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台千古恨,犹对旧家山。
故台千古恨,犹对旧家山。
半夜鸾凰去,他年驷马还。
半夜鸾凰去,他年驷马还。
死忧封禅晚,生爱茂陵閒。
死忧封禅晚,生爱茂陵閒。
惟有飘飘气,仍存天地间。
惟有飘飘气,仍存天地间。

xiāngqíntái--sòng

táiqiānhènyóuduìjiùjiāshān

bànluánhuángniánhái

yōufēngchánwǎnshēngàimàolíngxián

wéiyǒupiāopiāoréngcúntiānjiān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¹终日行,游子²久不至。
译文:天上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游的故人为何久久不至。
注释:¹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²游子:此指李白。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译文:夜晚我总是频频梦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谊。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告归¹常局促²,苦道来不易。
译文: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
注释:¹告归:辞别。²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江湖多风波,舟楫(jí)恐失坠。
译文: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出门搔(sāo)白首¹,若负平生志。
译文: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注释:¹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冠盖¹满京华,斯人²独憔悴。
译文: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才华盖世的你却容颜憔悴。
注释:¹冠盖:指代达官。冠:官帽。²盖:车上的篷盖。²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孰云¹网恢恢²,将老身反累。
译文: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注释:¹孰云:谁说。²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 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 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 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 “来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 “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 “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 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 “死别” 发端,此诗以 “身后” 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 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 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 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参考资料:
1、 赵庆培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8-500

mèngbáièrshǒu ·èr

 tángdài 

yúnzhōngxíng yóujiǔzhì 
sānpínmèngjūn qíngqīnjiànjūn 
gàoguīcháng dàolái 
jiāngduōfēng zhōukǒngshīzhuì 
chūménsāobáishǒu ruòpíngshēngzhì 
guāngàimǎnjīnghuá rénqiáocuì 
shúyúnwǎnghuīhuī jiānglǎoshēnfǎnlèi 
qiānqiūwànsuìmíng shēnhòush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¹(zhé),胡天²八月即飞雪。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注释:¹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²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¹开。
译文: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
注释:¹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入珠帘¹湿罗幕²,狐裘(qiú)³不暖锦衾(qīn)(bó)
译文: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注释:¹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²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³狐裘:狐皮袍子。⁴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将军角弓¹不得控²,都(dū)³铁衣冷难着(zhuó)。(难着 一作:犹著)
译文: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注释:¹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²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³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⁴铁衣:铠甲。⁵难着:一作“犹著”。着:亦写作“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hàn)¹阑干²百丈³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译文: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注释:¹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²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³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⁴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¹置酒饮(yìn)归客²,胡琴琵琶与羌(qiāng)³
译文: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注释:¹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²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³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纷纷暮雪下辕(yuán)¹,风掣(chè)²红旗冻不翻³
译文: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注释:¹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²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³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¹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²天山路。
译文: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注释:¹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²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¹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¹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即万即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193页

báixuěsòngpànguānguījīng

cénshēn tángdài 

běifēngjuǎnbáicǎozhé tiānyuèfēixuě 
chūnfēnglái qiānshùwànshùhuākāi 
sànzhūliánshī湿luó qiúnuǎnjǐnqīn 
jiāngjūnjiǎogōngkòng tiělěngnánzhuó  (nánzhuózuò yóuzhuó )
hànhǎilángānbǎizhàngbīng chóuyúncǎndànwànníng 
zhōngjūnzhìjiǔyìnguī qínqiāng 
fēnfēnxuěxiàyuánmén fēngchèhóngdòngfān 
lúntàidōngménsòngjūn shíxuěmǎntiānshān 
shānhuízhuǎnjiànjūn xuěshàngkōngliúxíngchù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江月亭¹前桦烛²香,龙门阁³上驮([tuó)声长。
译文:那年赴南郑时,江月馆的华烛散发出阵阵的油脂香,龙门阁栈道上的骡马传送出悠悠的铃铛响。
注释:¹江月亭:亭名,在四川广元小益道中。²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³龙门阁:在今广元驮北。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乱山古驿(yì)经三折¹,小驮孤城宿两当²
译文:我曾经过那乱山中的古驿三折,投宿在孤城小县的两当。
注释:¹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驮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²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晚岁犹思事鞍(ān)¹,当时那信老耕桑²
译文:我虽然年老还想上马杀敌冲向沙场,当年在南郑、散关从军时哪里能相信有一天竟会终老田园?
注释:¹鞍马:这里指上战场杀敌。²耕桑:农事。代指田园闲居生活。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绿沉金锁¹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译文:长久不用的绿沉枪,锁子甲都积满了尘土灰沙,对着雪洒昏灯寒夜长,仰天叹气泪落一行又一行!
注释:¹绿沉金锁:军人用的绿沉枪和黄金锁子甲。代指从军打仗的生涯。

