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兹飘转。
嗟兹飘转。
随流如萍。
随流如萍。
台岳崇观。
台岳崇观。
僚士惟明。
僚士惟明。
璅璅下路。
璅璅下路。
从公于征。
从公于征。
遡江践汉。
遡江践汉。
自徐徂荆。
自徐徂荆。

zhōngshūshī--xièlíngyùn

jiēpiāozhuǎn

suíliúpíng

táiyuèchóngguān

liáoshìwéimíng

suǒsuǒxià

cónggōngzhēng

jiāngjiànhàn

jīng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 1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争挽¹桐花²两鬓(bìn)³,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蜂儿。
译文:小女孩们争着嚷着摘下桐花插在垂着的两鬓上,稍稍打扮便坐在清池边卖弄地照自己的身影。她们还没穿好鞋子,就踩着袜子蹦出门帘去追逐蜜蜂。
注释: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挽:攀引、牵拉。²桐花:桐树开的花。³两鬓垂:古代未成年女子不挽发髫,两边鬓发下垂。⁴小妆:稍稍打扮。⁵踏袜:打着袜角,还没来得及穿鞋。⁶趁:追逐。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跳脱¹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²四弦悲。夜寒谁肯剪³春衣。
译文:佩戴的金手镯压得她们手腕很沉重,琵琶四根弦拨弄出的声音是悲伤的。晚上寒冷时谁肯为她们裁制春衣呢?
注释:¹跳脱:又称“条脱”,手镯。²拨尽:弹奏。³剪:裁制。

  本词写一群天真烂漫的小歌女,其活泼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有趣。词的上片三句似电影中三个画面。首句“争挽桐花两鬓垂”,点出她们的年龄和活泼。古代孩童不束发,两鬓下垂,可见是一些小小女孩儿。她们在树下争着闹着,将桐花摘下来,插到自己的鬓发上。次句“小妆弄影照清池”,写年龄虽幼小,已经很爱美了。她们插好花稍稍打扮后,纷纷跑到清池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倩影。一个“弄”字,活现出装模作样、顾影自怜的可爱相。她们不仅爱美,还十分顽皮淘气。上结“出帘踏袜趁蜂儿”是多么有趣的一笔。她们为了追逐一只小小的蜜蜂儿,只打着袜脚,来不及穿鞋,就掀开帘子蹦跳出去了。以上写她们平时是爱美、爱玩的天真无邪小小孩子。上片没有写明她们的身份,但从下片可看到这是一群被送到坊曲(唐宋时的妓院)强使学艺的小女孩儿。

  过片两句“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写她们一本正经练艺时的情况:此时坊曲主人给她们戴上饰物。那用金子镶嵌的手镯带在两只手腕上感到沉重。这“重”字语义双关,既是手上沉重,也是心中沉重。琵琶弹尽一曲声调悲哀。“悲”字也是双关,既是曲调之悲,也是女孩儿们内心的悲伤。结句“岁寒谁肯剪春衣?”这轻轻一点,实是重重一笔,本词的主旨终于显示出来。岁暮了,春天来临,究竟有谁肯为这群女小孩儿添制春衣呢?意思是,根本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们的生活。

  本词为四十二字的小令,在美成的笔下,显得十分出色。写法上很有特点,一是全词多用对比:上片女孩儿们的活泼笑闹和下片受管束、内心悲凉形成对比。二是下片中“跳脱添金双腕重”,坊曲主人为她们外表打扮、装装门面,和结句实际上丝毫不关心她们生活冷暖形成对比。三是上片起句女孩们争着采桐花打扮自己,非常愉快和过片被动戴上手镯感到沉重不自在形成对比。通过种种对比,以层层加深的笔法以突出主旨。词的上片三句从不同角度大力渲染女孩们的活泼娇憨和自由欢乐。过片写出她们的沉重,接着又写出她们的悲哀,最后点出根本无人真心照顾她们。这样前面种种的可爱处更引起读者的爱怜。其三,下片的写法,特别符合《浣溪沙》这词调格律的要求。按《浣溪沙》作法,上下片各七字三句。分两句一组,一句一组。这一句一组是很重要的,要用力才能收住,本词的结句“夜寒谁肯剪春衣”,正是全词的重心所在。

