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画毂(gǔ)¹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²
译文:在大路上驾驶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在赶路,恰好与心上人巧遇,女子在绣帘后面发出了一声令人肝肠寸断的娇呼,那离别的痛苦真是难以形容。只恨自己身上没绣长出彩凤那样的两只翅膀,可以随时飞到心上人的身边,不过幸运的是两个人的心,可以像灵异的犀牛角那样,让两个人无时无刻不是心意相通的。
注释: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于中好”。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¹画毂:用五彩装饰的车。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诗,指心意相通,互相都明白对方的想法。灵犀:犀牛的角。据古书中记载,有种犀牛的角被称为“通天犀”,这种犀牛的角上有一条白线,通过白线可以互相传递信息,人们视其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金作屋¹,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²已恨蓬山³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译文:想当初两个人厮守的时候,真可以说是生活在金屋玉笼之中,与他们来往的人很多,家门前面经常是车水马龙。可是情郎一走,两个人相隔着万里蓬山,看不到心上人的面容,听不到心上人的声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面呢?那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呢!
注释:¹金作屋:暗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词中用来指宫女居住在豪华幽深的后宫。²刘郎:指刘晨。³蓬山:指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词中泛指神仙居处。

  词的上片主要是叙事,讲述的是作者偶遇佳人,并对佳人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伊始,两人的相遇便颇具浪漫色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在狭窄的道路上作者恰巧遇到华美的宫车从旁经过,一声令人肠断的呼唤从绣帘中传出。这便是两人的初遇,爱情不期而至,词人对佳人一见钟情。接着,词人借用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现自己与佳人二人心意相通、两情相悦。借用李句,读来琅琅上口,又富有文采,以彩凤、灵犀自比,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两人的心意与情感,同时也使得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上片叙事简单明了,又饱含情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鲜明生动,使人读来如临其境,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二人相遇的场景及沉溺于感情的画面。

  词的下片主要描写的是作者的相思及求而不得、盼而不得见的苦闷愁情。词人化用了唐代诗人韩偓《无题》中的“绣屏金作屋,丝幰玉为轮”,在利用前人智慧之时加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金作屋,玉为笼”,亦化用了“金屋藏娇”的典故,却又赋予“金屋”新的寓意,以“金屋”“玉笼”来形容佳人住处的华美,从而进一步暗示佳人身为皇宫中人的身份,同时也暗示着两人的身份之别,这似乎又暗示着两人无法圆满的结局,为这段感情蒙上了一层阴影。佳人深居宫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次的相遇只能是一次短暂的邂逅。“车如流水马游龙”,引用李煜的词句,将“如”字改为“游”字,更显动态感。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奔驰而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条龙一样走动。两人很快就在茫茫人海中分离,从此相见无期。运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街景的热闹,而这种热闹又与词人此时落寞的心境形成了对比,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词人的失意与怅惘。最后两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运用刘郎的典故,来表现两人今后再相会的渺茫与遥遥无期,从而写出了词人对佳人的相思之情与怅惘的愁绪。词人改“一万重”为“几万重”,使这种愁绪与苦闷显得更加突出,也使词人的相思之情显得越发深重,情感更加鲜明、突出、沉重。

  这首词用语考究,借他山之石攻玉,信手拈来,却能驾轻就熟,左右逢源,词人驾驭语言的艺术可谓高超。

参考资料:
1、 张福清主编.宋代集句词评注: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07:第3-4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路上驾驶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在赶路,恰好与心上人巧遇,女子在绣帘后面发出了一声令人肝肠寸断的娇呼,那离别的痛苦真是难以形容。只恨自己身上没绣长出彩凤那样的两只翅膀,可以随时飞到心上人的身边,不过幸运的是两个人的心,可以像灵异的犀牛角那样,让两个人无时无刻不是心意相通的。

想当初两个人厮守的时候,真可以说是生活在金屋玉笼之中,与他们来往的人很多,家门前面经常是车水马龙。可是情郎一走,两个人相隔着万里蓬山,看不到心上人的面容,听不到心上人的声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面呢?那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呢!

