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杜琼

杜琼

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称东原先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其诗于评画尤深。著《东原集》、《耕馀杂录》。洪武二十九生,知府况钟两度推荐,均固辞不出。成化十年卒,年七十九,谥号“渊孝”。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gāo)(huāng),牛蚁不近,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huáng)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zhé)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mǐn)(miǎn)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译文:清照书:我平素学习礼仪规矩,也明白些诗书礼节。近因为生病,无乎是无药可医,症状已经到了牛蚁不近,后事用的棺材的石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虽然尝药有弟弟李迒代劳,看守门户有老仆人。却在仓促之间,造成了轻率的结果。轻信了那厮如笙簧般的说辞,被他如锦绣般的言语所迷惑。弟弟太容易被欺骗了,有个官身的就相信了;自身几乎要死,择婿是何种人怎么知道?费力忍受着病痛,犹豫不决,还没康复就匆忙定下了这门婚事。
注释:内翰:官名,即翰林学士,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綦崇礼:字处厚(《宋书 綦崇礼传》中为叔厚),政和八年进士,官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宝文阁学士等。启:书信。义方:指礼仪规矩。膏肓(音高荒):古代中医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认为属药力不能达到之处。病入膏肓指无可救药。牛蚁不近:比喻精神虚弱恍忽。《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灰钉已具:指密封棺材用的泥灰和铁钉都已作了准备。尝药:古礼,尊长用药,幼卑先尝,然后进奉。弱弟:指李清照之弟李迒,李清照晚年寄住在他家。应门:看管门户。苍皇:仓促。造次:轻率。如簧之说:说辞有如笙簧之动听。似锦之言:漂亮如锦绣的言辞。持官文书: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载,王适托人去侯高家提亲,侯高声言其女非官人不嫁。时王适尚未当官,让媒人袖一卷书假作官文书,侯高信以为真,遂将女嫁之。玉镜架:即玉镜台。僶俛:努力,费力。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视听才近,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zǎng)(kuài)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bì)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sì)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lè)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译文:我与这个人(指的是张汝舟)实在难以相处,我怎会在自己的晚年,以清白之身,嫁给一个这么肮脏低劣的市侩之徒。此身已经与这个臭不可闻的人在一起了,只希望早些脱身离去;因为金石收藏我成了怀璧之身,张汝舟已经动了杀人夺宝之心。于是便肆意欺凌我,每天都对我进行殴打,可伶我像刘伶一样的身体,怎能敌挡他如石勒一般的拳头。跼天蹐地,我要效仿谈娘(注:实为踏摇娘)控诉这等恶夫;不能像李赤那样甘心死于像厕所一样臭不可闻的这里。
注释:桑榆:本为日落处的树。后以树上的余光比喻人的晚年。驵侩:市场上的牲畜交易的掮客。怀臭:沾上狐臭气。《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抱璧之将往:《左传·哀公十七年》:“(卫庄公)曰:‘活我,吾与汝璧’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这里指张汝舟有图谋杀人之心。刘伶之肋:《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竹林七贤论》:“伶尝与俗士相牾,其人攘袂而起,欲必筑之,伶和其色曰:‘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其人不觉废然而退。”石勒之拳:《晋书·石勒传》:石勒与李阳小时候经常打架,称帝后石勒对李阳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这里指毒辣的殴击。局天叩地:同“跼天蹐地”。谈娘:李清照笔误,实为踏摇娘,唐代流行剧目。讲述了一个妻子倍受丈夫虐待的故事。
