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闲。兰舟只隔芙蓉湾。芙蓉湾。扇摇波影,风卷云鬟。馀音袅袅留馀欢。双鸳飞处传情难。传情难。曲终人去,愁寄湖山。
歌声闲。兰舟只隔芙蓉湾。芙蓉湾。扇摇波影,风卷云鬟。馀音袅袅留馀欢。双鸳飞处传情难。传情难。曲终人去,愁寄湖山。

qíné··shēngxián--gāoguānguó

shēngxiánlánzhōuzhǐróngwānróngwānshànyáoyǐngfēngjuǎnyúnhuányīnniǎoniǎoliúhuānshuāngyuānfēichùchuánqíngnánchuánqíngnánzhōngrénchóushān

高观国

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¹阴。
译文:天寒地冷风雨交加,天气阴暗楚城一片苍茫。
注释:¹楚城:楚王城,湖北秭归屈原故里(湖北宜昌)。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一尊广陵¹酒,十载衡阳²心。
译文:还记得我们曾在广陵开怀畅饮,在衡阳倾心交谈,尊经意间,已成为过往。
注释:¹广陵:古代扬州(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²衡阳:湖南中南部,衡山之南。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译文:人生的祸福尊可预料,悲欢离合又怎能确定?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译文:今天的相逢后就是长久的别离,即使以后会见面,尊如珍惜今日的相聚。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译文:朋友啊,虽然身在遥远的江海,但我们的内心却牵挂着朝廷,如同云海紧紧地连接着京城。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駸。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qīn)(qīn)
译文:一旦出仕,一定致力于建功立业,策马扬鞭,骏马奔跑地多么迅疾!

biéliú--wángchānglíng

tiānhángèngcāngmángchǔchéngyīnzūn广guǎnglíngjiǔshízàihéngyángxīn

zhàngliàobēihuānxúnxiāngféngchéngyuǎnbiéhòuhuìjīn

shēnzàijiānghǎishàngyúnliánjīngguóshēnxíngdānggōngqīnqīn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¹,春魂²已作天涯絮(xù)。晶帘³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译文:芳鲜的青草刚刚吐出嫩芽,雪白的梨花尚未如雨飘下。春的魂魄已随柳絮飘到天涯。水晶帘缘何柔顺地低垂,只黄莺飞落樱桃树权。
注释: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¹“梨花”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诗”梨花一枝带春雨”句意,谓梨花未开放。²春魂:春之精灵。³晶帘:水晶垂帘。⁴金衣:指黄莺。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故国¹茫茫,扁(piān)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²休到深深处。
译文:故国往事早已茫然,扁舟何许?向何处飘啊一只孤独的小船飞,伴随悠悠江水驮着夕阳闪现。碧云片片仍眷恋着故国山河,痕残月啊莫再闯入它们中间。
注释:¹故国:指明朝。²月痕:月影,月光。

  这首词上片即景叙情,情致委婉。词起端就显示出心灵的酿化,在宽笔叙景之中传递着一股哀怨莫名的感情。浅草萌绿,梨花皎皎,整个北国的春天刚刚开始着色,而女词人的心灵中却已经是漫天飞絮(难以收拾的情感的弱絮)。

  这里的用笔微妙无比,”芽”字名词动用,尖颖而又空灵;”未雨”是指梨花尚未经春雨的洗礼,还是指梨花还没有乱落如雨,发人遐思;”春魂作絮”的联想,也给人奇幻空灵之感。是什么促使她产生浓郁迷离的哀怨之情。接韵曲折地传递出她心中的苦味感怀:纵然自己在水晶帘后幽幽等待所爱者的知遇,他也是不知此情。这里的典故化用十分巧妙,词人化用的是李白《玉阶怨》中表现妇人空闺之怨的诗句:”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写自己等待的寂寞,”为谁”一问,尤见出其怅望怨抑的心态;接着又表明触目所见,只有帘外黄莺飞上樱桃树的景象。自打唐人金昌绪写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后,黄莺在闺怨诗词里,就成了最为常用的一个抒情”道具”,词人在此借它写意,本有”俗套”之嫌,不过若细细体味,就会感受到,她之所以用唐明皇称呼黄莺鸟为”金衣公子”的典故而不直呼此鸟,似别有深意:”金衣”者,”公子”之谓也,人之谓也。于是,一方还在水晶帘后深情地等待,一方却早已如鸟般轻盈飞上别的枝头,这种鲜明对比令人心中惨痛。在明清易代之际,它不仅写出了词人的一己之悲,即与再仕新朝的丈夫在政治节操上的分歧,而且也写出了对她刺激甚深的易代风景,即一批明朝的旧臣,不顾”臣节”,不恋旧朝,却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仕清。这样的意思,妙在并不成为发露的政治批判,若有若无的含藏之中,词的滋味反而更耐回味。可见曲笔写情胜过直笔。

