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之松贞不变,松溪之水清不污。松贞水清钟节妇,节妇有家溪上住。
松溪之松贞不变,松溪之水清不污。松贞水清钟节妇,节妇有家溪上住。
及笄婉娈女于朱,松上女萝期永附。四七之年分死生,女萝茕茕松忽仆。
及笄婉娈女于朱,松上女萝期永附。四七之年分死生,女萝茕茕松忽仆。
三雏眇矣提抱间,今各崭然能干蛊。晨舂夜织三十年,白发毵毵照荆布。
三雏眇矣提抱间,今各崭然能干蛊。晨舂夜织三十年,白发毵毵照荆布。
少时望老不易到,见苦历劳安末路。譬拔金钗投火中,火尽烂然金若故。
少时望老不易到,见苦历劳安末路。譬拔金钗投火中,火尽烂然金若故。
烧香暗告泉下人,白日知心已无负。
烧香暗告泉下人,白日知心已无负。

zhēnjiéwèizhūrén--shěnzhōu

sōngzhīsōngzhēnbiànsōngzhīshuǐqīngsōngzhēnshuǐqīngzhōngjiéjiéyǒujiāshàngzhù

wǎnluánzhūsōngshàngluóyǒngzhīniánfēnshēngluóqióngqióngsōng

sānchúmiǎobàojiānjīnzhǎnránnénggànchénchōngzhīsānshíniánbáisānsānzhàojīng

shǎoshíwànglǎodàojiànláoānjīnchāitóuhuǒzhōnghuǒjǐnlànránjīnruò

shāoxiāngàngàoquánxiàrénbáizhīxīn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宾于人。在邦¹无怨,在家²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说:“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诸侯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¹邦:诸侯统治的国家。²家:卿大夫的封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¹,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g)²也吾见(xiàn)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gāo)(yáo)³,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注释:¹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错,通“措”,废置,罢黜。²乡:同“向”过去。见于,被接见。³皋陶:舜时的贤。⁴伊尹:商汤时辅相。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日心怀恭谨,做事严肃认真,待人真心实意。这几种品德,纵使是到蛮夷之邦,也是不能废弃的。”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麓,为周初唐叔虞的封地,其正殿之右有泉,为晋水发源处),曾作《浣溪沙》二首,写“目前之胜概”,后来词被刻成石碑立于晋祠内。此处所选为其中第二首。本词虽为游晋祠而作,但并没有正面描写晋祠本身,而是放眼于祠外的山水,极言山水风光之美,抒发作者为此而陶醉的美好感受。晋祠本身在词中虽未一字写及,但其令人向往之佳处已尽在词中了。

  上片写山水的清秀。作品首先从山峰上的云岚写起,一个别出心裁的“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接着描写拍岸的河水以及岸边的春草与沙滩。写草言其“香”,状沙称其“暖”与“净”,这些字眼同上句的“滴”字一样,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寥寥十余字,已使一处远离尘嚣的山水胜境清晰地展示在了人们面前。至此,作者的欣喜之情也难再自禁,于是发出了“只疑误入武林溪”的由衷赞叹。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其风光之秀丽是北方一般的地方难以相比的,而词中着一“疑”字,将眼前景色径与江南名胜并提,其秀美程度便也不言自明。

  下片写林木的繁茂。作品着意选取了桃与柳这两种北方最常见的树木,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首句写桃,次句写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二者形色迥异而相映成趣,从而将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锦绣春天捧给了读者。其中“桃无烘日”的描写尤显得新颖别致:一片鲜红的桃林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好像不是太阳自己在上升,而是由红艳艳的桃无将其烘托上去的,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的境界。如此胜境,让词人情愿老于是乡。词末“一尊心事百年期”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心愿。无酒不成欢,面对这般美景,词人自然要开尊畅饮,这不免又勾起了他一直不能释怀的“心事”。他此次游晋祠是以朝臣视察政务的名义而来的,只能是个短暂的驻留,于是遗憾之感也由此悄然而生。所谓“心事”也就是词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词人将这心愿称为“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词人之所以有这样挚切的期盼,固然是因为这山水的美好,同时在他心目中更有一个相比衬的参照系,那就是俗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

