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梗飘飘未遇时,此怀唯有故人知。离心几度曾相梦,交态于今更不疑。
萍梗飘飘未遇时,此怀唯有故人知。离心几度曾相梦,交态于今更不疑。
黄菊青樽谁共榻,白云高馆独垂帷。遥知玩宇楼中月,应怪登临每负期。
黄菊青樽谁共榻,白云高馆独垂帷。遥知玩宇楼中月,应怪登临每负期。

yùngāomànshì--wánggōng

pínggěngpiāopiāowèishí怀huáiwéiyǒurénzhīxīncéngxiāngmèngjiāotàijīngèng

huángqīngzūnshuígòngbáiyúngāoguǎnchuíwéiyáozhīwánlóuzhōngyuèyīngguàidēnglínměi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niè)¹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²可随身。
译文: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注释:¹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²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页

zèngzhìshàngrén

xún tángdài 

nièzuòyúnyóuchūshìchén jiānpíngsuíshēn 
féngrénshuōrénjiānshì biàn便shìrénjiānshìrén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醉别十馀(yú)春,重见云英掌上身¹
译文: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载,又再次见到云英婀娜的身姿。
注释:¹掌上身:指女子轻盈善舞的体态。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¹是不如人。
译文:如今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大概是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吧!
注释:¹俱:全,都。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mò),家无旨畜¹,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²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³焉。母病喉,勺饮,喀(kā)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译文:嘉定的曲江里有个孝子叫李维煌,字是裕光。他的父亲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字里没有贮藏的食物,母亲靠缝补衣物来供应孝子到外塾读书,(孝子)哭着说:“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于是就舍弃了学业,努力耕种,买珍稀食物,给母亲吃,而自己情愿吃素淡的食物。母亲的喉咙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亲连续三昼夜一喂就吐,食物难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亲梦见神人用针刺着她说:“我是哀怜你儿子的孝心啊。”一觉醒来,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风,城中洪涛滚滚。孝子字的房子本来就有洞漏雨,半夜里屋就摇晃起来。孝子赶忙背起母亲,趴到案几下面。不一会儿,前前后后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们躲避的地方完好无事。
注释:¹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²市:买。³淡 :素淡的食物(作名词)。⁴勺:用勺子。⁵喀喀:呕吐声。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¹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yíng),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yùn)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tòng),嘱其孤某善事²大母。
译文:孝子的父亲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时候,正值严冬时节,孝子的身体本来就羸弱,手跟炭土一个颜色,冻僵在大雪中。几个负责修筑坟冢的匠人,点燃麻绳暖和他,再用热水浸泡,他这才苏醒索还。五十五岁那年去世。死前抱着母亲悲恸大哭,叮嘱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注释:¹大父:祖父。²事:侍奉,伺候。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shān)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¹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²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译文:相传他幼小时,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在苫块中睡觉,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门,邻人指点着他议论说: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禀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礼堂。
注释:¹然:这样。²闻:使…听到。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译文:评论:《孝经》这本书,圣人用来教化孩子的内容已经达到了极致了。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字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中庸》里说:“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学习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则,慈鸟反哺母鸟,羔羊跪着吃奶,他们读了什么书呢?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¹无定在²,彼此更³共之
译文:衰落与荣盛没有定准,双方不断变更,相互转化。
注释:¹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²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³更:更替,交替。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shào)¹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译文:邵平晚年因为贫穷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哪里还有当年东陵侯的样子了。
注释:¹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寒暑有代谢¹,人道²³如兹(zī)
译文:寒来暑往有更替变化,人生的道理或规律常常便是这样。
注释:¹代谢:更替变化。²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³每:每每,即常常。⁴兹: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达人¹解其会²,逝³将不复疑。
译文:通达事理的人会明白理之所在,我将隐居独处不再怀疑。
注释:¹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²会:指理之所在。³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樽 一作:一觞)
¹与一樽(zūn)²酒,日夕欢相持³。(一樽 一作:一觞)
译文:快快地给我来杯酒,从早到晚拿着它痛快畅饮。
注释:¹忽:尽快。²樽:指酒杯。³持:拿着。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uāiróngdìngzài gènggòngzhī 
shàoshēngguātiánzhōng nìngdōnglíngshí 
hánshǔyǒudàixiè réndàoměi 
rénjiěhuì shìjiāng 
zūnjiǔ huānxiāngchí  (zūnzuò   )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¹,瘦损江梅²(yùn)³。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guī)里冷落谁瞅(chǒu)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译文:大雪纷飞,掩蔽重门,不由得人不断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风韵。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来理睬与慰问? 好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注释:¹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²江梅:暗用梅妃之典。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³韵:风韵。⁴那里:即哪里。此句是写思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这支小令,多半内容反映的是闺中少妇绝望的心情。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点明季节,说年冬腊月,大雪纷飞,造成交通阻塞的困难,远行人就更不易归来了,少妇不能不为之心碎。在这个时候,要表露少妇的感情再也容不得半点含蓄,因此第三句接着直抒胸臆,明白写出了“不由人不断魂”的惨痛句子。第四句“瘦损江梅韵”,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妇由于怀念远方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第五句“清江江上村”,是化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等词句的意境,进一步表现少妇的孤寂与悲痛之情。第六句“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是少妇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小令的重点句则是最后的“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在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封杀不了。“好”字意义双关,下得非常妙,它似是修饰“憔悴”,用作甚辞,有“很”“太”等意,寄寓着作者深厚的同情,但也有更多的赞赏之意。此句一扫上文所言绝望的情绪,显示出一个少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有此一句,才显出此曲的精妙之所在,它可以使全篇的消沉气氛为之一振。

  此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前面几句极写少妇的绝望心情,经彩笔左涂右抹,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而最后一句,则急转直下,一反常态。这样,先抑后扬,更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6-77

··dōng--guānhànqīng

xuěfēnfēnyǎnzhòngményóurénduànhúnshòusǔnjiāngméiyùnshìqīngjiāngjiāngshàngcūnxiāngguīlěngluòshuíchǒuwènhǎoqiáocuìdepínglá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