  下片明写自己的心意所向,词味深厚。过片直书胸怀,表明了词人的心灵选择,是在那”茫茫”的”故国”之中,做一个扁舟自远的世外人。这就无意中对于贪恋禄位的”金衣公子”们做出了否定。这里的”故国”一词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她那处于烟水江南中的故乡,一是指已经破灭了的故明王朝。”茫茫”一词,写尽了她身不由己的感慨与茫然;”何许”一问,也显示了她因故国无地、无处可隐而生的伤痛感。在”夕阳一片江流去”的时空大背景下,因易代而生的哀愁和心绪微茫的惆怅,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操行清慎的才女所体验着的易代之痛、兴亡之感如江水一样平远渊深。这里”夕阳一片江流去”无疑是与李后主《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义相近的语句。结拍于触景生情的感慨中,复掉头凝视,写自己于无可盼望中的盼望,无可坚守中的坚守。宋代遗民词人王沂孙曾经在《眉妩·新月》一词的结拍感慨道:”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徐灿翻用此典故,表明在那碧云遮覆的深处,还有一角河山是”旧山河”,是属于”故国”的,她祈求着,那照临人间的月痕,把所有的角落(也包括碧云外的旧山河)都不留余地地照亮。这里措意极隐微,明清易代之际,各地的抗清义士曾经彼伏此起地进行过军事上、政治上的反抗,星星之火,虽未燎原,但却给词人心中带来过隐隐的安慰和希望。这里对于”旧山河”的感情,就透露出了这一线信息。义士抗清的爝火,也点燃了包括词人在内的一代具有遗民情怀的人士的共同心火。

  此词措意窈深而感情浓郁饱满,结构曲折而笔触灵动优雅,用典巧妙地表达了不便言说的心语,是徐灿的代表之作。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8:第531-532页

shāxíng··chūchūn--càn

fāngcǎocáihuāwèichūnhúnzuòtiānjīngliánwǎnzhuǎnwèishuíchuíjīnfēishàngyīngtáoshù

guómángmángbiǎnzhōuyángpiànjiāngliúyúnyóudiéjiùshānyuèhénxiūdàoshēnshēnchù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问西湖¹昔日如何?朝也笙(shēng)²,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³干戈,暮也干戈(gē)。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qǐ),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cuō)(tuó),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¹⁰
译文:西湖以前是什么样的呢?早上也飘荡着笙歌,晚上也飘荡着笙歌。西湖现在又成了什么样呢?早上是战乱,晚上也是战乱!以前湖畔二十里都是酒楼,到处飘荡着香风,行人络绎不绝、穿戴华美。现在呢,只有两三条打渔船,在夕阳中,在波涛里出没。时光飞逝,人们意志消沉。过去的西湖,成了今天的南柯美梦。
注释:天香引:曲牌名,也叫“蟾宫曲”、“折桂令”。属北曲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十句),但第五句以后可酌增四字句。或单用作小令,或用在双调套曲内。¹西湖:指浙江省杭州的西湖。南宋小朝廷曾偏安江左,定都临安。这里以“西湖”代指南宋的京都。²笙歌:笙,簧管乐器。笙歌,笙所伴奏的歌曲。³也:语助词。⁴干戈:指战争。⁵沽酒楼:酒楼。⁶绮罗:有花纹的丝织品,极力形容昔日西湖的繁华。⁷个:前一个语助词,用在某些表时间的词和副词之后;后一个,为量词。⁸光景蹉跎:指光阴白白地流逝过去。⁹消磨:消沉,磨灭。言人们意志消沉。¹⁰南柯:梦。

  这首小令用西湖的“昔日”与“今日”进行对比,写出的是“昔日”的“笙歌”“酒楼”“香风绮罗”,“今日’’ 的“干戈”“渔船”’ “落日沧波”,作品在最后还归结出了总的感受。此曲用事实说话,行文流畅,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素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怀旧”的情绪跃然纸上。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三句用自问自答方式描述杭州昔日的繁华,令读者立即想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当年的西湖确实如此繁华。“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同样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现实中的杭州,十年战乱,民不聊生,尽在三句中。从宏观视野的角度,用对比的手法将西湖今昔盛衰的总体印象表现出来,效果极其强烈。