  小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鲜明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善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语言平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huànshā··shānlánguāngshuǐpāi--jiāng

shānlánguāngshuǐpāicǎoxiāngshānuǎnjìngzhǐlín

liǎngàntáohuāhōngchūwéigāoliǔdàotiānchuízūnxīnshìbǎinián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tuì)¹残红青杏小²,燕子³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注释:¹褪:褪,脱去,²小:毛本作“子”。³子:毛本误作“小”。⁴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⁵绕:元本注“一作晓。”⁶柳绵:即柳絮。⁷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qiǎo)。多情¹却被无情²恼。
译文: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注释:¹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²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本词是伤春之作。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曹文轩.唐宋诗词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
2、 王德先.宋词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6-147

diéliànhuā ·chūnjǐng

shì sòngdài 

huātuìcánhóngqīngxìngxiǎo yànfēishí 绿shuǐrénjiārào zhīshàngliǔmiánchuīyòushǎo tiānchùfāngcǎo 
qiángqiūqiānqiángwàidào qiángwàixíngrén qiángjiārénxiào xiàojiànwénshēngjiànqiǎo duōqíngquèbèiqíngnǎo 
看斜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正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赢得双双泪眼,从教涴尽罗衣。
看斜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正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赢得双双泪眼,从教¹(wò)²尽罗衣。
译文:看着西边的一缕斜阳,刚送去一批行舟,又有归帆回返。孤城沿岸而建,无人的渡口清波回旋,月亮出来月光洒在静谧的沙堤上。我依稀记得往事,这一生如在梦中追逐烟尘一般。最终只剩下一双泪眼,任凭泪水打湿了衣衫。
注释:¹从教:听任;任凭。²涴:污染。
江南几日又天涯,谁与寄相思?怅夜夜霜花,空林开遍,也只侬知。安排十分秋色,便芳菲总是别离时。惟有醉将醽醁,任他柔橹轻移。
江南几日又天涯,谁与寄相思?怅(chàng)夜夜霜花,空林开遍,也只侬(nóng)¹知。安排十分秋色,便芳菲总是别离时。惟有醉将醽(líng)(lù)²,任他柔橹(lǔ)³轻移。
译文:在江南暂歇几日后又要踏上旅途,可我又能与谁倾诉这满腔相思之情呢?我惆怅那夜夜花开罹霜,开遍空寂树林,也只有你知道。老天赐予我们满满的秋色,而这芬芳却只在离别时才能欣赏到。只有沉醉在美酒中,任凭这一叶小舟行到天涯。
注释:¹侬:人称代词,你。²醽醁:名酒。³柔橹:船桨,也指船桨轻划声。
此词抒写舟中感怀。上片写舟中所见所感,着意景物描写。一缕斜阳,送却归帆。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惟觉轻魂如梦,不禁泪涴罗衣。下片写所感所思,着意写人。结句“惟有醉将醽醁,任他柔橹轻移”,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心情。全词轻柔宛转,缠绵含蓄,辞语工丽,意境亦美。

lánhuāmàn··línguīzhōuzhōngzuò--dǒngshì

kànxiéyánggāngsòngpiànfānguīzhèngànràochénghuíyuèànxiánshìshuíxiāngdànqīnghúnmèngzhúyānfēiyíngshuāngshuānglèiyǎncóngjiàojǐnluó

jiāngnányòutiānshuíxiāngchàngshuānghuākōnglínkāibiànzhǐnóngzhīānpáishífēnqiū便biànfāngfēizǒngshìbiéshíwéiyǒuzuìjiānglíngrènróuqīng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踏踏¹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²天河。
译文:得得的蹄声,是谁在骑马走过?夜已深沉,北斗星正指向天河。
注释:¹踏踏:马蹄声。²直:当,临。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西风罗幕¹生翠波,铅华²笑妾颦(pín)³青娥
译文:凄冷的西风掀动罗幕的波纹,脸上的残粉似笑我双眉紧锁。
注释:¹罗幕:罗帐。²铅华:妆饰用粉。³颦:皱眉。⁴青娥: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为君起唱长相思¹,帘外严霜皆倒飞。
译文:站起身来,唱一支相思的歌曲,幽怨的歌音逼退帘外的霜色。
注释:¹长相思:乐府旧题,多写朋友或男女久别思念之情。
明星灿灿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明星灿灿¹东方陲(chuí)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³去矣乘斑(bān)(zhuī)
译文:恍惚间启明星在东方升起,灿烂后天边透出朝霞一叶。我难忘此情此景,也是这时你跨上马与我相别。
注释:¹明星灿灿:天色将晓,启明星灿灿有光。²陲:边地。³陆郎:六朝陈人,本名陆瑜,为陈后主狎客,后用来代指嫖客。⁴斑骓:有苍黑杂毛的马。