参考资料:
1、 钱鸿英.《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第277页

huànshā··zhēngwǎntónghuāliǎngbìnchuí--zhōubāngyàn

zhēngwǎntónghuāliǎngbìnchuíxiǎozhuāngnòngyǐngzhàoqīngchíchūliánchènfēngér

tiàotuōtiānjīnshuāngwànzhòngjǐnxiánbēihánshuíkěnjiǎnchūn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
吾观少陵¹诗,为与元气²(móu)³
译文:我看杜少陵的诗,和化生万物的元气是一样的。
注释:¹少陵:杜甫曾住在长安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所以后人称杜甫为杜少陵。²元气:宇宙正气。³侔:相等,齐等。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力能排天斡(wò)¹九地²,壮颜毅色不可求。
译文:他的诗气度不凡,能推开九天,旋转大地,表现出来的雄壮品貌和坚毅精神是世间少有,难以企及。
注释:¹斡:旋转。²九地:即大地。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¹
译文: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有无数的事物。
注释:¹稠:多而密。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sōu)¹
译文:有丑的、美的、大的、小的,千千万万且有千差万别,杜甫的诗却能把它们刻画得巨细无遗,极其逼真。
注释:¹雕锼:雕刻,刻镂。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惜哉命之穷,颠倒¹不见收²
译文:可是这样的人才,确实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注释:¹颠倒:是困顿的意思。²不见收:不为朝廷录用。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译文:年近半百,却只担任一个小官,还被呵斥,后来还被贬谪,漂流四方。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盗贼森戈矛。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rǎng)攘盗贼森戈矛。
译文: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穷苦,妻子瘦弱而倒下,幼子饿死,一家人还常常受到盗贼兵祸的威胁。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译文:这样的环境下,杜甫依然心怀国家社稷,他不忘吟哦,他用诗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去表现民间疾苦。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译文:他的心愿就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饶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sōu)¹
译文:只要所有的士子都能不受冻,有安身之地,即使只有他一个人住所破旧,让他受冻死去也愿意。
注释:¹飕飕:象声词。形容风声雨声。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jiē)时之人死所羞。
译文:若只是悲叹个人困境,伤感怀才不遇,这样感慨时运不济的人我也为他们感到羞愧。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¹流。
译文:所以当我看到杜甫的画像,想起了他高洁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华,也忍不住参拜,感激涕零。
注释:¹涕泗:眼泪和鼻涕都流出来,指哭泣。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译文:像杜甫这样高尚的心灵自古以来就少有了,还是希望他能起死回生,我好从之而游。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席谦不见近¹弹棋²,毕曜(yào)³仍传旧小诗。
译文: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
注释:¹席谦不见近:即不见近席谦。近,接近,亲近。近,近来。²弹棋:亦作弹棊,弹碁。古代博戏之一。³毕曜:肃宗时人,工诗。⁴旧:过去的,原来的。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玉局¹他年²无限³,白杨今日几人
译文:想起以前与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能有几人悲伤呢?
注释:¹玉局:棋盘的美称。这里借指善弹棋的席谦。²他年:往年,以前。³无限:无数,谓数量极多。⁴笑:一作“事”。⁵白杨:指生长于墓地周围的白杨树。⁶几人:多少人。几,数词,用于询问数量。⁷悲:伤心,哀痛。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郑公¹粉绘²³长夜,曹霸(bà)丹青已白头
译文:郑虔的那些粉绘,随着他的死亡早变成绝笔,曹霸虽然还画着丹限,但也已经白了头。
注释:¹郑公:郑虔,唐代文学家、书画家。²粉绘:彩色的图画。³随:跟着,随着。⁴长夜:谓人死后埋于地下,永处黑暗之中,如漫漫长夜。指死亡。⁵曹霸:唐代最有名的鞍马人物画家之一,开元间的名画家。⁶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泛指绘画艺术。⁷白头:白发,形容年老。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天下何曾¹有山水²,人间³不解(huá)(liú)
译文:啊,自从郑公殁后,这满天之下,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山水?尽管曹将军尚存,而这人间,也并没有谁懂得去重视骅骝!
注释:¹何曾:用于反问句,表示不曾。²山水:山水画的简称。³人间:世间。⁴不解:不懂,不理解。⁵重:重视,看重。⁶骅骝:周穆王八骏马之一。泛指骏马。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紧扣题目和诗的内容叙写事实,介绍人物,交代情况,顺承事件,思想感情发展顺序,直接引起下文。善弹棋的席谦,诗人说“近不见。”“近”既可以指时间短,也可以指距离短。从交往来说两人近来没有接近。可见诗人心中却十分想念他。毕曜工诗已殁。杜甫十分关注他生前的诗的流传,一直关念死去的诗人,可以说毕曜活在杜甫心中。

  第三句“玉局他年无限事”,承前首句。诗人回忆往年与席谦弹棋,彼此交往的许多给人带来欢乐和高兴的事,其间充满着真挚深厚的友谊,唤起幸福的美好回忆。这句进一步申述了首句诗人思念席谦,想见他的原因。

  这首诗的结语“白杨今日几人悲”承前第二句,用反问,即从问语中推出应当得到的答案,表面上是肯定“几人悲”,实质上是否定。此句描写了一片荒凉之境,没有几个人面对毕曜坟地上白杨悲伤,即无人悲伤,带有诗人感叹情味,悲叹人们对毕曜的冷落,反衬出诗人对死者的无比怀念。反问还有促使人集中注意力,引起人的想像和激情的作用。此句还用了因物及人、忆物思人的写法,写得精炼形象而悲怆,感情深挚。诗人怀念之情暗寓景物中,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比直抒更为有力。

