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鹤仙人骑鹤去,后人思鹤已冥冥。九皋音响尚在梦,百世子孙还姓丁。
听鹤仙人骑鹤去,后人思鹤已冥冥。九皋音响尚在梦,百世子孙还姓丁。
露枕触心秋欲警,月轩滋泪夜初醒。周公谁谓吾不复,瘦影依稀风满庭。
露枕触心秋欲警,月轩滋泪夜初醒。周公谁谓吾不复,瘦影依稀风满庭。

mèng--shěnzhōu

tīngxiānrénhòurénmíngmíngjiǔgāoyīnxiǎngshàngzàimèngbǎishìzisūnháixìngdīng

zhěnchùxīnqiūjǐngyuèxuānlèichūxǐngzhōugōngshuíwèishòuyǐngfēngmǎntíng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兹晨¹戒流火²,商飙(biāo)³早已惊。
译文:从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
注释:¹兹晨:这个清晨。或者现在的清晨。²流火:七月流火,暑去秋来的意思。戒流火,应指同义。³商飙:秋风的意思。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译文: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

qiū

liúyánshǐ tángdài 

chénjièliúhuǒ shāngbiāozǎojīng 
yúntiānshōuxià dòngqiūshēng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知荣¹知辱²牢缄(jiān)³,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shà)也风流
译文: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却牢牢地把嘴闭着,明白谁是谁非却只暗地里点头。姑且在诗书堆里停留吧,对世事悠闲地袖手旁观,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
注释:中吕:十二宫调之一。阳春曲是它的曲牌。知几(jī):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意为应有先见之明,知变之几微。几,隐微预兆。¹知荣: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²知辱: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³缄口:把嘴巴缝起来。《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⁴淹留:停留。《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⁵“贫煞”句: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⁶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zūn)前有限杯。回头¹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译文:今天有酒今天就醉个痛快,先喝光这杯里有限的酒。回头之间沧海成为陆地而扬起飞尘。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已没剩下几个白发的故人。
注释:¹回头: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不因酒困¹因诗困²,常被吟魂³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译文:我不为酒所困扰,搜索枯肠,终日苦吟,也常常因浓郁的作诗兴致惹起豪饮的酒兴。一个无用之人,在这一年四季里闲居度日,以诗酒为乐,永葆天真的本性。
注释:¹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²诗困:谓搜索桔肠,终日苦吟。³吟魂:即“诗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⁴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⁵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⁶风月: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此指岁月。⁷天真:天然的本性,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张良辞汉¹全身计,范蠡(lǐ)归湖²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³,今古几人知。
译文:张良辞官修仙学道,是为保全自身打算;范蠡辞官归湖泛舟,是为远避祸灾考虑。智者仁者忘情山水,隐居山林,都是最明智的选择。请你细心推究,这道理古今有几人能真正懂得?
注释:¹张良辞汉:张良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功臣,但大功告成以后他便隐退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甚至“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耳”。²范截归湖:范蠡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谋臣,吴灭后,他辞去封爵,泛舟五湖(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³细推:细心推求、推究。

  白朴的《阳春曲·知几》一共有四首。这种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词重复填写,在元散曲中称“重头小令”。曲题“知几”语出《易·系辞下》:“子曰: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第一首曲子表明了作者对世事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安于贫困,认为名士自风流。小令劈头一联对偶。“知荣知辱”出于老庄思想。作者说自己知道何者为荣,何者为辱,只是“牢缄口”,不愿说破而已。“谁是谁非暗点头”句意几同。“诗书丛里淹留”表现了白朴的主要生活内容。曲子中“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两句化用苏轼、元好问等人词句,表现了作者的安贫乐命的思想。这种远官场而近贫民的生活态度和处世观念,在元代知识界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首曲子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生命不再的感叹,表现了以酒自娱、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此曲句句抒情,对人生短暂的叹喟,对世事多变的愁伤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悲切哀怨的意境,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第三首作者于曲中描写了自己的诗酒生涯,抒发了乐天知命的闲适情感。这支小令感情强烈,前两句沉郁中饱含旷达,后三句闲适、旷达中隐含沉郁。全曲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不甘与浊世为伍的意蕴。

