣之臣。
让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们作辅弼在楚王近身。
豪杰贤能的臣子掌握权柄,德泽遍施百姓感恩。
魂魄归来吧!国家需要有作为之君。
楚国的威势雄壮烜赫,上天的功德万古彪炳。
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进出朝廷。
各地诸侯都已到达,辅佐君王再设立九卿。
箭靶已树起目标鲜明,大幅的布侯也挂定。
射手们一个个持弓挟箭,相互揖让谦逊恭敬。
魂魄归来吧!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注释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遽:竞争。
冥:幽暗。
凌:冰。
浃:周遍。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
浟浟:水流的样子。
并流:顺流而行。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汤谷:即"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
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蜿:行走的样子。
鰅鳙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
王虺:大毒蛇。
骞:虎视眈眈。
蜮: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
纵目:眼睛竖起。
鬤:毛发散乱的样子。
踞牙:踞,当作"锯";锯牙,言其牙如锯也。
诶:同"嬉"。
逴龙:即"烛龙",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烛"。
赩:赤色。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自恣:随心所欲。
逞:施展。
究:极尽。
穷身:终身。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
设:陈列。
菰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臑:煮烂。
盈望:满目都是。
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同"肭,肥的意思。
鸧:鸧鹒,即黄鹂。
味:品味。
蠵:大龟。
酪:乳浆。
醢:肉酱。
苦狗:加少许苦胆汁的狗肉。
脍:切细的肉,这里是切细的意思。
苴蒪:一种香莱。
蒿蒌:香蒿,可食用。
沾:浓。
薄:淡。
鸹:乌鸦。
凫:野鸭。
煔:把食物放入沸汤中烫熟。
鰿:鲫鱼。
臛:肉羹。
遽:通"渠",如此。
爽存:爽口之气存于此。
丽:附着、来到。
四酎:四重酿之醇酒。酎:醇酒。
孰:同"熟"。
歰嗌:涩口剌激咽喉。
不歠役:不可以给仆役低贱之人喝。
醴:甜酒。
白蘖:米曲。
沥:清酒。
代秦郑卫:指当时时髦的代、秦、郑、卫四国乐舞。
伏戏:即伏羲,远古帝王。
驾辩:乐曲名。
劳商:曲名。
扬阿:歌名。
定:调定。
空桑:瑟名。
二八:女乐两列,每列八人。
接:连。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
投诗赋:指舞步与诗歌的节奏相配合。投,合。
乱:这里指狂欢。
四上:指前文代、秦、郑、卫四国之鸣竽。
竞气:竞赛音乐。
譔:具备。此句谓各种音乐都具备。
嫭:美丽。
姱:美丽。
比德:指众女之品德相同。
好闲:指性喜娴静。
习:娴熟,指娴熟礼仪。
都:指仪态大度。
嫮:同"嫭",美好的意思。
则:模样。
滂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身体健美壮实。
曾颊:指面部丰满。曾,重。
倚耳:指两耳贴后,生得很匀称。
规:圆规。
滂心:心意广大,指能经得起调笑嬉戏。
鲜卑:王逸注:"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温和。易,直;利,和。
泽:膏脂。
昔:晚上。
青色: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
直眉:双眉相连。直,同"值"。
媔:眼睛美好的样子。
靥辅:脸颊上的酒涡。
奇牙:门齿。
嘕:同"嫣",笑得好看。
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
恣所便:随您的便,任你所为。
夏屋:大屋。夏,同"厦"。
沙堂:用朱砂图绘的厅堂。
房:堂左右侧室。
观:楼房。
霤:指屋檐。绝溜,超过屋檐,形容楼高。
曲屋:深邃幽隐的屋室。
步壛:长廊。壛同"檐"。
扰畜:驯养马畜。
腾驾:驾车而行。
琼毂:以玉饰毂。
错衡:以金错饰衡。衡,车上横木。
假:大。
鵾鸿:水鸟名,据传似鹤而大,青苍色。
代游:一个接一个地游戏。
曼:连续不断。
鹔鷞:水鸟名,一种雁。
曼泽:细腻润泽。
室家:指宗族。
