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雨晓初晴,山泉落涧清。一杯燕市酒,千载渭阳情。
暑雨晓初晴,山泉落涧清。一杯燕市酒,千载渭阳情。
陇月牵遥梦,江花伴独行。乱蝉无意绪,争向别时鸣。
陇月牵遥梦,江花伴独行。乱蝉无意绪,争向别时鸣。

sòngdǒngjiùshì--biāngòng

shǔxiǎochūqíngshānquánluòjiànqīngbēiyànshìjiǔqiānzàiwèiyángqíng

lǒngyuèqiānyáomèngjiānghuābànxíngluànchánzhēngxiàngbiéshímíng

边贡

边贡

边贡(1476 ~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半颗安榴,一枝秾杏,五色蔷薇。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lěi),金粟(sù)¹珠垂。半颗安榴²,一枝秾杏,五色蔷薇。何须羯(jié)³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é),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注释:¹金粟:指桂花,这里形容灯芯结蘂。²安榴:石榴原名安石榴,以西域安石国榴种得名。³羯鼓:出于胡中,状如漆桶,两头蒙革,以双鼓捶击之亦称两杖鼓。

  词中吟咏的油灯结花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古来题咏灯花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但张林的这首词却能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读来饶有情味。

  上片刻画灯花,连用五个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灯花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白玉枝,指白色的灯芯草。前两句说,灯蕊在不经意间结花,它最初如花蕾般含苞待放。“金粟”,桂花的别名,这里形容灯花。韩愈《咏灯花同侯十一》云:“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此种比喻在灯花描写上用得是最为普遍,本词是以它来描摹灯花初结成时的形状。下面三句,句句比喻,形容灯花的三种不同景象。“半颗安榴,一枝杏,五色蔷薇”。安榴,即石榴。石榴来自西域的安国,由张骞出使时带回,故又名安石榴。灯花越结越老,形状不断变化,它先是碎小如桂花,继而大如绣球般的石榴,再变成鲜艳浓的杏花,最后变得如蔷薇花般色彩绚烂斑驳。“半颗”、“一枝”、“五色”,这三个数量词,从小到大,依次递增,既写出了灯花的变化过程,将其各种姿态刻画地生动形象。

  上片可说是用实笔摹绘灯花由初绽到盛开的过程,下片则是以虚笔来称赞灯花之美,简直可称巧夺天工。

  “半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羯鼓,用唐南卓《羯鼓录》记载的唐玄宗敲击羯鼓,催开含苞欲放的柳杏的典故。唐玄宗此举在于夸耀人工能巧夺造化,而本词则反其意而用之。银灯(釭即银灯)。里点燃的灯芯草会结花,它并不需要人工的催唤,好像其中自有造化的四时功能。作者从另一方面赞美灯花的富于变化,似有造化之功。“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灯蛾扑火,与蝴蝶灯花,两者本来并不相干,但灯草既成灯花因而兼具两者的特点。作者有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并主要侧重蝴蝶戏花的方面。因此,运笔就将蝴蝶戏花加以此附。灯花既然是花,就应是蝴蝶戏嬉之物。有趣的是,灯蛾竟然学起蝴蝶来,不断地在灯花周围蹁跹飞舞,作者运笔俏皮,貌似揶揄灯蛾,却灵巧传神地赞美了灯花的丽若群芒。

  这首词运用博喻手法,写得奇巧生动,俏皮有趣。虽无深情远意,但较之其他咏物词讲穷比兴寄托、笔致幽深、多愁善感的格调来,可算是别具一格,清新隽秀。

liǔshāoqīng··dēnghuā--zhānglín

báizhītóukànbèilěijīnzhūchuíbànānliúzhīnóngxìngqiángwēijiéshēngcuīyíngāngchūngōngshíquèxiàodēngéxuédiézhàoyǐngpínfēi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译文:岸边草地散发阵阵青草气息,沙滩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水面上倒映着睛空的云朵,这风景让我回忆起在帝京的日子。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译文:春天的气味还和往年一样,但和我今天糟糕的心情是不相宜的。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¹江头取次行。
译文:听到在树下莺的叫声,我无言沉吟独自而立,在江边骑着马漫无目的地行走。
注释:¹信马:任马行走而不加约制。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guī)¹明日是清明。
译文:突然看见盛开的紫桐花,心中怅然若失,长久凝望,明天家乡就该是清明节了吧。
注释:¹下邽:地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¹之方中,作于²³宫。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zhēn)(lì),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译文: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注释:¹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²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³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⁴揆:测度。⁵日:日影。⁶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升彼虚¹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²,景山³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译文: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注释:¹虚: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²堂:楚丘旁邑。³景山:大山。⁴京:高丘。⁵臧:好,善。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¹雨既零²,命彼倌(guān)³人。星言(sù)驾,说(shuì)于桑田。匪也人,秉心塞渊¹⁰。騋(lái)¹¹(pìn)¹²三千¹³
译文: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晴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注释:¹灵:善。²零:落雨。³倌:驾车小臣。⁴星言:晴焉。⁵夙:早上。⁶说,通“税”,歇息。⁷匪:犹“彼”。⁸直:特也。⁹秉心:用心、操心。¹⁰塞渊:踏实深远。¹¹騋:七尺以上的马。¹²牝:母马。¹³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此诗分三章,每章共七句。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围绕“秉心塞渊”而展开。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6-99