注释

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于中好”。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画毂:用五彩装饰的车。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诗,指心意相通,互相都明白对方的想法。灵犀:犀牛的角。据古书中记载,有种犀牛的角被称为“通天犀”,这种犀牛的角上有一条白线,通过白线可以互相传递信息,人们视其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

金作屋:暗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词中用来指宫女居住在豪华幽深的后宫。

刘郎:指刘晨。

蓬山:指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词中泛指神仙居处。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叙事,讲述的是作者偶遇佳人,并对佳人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伊始,两人的相遇便颇具浪漫色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在狭窄的道路上作者恰巧遇到华美的宫车从旁经过,一声令人肠断的呼唤从绣帘中传出。这便是两人的初遇,爱情不期而至,词人对佳人一见钟情。接着,词人借用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现自己与佳人二人心意相通、两情相悦。借用李句,读来琅琅上口,又富有文采,以彩凤、灵犀自比,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两人的心意与情感,同时也使得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上片叙事简单明了,又饱含情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鲜明生动,使人读来如临其境,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二人相遇的场景及沉溺于感情的画面。

  词的下片主要描写的是作者的相思及求而不得、盼而不得见的苦闷愁情。词人化用了唐代诗人韩偓《无题》中的“绣屏金作屋,丝幰玉为轮”,在利用前人智慧之时加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金作屋,玉为笼”,亦化用了“金屋藏娇”的典故,却又赋予“金屋”新的寓意,以“金屋”“玉笼”来形容佳人住处的华美,从而进一步暗示佳人身为皇宫中人的身份,同时也暗示着两人的身份之别,这似乎又暗示着两人无法圆满的结局,为这段感情蒙上了一层阴影。佳人深居宫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次的相遇只能是一次短暂的邂逅。“车如流水马游龙”,引用李煜的词句,将“如”字改为“游”字,更显动态感。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奔驰而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条龙一样走动。两人很快就在茫茫人海中分离,从此相见无期。运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街景的热闹,而这种热闹又与词人此时落寞的心境形成了对比,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词人的失意与怅惘。最后两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运用刘郎的典故,来表现两人今后再相会的渺茫与遥遥无期,从而写出了词人对佳人的相思之情与怅惘的愁绪。词人改“一万重”为“几万重”,使这种愁绪与苦闷显得更加突出,也使词人的相思之情显得越发深重,情感更加鲜明、突出、沉重。

  这首词用语考究,借他山之石攻玉,信手拈来,却能驾轻就熟,左右逢源,词人驾驭语言的艺术可谓高超。

参考资料:
1、 张福清主编.宋代集句词评注: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07:第3-4页
创作背景

  据南宋黄异《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记载:词人在朝廷做翰林学士的时候,有一天他走在京城的大道上,适逢皇家后宫的车仗回宫,其中有一辆车上坐着的宫女掀开车帘惊喜地叫了一声:啊,那是小宋!所谓“小宋”,即指词人。词人回到家中,心中有所思念,便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7:第47-48页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画图¹曾识²零陵郡(jùn),今日方³知画不如
注释:¹画图:对山水自然景观,泼墨为图,谓之画图。²曾识:曾经认识。³方:用作时间副词。才,方才。⁴不如:不及,比不上。谓前者比不上后者,即零陵郡胜过画图。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城郭¹²临潇(xiāo)水上,山川³犹是柳侯
注释:¹城郭:城,本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郭,本指外城。城郭,为都邑之称,这里指永州府古城。²恰:正好。³山川:山河。⁴侯:1104年(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赐封柳宗元为“文惠侯”,世人敬称“柳侯”。⁵余,剩,引申为遗留、遗存。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驿(yì)¹幽绝²³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注释:¹驿亭:古时在大道上所设立的交通站,是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²幽绝:幽,僻静。绝,极。幽绝,形容十分寂静,引申为幽雅。³堪:可,能。⁴垂钓:钓鱼。⁵岩石:指岩洞,如朝阳岩。⁶虚明:虚,空。明,光明。虚明,谓岩洞宽阔明亮。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欲买愚(yú)溪三亩地,手拈¹茅栋(dòng)²竟移居³
注释:¹拈:用手指头取物。²茅栋:茅,即白茅,俗称茅草。栋,房屋的正梁。茅栋,即茅秆。³移居:挪动居所。