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梏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愚,分知狱市。此盖伏遇内翰承旨,搢绅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奉天克复,本缘陆贽之词;淮蔡底平,实以会昌之诏。哀怜无告,虽未解骖,感戴鸿恩,如真出己。故兹白首,得免丹书。
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zhì)(gù)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jiàng)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líng)(yǔ)者九日,岂是人为!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miù)愚,近知狱市。此盖伏遇内翰承旨,搢(jìn)(shēn)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奉天克复,本缘陆贽之词;淮(huái)蔡底平,实以会昌之诏。哀怜无告,虽未解骖(cān),感戴鸿恩,如真出己。故兹白首,得免丹书。
译文:这种家事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在这里我要讲述我受到何等迫害,岂敢期待这点小事,能上达天听。由皇帝授意,让廷尉审判这件事。我带着脚镣手铐与凶恶的张汝舟当堂对质。岂只是贾生羞于同绛灌为伍,不图老子遂与韩非同传。只祈求离开死地,不奢望得到补偿。与张汝舟这样的凶徒在一起一百天,只是天降其祸;我被关了九天,岂是人过的日子!用金子弹击鸟雀,利在何方;用头与玉璧同归于尽,得失怎么知道?就算我愚笨,但也清楚狱市乃是非之地。幸亏遇到内翰綦公承圣上诣意,我得以脱牢狱之灾,綦公出身是世家望族,清流中的领袖人物,在京城那些达官贵人中也只有你为我申冤,也是第一个为我洗脱冤情的人。綦公才华就像唐代的陆贽和李德裕,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肱骨大臣。我的苦衷无法表达,但对綦公的援手大恩是铭记于心的。綦公你让我在晚年得以免去被录为囚籍,脱离牢狱之灾。
注释:宸衷:皇帝的意思。廷尉:执掌刑罚狱事的官员。桎梏(音致固):脚镣和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凶丑:指张汝舟。贾生,贾谊。绛、灌,绛侯周勃和灌婴。贾谊既不见容于诸人,诸人亦不将贾谊视作同类。啻,仅,只。脱死:脱离死地。凶横:指张汝舟。十旬:一百天。十日为一旬。囹圄(音零玉):监狱。抵雀捐金:用金子弹击鸟雀。抵,弹击。捐,舍弃。将头碎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胁迫:“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近知狱市:理应清楚狱市乃是非之地。内翰承诣:位居众翰林之首的官员。搢绅:达官显贵。冠盖:达官显贵。日下:指京城。克复:指收复失地。如真出己:《左传·成公三年》:荀莹对曾策划救他的郑国商人“善视之,如实出己。”丹书:以红笔书写的罪犯名册。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好。达人共悉,童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兹尘渎。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mén)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yàn),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shì)好。达人共悉,童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jiān)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quǎn)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jiā)(fú)。敢兹尘渎(dú)
译文:在这件事上我李清照怎么敢不自我反省,摸着自己的良心感到羞愧。从操守和理智上这事肯定要沦为后世人的笑柄;还因为这事败坏了我的道德和名声,让我没有脸面去见朝中的士大夫。虽有南山之竹,也写不尽对这件事谈论的言语;只有靠智者来为我辩白,才能止住那些没有根据的诽谤。那些俗夫很难明白高士的想法就像大雁与鷃燕,一个高飞在上,一个在下面滑翔;火鼠与冰蚕,难有相同的嗜好。这种道理连孩童也明白,各位达官贵人早就知道了。愿各位高士赐教,让我好洗刷耻辱。我发誓穿布衣食素菜,记住过去的教训。当我以新面貌再面对各位,依旧还是那个过食一钵饭和喝一瓶水的李清照;重新回归隐士生活,更要沐浴薰香的郑重行事。我有幸是綦公的远亲,说了这么多希望没有冒犯到您。
注释:中朝:朝中。南山之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智者之言:有识见之人,这里指綦崇礼。高鹏尺鷃:高飞的大鹏与飞不过数尺的斥鷃(见《庄子·逍遥游》)火鼠冰蚕:皆为传说中的异物,一生于火,一生于水,二者物性迥异。品题:指下一结论。湔:洗刷。一瓶一钵:形容生活简单,过清心寡欲生活。三沐三薰:反复沐浴薰得,表示郑重其事。忝在葭莩:忝,谦词。葭莩,指较远的亲戚的关系。尘渎:冒犯、打扰。

