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旌悬翠旄,龙竿缀凤尾。持出大明宫,摇摇向东指。
青旌悬翠旄,龙竿缀凤尾。持出大明宫,摇摇向东指。
气节横九秋,风声扬万里。坐使三韩人,快睹古君子。
气节横九秋,风声扬万里。坐使三韩人,快睹古君子。

zhúsònggāoshì使shǐgāo--qiūjùn

qīngjīngxuáncuìmáolóng竿gānzhuìfèngwěichíchūmínggōngyáoyáoxiàngdōngzhǐ

jiéhéngjiǔqiūfēngshēngyángwànzuò使shǐsānhánrénkuàijūnzi

丘浚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2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锦帆落天涯那答¹,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sà)。梦儿中一度繁华²,满耳涛声³起暮笳(jiā),再不见看花驻马。
译文:那些精美的船帆飘落到天涯何处了呢,带着点点寒意的玉箫声是从江上哪只船里传出来的呢?人去楼空月儿凄惨,古老的宫殿风声萧飒。梦中,这里一度是繁华之地,黄昏时笳声阵阵。然而此时只余满耳波涛声,再也不见来下马看花的人了。
注释: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维扬:扬州的别称。¹那答:哪边,何处。那,同“哪”。²梦儿中一度繁华:指扬州昔日的繁华。³涛声:一作“边声”。⁴暮笳:傍晚时的笳声。笳,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初卷芦叶吹之,后以竹为之。⁵看花:扬州后土祠有一株名贵的琼花,据说隋炀帝三下扬州,也是为了观赏琼花。这里泛指风流游赏。

  这首曲的前五句写作者月夜在江上眺望,听到的是悲凉的箫声,看到的是月映空楼,西风古殿,一派衰颓景色,不见昔日繁华;末两句写作者耳边传来涛声,不由得触景伤怀。全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写沦落天涯之人,为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锦帆”华美,却是漂泊流亡之帆。“玉箫”精致,却充满清寒悲怆之气。“那答”与“谁家”则飘渺不定,踪迹难觅。字句于精致之间更显迷茫怅惘之情。

  “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写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是为实写。即使“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但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空楼”、“月”、“古殿”、“风”本都是清冷凄凉之景,作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月照空楼更显凄清,风穿古殿倍加萧瑟。

  “梦儿中一度繁华”和下句“满耳涛声起暮笳”,虚实相生,将梦境与现实及想象交织。在作者的梦中,扬州依然是历史上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豪华之都,而此时作者独立淮水江边,只有涛声灌耳。盛与衰,过去与现在,梦中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增强了悲剧效果。“梦中一度繁华”亦有可能是作者曾居扬州或亲临过扬州,亲眼目睹过扬州的繁华,可惜后来因战争影响而衰落,而今只能在梦中回味当时盛况。“再不见看花驻马”,写昔日之人,与首句呼应,亦是作者油然而生的感慨。“看花驻马”,可以想象昔日俊赏才士打马走过美丽的扬州,因花驻马,细心观赏,何等风雅。诗情画意之下,亦显时局安定人心静好。而今这一景象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这一句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眷恋。

  这首小令采用对比的手法,着重表现扬州今昔的不同,今日的扬州萧条破败,冷冷清清;昔日的扬州箫鼓歌吹,兴盛繁华。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此曲由古及今,由人及景再及人,从多角度渲染了当下扬州的荒凉衰败。意象朦胧清幽,虚景与现实交错,情感与事物交融,往复低回,使得意境扑朔迷离,曲尽作者内心变化,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参考资料:
1、 陈鹏,闫丽红主编.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6.01:365