  前三首极力描写了作者缄口免祸、纵情诗酒的生活态度,第四首可以说是回答为什么采取如此生活态度的缘由。

  这首小令以议论入曲,上下千年,纵横古今,融深沉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现实感受为一体,读来冷峻深邃,发人深省。当然,这种“全身”“远害”的处世哲学历来被评为消极情绪,但对于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奔竞者之辈却也是一副有效的清凉剂,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弊端之一斑,而且也可以窥见元代士人复杂的心态。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5-167

yángchūn ·zhī

bái yuándài 

zhīróngzhīláojiānkǒu shuíshìshuífēiàndiǎntóu shīshūcóngqiěyānliú xiánxiùshǒu pínshàfēngliú 

jīnzhāoyǒujiǔjīnzhāozuì qiějìnzūnqiányǒuxiànbēi huítóucānghǎiyòuchénfēi yuè báirén 

yīnjiǔkùnyīnshīkùn chángbèiyínhúnnǎozuìhún shífēngyuèxiánshēn yòngrén shījiǔtiānzhēn 

zhāngliánghànquánshēn fànguīyuǎnhài shānshuǐzǒngxiāng jūntuī jīnrénzhī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腰垂锦带佩吴钩¹,走马曾防玉塞²秋。
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注释:¹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²玉塞:指玉门关。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莫笑关西¹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²
译文: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²凉州:指《凉州曲》。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biān

 tángdài 

yāochuíjǐndàipèigōu zǒucéngfángsàiqiū 
xiàoguān西jiàngjiā zhǐjiàngshīliángzhōu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译文: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译文:终究是才疏智浅,也不奢求能够美名远扬。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译文: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让人感到厌倦。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译文: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时光的宝贵,等到老了才懂得珍惜光阴。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一涂¹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译文:想到坎坷仕途,就觉得做官是一大失策,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注释:¹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新知¹虽已乐,旧爱²尽暌(kuí)³
译文:很开心能结交新的知己,但是与曾经的老朋友分离也让人心中愁闷。
注释:¹新知:新结交的知己。²旧爱:家乡旧友。³暌违:分离,别离。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译文: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泪洒衣襟。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译文: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思乡之苦,让人形容憔悴,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也已无心欣赏。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qiáng)飞。
译文:两岸鲜花临水盛开,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无由下征帆¹,独与暮潮归。
译文:如果能够乘船顺流而下,就可以随长江落潮归去啊。
注释:¹征帆:指远行的船。

  这首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感叹自己才疏智浅,游宦无成。何逊虽年少成名,但遭梁武帝疏远,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慨叹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缺乏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既然才疏智浅,就不能希求美名远扬。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碎细事,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使他感到厌倦。年少无知,轻掷岁月倒也罢了,而今老大,始感光阴之宝贵,亦悟仕途之误人。“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这是作者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经验之谈。“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亦同此意,但态度没有如此决绝。误落尘网中,一去几十年。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作者想到了归隐。

  后十句为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新知虽已乐”是虚,是官场中的客套话。而“旧爱尽暌违”是实,是作者的心里话。这里的“旧爱”,主要指的是家乡的老朋友。扰扰游宦子,尽别故乡人。正如潘岳在《闲居赋序》中说的:“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智斗筲之役乎?”于是,他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禁泪洒衣襟了。但官身不自由,思归不能归,所以说“望乡空引领”。一个“空”字,多少惆怅,多少伤感!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折磨人的思乡之苦,使作者形容憔悴,这与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物自芳菲”,有着两层含意:一是大好春光自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作者是不相干的;一是心情恶劣的作者,无心欣赏这大好春色,一任春花春草自芳菲。一个“自”字,就把孤独苦闷的“旅客”——作者自己,与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天对立起来。这使读者们想起了大诗人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自”字、“空”字的用法,说不定是受了何逊诗的启发。但大自然终是有情的。两岸鲜花有意,临水盛开,以悦人情致;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似惹人乡思。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于是他幻想乘船顺流而下,独与暮潮东归。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由”,真是无可奈何!何逊赴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在西,而他的故乡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及其久居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东,随长江落潮正可归去,故云“独与暮潮归”。作者《渡连圻二首》其二云:“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触目皆乡思,何时见狭邪?”难怪诗人面对暮潮是那么一往情深了。但“潮归人不归”(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滚滚东去的暮潮只好把诗人的乡思带回去了。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读者读罢诗,仿佛也体味到了诗人那刻骨的乡愁和凄苦的心情。