  这首诗以设问开篇,“马蹄踏踏谁见过?”这话既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别人,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心上人是骑着马儿离去的,至今不见归来,唯有“踏踏”的马蹄声不时回响在耳边,萦绕在心上。接着展示夜不能寐,坐而吟唱的特定时空。“眼看北斗直天河”,这句有双重含义,一指“夜深”,如注家所诠释的;一指时届凉秋。古人有依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习惯,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按北斗星位置的变化来分辨四季,当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连成的线直指西方的银河时,这片土地便已进入秋天。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季节,传递秋的信息的是西风和落叶,它们都引发人的伤感之情。况且正值华年,在饱尝别离的痛苦之后,独守深闺空闱之中,长夜漫漫,能不愁肠百结?“铅华笑妾颦青娥”,正是这种愁苦神情的写照。

  人的愁苦愈积愈深,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势必要设法排遣。“为君起唱《长相思》”,就是女主人公选择的排解方式。她的歌声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饱含爱恋,贯串精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无情的“严霜”也为之动情,竟至掉头而去,不忍卒听。“帘外严霜皆倒飞”,想象奇诡,极富表现力。比起《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似更进一层,因为“天若”句有比喻词“若”,系或然之辞,而此句表达得如此坚决,就象实际发生的那样,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气势,使难于捉摸的情幻成新奇美妙、可见可感的物象。这就是艺术魅力之所在。

  女主人公感情的可贵突出地呈现在一个“长”字上。自朝到暮,从昏到晓,她的心始终伴随着离去者的身影和“踏踏”的马啼,融进一片痴情。她彻夜难眠,长想思,至于长吟唱,抒发着无尽的恋情,直至东方发白,朝霞升起。她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忠贞不渝,而对方,“陆郎去矣乘斑骓”,毫无顾恋之意。多情换来薄情,女主人公徒然陷入痛苦的深渊。“陆郎”具体解释诸本不尽相同。徐文长说是陆贾,“贾在南中,倡家竞留之。”暗示女主人公是青楼中人。王琦以《明下童曲》为本,注云“陈孔,谓陈宣、孔范,陆谓陆瑜,皆陈后主狎客。”狎客薄情,司空见惯,王注似与诗的本意相合。

  仔细品味,此诗与鲍照、李白的同题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后二者属“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一类,女主人公不是歌唱者,而是在聆听所爱的歌声之后,为之沉吟久坐,抒发爱慕的情意,属“投桃报李”式的情感交流,带有喜剧性质;此诗中的坐吟、起唱者皆为女主人公,男方则无反应,以多情烘托无情,更具悲剧效果。就体式而言,鲍照和李白的作品有七字句,也有三字句,属杂言体;李贺的这首则全是七言句,类似七言歌行。这些表明李贺创作诗歌不愿受前人的缚束,他的主体意识相当浓烈,力图充分表达自我。袭用旧题系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非模仿的冲动。善于渲染是李贺诗歌的一大特色。这首诗中就多借景抒情的笔墨,不同寻常的是,景物描写不仅仅用作陪衬而已,常常成为题材的主体部分。例如“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乍看起来前一句是叙事。抒情,后一句是写景。经过仔细体味,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两者都是叙事、抒情、写景的结合体,不过一者常,一者变;一者正,一者奇而已。“帘外”句运思奇诡,却不难体味。用奇诡的物象和境界,表达几乎人人都能体味的情理,正是李贺的特长,也是他的诗歌独具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4-56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