  第二首诗首句“郑公粉绘随长夜”中的郑公是对郑虔的尊称。郑虔是杜甫的好友,多才多艺,诗、书、画造诣均高,尤其擅长山水画。此句用长夜喻指死亡,因人死后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很富形象性。郑公的彩色图画随长夜,成了绝笔。句中饱含悲惋之情。

  次句“曹霸丹青已白头”曹霸著名画家,画马专家,也精于肖像和动物及其它。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困顿,不得志)缠其身。”曹霸生活清苦,热爱艺术,不慕名利。杜甫既赞扬了曹霸把毕生精力献给艺术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又对他的身世悲痛惋惜。

  第三句“天下何曾有山水”这句用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杜甫称赞郑虔,在其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山水了。郑虔善画山水画,曾写诗画献给唐玄宗,得玄宗在画后题“郑虔三绝”。画家黄宾虹在《画学篇》中将其与王维并称,“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书画三绝俱。”郑虔的山水画,可以以假乱真。由此可见,杜甫对郑虔的山水画的高度的评价,不是夸大而是出自内心的大加赞许,并非虚誉。

  末句“人间不解重骅骝”是说世间不会看重曹霸及其鞍马画,实际的意思是表示,像曹霸(也包括像郑虔)这样的有真才实学、德艺双馨的人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杜甫在这里讲了真话、实话。这是诗人对郑虔、曹霸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身世和不幸遭遇鸣不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怨。

  杜甫自己一生的遭遇和身世,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社会生存的艰难,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友谊是生活中的美酒,无比醇浓,飘溢着醉人的芬芳,这两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友爱之情,非常浓烈,醇美无比。

cúnkǒuhàoèrshǒu--

qiānjiànjìndànyàoréngchuánjiùxiǎoshī

niánxiànxiàobáiyángjīnrénbēi

zhènggōngfěnhuìsuízhǎngcáodānqīngbáitóu

tiānxiàcéngyǒushānshuǐrénjiānjiězhònghuáliú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huò)¹忧端。
译文:老来反而贫困,忧端满腹,只能借酒醉来暂时忘却忧愁。
注释:¹豁:免除。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双鬓(bìn)¹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译文:多年来两边的鬓角已经斑白似雪,一颗心直到死也像丹砂一样红。
注释:¹双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

gǎnshìliùyán--yóu

lǎozhuǎnbǎozuìláizànhuōyōuduān

shuāngbìnduōniánzuòxuěcùnxīnzhìdān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无边春色。人情苦¹向南山觅(mì)。村村箫鼓家家笛²。祈麦祈蚕³,来趁村正七
译文:处处都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
注释:醉落魄:即“一斛珠”,词牌名,正体双调五十七字,仄韵。人日:指农历的正月初七。¹苦:形容执著地追求。²箫、鼓、笛:乐器名,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³祈麦祈蚕: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⁴村正七:即农历的正月初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¹前子后孙扶掖²。商行贾坐³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译文: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注释:¹翁:父亲。²扶掖: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此指孙子搀扶祖父。³商行贾坐:商贾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卖叫商,坐卖叫贾。⁴会得:懂得、领会到。

  这首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得体。

  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但是,就人之常情来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寻春、觅春的。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也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游春的目的地。“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这也正是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先大笔挥洒,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仅此一句,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祈求农事丰收,这里虽举“麦”、“蚕”为诸多农事的代表,但在“人日”来说,农民马上可以接触到的一般来说,也就是麦与蚕了。这时,麦田泛出青绿之色,蚕在春天的气息里孵化,富于生机。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都同时在农民心头慢慢升起,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来趁元正七”,这句是上片的结语,明确指出了特定时期季节性的内涵。

  下片“翁前”两句,转入具体的描绘。“翁前子后孙扶掖”,这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来。“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但这三个动词,却描绘出了一片繁忙景象。从“箫鼓”至“耕织”,这五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农村的欢乐景象,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将种种苦闷、烦忧,都排斥在画面之外了。这里简直是一片桃源乐土。在偏安的半壁河山之中毕竟还有这样一片乐土!但其中也不排斥寓含着作者的理想,这正是他所苦苦寻觅的“春色”,上片次句用“苦”与“觅”两个字,用意就在于此。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须知”是告诫语,作者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象在“人日”里所意识到“人”的作用与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只有在“人日”这一天才去追求祈祷了。显然,作者是在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这也正是作者思想核心之一。他处理政务主张“内修”、“立本”、“厚伦”,正人心,化风俗;他所留驻的州县,皆“以化善俗为治”;使“上下同心一德,而后平居有所补益,缓急有所倚仗”(均见《宋史》本传),这就是他在此词中发挥议论的思想基础。

  从全词看,此词没有浮躁怪诞之气,写得古朴自然,平易真切,与农村风物极相贴合。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1:1989

zuìluò ·rénnánshānyuēyīngxíngmàozhī

wèiliǎowēng sòngdài 

biānchūn rénqíngxiàngnánshān cūncūnxiāojiājiā màicán láichènyuánzhēng 
wēngqiánhòusūn shāngxíngzuònónggēngzhī zhījīn huìwéirén shì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