chénzuìdōngfēng··wéiyáng怀huái--tāngshùnmín

jǐnfānluòtiānxiāohánjiāngshàngshuíjiākōnglóuyuècǎn殿diànfēngxiāomèngérzhōngfánhuámǎněrtāoshēngjiāzàijiànkànhuāzhù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¹马上见春风²,花落花开³醉梦中。
译文: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注释: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¹年年:一本作“每年”。²见春风:迎接春天。³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短发经梳千缕(lǚ)¹,衰颜²借醉一时红。
译文: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注释:¹千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缕:丝,线,条。²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¹
译文: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注释:¹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劳。这句是作者谦逊之词。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萧涩(sè)¹行囊(náng)²君莫笑,独留长剑³(yǐ)晴空
译文: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¹萧涩:形容没有多少钱财。²行囊:出门旅行所带的行李包。“萧涩行囊”,指行装简单,没有多少财物。³长剑:象征英雄的肝胆和志向。⁴倚晴空:这里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参考资料:
1、 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315-316
净土堂
净土堂
译文:人的结习从无开始,沦落沉溺穷尽了苦难之源。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译文:轮回成为今世的人形时,才彻悟三种解脱的空门。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译文:华堂中开辟一块洁净的地域,佛的图像清晰而且细微。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译文:堂中焚烧清泠的檀香,诵唱着微妙的佛经。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译文:我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忏悔在红尘中的昏聩。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译文:寂灭并不是断绝,文字的讲解也不能分离。
曲讲堂
曲讲堂
译文:为什么要设置讲堂?因为有高士在这里讲经。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译文: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别是无知的言行。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译文: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何必要将名、相的区别分清?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译文: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由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译文:选择吉地用青茅盖成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译文: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忘机的禅客在禅堂端坐。
禅堂
禅堂
译文: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空也不用去解析。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译文: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也有深深的沉寂。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译文:心与物境本同一而无区别,正象鸟飞不留任何痕迹。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译文: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译文: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译文: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芙蓉亭
芙蓉亭
译文: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译文:留连这深秋的月光,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译文: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译文: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译文: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译文: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苦竹桥
苦竹桥
译文: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前三首以议论入诗,直接谈佛理,后二首以写景见长,蕴藏禅理。

  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记载:龙兴寺里,有前刺史李承咥和僧人法林设置的净土堂,他们常在这里做法事。到此时已经二十多年了,净土堂的房屋损毁,佛像开裂崩塌。巽上人住在这儿,开始对此进行整理修复。刺史冯叙捐资修了大门,柳宗元则助修了回廊,使之焕然一新。巽上人,是已经修炼到了最高境界,理解最深教义的高僧。组诗第一首即以《净土堂》为题,记述重修净土院后佛堂修饰一新及诗人参与佛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崇佛的心态。前四句为第一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以议论开始,直接切题,从人生的苦难轮回中领悟到三种解脱的空门,即“我空、法空、空空”的佛道。二至八句为第二层:“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细腻地描绘了在净土堂做佛事的情景:华堂的净土,清晰的佛像,焚烧的檀香,诵唱的佛经,历历在目,声声入耳。结尾两句“稽首媿导师,超遥谢尘昏”,诗人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向他忏悔自己在红尘中的昏聩。他要抛弃人世欲望的种种烦恼,向往不生不死的涅盘之门;诗人还相信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可见他受佛教的影响已到了执迷的程度。

  第二首《曲讲堂》,结构形式与前首大致相同。“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从设置曲讲堂的必要性落笔,经文需要讲解,高士讲经需为之设置讲坛,那么,曲讲堂的设立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假期?”进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开是无知的做法。”并认为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区别。最后两句“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到的东西,通过认真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全诗基本上是议论,充满佛教的术语,作者一心向往佛教的真谛,态度之虔诚,俨然一信徒。

  《禅堂》与前两者的内容密切相关,写的是三堂之一的“禅堂”。而在写作上稍有变化,先是描写:“发地结青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像是一特写镜头,刻画出“禅堂”的特点:青茅盖成的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然后,由外及内,由物及人,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禅堂中坐着忘机的禅客,突出了禅客。禅客也自然包括诗人。中间一层,用禅语叙说对佛学的理解: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有深深的寂静。对佛理的理解比较深透,是禅客(诗人)进入禅堂的收获。最后二句:“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表现了空有双亡、心境如一的境界,使诗意得到升华。