  诗从远处落笔,开篇便是忆旧。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几点值得体味:第一,句式灵活。首联中的地名放在句首,颔联中的地名便放在句尾;第二,景与事相容,然亦各有轻重隐显之别。首联偏于绘景,“事”则是暗寓其中;颔联以叙事为主,然而“乱山古驿”、“小驮孤城”,却也是笔墨如花;第三,散而不散。这四句诗写了四个不同的地点、景象、事件,然而其中活动着同一个人物,即诗人自己,贯穿着同一个内容,那便是二十几年前诗人从戎南郑。所以,只要将人物与背景融入到诗中,就感到它们犹如一气呵成的四个镜头,而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的生活与气概。同时,还可以体会到那些不断闪过的镜头中,所包含的幽美抒情的已经。三四两句虽然写了“乱山古驿”、“小驮孤城”,然而一“经”一“宿”,顺流而下,一气贯注,非但没有艰难寂寞之感,反而衬托出意气昂扬、关山飞度之势。因此,诗的前半虽然都是忆旧,又是一句一个地名,但是并不显得呆板、累赘,读来只觉得事真景切,活泼流走,而且那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无限神往的情味。这又为下文打下了基础。

  诗的颈联用“晚岁”二字领起,从“旧”转到“今”。“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着报国的心愿。“当时那信老耕桑”一语补叙了这一点,写的极为沉痛。这一句的出现,不仅将昔日之心和盘托出,而且又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今日之志。于是诗人的悲愤,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便跃然而出。岁月蹉跎,壮心犹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灯独坐,看着这委于尘埃的绿沉、金锁,回首往事,“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沁园春·三荣横溪阁小宴》),更加令人黯然神伤。

  这首诗题为《雪夜感旧》,写法是先写“旧”,后写“今”,篇终点出“雪夜”。“雪洒寒灯泪数行”,既是点题,也与首句暗中呼应,原来是眼前的“雪洒寒灯”之夜,将诗人的思绪引到昔日的桦烛飘香之夜,往事历历,感慨不已,写得回环往复而又思致清晰。诗的前半忆旧,轻快流畅,后半写今,沉郁悲慨。但都是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风貌,不同之中又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诗人永不衰竭的报国热枕。正因为如此,两种风调,两种笔势,浑然成篇,相互烘托。感情上的辩证统一,与写作技巧上的变化相反相成,达到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的取得,恐怕不能仅仅归之于诗人的技巧,更主要的还是源于诗人的经历与报国深情。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2-993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余生¹足下。前日浮屠(tú)²(lí)支自言永历³中宦者,为足下道滇(diān)(qián)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é)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译文: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为足下讲述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这件事情叙述一下。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洋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如何选择呢?
注释:¹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²浮屠:皆佛教创始音“佛陀”的异译名,古人常以此称和尚,有时亦称佛塔为浮屠。“浮图犁支”即名叫犁支的和尚。³永历:南明唐王隆武政权覆亡后,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后迁往广西桂林、南宁、贵州安隆(今安龙)、云南昆明等地。永历政权先后坚持十三年之久,最后永历帝于康熙元年(1662年)被吴三桂杀害。⁴宦者:宦官。⁵方学士:方孝标,桐城人,以科举得官至学士。后因科场案受株连,发配云南。⁶讹:错误。⁷确核:翔实正确。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¹一隅(yú),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mǐn)越,永历之帝西粤(yuè)、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kuí)²以《春秋》之义³,岂遽(jù)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gū)芦泽之间,有廑(jīn)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duō)流传,不久而已荡¹⁰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¹¹、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sī)¹²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¹³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¹⁴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译文:从前,宋朝灭亡时,区区海岛一隅就如同弹丸黑子,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按照《春秋》的义例,岂能不如昭烈称帝于巴蜀,帝爵残喘于崖州,而致使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菰芦山泽之间,有的人悄悄地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所谓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流行不长时间,就已经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这就使得文献无法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报国和乱臣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详情,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注释:¹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bǐng)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²揆:揆度,衡量。³《春秋》之义:戴名世理解的《春秋》之义,是在于“复仇”。据此,他认为南明的恢复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历史应该加以记载。⁴遽:副词,有“遂”、“还”等意,多用于疑问句中。⁵昭烈:指刘备。三国时刘备据巴蜀、汉中等地,建立蜀国,死后谥为昭烈皇帝。⁶崖州:崖州在海南岛,此处当为崖山。⁷菰芦山泽:犹言草莽山泽,泛指民间。菰:一种水生植物,即茭白。⁸廑:与“仅”通。⁹掇始:搜集。¹⁰荡:毁坏。¹¹退卒:退伍兵卒。¹²澌:尽。¹³孤忠:坚持忠直的节操,不求别人的理解。¹⁴播迁:流亡。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终明之末¹三百年无史,金匮(guì)石室²之藏,恐终沦³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xiá)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¹⁰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¹¹、筇(qióng)(zuó)¹²、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¹³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¹⁴集,但自神宗¹⁵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¹⁶,稗(bài)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译文:有明一代,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出版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轻率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为饥寒交迫所困扰,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潜德幽光,稗官碑试等内容为史馆所没有记载的,而这些都不能呈上,这样,要想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
注释:¹终明之末:自明初到明末。明朝建于1368年,灭于1644年,近三百年。²金匮石室:指藏书之室。汉代以金柜石室收藏国家史料、文献档案等,后来即用以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³沦:丧失。⁴放:丢弃。⁵子长:《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⁶孟坚:《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该句意谓世上没有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大史学家。⁷聊且:姑且,勉强。⁸鄙人:戴名世自称。⁹无状:没有成就。¹⁰有明全盛之书:指关于明亡之前的文书。“有明”即明代,“有”字无意。¹¹夜郎:古国名,包括贵州西部北部、云南南部、四川南部地区。¹²筇笮:即旧邛州(今四川邛崃、大邑、蒲江等地区)和笮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地区。¹³翰林院:旧官署名。明清翰林院主管秘书、编修等事。¹⁴稍稍:逐渐。¹⁵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¹⁶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韩愈认为作史应该“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答孟尚书书》)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zhé)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译文:我一直有这个志向,对明史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又没有写史这个念头。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那里,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欢喜。