  这是一篇李清照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答谢信,最早见于宋人赵彦卫的《云麓漫钞》第十四卷,赵彦卫给其取名《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今人常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和《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来称之。

  在这封信中,李清照除了略对搭救她的綦崇礼表示感谢,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阐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对那个以骗财为目地而“骗婚”的张汝舟的无情揭露。李清照这封极力为自己辨白的信并没有让宋人对李清照产生怜惜和同情,大多数看后都持讥讽的态度。而明清之人大多数称这封信为“伪作”,而不承认李清照改嫁,要为李清照改嫁说“辨诬”。今人多以这封信作为李清照改嫁的物证,把这封信当作研究李清照的重要资料。

  结构布局是体现作家匠心和艺术构思的重要方面。李清照往往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结构方法,故其散文以灵活变化见长。观其现存作品。或取纵向结构法,或用横向结构法,亦有纵向、横向结合,明线、暗线交错之篇,可谓多姿多态,富于变化。

  李清照在其散文中爱用典、善用典、精于典,下面是她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的用典特点:

  其一,用典频率高。《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全文四十五句(分句不计),典实近五十。

  其二,用典精博明当。易安散文典实密集,却无堆砌感和艰涩感,这主要与作者的精于选择、巧于组织、善于表述有关。如刘伶和石勒的典故结合的天一无缝,好一句“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既说明张汝舟的凶残,自己面对凶残而无惧哉。

  其三,用典妥贴自然,了无斧痕。如其用谈娘(实踏摇娘)正是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妇女,与她自己遭遇何其相似。

  在结构布局上灵活变化,跌宕我姿,这是易安散文的特征,而用典则是李清照对散文驾驭能力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易安散文的多维审视[J].文学评论:1994(1).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wǎn)¹霜夜听猿愁,去国²长如不系舟³
译文: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注释:崔侍御:即崔成甫,长安人,开元中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转冯翊县尉、陕县尉,后摄监察御史,天宝五年(746),为李林甫所排挤,贬黜湘阴,乾元元年卒(见郁贤皓《李白丛考》)。¹宛溪:在安徽宣城。²去国:指离开长安。³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独怜一雁(yàn)飞南海¹,却羡双溪²解北流。
译文: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
注释:¹一雁飞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阴。²双溪:在宣城东土山下。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高人¹(lǚ)解陈蕃²榻,过客难登谢脁(tiǎo)³
译文: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海楼。
注释:¹高人:指崔成甫。²陈蕃:指宇文太守。³谢脁楼:在宜城县陵阳山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zhāo)朝分散敬亭¹秋。
译文: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注释:¹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又名昭亭山。

  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飞,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双溪“北”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杂情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竟连最爱登临的谢海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89-190页

cuīshì--bái

wǎnshuāngtīngyuánchóuguózhǎngzhōu

liányànfēinánhǎiquèxiànshuāngjiěběiliú

gāorénjiěchénfānguònándēngxiètiǎolóu

chùbiétóngluòcháocháofēnsànjìngtíngqiū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百年长扰(rǎo)¹,万事悉悠悠²
译文:人生百年,世事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
注释:¹扰扰:混乱、扮乱的样子。²悠悠:众多的样子。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日光随意¹落,河水任情流。
译文:阳光任意的洒落在世间,河水凭着心情随意流淌。
注释:¹随意:相当于任意,任凭己意。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礼乐¹²姬旦³,诗(fù)孔丘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注释:¹礼乐:礼和乐的总称。²光:拘禁。此指约束。³姬旦:历史上称为周公,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纣。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于成王,成王赐天子札乐。⁴诗:指《诗经》。⁵书:指《尚书》。⁶孔丘:字仲尼,后世称他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不如高枕(zhěn)¹,时取醉消愁。
译文: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注释:¹高枕枕:安卧。比喻安闲无忧。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此诗通过讥嘲周公、孔子和向往自由的表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好向醉中逃避。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不必说是人了。自然是不必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了。“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不仅是里多次出现“酒”和“醉”等字眼,其诗题中亦多“酒”字。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

  就这首诗而论,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净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