  欧阳修的这首诗曾被收入《永州府志》。柳宗元贬谪永州司马,这里的山水之胜便形于词人学士之口。自唐宋以来,吟咏零陵、永州的诗文层见叠出,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欧阳修的《咏零陵》。

  这首七律,首联以肯定和否定相叠的方式来写总的感觉,提挈全篇。颔联、颈联铺写城郭、山画、驿亭、岩石等典型景物,以点带面,活现了零陵的真面目。尾联画龙点睛,曲终奏雅,巧用移居事,使描绘的所有物象都获得了灵魂。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全以口语道出,但天巧偶发,外质内秀,富有自然真率、似俗实雅的韵致。

yǒnglínglíng--ōuyángxiū

huàcéngshílínglíngjùnjīnfāngzhīhuà

chéngguōqiàlínxiāoshuǐshàngshānchuānyóushìliǔhóu

驿tíngyōujuékānchuídiàoyánshímíngshū

mǎisānshǒuniānmáodòngjìng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shāng)(lèi)¹先酒²,为我驱忧烦。
译文:早晨起来深感缺少乐趣,离座而起打开清酒一樽。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是他留下美酒给我驱逐忧愁和烦闷。
注释:¹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或立誓。²先酒:指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相传杜康是我国酿酒的创始人。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yú)¹心自殊²,顿觉天地暄³。连山变幽晦,绿水函(hán)晏温
译文:一会儿感觉便大不一样,顿觉得天地之间热闹非凡。绵的高山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流水把温暖的气息包含。
注释:¹须臾:一会儿。²殊:不一样。³暄:热闹。⁴幽晦:昏暗不明。⁵函:包含。⁶晏温:晴天的暖气。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ǎi)¹南郭门²,树木一何³繁。清阴可自庇(bì),竟夕闻佳言。
译文:南门城外的一片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叶茂枝繁。清凉的树荫可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
注释:¹蔼蔼:茂盛的样子。²南郭门:指永州外城的南门。郭,外城。³何:多么。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⁴清阴:指草木。⁵竟夕:整夜。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尽醉无复辞,偃卧¹有芳荪²。彼哉晋楚富³,此道未必存。
译文: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辞,美好的芳草可以供我们躺卧。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
注释:¹偃卧:仰卧。²芳荪:指草地。³晋楚富:这里指财雄一方的富豪。⁴此道:指饮酒之乐。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诗酒关系有如血肉关系密不可分。柳宗元虽然比不上盛唐诗仙兼酒仙李白的浪漫,也不同于晚唐李商隐“身世醉时多”的悲伤,自有自己喝酒的情态与心态。全诗共16句,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今旦少愉乐,起坐开清樽。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清早起来就喝酒,原因是感到缺乏生活乐趣。相传杜康是我国酒的创始人。据郭沫若的《中国史稿》:杜康即少康,夏王相的儿子。当年夏王相被一部落领袖杀害,少康逃到今河南虞城县依附有虞氏,当了“疱正”,是个专管皇帝吃饭的职司。杜康为了迎合皇上,力求酿出好酒,亲自筛选精粮,采制神曲,调配奇方,酿出的酒果然味美可口。皇帝饮后神振食增,龙颜大悦,就封杜康为“酒仙”。故柳宗元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杜康,是他用勤劳与智慧造出美酒,给人们驱逐忧愁和烦恼。“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喧。”酒入口,加快了血液循环,浑身感到一股暖流上涌,心情发生变化,天地之间也变得温暖起来。接着,一一叙说饮酒后的感受:“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幽晦,《楚辞九歌·山鬼》说:“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晏温,指天气晴暖。心感温暖,连自然界的景物也变得温暖,连绵的高山也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水流含着温暖的气息。这是诗人从感官的角度来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天的太阳升起来了,天气自然变得暖和起来。“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明可自庇,竟夕闻佳言。”开篇点明时间,现在点明饮酒的地点──南郭门。南郭门指永州城南,南门城边,树木繁茂,清凉的树荫可以遮挡烈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这四句描写了诗人在永州的闲适生活,既无衙门的公务缠身,又无日出而作的劳累,似乎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也有注家认为:“清明”指草木,此句点化《左传·文公七年》“葛犹能庇其本根”句意,“无知的草木都懂得好好保护自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如草木,连保护自己都不懂得。下句说:“这些树木整夜好像在向自己诉说什么,现在才明白,原来它们要说的正是这种有启发性的话。”可做为一家之言。“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与朋友们尽情畅饮,哪怕喝醉也不要推辞,芳草萋萋,可以供我们躺卧。这是第二层的小结,饮酒的快乐尽在“偃卧”之中,按理全诗可以到此结束了。然而,“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孟子·公孙丑》:“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后两句“谓饮酒之乐也”。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吧?后两句为第三层,进一步说明饮酒的快乐,使诗意得到升华。

