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余霸气已成灰,转忆当年汉帜开。王、谢声名原伯仲,温、刘事业总追陪。
勾余霸气已成灰,转忆当年汉帜开。王、谢声名原伯仲,温、刘事业总追陪。
自从化剑分丰狱,谁复调琴到夜台!戎马南方犹未息,故人空负炙鸡来!
自从化剑分丰狱,谁复调琴到夜台!戎马南方犹未息,故人空负炙鸡来!

zhōulángqiánshēngxiāngguóbìngōngèr--zhānghuángyán

gōuchénghuīzhuǎndāngniánhànzhìkāiwángxièshēngmíngyuánzhòngwēnliúshìzǒngzhuīpéi

cónghuàjiànfēnfēngshuídiàoqíndàotáiróngnánfāngyóuwèirénkōngzhìlái

张煌言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 4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猛虎¹伏尺草,虽藏难蔽(bì)身。
译文:猛虎隐伏在尺把长的草丛,藏腿难蔽身。
注释:¹猛虎:喻张十四。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有如张公子¹,肮脏²在风尘。
译文:有如咱张公子,飞扬跋扈在风尘。
注释:¹张公子:即汉成帝刘骜。这里借指张十四。²肮脏:亦作抗脏,即高亢正直。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huái)阴人¹
译文:难道你没有横腰而系的宝剑?只是韩信当初在淮阴的时候也受尽委屈。
注释:¹屈彼淮阴人: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曾忍受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而终于功成名就。这里以忍辱全志的韩信比拟张十四。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击筑¹向北燕,燕歌易尘滨(bīn)
译文:你现在要击筑去向北燕,在易水滨高唱燕歌。
注释:¹击筑:这里用燕市击筑来点明诗人与张十四的深厚友谊。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译文: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诗中并没有对尧祠一蒂景物描写,而是引用典故,借以抒发感慨,排道悒愤。继而诗人张开想象的羽翼,驰聘于人间天上,古往今来,任感情的波澜起伏变幻组合。怀着美好的愿望入京,又经受幻想的破灭的失望而引起愤慨。人生无常,诗人感想万千,宣泄于诗中。表现了诗人豁达奔放的襟怀、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达诗人对当时朝廷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之意。

  首两句:意思是猛虎伏浅草始终难以遮掩猛虎的身体,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肮脏”二字表明张公子正直不阿的态度,“风尘”明指社会,暗指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肮脏”与“风尘”形成鲜明的对比,直言道出张十四因秉性刚直不阿,难以避免被人排挤、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使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而感到惆怅、苦闷以及愤懑。

  第五、六句:“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是用了淮阴侯韩信受辱之典,意在表达猛虎伏浅草终莫能掩。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上句“岂无横腰剑”中的“岂”字与下句“屈彼淮阴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后呼应,不但增强了语气,而且一个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跃然而出,表现出极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无疑是借荆轲于易水河畔辞别高渐离之典,赞其为豪气英雄。如此,于风尘漂泊中的张十四伟直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

  末两句:明确指出诗人希望能与张十四一起隐居,反衬出诗人的政治抱负落空,使诗人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

  全诗借助送别张十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未来的深切向往。

参考资料:
1、 郭向东.李白诗集 下册:中国民艺出版社,2006-11:34
2、 高有鹏.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177页-第178页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五月梅始¹黄,蚕凋²桑柘(zhè)空。
译文: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注释:¹始:一作“子”。²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lóng)¹
译文: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注释:¹栊:挂帘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¹,学剑²来山东³
译文: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注释:¹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²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³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举鞭(biān)访前途,获笑¹(wèn)上翁²
译文: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注释:¹获笑:被人耻笑。²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¹²壮士³,未足论穷
译文: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注释:¹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此指汶上翁。²忽:轻视。³壮士:李白自指。⁴穷:指政治上失意。⁵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¹
译文: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注释:¹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译文: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西归去直道¹,落日昏阴虹²
译文: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注释:¹直道:通衡大道。²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¹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²
译文: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注释:¹此:一作“我”。²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顾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顾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顾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顾”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顾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晚晴风歇(xiē)。一夜春威¹折。脉(mò)²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译文: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注释:¹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²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胜绝¹。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¹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shuāngtiānxiǎojiǎo ·méi

fànchéng sòngdài 

wǎnqíngfēngxiē chūnwēizhé huāshūtiāndàn yúnlái shùzhīxuě 
shèngjué chóujué qíngshuígòngshuō wéiyǒuliǎnghángyàn zhīrén huàlóuyuè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吴王宫¹里色偏深²,一簇(cù)纤条万缕(lǚ)³
译文:昔日的吴王宫里,柳色总比别处深,一簇簇鹅黄的细丝,如阳光洒下万缕黄金。
注释:¹吴王宫:此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的馆娃宫,今江苏苏州西南灵岩山上有灵岩寺,即其故址。²色偏深:指柳树多而色浓郁。³万缕金:指柳枝上初发嫩芽,似万缕金黄。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不愤¹钱塘苏小小²,引郎松下结同心。
译文:不服那钱塘的苏小小,她为什么哟,偏偏要去松树下,与情郎缔结同心。
注释:¹不愤:不平,不服气。²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倾士类,容华绝世,其家院多柳。

  这首词是借柳咏情。一、二句写柳色,一簇簇,一条条,如缕如金,形象娩媚。三、四句是借题发挥,写柳色与松色一样,而苏小小偏偏要在松下与郎定情,却不在柳下,对此,一般有情之物都将怪怨苏小小厚此薄彼。而词中的柳却“不愤”,可见柳之宽厚温柔,能对苏小小之情的体谅。从咏柳中,也称道了人的情操。

  此词提到馆娃宫和苏小小,周啸天教授认为是说苏州之柳胜于钱塘,似乎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唱着反调。前两句是说吴王宫柳非常繁富。后两句是说,要是钱塘的柳色更好,苏小小就不会约郎到松柏之下去“结同心”了。周啸天把“不愤”解为不服,认为词人是根据古乐府《苏小小歌》,对白词进行了反讽,词意是说苏州宫柳胜于杭州。

  不过,这首词的意味还不止于此。它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杨柳枝柔,本来是可以绾作同心结的,但苏小小却和她的情人为何不来柳下。刘禹锡《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原来柳下结同心,乃有与情人分别的寓意。而松柏岁寒后凋,是坚贞不渝的象征,自然情人们愿来其下结同心而作山盟海誓了。如果作者有将宫柳暗喻宫人之意的话,那么“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就不但不是贬抑,反倒是是羡慕乃至嫉妒了。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73-74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季姬¹寂,集鸡,鸡即棘(jí)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jī)(jì)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jī)²,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jī)击鸡,鸡既殛(jí),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译文: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唧唧叫,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桌子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注释:¹季姬:伯仲叔季,季为行四。²齑:细;碎。

zhàoyuánrèn jìnxiànd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