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得山后蕉,种傍山前屋。扶疏数叶开,还如山后绿。
移得山后蕉,种傍山前屋。扶疏数叶开,还如山后绿。
张羽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 4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
(bài)¹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²
译文: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注释:¹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²题名: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倚马客长碑(bēi)上字,斗鸡人¹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²
译文: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注释:¹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²金经:佛经,即《金刚经》,为《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简称。自东晋以后有多种译本。

  上阙写废寺之外景,荒凉冷寂,繁华消歇。“败叶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树叶凋零了,遂成“败叶”,而萧瑟的秋风又将这些枯叶吹到溪水里。“填”字说明败叶之多,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水已冰”说明时令已值深秋冬。“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秋暮景。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长亭短亭,而行人已经杳无踪迹。此句表面上说的是亭,实际上是人,因为长亭也好,短亭也罢,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此句勾勒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为全词定下凄凉的基调。有了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开始切入“废寺”主题。“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以资纪念,这些题名经年遭受风吹雨打,最终模糊难辨,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这一句是正面渲染废庙的冷落苍凉。

  下片写废寺内景,残破不堪,香火断绝。“倚马客长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此二句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唐玄宗好斗鸡,在两宫之间设立斗鸡坊。贾昌七岁,通晓鸟语,驯鸡如神,玄宗任命他为五百小儿长,每天赏赐金帛。贾昌父亲死,玄宗赐他葬器。天下人称其“神鸡童”。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天宝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其家被乱兵劫掠,一物无存。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日食粥一杯,卧草席。作者用贾昌的故事显然是说寺庙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流年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归于荒凉冷落。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警妙出,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此句谓,那些长碑者也好,斗鸡人也罢,以及过去来到这里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虽然贤愚有所不同,然而在这劳劳尘世,终同归一梦。这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了,但是再也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与洒脱,有的仅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的感怀。

  全词语调低沉,含蕴良多,耐人寻味,透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 子艮.纳兰词剪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2012:89-90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46页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¹尊酒里,谁与黄花²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译文:遥望秋色长空下孤帆远去,更添离愁无限,待到重阳夜明月当空,她又与谁共酌?风烟茫茫,一叶孤舟,今夜又将在哪里呢?自己还不如那江月,可以照着她,与之同行。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¹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²黄花,菊花,比喻李氏。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船过采石¹江边,望夫山²下,酌(zhuó)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jīng)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³(gāo)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译文:经过采石矶,望夫山下,是何等伤感。李氏与自己同甘共苦,自己虽得功名富贵,又怎忍抛弃糟糠之妻,只能在远方想象她的音容笑貌,想念着儿女。只希望桐乡君子不要斥责我负心,我亦为此感伤不已,憔悴至今。
注释:¹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²望夫山:望夫山有多处,这里指当涂采石矶边的望夫山。³衡:同“蘅”,杜蘅,香草名。⁴皋:江边高地。⁵桐乡:古国名,地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阙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下阙作者想象李氏孤单无依的悲惨境遇,感人至深。全词悲痛怅惘与悔恨无奈交织,读之颇感凄恻。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