  研究者认为,柳诗受陶渊明影响较深,“柳宗元确有部分作品拟学陶渊明,大都作于贬永州之后……宗元学陶诗作实蓄忧愤于闲适恬谈之中。”(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曾吉甫认为“《饮酒》诗绝似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对当时现实不满,四十一岁即弃官归隐,躬耕垄亩。他以《饮酒》为题写诗20首,在序中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诗主要写自己的生活遭遇,人生坎坷。其五:“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向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与饮酒无关,写的是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他的“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反映诗人过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而“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饮酒》)”反映的是生活贫困,无酒可饮,只好接受别人的恩赐。陶是看破红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居山村,做一名普通农民来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抗挣。柳宗元却不同,少年得志,志向远大,在朝廷超取显美,成为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骨干。“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到南蛮之地永州,这对他是残酷打击。柳是不得已离开朝廷,政治理想并未放弃。在永州任司马,虽为闲职,官禄照领,不必象陶渊明那样亲自耕种,以求温饱。酒完全可以购买,与朋友饮酒是常事。他的郊游是追求闲适,他的饮酒是自我陶醉,其目的是转移视线,以求适应环境,安宁心情。然而,遭贬的打击,沉重的心理负担,无言的痛苦谁能领会?诗的开头就提到情绪低落,但整个基调并不衰飒,与一般的反映闲适的饮酒诗也不同。“它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似醉非醉的特有状态,以及他蔑视世俗的鲜明个性,不失为自画像中的一幅佳作。”(胡士明《柳宗元诗文选注》)由此可见,柳宗元的《饮酒》等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却自有不同的个性与意蕴。

yǐnjiǔ--liǔzōngyuán

jīnshǎozuòkāiqīngzūnshānglèixiānjiǔwèiyōufán

xīnshūdùnjuétiānxuānliánshānbiànyōuhuì绿shuǐhányànwēn

ǎiǎinánguōménshùfánqīngyīnjìngwénjiāyán

jǐnzuìyǎnyǒufāngsūnzāijìnchǔdàowèicún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白雁(yàn)¹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²石边云,醉踏松根³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译文:成群的白色大雁好似秋天里飞起雪片,清冷的露珠使秋夜更凉。扫去石边的云雾,踏碎松下的月影,醉意正浓,在满天星斗之下睡入梦乡。
注释:¹白雁:白色的雁。雁多为黑色,白色的雁较为稀少。元代谢宗可有《咏白雁》诗。²却:除、去。³松根:松树根。

  白雁是深秋的象征。宋彭乘《墨客挥犀》:“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到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入夜了如何会“白雁乱飞”,曲作者没有讲,但同下半句的“秋似雪”必有关系。这里说“似雪”,是因为秋天满布着白霜;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足见白雁也会同乌鸦那样受到“霜满天”的惊扰。次句续写凉夜露水增重的秋景,依然是清凄的笔调,视点却从天空转移到地面。这样就为人物的出现腾出了环境。