盈廷:充满朝廷。
接径:道路相连。出
若云:言人民众多,出则如云。
三圭:古代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这里指公、侯、伯。
重侯:谓子、男,子男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国家的重臣。
听类神:听察精审,有如神明。
察笃:明寨、优待。
夭:未成年而死。
隐:疾痛,指病人。
存:慰问。
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畛:田上道。
阜昌:众多昌盛。
美:指美善的教化。
冒:覆盖、遍及。
众流:指广大人民。
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幽陵、交址、羊肠:皆为地名,幽陵在今。辽宁南部一带,交址在今两广一带,羊肠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带。
献行:进献治世良策。
举杰压陛:推举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压:立。
诛讥:惩罚、责退。
罴:同"疲",疲软,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直赢:正直而才有余者。
禹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疑楚王车旗之名,禹或羽字误也。"
雄雄赫赫:指国家成势强盛。
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样子。
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毕极:全都到达。
昭质:显眼的箭靶。
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揖辞让:古代射礼,射者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三王:楚三王,即《离骚》中的"三后",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呼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 35篇诗文
第一小节,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二个别号“醉翁”“六一居士”。“醉翁”是庆历六年他被贬滁州时的自号。熙宁元年,欧阳修又在颖州修建房屋,准备退居,他“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颐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滁州有滁山,颖州有颖水,合起来就表示出作者晚年想摆脱世间烦扰、寄情山水的思想。
第二小节,作者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借客人的提问,先说明自己称六一居士的含义,即晚年在家中陪伴一老翁自己的是一万卷书,一干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盘棋,一壶酒。从这个称号的含义,一方面可以休察出作者晚年只赖于这五种物品的孤寂无聊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想摆脱烦扰、凭此安度晚年的乐趣。但客人仍就作者多次更改称号提出疑问:“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对这个道理。作者不是不知道,所以他说:“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由此引发,作者便开始抒写自己晚年陶醉于五种物品的乐趣,就是当此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炸雷劈破屋柱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大原野奏起九韶仙乐,在涿鹿山前观看激烈战斗场面,也比不上这样快乐舒适。但是目前,作者还苦于不能在这些物品里面尽情亨乐。其原因,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二是“优患思虑劳吾心于内。”这样使得作者虽没生病而外貌已显得憔悴,虽还没太老而精神却已衰竭,没有什么空暇陶醉于这五种物品了。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已十分厌倦,因此急于退休过安闲的隐居生活。虽然作者目前还没能退休,但是他坚信,由于他向朝廷告老辞退已三年,朝廷总会能予批准,那时回到田园享受与五种物品交触之乐的愿望一定能实现;所以起下这个六一居士的名号来表达自己向往的乐趣。客人又问:“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于是作者接着分析,长期被官场拖累已经很觉劳苦了,而且还有很多优患缠身;为这五种物品吸引是精神上得到安逸,而且没有祸患。两者相比,当然是选择后者了。