  前三首以议论为主,风格大致相近,后二首别具一格,以写景为主。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信仰禅宗的王维,也有一首咏芙蓉花的《辛夷坞》:“木本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亭》全诗分三层,以鲜艳美丽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新亭里修建着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芙蓉鲜花。“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早晨的清风吹送了远香,寒冷的露水沾湿了鲜艳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写景,像一副颜色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写芙蓉花。花朵潇洒地开放,呈现不同的姿态与容貌。芙蓉花盛开时,花朵缀满枝头,或白或红或黄,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特别令人惊奇的是,早晨开的白花,下午因为光合作用侧变成红色。“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一转,由花自然联想佛学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创造出芙蓉花这样美丽的景物。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颜色,又泛指世间事物。结句为第三层:“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从早到晚,留连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最后一首《苦竹桥》,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前人对组诗的写作评价颇高,曾吉甫《笔墨闲录》说:“退之虢州《三堂二十一咏》,子厚《巽公院五咏》,取韵各精切,非复纵肆而作。随其题观之,其工可见也。“孙月峰评点:“五作俱就禅理发挥,最精妙。”汪森认为:“五诗极能因名立意,洗剔见工。然谈理而实诸所无,不若写物而空诸所有,在具眼者自当辩之。”蒋之翘指出:“五咏中《禅室》一首差胜。”孙昌武教授对《净土堂》《禅堂》也提出了批评:“这种诗,写法颇像六朝的玄言诗,是以诗的形式讲说平庸陈腐的佛理。”(《柳宗元传论》)由于内容上宣扬佛理,导致当今的选本一般不选该诗。吴文治教授独具慧眼,在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柳宗元选集》中选注了《芙蓉亭》《苦竹桥》二首。二诗的风格相近,特色各具,仅就诗题而言,前者鲜艳,后者暗淡。《芙蓉亭》描绘芙蓉,宣扬佛理如信手拈来,《苦竹桥》寓意深刻,从苦竹生发开去,抒发了遭贬的愤懑。要了解组诗,关键是要对柳的信佛有一个正确评价。不必为尊者讳,柳宗元的信佛是客观存在,不能简单地否定、肯定。首先,柳宗元贬谪永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精神摧残非常人所能承受,他之所以崇佛,是因为转移注意力,回避矛盾,以求解脱、安宁心情,这一点可以理解。其次,佛教虽不等于迷信,但也有迷信的成分。他在诗中宣传的“三空”、西方净土,流露出退避现实消极的人生哲学,这是应予批判的。再次,他对佛学有一个认识过程,通过钻研、扬弃,借它山之石,吸取佛学中对儒学相通、有用的内容,以儒统释,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他对佛教也曾提出过批评。如对僧尼“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家蚕桑”表示不满,对禅宗谈空太过,造成离奇荒诞、戒律不存的弊病提出批评,对那些“假浮屠之形以为高”的“纵诞乱杂”者坚决予以反对。