dìngzhīfāngzhōng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dìngzhīfāngzhōng zuòchǔgōng kuízhī zuòchǔshì shùzhīzhēn tóng yuánqín 
shēng wàngchǔ wàngchǔtáng yǐngshānjīng jiàngguānsāng yún zhōngyānyǔnzāng 
línglíng mìngguānrén xīngyánjià shuìsāngtián fěizhírén bǐngxīnsāiyuān láipìnsānqiān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君王有意诛骄虏(lǔ)¹,椎(zhuī)²铜山³铸铜虎
译文:君王要讨伐骄横的夷虏,要它们臣服,椎破铜山,开发铜矿,铸制铜虎符。
注释: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初任侍御史弹奏王安石,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¹骄虏:指契丹和西夏。神宗初继位,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²椎破:以椎击破。³铜山:这里指产铜之山。⁴虎: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联翩(piān)¹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²
译文:接接连连派遣了三十七位将军,不断走马西来各自开设军府。
注释:¹联翩:接连不断。²开府:成立府署,自选僚属。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tuó)¹²战鼓。
译文:南山砍伐木材作战车的轴,东海取出鼍的血涂抹战鼓。
注释:¹鼍鼓:即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²漫:当作鞔,以皮蒙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¹污质斧(fǔ)²
译文:佚役汗流奔走哪一个敢放慢步子,恐怕影响军需供应而死于刀斧。
注释:¹军兴:朝廷征集财物以供军需。²污资斧:因获罪伏法被斩。资斧,利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保甲¹连村团未遍²,方田³(sòng)(dié)纷如雨。
译文:保甲虽村相连然乡民未普遍团聚,方田法诉状如雨乡民纷诉苦。
注释:¹保甲:指保甲法。²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老百姓抵制,百姓还未完全组织起来。团,聚集。³方田:指方田均税法,每年九月官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势土质分五等定税。⁴讼牒:讼辞,诉讼文书。这句说方田均税不公。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尔来¹手实²降新书,抉(jué)(tī)³根株穷脉缕
译文:近来新降公文要实行手实法,挖掘剔括到口粮和种粮谁种粮谁敢说不。还要沿着各条生计脉络,仔细搜求以至一丝一缕。
注释:¹尔来:自那时以来。²手实:指手实法。³抉剔:搜求挑取。⁴穷脉缕:言法令苛细至极。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诏书¹(cè)(dá)²³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译文:皇上诏书怜惜老百姓痛苦的情意实在是深厚,官吏办事的材能浅薄,辜负朝廷希望,白费许多劳苦。
注释:¹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²恻怛:哀怜、同情。³信:确实。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平生学问止流俗¹,众里笙(shēng)(yú)谁比数²
译文:平生的学问平平常常只属于流俗,混在吹笙吹竽的队伍中哪得和别人比教。
注释:¹流俗:据《施注苏诗》,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兄弟学本流俗。当时讥议新政的人,王安石都攻击他们是流俗。²比数:相提并论。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忽令独奏凤将雏(chú)¹,仓卒欲吹那得谱。
译文:忽然命令我单独演奏《凤将雏》,仓促之间想吹好哪里能得到曲谱。
注释:¹凤将雏:汉代乐曲名。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niè)¹草木啖(dàn)²泥土。
译文:朝廷派我独当一面来密州做知州,我实在没有现成的好办法为老百姓服务。况且密州这些年连年苦于饥荒,老百姓剥树皮啮草根甚至吃泥土。
注释:¹啮:咬。²啖:吃。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译文:今年雨雪颇能应时令,偏又报蝗虫长起了翅膀,长壮了腿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wǔ)¹
译文:发起愁来,洗洗酒盏,想勉强喝几杯,寂寞空荡的书斋里,只躺卧着空酒壶。
注释:¹甒:酒器。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¹红裙²踏筵舞。
译文:公家厨房已经整整十天没肴炊烟,岂敢望红裙舞女踏着筵席起舞。
注释:¹更望:岂望。²红裙:指歌舞妓。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¹无别语。
译文:老朋友多次从山中寄信来,信上只有“当归”两个字,没有别的言语。
注释:¹当归:本药名,古人常用以表示应当归去。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方将雀鼠偷太仓¹,未肯衣冠挂神武²
译文:正准备和雀鼠一样偷太仓的粮维持自己混下去,还不想辞职不干,不愿挂冠神武。
注释:¹太仓:京城中的大谷仓。²神武:神武门,建康(今南京市)宫门。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吴兴丈人¹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译文:吴兴丈人您世事看得透辟,淡薄名利,平日立朝办了许多好事非问小补。
注释:¹吴兴丈人:指刘孝叔。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¹湖山主。
译文:自从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各地闹得不安宁,您回到了二浙家乡,做起了湖山主。
注释:¹二浙:浙东、浙西。这句说刘孝叔挂冠归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¹何曾弃簪(zān)²
译文:那些置身于渔钓者之间的隐士,行踪是高尚的。身居朝市过着隐居生活的大隐士,何曾放弃过簪组。
注释:¹大隐: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²簪组:官服。簪指冠簪,组指冠带。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去年¹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²
译文:您现在身为宫观,就享受着这种闲悠。想起去年相从的岁月,还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我向您求教问道,您允许我做一些粗略的陈述,但陈述得很不够。
注释:¹去年:指熙宁七年春苏轼与刘孝叔会于虎丘。²粗:粗略。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¹将弃官往卒(zú)²,俗缘未尽那得睹。
译文:我准备弃官不做,跟随您完成学业,无奈俗缘未尽,那得拜见您,只得罢休。
注释:¹逝:通“誓”,表示决心之词。²卒业:完成学业。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公家只在霅(zhá)¹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译文:您的家就在霅溪上,我知道那个地方,上面有白云如白羽毛一般,环境很清幽。
注释:¹霅溪:在吴兴,由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汇合而成。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¹
译文:您应当怜惜我进退不得到处奔波的苦衷,象达摩大师那样教会我安下心来,安心密州。
注释:¹初祖:初传禅宗来中国的达摩。这句要刘孝叔教以安心之法。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熙宁七年(1074)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团未遍”,写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方田”写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写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熙宁二年(1069),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也不一定非弃官不可。这样既赞美了刘孝叔的“高踪”,又为他暂不归隐作了辩护。最后又转圆说,前一年相聚时已闻其道之大略,他定将弃官,到刘孝叔处完成这段学业,只怕俗缘未尽,未必能睹刘孝叔之大道。或进或退,他正惶惶不定,有望故人教以安心之法。据《景德传灯录》载,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吾与安心竟。”末句即用这一佛典。