从第二小节的主容问答之中,作者晚年消极隐退的思想显露了出来。欧阳修年青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他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革时弊,是范仲淹“庆历新政”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文学上,他团结、提携一大批优秀文人,反对“西昆体”,倡导“古文”运动,被公认为文坛的领袖。但是,随着政治上的一次次受挫,一次次被放逐,他心恢意懒了。虽晚年被重新起用,官位也很高,但朝政的腐败,官场的尔虞我诈,加上志同道合的挚友的相继去世,使他再展宏图的幻想破灭了,思想开始消极、苦闷,甚至对王安石的变法也持了消极对立的态度。欧阳修从勇于改革到消极悲观,在政治生涯中可谓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固然暴露了他思想上的弱点,但这也是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
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作者最后又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一是年青时出去做官,年老了退休,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这是人生的规律。二是自己任职期间并没有值得称赞的成绩。三是自己壮年时就想退职(欧阳修中年以后的诗文就多有辞官归田的思想),现在年老体弱就不能再贪图过分的荣耀俸禄了。作者说,具备这三条理由,即使没有五种物品的吸引,也应该离职了。言外之意是更何况有与这五种物品共处的乐趣。三条理由表面上看正当、充分,但字里行间却流着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这篇文章在传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它没有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同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多姿、情感深切,本文的语言也是既平易晓杨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比喻极为生动,它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糟杂事物。作者能置之而不顾,深刻说明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这首诗虽然说的是题画,却颇多咏怀言志之意,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超远中见奇崛之气。 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诗的前四句从苏轼遭贬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引发归隐青林之想;五至八句写郭熙平远秋山图画意荒旷杳远;九至十二句表达诗人的南归之心;最后四句承上写诗人归愿难遂,求画慰归心。全诗章法曲折有序,韵法神形齐备,句法明丽清秀,内涵深蕴。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由“卧对”而“发兴”,用一“已”字,写出了苏轼身在玉堂,心游青林,顿然间神驰魄动的精神状态,点出郭熙画作使人“真即其处”的特点,真是“笔所未到气先吞”。这四句为平声删韵。按次韵诗惯例,隐括苏轼原作大意,叙述其在玉堂,即翰林院看郭熙画,因而萌生青林之思、隐逸之想。诗人次韵,语句多与苏轼原诗相应,却变化其次序。他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同时引发隐逸之想。诗人这一变化首先突出了郭熙画作的传神处。郭熙所谓“象外意”“景外妙”,就是要使人“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总之,要使人观此画而“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苏轼原诗已有此意,诗人更用倒插句法来突出它。这一变化更使这首诗起笔即有龙腾虎跃之势。黄州与京师地隔千里,苏轼从遭贬到被召回,已有七年。这四句却以极简省的笔墨将偌大的时空距离紧紧相连。前二句由“黄州逐客”起,起得陡健;三句转入玉堂观画,转得突兀;四句既照应二句“饱看山”,将前三句紧相钩连,又落脚于“青林间”,点出一篇主旨,为后文开出无穷天地。