zèngchéngchùshì--wáng

bǎiniánzhǎngrǎorǎowànshìyōuyōu

guāngsuíluòshuǐrènqíngliú

qiúdànshīshūkǒngqiū

gāozhěnzhěnshízuìxiāochóu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相国中山公¹赋《秋声》,以属(zhǔ)²天官³太常伯,唱和俱绝,然属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fěi),以寄孤愤。
译文: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注释:¹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²属:请人唱和。³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⁴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⁵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⁶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⁷伊郁:愤懑,忧烦。⁸斐然:形容有文采。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碧天如水兮,窅(yǎo)¹悠悠²。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³而萧飒(sà),潜命侣以啁(zhōu)(jiū)。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jiāng)¹⁰之愁。
译文: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注释:¹窅窅:深远的样子。²悠悠:渺远无限。³辞林:凋落的树叶。⁴潜:隐藏。⁵命侣:招呼伙伴。⁵啁啾:虫鸣声。⁷吾土:故乡。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⁸露蝉:露水中的蝉。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⁹夕草起:一作“夕蔓趣”。¹⁰寒螿:指蟋蟀。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至若松竹含韵¹,梧楸(qiū)²圣脱。惊绮(qǐ)³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qióng)鸣兮机杼(zhù)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chǔ)¹⁰续兮何冷(líng)¹¹,虚窗¹²静兮空切切¹³。如吟如啸,非竹¹⁴非丝¹⁵。合自然之宫徵(zhǐ)¹⁶,动¹⁷终岁¹⁸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¹⁹。草苍苍²⁰兮人寂寂²¹,树槭(sè)²²兮虫咿(yī)²³。则有安石²⁴风流,巨源²⁵多可。平六符²⁶而佐主,施²⁷九流²⁸而自我。犹复感阴虫²⁹之鸣轩³⁰,叹凉叶之初堕(duò)³¹。异宋玉³²之悲伤,觉潘郎³³之幺(yāo)(mó)³⁴
译文: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注释:¹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²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³绮疏:雕镂华丽的窗户。疏,窗户。⁴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⁵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⁶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⁷蛩:蟋蟀。⁸机杼:织布机和梭子。⁹音书:音讯书信。¹⁰远杵: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杵,捣衣的棒槌,唐代妇女每于秋季捣衣。¹¹泠泠:泉水滴沥的凄清声。¹²虚窗:虚掩的窗户。¹³切切:悲伤的样子。¹⁴竹:笙笛一类管乐。¹⁵丝:琴瑟一类弦乐。¹⁶宫徵: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两个。宫声低沉,徵声清幽。这里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声响。¹⁷动:触发。¹⁸终岁:终年到头。¹⁹露滋:被露水滋润。²⁰苍苍:苍茂繁密。²¹寂寂:安静的样子。²²槭械:风吹叶动声。²³咿咿:虫呜声。²⁴安石:指谢安,其字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少有重名,累辟官,属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四十余岁有仕进志,能知从。官至大都督。²⁵巨源:指山涛,其字巨源。《晋书·山涛传》:“羊祜执政……出为冀州刺史。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族命三十余人,属显名当时。后人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多可:多许可,多宽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²⁶六符:即泰阶六星之符验,也即天象对世事作出的反应。《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引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一: ‘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祗成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三阶不平……百姓不宁,故治道倾。’”²⁷施:施行。²⁸九流: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²⁹阴虫:秋虫。³⁰鸣轩:在窗前鸣叫。轩,窗。³¹初堕:开始凋落。³²宋玉:指宋玉《九辩》。³³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³⁴幺么:渺小,这里指潘岳《秋兴赋》。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嗟乎!骥¹伏枥(lì)²而已老,鹰在韝(gōu)³而有情。聆(líng)(shuò)风而心动,眄(miǎn)天籁(lài)而神惊。力将痑(tān)兮足受绁(xiè),犹奋迅于秋声。
译文: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注释:¹骥:千里马。²枥:马槽。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³鞲: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鹰。⁴眄:看。⁵天籁:自然界的音响。⁶痑:马病,这里指衰老。⁷受绁:捆缚。绁,捆绑。⁸奋迅:奋发迅疾。奋,奔驰。

  此赋的赋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创作此赋的缘由和目的,正文分两层。

  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铺写了一系列凄凉的秋声:百虫哀鸣,落叶秋风,蝉声,螿声,蛩声,雁声,汇合成一首暮秋交响曲。而写各种秋声时,又多把秋声人格化:百虫声则为“迎暮”,落叶声则称“吟秋”,秋蝉声则曰“思”,寒螿声则谓“愁”,中间又穿插各种凄凉秋景的描写和游子、思妇对秋声的凄凉感受,把秋声烘托得很凄凉,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后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第三段为第二层,这一层是作者直写自己对秋声的感受,以抒其“愤”,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显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对比手法,先写前人:以谢安之“风流”,山涛之“多可”,犹为秋声而感叹,而自己一生坎坷,无谢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无山涛之权变,身处逆境,老去年华,闻秋声而不禁有所动。这里,作者写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过,作者的所感所动,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风叶落而悲叹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对萧索秋景而企想隐居,而是惊秋发愤。作者化用曹操《观沧海》中“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直抒自己不畏压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怀,又借雄鹰在鞲犹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弃理想的雄心。作者惊于秋声,不甘时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赋的最后以被系绊的老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风之中,呼啸前进,以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给人以激人奋进的鼓舞力量。

  全赋在艺术上主要采取了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作者为了突出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先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从萧瑟凄凉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妇、征夫的悲秋之情,忧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鹰在鞲,企望高飞的满怀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磊 编著.名赋赏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185-188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246-1251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亭¹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译文: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出愁绪。
注释:¹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译文: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有那山间溪水缓缓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译文: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轻响。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译文: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

  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诗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xiègōngtíng··gàixiètiǎofànyúnzhīsuǒyóu--bái

xiètíngbiéchùfēngjǐngměishēngchóu

sànqīngtiānyuèshānkōngshuǐliú

chíhuāchūnyìngchuāngzhúmíngqiū

jīnxiāngjiēzhǎng怀huáijiùy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