  作者的出场是飘然而至的。“扫却石边云”,古人以为云出石中,故以“云根”作为山石的别名,这里无疑是指夜间岩壁旁近的雾气。作者袍角“扫却”了它们,那就几乎是擦着山石而疾行,也不怕擦碰跌绊,这其间已经透出了作者的酒意。下句“醉踏松根月”,则明明白白承认了自己的醉态。“松根月”是指地面靠近松树树根的月光,明月透过松树的荫盖,落到地上已是斑斑驳驳,作者专寻这样的“月”来“踏”,这就显出了他脚步的趔趄。这样的大醉急行,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果然,他仰面朝天躺倒在地,起初还能瞥望“星斗满天”,随后便将外部世界什么也不放在心上,酣然高眠,“人睡也”。

  短短五句,将人物的旷放超豪,表现得入木三分。五句中分插了“雪”、“露”、“云”、“月”、“星”五个关于天象的名词,或实指,或虚影,颇见巧妙。五句中无不在层层状写露天的夜景,却以人物我行我素的行动超脱待之,显示了旷达的高怀。以起首的“白雁乱飞”与结末的“人睡也”作一对照,更能见出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以“秋居”为题目,而写的是醉后的露宿,这就明显带有“以天地为屋宇,万物于我何与哉”的旷达意味,由此亦可见作者以此为豪、以此为快的情趣。

  秋天年复一年来到人间,面目都是一样的,而到了诗人笔下,它却千变万化。吴西逸这首《清江引·秋居》清淡雅洁、宁静淡泊,像没有人间烟火味的仙界,这是一位隐君子的精神追求。曲子的整个色调是洁白晶莹的。白雁飞过,虽是秋天但让人感觉在下雪。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突出了对意象的细节描写,来体现自由自在的田园乐趣。该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远离污浊的尘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保持高雅的情操。