  戴名世是位史学家,他很得了司马迁《史记》笔法中那种神气逸韵的影响,他的文章结构既严谨,而行文又富于变化,莫窥行止,意蕴深远,即使在书信中也一样。

  这篇散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是要余生约僧人犁支来核实桂王政权的一些史料,却以自己无缘相见说起。犁支原是永历帝时的宦官,曾与人言及在桂王身边时的一些见闻,作者立即载笔以往,却未得见面,只好请余生记录下这些回忆并寄给自己,以之与多方访求才购得的《滇黔纪闻》一书对照比较,发现有不少出入,于是才写了这封信。文字虽不多,却将有关过程写得层次迭转而又清晰如画。

  文章的第二段,阐叙编写南明史的意义。戴名世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已经大致稳固了它的统治,而同时又依旧严酷镇压汉族人民反清活动的时期,是否承认南明历史,实质上是否承认清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问题。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历史意义并不低于蜀汉和崖州的南宋政权。但由于严酷的文字禁锢,除山野遗民中可能会留下一些极简略的记载外,载于文字的史料实在太少,且又散于遗民隐士中极难寻得,何况这有限的载记还未能刊刻成书,乏于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随着坚持抗清的遗民旧臣相继而亡,南明政权的史实也必将很快湮没无闻,“岂不可叹也哉!”

  文章第三段接上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他公然称明祚为三百年,感叹“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已有的一些记载明史的书又“缺略不详,毁誉失实”。有感于世无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于是慨然以修明史为己任。但自己一生又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来搜集史料。再者,明亡之前的史书都未修成,就更不用说记载南明历史的史书了。翰林院虽曾广购旧书,但虑及自身安危,不但地方长官汰去涉及明清之际史实的著作,老百姓也不敢交出。这种情况下,要修一部完整的明史,实在是难乎其难了。文章至此,自然地便折回到作书的主旨上来,所以第四部分重申自己志愿与决心,强调自己游历少、闻见寡、交游不广,于修史极为不利,因而希望余生能召犁支来“面议其事”,情辞恳切,委婉动人。又回护照应了前文,包裹得十分严密。

  文章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愈入愈深。而又首尾圆合,显得极有法度。这些特点也影响及于语言表达,如第一段叙两份史料的异同,笫二段叙修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叙面临的种种困难,都层次迭转、条理清晰又简洁明了、气韵生动,极富节奏感。更加善用曲笔,如“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如“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等等,都用貌似乎和之语,极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21-27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¹育蚌(bàng)珍。
译文: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注释:¹万道虹光:引用民间传说。传说月圆之时,蚌才育珠。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天上若无修月户¹,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注释:¹修月户:传说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百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zhōngqiūdēnglóuwàngyuè

 sòngdài 

qiónghuáihǎimǎnyín wàndàohóngguāngbàngzhēn 
tiānshàngruòxiūyuè guìzhīchēngsǔnxiàng西l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