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郭熙《秋山》图虽为御院画,却不像当时画院派那样偏重形似,而是崇尚荒旷杳远的意境。第六句含三重意,说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短”“曲折”“开”一语一转,句法拗折夭矫。五、六两句是虚写,七、八两句则实写,以补足上面的意思。从苏轼原作可知此画是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嶂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沉若浮。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飞南向。雨烟与叠巘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衬,构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虽然画面上并未致力于秋山形状的刻画,然而其荒远之致却从字里行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遭际相同、气味相投的两位大诗人,在郭熙那种荒旷杳远的画意中又一次发生了共鸣。这四句转用上声阮韵,承上“郭熙画”正写画面,照应原作“离离短幅”二句。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四句转平声阳韵,“画取”四句复转入声质韵,此二节韵意不双转。前四句承上秋雁之行而生南归之思,意脉遥遥呼应首节“青林”之想。“坐思黄柑”句化用唐代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秋霜降,桔柏黄,诗人却不能归去,于是感叹“恨身不如雁随阳”。“恨身不如雁随阳”句是化用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表面上与上文意不相续,实则“雁随阳”句点明“黄柑”之思的含意,复将诗脉接回到画上来,以顿挫回旋之笔转入下文。既然归隐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慰藉情感聊胜于无,趁郭熙头虽白而目力尚能映窗作画时,请他“画取江南好风日”,以稍慰衰鬓游子的归心吧。这里“熙今”七句用的韵与“黄柑”二句相协调,意思则直接与下面“画取”几句相接,是三、四节的关键,不但补写了《秋山》图的主人形象,而且极自然地由三节过渡到四节。最后二句仍就求画而言。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句意收束全诗。杜甫诗言盛唐名画家王宰的佳作都成于舒闲不迫之间。诗人却变化其意,笔锋一转,说道:只是郭熙虽然肯作画,但他像王宰一样,要十日五日方能画得一幅,这对于渴望立刻见到家乡山水的诗人来说,略嫌迟缓。至此,全诗在迫切期待中结束。从次韵角度看,与苏轼原诗末尾求取龙门伊川图相应;而从此诗意脉看,又与开首苏轼的“青林”之思遥相呼应,画意、友情、归隐之思,一笔总收,余意荡漾于尺幅之外。
这首诗艺术上成功之处是能于跌宕恣纵之间表现出法度的深严,可从三方面体会。
章法:全诗的内涵很复杂,有苏轼与郭熙画做的关系,也有诗人自己与郭熙画作的关系及他与苏轼的关系。在这众多意思中,黄庭坚把握住情趣高洁旷远这一点,这正是郭画的精髓,也是苏、黄友谊的基础,这就在命意上抓住了根本,然后通过精心的结构,曲折有序地加以表现。作者首叙苏轼对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在顺叙中处处用逆笔作顿宕勾勒,诗势似断复续,读来有龙腾虎跃之势。
韵法:这首诗用韵宽平,并且遵守七言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互押的惯例。首四句用平声删韵,音调舒展清亮,正适于表现苏轼观画的旷逸情致。次四句用上声阮韵,音调上扬宛转,又很适宜表现郭画悠远的意境。这两节意随韵转,故节奏舒徐,有清远之趣。由观画而思乡,陡转平声阳韵,如大钟骤鸣,表现出画境在诗人心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末段又转入声质韵,短促的节律又如同在诉说诗人渴望家乡山水的焦切心情。这两节韵脚音质变化大,又参用古诗韵意不双转之法,在古朴峭折的音律中隐隐透出一种抑郁之气。由舒徐清远而峭折不平,正反映了诗人观画时心情的变化。
句法:诗人的诗工于锤字炼句,前述“郭熙官画”二句的含意屈折、“但熙肯画”二句的善于点化,均是好例。更从全篇看,此诗前后两部分造句均陡快豪健,而中段的“江村”、“归雁”二句,明丽清秀,摇曳生姿,如同老树开花,别添一段妩媚。全诗因之而有变化神奇之妙。