参考资料:
1、 素芹注释,元曲三百首注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2,第184页

qīngjiāngyǐn··qiū--西

báiyànluànfēiqiūshìxuěqīngshēngliángsǎoquèshíbiānyúnzuìsōnggēnyuèxīngdòumǎntiānrénshuì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管子¹曰:“仓²(lǐn)³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未之尝闻¹⁰。古之人¹¹曰:“一夫¹²不耕,或¹³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¹⁴,而用之亡¹⁵¹⁶,则¹⁷物力¹⁸必屈(jué)¹⁹。古之治天下,至²⁰(xiān)²¹至悉²²也,故其畜²³积足恃²⁴。”背本而趋(qū)²⁵,食者甚众,是²⁶天下之大残²⁷也;淫(yín)(chǐ)之俗²⁸,日日以²⁹(zhǎng)³⁰,是天下之大贼³¹也。残贼公行³²,莫³³³⁴³⁵止;大命³⁶³⁷³⁸,莫之振救³⁹。生之者⁴⁰甚少,而靡(mí)⁴¹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
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注释:¹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²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³廪:米仓。⁴实:充实,满。⁵而:同“则”,就,连词。⁶礼节:礼仪法度。⁷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⁸治:治理,管理。⁹及:到。¹⁰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¹¹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¹²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¹³或:有的人,代词。¹⁴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¹⁵亡:同“无”。¹⁶度:限制,节制。¹⁷则:那么,连词。¹⁸物力:指财物,财富。¹⁹屈:竭,穷尽。²⁰至:极,副词。²¹孅:通“纤”,细致。²²悉:详尽,周密。²³畜:同“蓄”,积聚,储藏。²⁴恃:依赖,依靠。²⁵背本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²⁶是:这,代词,作主语。²⁷残:害,危害,祸害。²⁸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²⁹以:连词。³⁰长:增长。³¹贼:害,危害,祸害。³²公行:公然盛行。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³³莫:没有人,代词。³⁴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³⁵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³⁶大命:国家的命运。³⁷将:将要,副词。³⁸泛:通“覂”,翻覆,覆灭。³⁹振救:拯救,挽救。⁴⁰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⁴¹靡:耗费。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汉之为汉¹,几²四十年矣,公私³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¹⁰不入¹¹,请卖爵(jué)¹²,既¹³闻耳¹⁴矣。安¹⁵有为¹⁶天下阽危¹⁷者若是¹⁸而上¹⁹不惊者?世之有饥穰(ráng)²⁰,天之行也²¹,禹(yǔ)、汤被之²²矣。即²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²⁴之旱,国胡以²⁵²⁶(xù)²⁷?卒然²⁸边境有急²⁹,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³⁰之?兵³¹旱相乘³²,天下大³³³⁴,有勇力者聚徒³⁵而衡击³⁶;罢(pí)³⁷夫羸(léi)³⁸老易³⁹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⁴⁰⁴¹也,远方之能⁴²疑者⁴³,并⁴⁴⁴⁵而争起⁴⁶矣。乃⁴⁷(hài)⁴⁸而图⁴⁹之,岂⁵⁰将有及乎?
译文: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注释:¹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²几:将近,副词。³公私:国家和个人。⁴犹:还,仍然,副词。⁵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⁶失时:错过季节。⁷雨:下雨,动词。⁸且:将,副词。⁹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¹⁰岁恶:年景不好。恶,坏。¹¹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¹²请卖爵子:指卖爵级又卖子。¹³既:已经,副词。¹⁴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¹⁵安:哪里,副词。¹⁶为:治理。¹⁷阽危:危险。阽,临近。¹⁸若是:如此,像这个样子。¹⁹上:皇上,皇帝。²⁰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穰,庄稼丰熟。²¹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²²禹、汤被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²³即:如果,假如,连词。²⁴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²⁵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²⁶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²⁷恤:周济,救济。²⁸卒然:突然。卒,通“猝”。²⁹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³⁰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³¹兵:兵灾,战祸,战争。³²乘:因,趁。³³大:非常,十分,副词。³⁴屈:缺乏。³⁵徒:同伙。³⁶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³⁷罢:通“疲”。³⁸羸:瘦弱。³⁹易:交换。⁴⁰毕:完全,副词。⁴¹通:达。⁴²能:是衍文。⁴³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⁴⁴并:一同,副词。⁴⁵举:举兵。⁴⁶争起:争先起来闹事。⁴⁷乃:才,副词。⁴⁸骇:受惊,害怕。⁴⁹图:谋划,想办法对付。⁵⁰岂:难道,副词。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¹积贮(zhù)者,天下之大命²也。苟³(sù)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¹⁰而不至!”殴¹¹民而归之农¹²,皆著¹³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¹⁴,末技¹⁵游食之民¹⁶,转而缘南亩¹⁷,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¹⁸矣。可以¹⁹²⁰富安天下²¹,而²²²³²⁴此廪(lǐn)²⁵也,窃²⁶²⁷陛下²⁸惜之。
译文: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释:¹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²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³苟:如果,假如,连词。⁴粟:此处泛指粮食。⁵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⁶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⁷则:就,连词。⁸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⁹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¹⁰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¹¹殴:通“驱”,驱使。¹²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¹³著:“着”的本字,附着。¹⁴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¹⁵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¹⁶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¹⁷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¹⁸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¹⁹可以:助动词。²⁰为:做到。²¹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²²而:但,却,连词。²³直:竟然,副词。²⁴为:造成,动词。²⁵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²⁶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²⁷为:替,介词。²⁸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节自《汉书·食货志》
节自《汉书·食货志》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lùnzhùshū

jiǎ liǎnghàn 

    guǎnyuē  cānglǐnshíérzhījié  mínérzhìzhě jīn wèizhīchángwén zhīrényuē  gēng huòshòuzhī zhī huòshòuzhīhán  shēngzhīyǒushí éryòngzhī  zhīzhìtiānxià zhìxiānzhì shì jīnbèiběnér shízhěshènzhòng shìtiānxiàzhīcán yínchǐzhī zhǎng shìtiānxiàzhīzéi cánzéigōngxíng zhīhuòzhǐ mìngjiāngfěng zhīzhènjiù shēngzhīzhěshènshǎo érzhīzhěshènduō tiānxiàcáichǎnjué 

