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二月到瞿塘,白帝城边春草长。不必桃花满十树,他年人亦比河阳。
春风二月到瞿塘,白帝城边春草长。不必桃花满十树,他年人亦比河阳。

sòngyuánlìngzhīkuízhōuèrshǒuèr--zōngchén

chūnfēngèryuèdàotángbáichéngbiānchūncǎozhǎngtáohuāmǎnshíshùniánrényáng

宗臣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6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下武¹维周,世²有哲王³。三后在天,王于京。
译文: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注释:¹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²世:代。³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⁴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⁵王:此指武王。⁶配:指上应天命。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¹。永言²配命³,成王之孚(fú)
译文: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注释:¹求:通“逑”,匹配。²言:语助词。³命:天命。⁴孚:使人信服。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成王之孚,下土¹之式²。永言孝思³,孝思维则
译文: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注释:¹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²式:榜样,范式。³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⁴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mèi)¹兹一人²,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³哉嗣(sì)
译文: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注释:¹媚:爱戴。²一人:指周天子。³昭:光明,显耀。⁴嗣服:后进,指成王。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昭兹¹来许²,绳³其祖武。於(wū)万斯年,受天之祜。
译文: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注释:¹兹:同“哉”。²来许:同“后进”。³绳:承。⁴祖武,指祖先的德业。武:足迹。⁵於:感叹之词。⁶斯:语助词。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受天之祜(hù)¹,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译文: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注释:¹祜:福。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xià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xiàwéizhōu shìyǒuzhéwáng sānhòuzàitiān wángpèijīng 

wángpèijīng shìzuòqiú yǒngyánpèimìng chéngwángzhī 

chéngwángzhī xiàzhīshì yǒngyánxiào xiàowéi 

mèirén yīnghóushùn yǒngyánxiào zhāozāi 

zhāolái shéng wànnián shòutiānzhī 

shòutiānzhī fānglái wànnián yǒuzuǒ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偶步¹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译文:偶尔来西边的走廊下散步,看到一朵兰花静静的开放着。
注释:¹偶步:偶尔散步。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译文:是谁先把消息传出去的呢?不然怎么会有蜜蜂比我早来?

ǒu

yuánméi qīngdài 

ǒu西lángxià yōulánduǒkāi 
shìshuíxiānbàoxìn biàn便yǒufēnglái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zhēng)(róng)¹
译文: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注释:¹峥嵘:高峻的样子。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译文: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译文: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hāo)里茔(yíng)¹
译文: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注释:¹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¹马鬣(liè)²今已平。
译文:老人对我说:这里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
注释:¹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²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míng)(jīng)¹
译文: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
注释:¹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译文: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huán)¹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译文: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注释:¹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jīng)¹
译文: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注释:¹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交柯(kē)¹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译文: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注释:¹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shēn)¹胡乃寻天兵。
译文: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注释:¹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孤竹¹延陵,让国扬名。
译文: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注释:¹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高风¹(miǎn)(miǎo)²,颓波³激清。
译文: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注释:¹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²缅邈:久远、遥远。³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参考资料:
1、 宗廷虎 陈光磊主编 吴礼权 赵毅副主编 李金苓 郭焰坤著,中国修辞史 (中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1版,第963页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小雨湿¹黄昏。重午佳辰独²掩门。巢(cháo)³引雏(chú)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mì)宿痕。
译文: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
注释:¹湿:浸润。²独:独自一人。³巢燕:巢里的燕子。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客舍¹宛如村²。好事³无人载一樽(zūn)。唯有莺声知此恨,殷(yīn)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译文:旅居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一样,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没有人共饮一杯。这种没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遗憾,只有黄莺的啼鸣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鸣叫安慰着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时光中在梦中、枕上听到的一样。
注释:¹客舍:旅居的客舍。²村:乡野山村。³好事:喜悦的事情。⁴唯:只,仅仅。⁵恰似:好像是。⁶闻:听到。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山亭水榭(xiè)¹秋方半,凤帏(wéi)²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³只旧颦(pín)
译文: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注释:¹榭:建于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之木屋。²凤帏:闺中的帷帐。³蛾:眉毛。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⁴颦:作动词为皱眉,作形容词为忧愁。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起来临绣户¹,时有疏萤(yíng)²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译文: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注释:¹绣户:解释华丽的居室,多指女子的住所。²疏萤:指萤火点点,忽明忽暗。

  春秋多佳日,而“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便没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一愁未去,一愁又生 ,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 ”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多谢”二字,痴极妙极。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8

mán ·shāntíngshuǐxièqiūfāngbàn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shāntíngshuǐxièqiūfāngbàn fèngwéirénbàn chóumènfānxīn shuāngézhǐjiùpín 
láilínxiù shíyǒushūyíng duōxièyuèxiānglián jīnxiāorěn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