  这是一首七古。范梈说:“七言古诗······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见《仇注杜诗》卷一引)苏轼这篇七古就具有上述特点。第一部分讥刺新法,语言相当尖锐,却以“诏书”二句收住,揭露既深刻,又不失诗人忠厚之旨。然后顺手拈出王安石对他的职责,转入自嘲,转得既陡峭又自然。既是流俗、滥竿,就难于胜任独当一面的知州,何况又是灾伤连年的地方。苏轼的话看似自谦,实际却回驳了“流俗”的指责。时局和他的处境既是这样艰难,原本应接受故人“当归”的劝告,但作者却一波三折地反复申诉“未肯衣冠挂神武”,这就是“变化不可纪极”,这就是“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刘熙载《艺概》卷二)苏轼诗长于比喻,这首也不例外,如以“纷如雨”喻诉讼之多,以“抉剔根株穷脉缕”喻“手实之祸,下及鸡豚”,以白羽喻白云等。特别是“平生所学”四句,纪昀特别称许说:“妙于用比,便不露激讦之气。前人立比体,原为一种难着语处开法门。”这四句本来牢骚甚重,但由作者以“众里笙竽”坐实“流俗”的指责,以“独奏凤将雏”比喻任知州,反而显得风趣、幽默,“不露激讦之气”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71-373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¹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译文: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¹塔:墓地。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情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jiāngpànxúnhuā ·

 tángdài 

huángshīqiánjiāngshuǐdōng chūnguānglǎnkùnwēifēng 
táohuākāizhǔ àishēnhóngàiqiǎn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