    hànzhīwéihàn shínián gōngzhī yóuāitòng shīshí mínqiěláng suìè qǐngmàijué wéněr ānyǒuwéitiānxiàdiànwēizhěruòshìérshàngjīngzhě shìzhīyǒuráng tiānzhīxíng  tāngbèizhī xìngyǒufāngèrsānqiānzhīhàn guóxiāng ránbiānjìngyǒu shùqiānbǎiwànzhīzhòng guókuìzhī bīnghànxiāngchéng tiānxià yǒuyǒngzhěérhéng léilǎoéryǎo zhèngzhìwèitōng yuǎnfāngzhīnéngzhě bìngérzhēng nǎihàiérzhī jiāngyǒu 

    zhùzhě tiānxiàzhīmìng gǒuduōércáiyǒu wéiérchéng gōng shǒu zhànshèng huái怀yuǎn zhāoérzhì jīnōumínérguīzhīnóng jiēzhuóběn shǐ使tiānxiàshí yóushízhīmín zhuǎnéryuánnán érrénsuǒ wéiāntiānxià érzhíwéilǐnlǐn qièwéixiàzhī 

    jié hànshū ·shíhuòzhì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秋池阁¹。风傍(bàng)²³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译文:在秋池阁旁,风伴随着晨光吹开了庭院的窗帘。霜打过的树叶没有凋枯,风吹也不落下,却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
注释:¹秋池阁:秋天的花园楼阁。²傍:伴随。³晓:晨光。并作动词用,有破晓之意。⁴衰:凋枯。⁵半:量词,这里引伸为微微。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自笑浮名情薄。似¹与世人疏略²。一片懒心双懒(lǎn)脚。好教³闲处著
译文:嘲笑虚名和薄情,这些几乎与世人隔离起来。我的一片懒心可不思世事,一双懒脚可不奔波人情,好让它们闲置起来。
注释:¹似:好似,几乎。²疏略:疏远,忘却,不往来。³好教:好使。⁴著:置放。

  上片,写“秋池阁”的秋色。“风傍晓庭帘幕”,说晨风吹进庭院,掀开“帘幕”,给“秋池阁”这一类似宫廷园林带来了朝气。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一个画面。一个“傍”字,把晨风的清新味反映出来了。“霜叶未衰吹未落”,说“霜叶”还未枯萎,即使晨风吹它,它仍然挂在枝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二个画面。两个“未”字,把“霜叶”的生命力衬托出来了。“半惊鸦喜鹊”,说晨风发出嗖嗖声,吹动帘幕,也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三个画面。一个“半”字,把乌鸦、喜鹊与人的和谐传达出来了。三个画面艺术联缀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池阁霜天图》长卷,颇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韵味。

  下片,正面写秋兴。正是秋池阁霜天景色激起了词人的秋兴。“自笑浮衰情薄,似与世人疏略”,意在嘲笑浮衰薄情。词人此时还不到40岁,初入仕途,大有一番雄心壮志。然而,他面对着的是:自然界呈现一派恬淡和谐的大好秋光,可官场上却充满了谗诽、排挤的血雨腥风。他不禁发出嘲弄:那衰利似浮云,那情意似薄纸,有何追逐的价值,因为追衰逐利,人情冷漠,导致“与世人疏略”的窘境。可谓阅尽人间秋色,于词人这位通判来说,只有走累于文字,“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这种得过且过的无奈的道路。词人还多了一颗“懒心”,一颗“懒心”,不去想它什么皇务;一双“懒脚”,也不去奔走什么政事。就让心和脚“闲处著”。嘲笑之言,入木三分。然而,与上片的那种欲寻永葆不衰的秋色的心愿相比,词人显然心头浮起与他“致君尧舜”,“奋厉有当世志”的豪情极不相符的消极心绪了,或许还潜藏着隐退而求恬淡生活的陶情。

  全词,以秋色起兴,引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心灰意懒,无情嘲弄。上片写景,园中景色宜人;下片议政,现实灰暗,嘲笑任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60-162页

jīnmén··qiūxìng--shì

qiūchífēngbàngxiǎotíngliánshuāngwèishuāichuīwèiluòbànjīngquè

xiàomíngqíngbáoshìshìrénshūlüèpiànlǎnxīnshuānglǎnjiǎohǎojiàoxiánchùzhe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