xùngōngyuànyǒng--liǔzōngyuán

jìngtáng

jiéshǐlúnqióngyuán

liúxíngshìshǐsānkōngmén

huátángkāijìngxiànghuànqiěfán

qīnglěngfénzhòngxiāngwēimiàoyán

shǒukuìdǎoshīchāoyáoxièchénhūn

jiǎngtáng

mièběnfēiduànwénān

tángwèishègāoshìfāngzài

shèngyánxuānfēnbiénǎizhī

zhōngkōngjiǎmíngxiāngshuí

yuànyánjuéwénwàngliáowéi

chántáng

jiéjīngmáotuántuánbàobái

shānhuāluòyōuzhōngyǒuwàng

shèyǒuběnfēizhàokōngdài

wànlàiyuánshēngyǎoránxuānzhōng

xīnjìngběntóngniǎofēi

róngtíng

xīntíngzhūkǎnjiākāiróng

qīngxiāngchénfēngyuǎncǎihánnóng

xiāochūrénshìángduōróng

chángwénkōngzàoshuíwèigōng

liúliánqiūyuèyàntiáoláishānzhōng

zhúqiáo

wēiqiáoshǔyōujìngliáorào穿chuānshūlín

bèngtuòfēnjiéqīngyúnbàoxīn

kànjuānjuānliúyǎnglíngxiāoxiāoyín

chàchíxiàyāncháozhāmíngshānqín

liàngyàojīnyòngyǒuyīn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行行循归路,计日¹望旧居²
译文: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注释:¹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²旧居:指老家。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一欣¹侍温颜²,再喜见友于³
译文: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注释:¹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²侍温颜:即侍奉母亲。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³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鼓棹(zhào)¹路崎曲²,指³限西隅(yú)
译文:摇船荡桨欣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注释:¹鼓棹:划船。棹:摇船的甲具。²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³指:顾。⁴景:日光,指太阳。⁵限西隅: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江山岂不险?归子¹²前涂³
译文: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注释:¹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²念:担忧。³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凯风¹负我心²,戢(jí)³(yì)守穷湖。
译文: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注释:¹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²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³戢:收藏,收敛。⁴枻:短桨。⁵穷:谓偏远。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高莽¹²无界³,夏木独森疏
译文: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注释:¹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²眇:通“渺”,辽远。³无界:无边。⁴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⁵森疏:繁茂扶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谁言客舟远?近瞻¹百里余²
译文: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
注释:¹瞻:望。²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延目¹识南岭²,空叹将³焉如
译文: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欣难!
注释:¹延目:放眼远望。²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³将:当。⁴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余里,却回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怀才不遇的抗议。有了这些内容,就看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用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情绪。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欢乐的情绪。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凉,那么可怕,没有欢乐的情绪:“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情绪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讨厌的官场。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可实际是说官场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孙恩在浙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逼近京师,陶渊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腐败,义军攘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社会极具动乱,想到这些诗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自己在社会动乱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穷湖”是荒凉的地方,船泊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渊明是有才干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呻吟。

  最后,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痛苦心情。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用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侯爵良 彭华生.陶渊明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3-8
寒鸡号荒林,山壁月倒挂。
寒鸡号荒林,山壁(bì)月倒挂¹
译文:清凉的早晨,山鸡在荒林中啼叫。山峰壁立,落月象倒挂在山腰。
注释:水谷:水谷口,在今河北完县西北。子美:苏舜钦字,开封人。圣俞:梅尧臣字,宣州宣城人。¹月倒挂:山高,月落时反倒比山还低。
披衣起视夜,揽辔念行迈。
披衣起视夜,揽辔(pèi)¹念行迈²
译文:披起农裳,凝视将退的夜色,揽起马缰,便觉得路途艰遥。
注释:¹揽辔:揽住马笼头,指乘马。²迈:远。
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我来夏云¹初,素节²今已届³
译文:当我来时,正值夏初,如今归去,已到秋季。
注释:¹云:语气助词,无实义。²素节:秋天。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³届:到。
高河泻长空,势落九州外。
高河¹泻长空,势落九州外。
译文:银河在长空奔泻,好象要飞出中国大地。
注释:¹高河:指银河,因在高空,故称。
微风动凉襟,晓气清余睡。
微风动凉襟(jīn),晓气清余睡。
译文:凉风轻轻吹拂衣襟,清晨的寒气消除了睡意。
缅怀京师友,文酒邈高会。
( miǎn)怀京师友,文酒¹(miǎo)²高会³
译文:遥念昔日京都的师友,高朋满座,诗酒相邀。
注释:¹文酒:饮酒赋诗。²邈:遥远。³高会:盛会。
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
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¹
译文:其中有苏、梅二人,是我最畏敬爱慕的同道。
注释:¹可畏爱:令人敬畏、亲近。
篇章富纵横,声价相磨盖。
篇章富纵横,声价相磨盖¹
译文:诗文富有纵横的气势,文才互相掩映,名气一般高。
注释:¹磨盖:相磨相盖,即不相上下之意。
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
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
译文:子美的文气更加雄豪,仿佛是大地嘘气,万窍怒号。
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沛。
有时肆(sì)(diān)狂,醉墨洒滂(pāng)(pèi)
译文:有时听凭酒后的狂放,振臂挥洒,波澜壮阔,笔势奇妙。
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
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¹
译文:好象奔驰的千里马。放开四蹄,止不住奔跑。
注释:¹杀:停顿。
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
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jiǎn)(tài)¹
译文:字字珠玑,摆满你的面前。无法选择,一个也不忍丢掉。
注释:¹柬汰:挑选、淘汰。
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
梅翁事清切,石齿¹(shù)寒濑(lài)²
译文:梅翁的诗文追求清新准确,就象寒泉冲激锐石,清冷峻峭。
注释:¹石齿:尖峭的石滩。²濑:湍急的水。
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
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
译文:他已经写诗三十年,我写诗比他晚了不少。
文词愈清新,心意虽老大。
文词愈清新,心意虽老大。
译文:他的心境虽已苍凉老大,文词却更加清新美妙。
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
譬如妖韶(sháo)¹女,老自有余态。
译文:譬如那妖娆的美女,风韵犹存,即使已经半老。
注释:¹妖韶:同“妖娆”,娇艳妩媚。
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
近诗尤古硬,咀(jǔ)(jué)苦难嘬(chuài)¹
译文:他的近作尤其古朴瘦硬,很难一下理解,需要反复咀嚼。
注释:¹嘬:吃,咬。
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译文:像食橄榄,开始有些苦涩,味道越来越好。
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
苏豪以气轹(lì)¹,举世徒惊骇(hài)
译文:苏诗豪迈,以气势凌驾今古,所有的人只知惊叹称道。
注释:¹轹:超越,胜。
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
梅穷独我知,古货¹今难卖。
译文:梅诗却被冷落,只有我能理解,正象稀世古物,今天难以卖掉。
注释:¹古货:以珍贵的古代文物喻梅诗。
二子双凤凰,百鸟之嘉瑞。
二子双凤凰,百鸟之嘉瑞。
译文:苏、梅二人有如一对凤凰,都是百鸟回翔的征兆。
云烟一翱翔,羽翮一摧铩。
云烟一翱翔,羽翮(hé)¹一摧铩²
译文:他们正在云间翱翔,羽毛摧折,一生穷愁潦倒。
注释:¹羽翮:羽毛。²铩:摧残、伤害。
安得相从游,终日鸣哕哕。
安得相从游,终日鸣哕(huì)¹
译文:怎么才能追随他们比翼长空,终日腾飞,声震九霄?
注释:¹哕哕:凤鸣声。这里指歌诗唱和。
问胡苦思之,对酒把新蟹。
问胡¹苦思之,对酒把新蟹。
译文:为什么苦苦想这些问题,只因新蟹上市,对饮的往事在萦绕。
注释:¹胡:为什么。