zèngzhūyóujiùshī--xùn

ruòcāonéngzhíbáojìng

qiǎnzhìzhōnglìngmíngān

rǎorǎocóngjuànxièxièshēnshìwēi

shǎozhuàngqīngniányuèchíguānghuī

jīnwèishìwànzuófēi

xīnzhīsuījiùàijǐnkuíwéi

wàngxiāngkōngyǐnlǐnglèizhān

zhǎngqiáocuìchūnfāngfēi

ànhuālínshuǐjiāngyànràoqiángfēi

yóuxiàzhēngfāncháoguī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此夜江边,月暗长堤柳暗船。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此夜江边,月暗¹长堤(dī)柳暗船。
译文:记得去年的今夜,我们在月明花娇的万树丛中举杯欢饮,一同进入醉乡。而今年今夜,只有我一个停立江边,心情无比惆帐。月色朦胧,长堤昏昏暗暗,岸上垂柳摇曳的阴影遮住了停靠江边的小船。
注释:¹月暗:昏暗,不明亮。
故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此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¹去。来岁²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译文:远游的故人你现在何处?请江月把我的离愁带往江外我那好友居住的地方。预想来年百花吐艳的时节,我还会像今年这样,更加深情地追忆去年呢!
注释:¹江外:指长江以南地区。因从中原看出来,江南地带地处长江以外。此称“江外”,亦作“江表”。²来岁:来年,下一年。

  这首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读。表层的,亦即文本的层面,可以说是写怀念朋友、亦即词中所说的“此人”。“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一个月明之夜的花下,这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又幽静的环境。当时作者和友人都喝醉了,其情也是非常动人的。按照宋时的习惯,有酒宴,就一定有歌妓侍宴。大的背景是月下、花前,如此幽静。而具体到酒宴上,却又是红烛光摇,翠袖持觞。正如晏几道在他的《鹧鸪天》中说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那又是何等的旖旎。将灯红酒绿,轻歌妙舞,置于如此清丽幽雅的环境之下,真个可谓是人间天上,无怪他们都要喝醉了。接下来却是一跌:“此夜江边。月暗长堤柳暗船”。这个落差极大。今夜作者却独自在江边,月亮是昏暗的,所以照见长堤也是这般的昏暗。昏暗的长堤,可谓全无生气,别说歌筵酒宴,竟是连一个送行的朋友也没有。而船在这柳阴之下,更显出没一丝生气。因为船既是“暗”的,说明船中连孤灯也没有一盏。

  下片由自己的无聊,转向了他所思念的朋友:“此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此人在哪里呢。说明他们之间,连信息也没有通过。这就更加令人挂念了。他不说自己思此人之愁,而偏说是此人“带我离愁”而去的,则虽不知此人现在何处,但作者的愁却是长伴着他的,他在什么地方,作者的愁也在什么地方。“江外去”,是虽不知处,但不是在长江之边,却是可以肯定的了。最后想结一个光明的尾巴:“来岁花前”,希望未来的岁月,像过去那样,能再次的醉倒在花前月下,只是恐怕“又是今年忆昔年”终是没有信心。

  吕本中的词,不像他的诗,现实感很强,贫富对立的社会矛盾在他的诗集中,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表现得更为深刻。而在词中,则多写风花雪月,离思别情。这自然是与词作为“艳科”所决定的。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战士血管里流的总是血,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他写的词也会流露出他的这一遗恨。

  南宋的形势,大抵是战战和和,所以也有“月明花下”之时,这时主战派自是“同醉’的,因为形势喜人。然而多数的情况,却是“月暗长堤柳暗船”,正因为如此,所以主战派的人多数都被贬谪以去了,这就是“此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的写照。而国势看来是无可恢复的,所以他不得哀叹;“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昔年”。这就是深层次的解读。正如在《宋史·吕本中传》的最后一段“论”所说:“传有之:‘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绍兴之世,吕颐浩、秦桧在相位,虽有君子,岂得尽其志,宋之不能图复中原,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乎?若常同……吕本中,其才猷皆可经邦,其风节皆可以厉世,然皆议论不合,奉祠去国,可为永慨矣。”

  另外,将三种不同时空意象叠映,借以烘托出别情之深切是此词突出的艺术特点。上片犹如两个蒙太奇镜头,对比中生出无限悲愁。同是月夜,去年月明花香,人聚同醉;今年却是月暗柳昏,人别船离。过片直写离别。结句写“来岁”思念,妙在“来岁”又包含“今年忆去年”之聚散忧乐。在时间的三维(过去、现在、未来)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事态情思,而又相融相生,用笔极简练而情思极丰富。

参考资料:
1、 成绶台,程序.《历代长江词曲赏析》.北京:长江出版社,2008:65-66
2、 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772-773

jiǎnlánhuā··niánjīn--běnzhōng

niánjīntóngzuìyuèmínghuāshùxiàjiāngbiānyuèànzhǎngliǔànchuán

rénchùdàichóujiāngwàiláisuìhuāqiányòushìjīnnián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