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牧年深得马情,如今犹系茜红缨。官中几日无游幸,閒向龙池缓缓行。
监牧年深得马情,如今犹系茜红缨。官中几日无游幸,閒向龙池缓缓行。

shūhuàsān--wánggōng

jiānniánshēnqíngjīnyóuqiànhóngyīngguānzhōngyóuxìngxiánxiànglóngchíhuǎnhuǎnxíng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¹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chōu)²,鱼旋打³,有鸡豚(tún)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译文:杏花村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瘦竹为朋疏梅为友就是我的家。春天深耕浅种,秋日收获庄稼。喝着刚刚滤出的新酒,品尝新打来的鲜鱼,还有自养的鸡、猪,新摘的竹笋藤芽。客人到来用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谷雨时采摘的春茶。闲空时节自己修炼丹砂。
注释:¹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指隐士。²酒新篘:酒刚刚滤出。篘,过滤。³鱼旋打:鱼刚刚打起。旋,旋即,刚刚。⁴豚:小猪。⁵谷雨茶:谷雨节前采摘的春茶。⁶炼丹砂:古代道教提倡炼丹服食,以延年益寿。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水银和硫磺的化物,道家炼丹多用。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江城¹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²(yuàn)思长。
译文: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注释:¹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全唐诗》校:一作“孤城”。²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惊起暮(mù)天沙上雁,海门¹斜去两三行。
译文: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注释:¹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5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临皋(gāo)¹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²新第³园池,与此孰(shú)?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yì)钱耳。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想着回家乡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注释:¹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²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³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⁴胜:优美,美好。⁵两税:夏秋两税。⁶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我行滞(zhì)¹宛许²,日夕望京豫(yù
译文:行程被大雪所阻,滞留在宛地,日暮时只能眺望着洛阳。
注释:¹滞:不流通,引申为滞留。²宛许:即宛地,泛指南阳以北。³京豫:指洛阳。唐时将洛阳设为东都。因其地属豫州,故称为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旷野莽(mǎng)茫茫¹,乡山²在何处。
译文: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苍茫的旷野,故乡的山河不知在何处。
注释:¹莽茫茫:郊野广漠无际。²乡山:故乡的山脉。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孤烟村际¹起,归雁天边去。
译文:一缕孤单的炊烟在村中冉冉升起,迟归的大雁也早已飞到遥远的天边去了。
注释:¹村际:中间。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积雪覆平皋(gāo)¹,饥鹰捉寒兔。
译文:近处的田野和远处的山岗被积雪覆盖,只有饥饿的老鹰还在寻觅捕捉雪中的野兔。
注释:¹平皋:平原。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少年弄文墨¹,属意²在章句。
译文:我从少年时起就摆弄文墨,专注于诗词歌赋。
注释:¹文墨:写文章。²属意:倾心。章句:章节与句子。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十上¹耻还家,裴(péi)²守归路。
译文:可惜多次上京都没有考中,我现在已羞于回家了,只好彷徨而无奈地守在这回家的路上。
注释:¹十上:多次上书。此借此科考落第。²裴回:徘徊。

  此诗前四句交代时地,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的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的处境;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全诗表达了诗人忧郁和冷漠的心情。

  前四句交代时间地点,对京豫的回顾和对乡山的渴望,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一个“望”字,让诗人哑口无言,痴呆傻愣。一个“莽”字,透露了诗人的心凉。

  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孤烟”、“归雁”、“饥鹰捉寒兔”等,一片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此时的处境。“孤烟”可以看成“孤”,此时看出诗人的内心的孤独。一个“覆”可以看出当时下雪之大。

  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十上”一词借远古的苏秦两手空空,失败而归,耻于回家的经历,抒发自己想家,而又不敢回家的感慨。

  全篇写景抒情真实自然,曲折凄楚。“守”字写他在旷野上徘徊不已等待雪过之后重登归途,更表现出一种茫然呆滞、六神无主的心理与神态;如从深层的兴寄的角度看,则可看做是诗人在人生的出仕与归隐之间傍徨矛盾、最终不得不归隐的象征性描写。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38-39页
2、 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328页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谪去君无恨¹,闽中我旧过(guō)²
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注释:¹无恨:不要怨恨。²旧过:以前去过。过:作往访解。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大都¹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译文: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
注释:¹大都:大概。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东路云山合¹¹,南天瘴(zhàng)(lì)²和。
译文: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
注释:¹合:交融。²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自当逢雨露¹,行矣慎风波²
译文: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风波之献,路上当心!
注释:¹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²风波:路途险阻,比喻事物的变动。

  此诗首联两句从贬官一事说起,安慰朋友不要伤怀过度,并且说自己从前也曾去过闽中。中间两联承上,向朋友如实地介绍那里的荒僻而艰苦的环境。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王诈称苏武已死,汉朝乃托称苏武于雁足系书传至汉朝,匈奴王无法推托,只好放苏武回国,故后世又以“雁书”作为书信的代称。因此“大都秋雁少”一句亦含有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之意。下句“只是夜猿多”一句暗用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所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五六两句连读,言一路都是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莫要说起,而且还有山林中的毒气(瘴疠)时刻会侵蚀人身,危及生命。云山合,有云雾笼罩山间的意思。下句的“和”,本意是跟着唱。“瘴疠和”是说南方那种瘴疠之气也会跟着“云山合”的阴暗环境一起来助纣为虐,加倍地害人。

  这首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54-456

sòngzhèngshìzhémǐnzhōng

gāoshì tángdài 

zhéjūnhèn mǐnzhōngjiùguò 
dōuqiūyànshǎo zhǐshìyuánduō 
dōngyúnshān nántiānzhàng 
dāngféng xíngshèn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