  全诗四十八句,按内容分为五节。前十句为一节,写题目中的“水谷夜行”作为全诗的引子。首两句写夜班更深起行的感受。首句鸡声惊起,憨、号、荒这些字给人以荒凉冷落的感觉,“山壁月倒挂”写月将落的景色,生动形象,和首句的荒寒相映成趣。三、四句写早行赶路。五、六句回忆初离京师,时值初夏,而现在已届素秋,强调出行之久。这些都为下文怀念京师作垫。同是写将晓的景色,李商隐的“长河渐落晓星沉”是凄丽,而“高河泻长空,势落九州外”则是气势雄浑,境界开阔。九、十两句写天将拂晓,睡意全消,自然引起下文怀友之念。

  “缅怀”二句,诗人由眼前的侵晓夜行想到当日京师的文酒高会,冷落的行旅和热烈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文笔从高会的众宾收缩到诗人所畏爱的苏、梅二人。古人称值得敬佩的朋友为“畏友”。“可畏爱”三字引出下面几节对苏、梅的评论,直贯篇末“双凤凰”的比喻。“篇章”两句总写二人创作之富,声名之高,难分上下。这是总评,为下两节分评起个头。这是第二节。

  第三节专论苏舜钦的才气。《庄子·齐物论》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作则万窍怒号。”“万窍号一噫”就是用《庄子》的语意来表现“气尤雄”的程度,说他作诗的气势,犹如大风陡作,万窍皆鸣。苏舜钦又善写草书。“有时”两句暗用张旭(人称张颠)来夸赞苏舜钦的书法,这也是“气尤雄”的注脚。“譬如”两句写其奔放,这是兼诗和草书说的。“盈前”二句主要写其既多且好,但“难拣汰”三字于赞扬中也略有微词。这一节共八句,表现了一个才气横溢的诗人和草书家的形象,他的酒酣落笔、尽情挥洒的风神令诗人神往。