词以夜色深沉开头,绘凄清之景,寓悲伤别情。“迢迢”本指渺远,这里用来形容玉漏,意指夜已很深,时间已久,初看时仿佛是觉得时间太慢,以至有迢递之感,实际上是指二人彻夜未眠,疲困极于夜色将尽之时,仿佛时间凝固,所以有漫长之感,对伤别之人而言·,相聚一刻,即为良宵,断不至有嫌时间过慢之事。 “尽”宇紧承“迢迢”之下,见其于夜尽将别之际的失望与痛苦。“银潢”一句,银河横斜,乃天色欲晓时景,以漠远空旷之景,见孤寂无绪之情。这两句写景,实寓深致情怀,虽含而不露,但伤别之意,已在其中,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凋。
三四句,由室外而室内,由景而人。夜色渐尽,天空渐明,“梦回”二字,并非指沉沉睡梦而言,而是指伤情过度,神志未清,如梦似幻的感觉。这并非欣赏者的妄自猜度,“宿酒未全醒”是对这种状态的很好说明。黎明时分,犹自宿酒未全醒,可见昨夜饮酒过甚。为何如此,虽不言自明:离情别绪,自昨夜即已萦心绕怀,只能借酒浇愁,以至于一夜被酒,处于麻木之中。“已被”句,写不得不起来别离。人虽有情,邻鸡无意,黎明时分的啼鸣,催促着起身出发。虽身被鸡鸣之声催起,却仍然流连不舍,犹豫徘徊,不忍遽然别去。借邻鸡无情,衬己之情深。 “怕天明”三字缀于“催起”之后,将词情翻进一层,状别离之际难舍难分之貌。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过片二句,转换角度,写女子于临别之时情不能己,泪水莹莹。唐元稹《会真记》中描述莺莺与张生幽会,于天明前离去云:“及明,(张生)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秦观此处所绘情状,也跟《会真记》相差无几。别情依依,男子尚能借酒浇愁,沉醉忘忧,对于一多情女子而言,其情可怜更无法排遣。沉沉夜色虽然掩去了她的清泪,但天亮后那留在男子臂上襟问的盈盈泪珠、点点粉痕,却是她深情无限的见证。这两句写女子深情,不从正面描述,而借缠绵恩情之后的妆痕泪点,作侧面渲染,紧扣离人来写,既再现了女子的情深,又借此衬出离人的意重,表情婉曲,言简义丰。
最后二句,写别去后的失意伤怀。天未大亮,已然临别,水边灯火的意象,以一点光亮,置于漫漫夜色之中,更见黑暗的巨大无边,在如此凄清的环境之中,别离所爱所恋而踏上无尽征途,其茫然若失,离愁别绪,可想而知。 “渐人行”,即渐渐有了行人的意思,结尾一句,乃夜色将褪尽之时,天空中之景,一钩残月,周围映带二三残星,这是一幅精致的画面,本为残月,更兼天色渐明,显然月亮已经失去了光辉,而二三晓空中的残星,更是忽明忽暗,在有无之间,虽然意象明晰,但所造成的气氛,却极为清冷,有凄切之感,正是行人别离之时的心理写照。此句不仅写景极妙,而且历代词沦家还往往认为那“一钩残月带三星”,正是描绘“心”字的形状,并因而与秦观所眷之营妓陶心儿的名字相联系,有双关之巧,写景之美,可谓领悟神髓,恰到好处。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
“水园”三句,写暮春园林景色。“水园”,即荷池。题曰“送春”,所以古江村的园中在遭到一夜的急风骤雨摧残后,岸上、池中小岛上的花木尽都凋零,水上飘满落英,只有池中长满的碧绿的田田荷叶更显精神。“艳春”三句,述春去而迹遗。既曰“送春”,所以此言万紫千红的春天虽已过去了,但是飘到头饰上的微尘中还含有花的香味,在游园女子的身上能找到春草的气息。“步绕”两句,写初夏景色。入夏之后,如果人们在绿荫下散步,会发觉树上的枝叶繁密交杂,使林中小径显得更加窄小。“小”字韵咏“新阴”入细。“醉深窈”三句,说明自己对浓绿的喜爱程度。因为绿色表示生命,古今爱绿之心相同,所以词人深深地沉醉在这深幽繁茂的浓绿荫中,觉得那翠绿色的片片圆叶,比千姿百态的繁花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故此,词人在“送春”时,对“落花流水春去也”,没有留恋之意。“好” 字韵,写“绿阴幽草胜花时”妙极。
“芳架”三句,再叙暮春之景。此言暮春时节,花架上的白色花瓣还没有来得及清扫掉,从窗口射入照在美人床上锦被的阳光已变得翡翠色了(此因阳光从浓绿中透入之故也),所以使床上佳人更感到神思困乏,懒于起床。此是写佳人之春困,是第一层“送春”。“柳丝”三句。“阊门”,即是西园,也就是“古江村”的所在地。此言在古江村近旁的阊门运河边、柳树下,拴着即将离开的客船不知道在这条运河上,也曾经送别了多少个春天。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今柳丝终不能拴住客船,留住行人。这儿的“系棹”所想留住的实是词人心中的去妾,即上句的“困迷清晓”的“佳人”,及“送春”中的“春”所暗示的伊人也。此为第二层行客之“送春”。“倦蝶”两句,言彩蝶受到和暖的阳光照射(即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懒于飞翔,所以它就只能就近挑选一处地方,如破帽上的簪花之类停下来休息。这里是指其也已年老力衰,离开这里(即“飞”)后,所能选择的新家,也只能如破帽上的簪花一样属一时新鲜也。此潦倒中含有闲放也,是第三层词人的“送春”。“酹残照”两句,写实而兼影射。此言词人迎着夕阳洒酒于地送别残春。而古江村由于地处偏僻,受城墙阻隔,所以也听不见暮钟催晚的响声。这两句是梦窗化用周邦彦《扫花游》词结尾“黯凝伫,掩重关、遍城钟鼓”。而“酹残照”也是照应上片“醉深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