  “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下阙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但不能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23页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译文:农夫插秧时,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满整片田地,低下头就能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注释:偈:佛教术语,梵语(Gāthā)的音译,意译为颂,简作“偈”,读为jì。“颂”,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译文: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影响,才能悟道。正是因为农夫插秧时退后,所以插秧工作才会有进展。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只书空咄咄。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天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¹、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忍书空²(duō)³。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天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注释:¹苍苍:上苍、苍天。²书空:不言而以手在空中作字。此四字短语历来用以表示极度愤懑。³咄咄:咄陨怪事。⁴断肠诗:此处泛言伤心之诗词,指自已作品,与朱淑真《断肠诗词》无涉。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铜琶铁拨。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阕。声早遏,碧云裂。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¹;且整顿、铜琶(pá)铁拨²。读罢《离骚》还酌(zhuó)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阕。声早遏³,碧云裂。
注释:¹柳边风月:指柳永一路词风。柳永有名句“杨柳岸、晚风裂月”。²铜琶铁拨:指苏轼一路词风。拨子:弹琵琶用的薄片。³遏:扼止、阻止。
吴藻是个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出色的女词人。在中国妇女文化史上,这是位较早觉醒的女性。女性的觉醒,大抵始自于婚姻问题,但仅止步于此,觉醒尚难有深度。吴藻的女性自觉,可贵的是对人生、对社会、对男女地位之别以及命运遭际的某些通同等问题,都有其初步的朦胧的思考,从而成为这种思索和悟解、觉醒长链中值得珍视的一环。这阕《金缕曲》是《花帘词》中的作品,《花帘词》编刊于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春,也即系吴藻三十岁前所作,而此词编次甚前,乃吴藻二十三岁前后的心声。上片有两个要点,一是“问天”,二是女性自省。问天,是对不公世道的抗议。世道之不公,扼杀才性,对男女其实都一样。然而“豪士气”难消时,最激烈的形态却是“咄咄书空”,那么就没有理由让女性一定要将“愁”视成“吾家物”,没完没了地形诸笔端。这是吴藻对女性弱点的自省。把女性从“愁”中解脱出来,自省也即自强,挣脱的乃是一个软弱的情结。看似平易的词语中跳荡的是颗强毅的心,吴藻是深刻的。下片紧承这自省而来,强化女性自振意识。“英雄儿女”既然“无别”,而且“千秋收场”全皆是泪成血,那么女性红妆们就不必放不下“柔情”,应和须眉男儿一起去唱“大江东去”。人们都熟悉秋瑾女士《满江红》词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之句,而吴藻则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已有此觉醒则更可贵。吴藻强烈意识到“柔情”、眼泪改变不了“皆成血”的收场,感动不了“苍苍”的。吴藻的能有此震聋发聩之唱,与她介入男性历来独主的文化社会有密切关系。而其之所以得能介入社会文化生活,又是因为有袁枚到陈文述这个鼓励女性文学文化的“性灵”系列的存在,吴藻正是陈文述“灵伯”之女弟子。文学史家们不该轻忽这一事实。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负疴(kē)¹(tuí)²下,终日无一欣³
译文:破败茅屋抱病居,终日无事可欢欣。
注释:周掾(yuàn)祖谢:指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周续之:字道祖,博通五经,入庐山事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祖企、谢景夷: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记,二人皆为州学士。¹疴:病。²颓檐:指破败的房子。颓:倒塌,衰败。³欣:欢喜。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药石¹有时闲²,念我意中人³
译文:药石有时暂停用,经常思念我友人。
注释:¹药石:治病的药物和贬石。泛指药物。²闲:间,间断。³意中人:所思念的人,指周续之等三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相去石寻常¹,道路邈(miǎo)²何因?
译文:彼此相隔并非远,感到路遥是何因?
注释:¹寻、常: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²邈:遥远。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周生¹述孔业²,祖谢³响然臻(zhēn)
译文:周生传授孔子业,祖谢响应遂紧跟。
注释:¹周生:指周续之。生,旧时对读书人的称呼。²述孔业:传授孔子的儒教。³祖、谢:祖企、谢景夷。响然臻:响应而至。⁴臻:至,到。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¹丧向²千载,今朝复斯闻³
译文:儒道衰微近千载,如今于此又听闻。
注释:¹道:指孔子的儒家之道。²向:将近。³复斯闻:“复闻斯”的倒装。斯:这,指“道”。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马队¹非讲肆²,校(jiào)³亦已勤
译文:马厩岂能作讲舍,尔等校书太辛勤。
注释:¹马队:指马厩,养马之处。²讲肆:指讲堂,讲舍。³校书:校对。订正书籍。⁴勤:勤苦。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老夫¹有所爱,思与尔²为邻。
译文:我爱古书崇儒道,愿与你们作近邻。
注释:¹老夫:作者自指。²尔:你们。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愿言¹²诸子,从我颍(yǐng)³滨。
译文:真心奉劝诸好友,随我隐居颍水滨。
注释:¹言:语助词,无意义。²诲:劝说。一作“谢”。³颍水:河名,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境,入安徽省境淮水。晋时皇甫谧《高士传》记,传说尧时有位隐士叫许由,隐居于颍水之滨,箕山之下,尧召他出来做官,许由石愿听,洗耳于颍水。随着这个上古高士的故事在中古时代的传播,颍水便逐渐成为隐逸之所的代语。陶此诗意在以隐居相召。

  这首五言诗是陶渊明为周续之、祖企和谢景夷三人,在马队旁边那样极差的环境讲解和校勘《礼记》所作。萧统《陶渊明传》说:“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从诗中“意中人”等语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周续之等三人亦为知交好友。

  诗从作者自己说起,诗人说自己养病在破败住宅的屋檐下,整日里没有一件高兴的事。除服用药剂和砭石之外还有不少空闲时间,于是想念起那些好朋友。但志趣已相去甚远不再是寻常事,路途遥远也不是什么真的原因。周续之先生正在著述孔子的学业,又有祖企、谢景夷二个在积极响应并将臻于完成。儒家的大道理已失传上千年了,此时又重新听到这些。马队并非是个讲习的场所,校勘书籍也确实够勤奋了。诗人表示应有自己的爱好,只是想与周续之等三人成为邻居。但愿能教导好自己的几个儿子,让他们跟随他到颍水之滨洗干净耳朵。诗中说,“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这本是令人高兴的事,但请几个饱学之士在马队旁边校书讲《礼》,而马队是武事的畜力所在,这就十分不协调了。诗人希望周续之、祖企、谢景夷能与自己成为邻居,听他们讲习《周礼》,以摒弃名缰利索,甘心与自己一起洗耳于颍水滨,即甘愿终生隐居林泉。

  颖水滨,是巢父、许由隐居之地。这里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典故:许由因恶闻尧帝召其做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滨。巢父牵着小牛来此饮水,说许由故意这样做给世人看,是想得到好的声誉,因此怕污染了小牛的口而牵着小牛到颖水的上游饮水去了。陶渊明诗中的“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便是巧用这个典故,并言“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就是说,买卖马匹牲畜的市场不是讲经的场所,勤勉校书也是徒然,以此善意劝导周、祖、谢诸子放弃一切尘念,一心一意做个真正的隐者。

  陶渊明认为周续之、祖企和谢景夷三人校书讲《礼》,十分勤苦,这是对孔子之业的发扬光大,值得赞扬;但他们的所居之处近于马队,与所从事的事业极不相称,未免滑稽可笑。所以诗中有称扬,也有调侃,最终以归隐相招,表明了诗人的意趣与志向。诗中扬抑交替,最后善意相招,显示了陶渊明继承了传统的婉讽特色。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3-6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