  第四节十二句专写梅尧臣诗风的古淡,和苏舜钦的雄放恰成对照。梅尧臣比欧阳修大五岁,“梅翁”的称呼既亲切又有尊敬的意味。“事清切”的“事”是动词,表示梅尧臣刻意追求“清切”的境界。次句用流水穿过乱石的形象来比喻“清切”,但不是直说,而说成是“石齿漱寒濑”,就更显生动。这里暗用孙楚“漱石枕流”的典故,而不易使人察觉。“作诗”两句写梅尧臣诗的功力之深(相传梅尧臣日写一诗),又表示了诗人对梅尧臣诗的尊崇之意。“文词”四句写作诗之久,老而不衰。一般人年龄一大,才思往往不如年轻时的敏锐,因而诗的功力虽深,清新之感却逊于当年。而梅尧臣却不然,年龄心意虽然老大(其实这时才四十三岁),但文词反而更加清新。这句的“虽”字,有的版本作“难”,那么可以解释为全心全意作诗,不知老之将至(诗人青春长在)。单从这两句看,“难”字意味还长些,但和下面“譬如”两句接不起来,所以把四句合起来,仍以“虽”字为佳,两句因韵脚而倒装。“譬如”两句从“徐娘半老,丰韵犹存”的典故化出。用“妖娆女”作比喻,带有亲切幽默的味道。“近诗”四句写梅尧臣的诗风从清切到古硬,功力愈深,而一般浅人愈难欣赏。用“食橄榄”为喻,非常贴切,写出梅诗耐人细细琢磨才能欣赏的硬工夫,这是下节“古货今难卖”的伏笔。食橄榄这个比喻被后人沿用来说明一种生涩的诗风,如评黄山谷诗等。把这一节十二句和上节八句对比,看出作者用笔的变化。苏舜钦诗的特点是雄放,作者八句也如同一气喷出。梅尧臣诗“古硬”,别人不易理解,所以作者用十二句分三层来写梅诗的特点,先写作诗之久,叙作者为衬,再用比喻说愈老愈清新,最后特别提到“近诗尤古硬”,表明工夫老到,但“真味”必须细嚼得之,不能失此“古货”(古人不管自己怎么创新,总标榜越古越好)。作者的苦心尤在宣扬梅尧臣诗的高超。这两节是该诗的主要部分,又为最后一节的总结准备了条件。

  最后一节十二句,分三层,“苏豪”四句为第一层,总结前两节的描写。苏舜钦诗虽容易为人欣赏,但用“徒惊骇”三字,也含有对当时舆论的不满。“二子”六句为第二层,对两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赞扬,将他们比作“双凤凰”,推崇备至,但“云烟”二句也表现出对他们的遭遇深感不平。“凤凰”既是祥瑞之物,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护,但刚一施展才能,立即受到摧抑排摈,两句“一”字紧相呼应,以表现当时世人的妒贤嫉能。在此诗写后不久的九月份,苏舜钦就因向朝廷进奏院祠神祭祀费酒而被小人告讦,贬谪而死。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一文里感慨尤深。“安得”二句一方面就“凤凰”的比喻生发,哕哕,本指凤凰的鸣声,这儿即指作诗唱和;另一方面回应篇首“二子可畏爱”的语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表示相思之情不能已,所以作诗寄问,交代题目中的“寄”字。因为诗人独行无友,风尘仆仆,想到当时京师文酒高会的盛况,想到苏舜钦、梅尧臣的诗才,诗人觉得,这时他们可能把酒吟兴正浓,不知道他的相思之苦,所以得寄诗相问。这样和题目中的夜行及第一节正好呼应。这两句总结全诗,略嫌草率,未能达到神完意足的境界,有点美中不足。

  欧阳修在唐代诗人中极为推重韩愈,认为作诗当以韩愈为法。这首五古就是受到了韩愈诗的影响。在诗中写朋友的不同风格,韩愈《醉赠张秘书》说:“君诗多态度,蔼蔼春空云。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欧阳修此诗就韩愈这种写法开拓得更广阔,把苏舜钦、梅尧臣诗风的特征予以尽情描绘,对社会上对他们的排斥极表不平。诗前的叙事写景简劲利落而语句凝炼,中间的评论形象生动又极富感情。全诗条理脉络清楚紧凑,是欧阳修五古中的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9-1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