  接着描写湖面和西湖周边的环境,继续用对比的手法。“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二十里沽酒楼”和“两三个打鱼船”简直不可想象的变化。“春风绮罗”和“落日沧波”,又是鲜明的对比。“光景蹉跎,人物消磨。”两句是对前文今日西湖的高度概括,一切美好的光景都随着战乱离去,众多人物,包括文臣武将和才子佳人也都成为历史。“昔日西湖,今日南柯”两句是结尾,对于作品成败是非常关键的。这两句收束有力而苍劲,大好的风景在战乱中消失,大好的城市在战乱中破碎,大好的生活被战乱毁弃,众多大好的生命被战乱夺取,使昔日繁华美好的西湖成为今天的梦境。战乱是这一-切结果的罪魁祸首。故本篇有反战的思想倾向,是很可贵的。

  这首小令并没有直接表达观点,但西湖昔日之繁华安逸与今日之破败荒凉的鲜明对比,正是对战争无言的控诉。全曲语言朴实,纯用白描,情调低沉婉转,有如挽歌。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著.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5,402-403.
2、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09-310.
3、 任犀然主编. 元曲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79.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终日怀归翻¹送客,春风祖席²南城陌(mò)。便莫惜离觞(shāng)³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译文:无时无刻不想早日回家,今天反而要为挚友送别。春风和暖,在南城陌上的长亭为你饯行。席间默默无言,只有频频举杯,纵情豪饮。此时,席间奏起了凄婉的管乐,似乎在催促行人上路。
注释:琴调相思引:双调,七十三字,上片七句七仄韵,下片十句十仄韵,皆为入声韵,重韵形式同上。此调《词律》、《词谱》均未载。范殿监:名字经历均不详。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是词人的好友,大概要到黄冈去做官,所以临行前方回作此词以赠之。¹翻:因离别引起的种种复杂心情。²祖席:本是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的一种仪式,这里便指饯行的酒宴。³觞:酒杯。⁴卷白:卷白波,所谓卷白波者,盖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饮酒之快也。这句是在劝酒。⁵管色:指离别时奏起的音乐。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译文:风雨交加的夜晚你将在何处解鞍投宿?野水边的驿馆,抑或是空山上的驿馆。纵然我们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托给明月,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梦中相聚,也可以勤写书信,传递彼此的情谊。
注释:书尺:书信。

  词的首句既揭示了词人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又点出了他此时此刻具体在做的事情,即送别友人。“终日怀归”,意为每天都在思念家乡,希望踏上归途,可见词人本人也正处于羁旅行役的漂泊之中。词人本就是行役之人,又得为即将与自己踏上相同命途的友人饯行,乡愁、离愁叠加。“终日怀归翻送客”一句与王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涵义相近,但是却将王维诗句中的豁达潇洒变为一种沉郁的感慨。

  “春风祖席南城陌”是说二人饯别的情景。“春风”点明时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本该是踏青郊游、对饮赋诗的好时候。然而,已经身处行役、饱受其苦的人,却要在城南的陌上长亭设宴,为另一个即将踏上羁旅,从此也可能饱尝孤寂痛苦的人送行。在此情此境下,二人除了相对无言,各饮杯中酒外,也难以再有多余的表示了

  “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写得就是席间劝酒。主宾二人对坐共饮,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由此更是衬出了二人友情的笃厚以及羁旅行役的艰难。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动管色,催行色”采用叠句形式,如同袅袅不尽的管弦,催促着行人的启程。无论如何不舍,最终仍要无奈地离去。回环往复的韵律,如同离别之人的悲苦哀愁,凄婉而绝决。

  词的下片,抒写分别后的情思。词人设想友人行走在路上的境况:“何处投鞍风雨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投宿歇脚之地还是个未知,随后自问自答:“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穿越万水千山,在简单的驿馆里度过一个个无人陪伴的夜晚,这样的苦痛孤独,词人感同身受。

  “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一句,是词人心迹的剖白和对友情的铭誓,即使离别之后千里相隔,只能共望一片月色,也不会彼此牵念。“勤书尺”是作者对友人的嘱托:“在梦中,我与你近在咫尺,但梦醒后,不要忘记勤写书信,让我稍稍宽慰对你的记挂。”

  该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叠句的运用,重复的叠句生动再现了作者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反复嘱托的神态,也透露出临别时二人心中百转千回的复杂滋味,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动人的友谊。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09月:第257-258页

qíndiàoxiāngyǐn··sòngfàn殿diànjiānhuánggǎng--zhù

zhōng怀huáiguīfānsòngchūnfēngnánchéng便biànshāngpínjuǎnbáidòngguǎncuīxíngdòngguǎncuīxíng

chùtóuānfēnglínshuǐ驿kōngshān驿línshuǐ驿kōngshān驿zòngmíngyuèxiāngqiānmèngzhǐchǐqínshūchǐmèngzhǐchǐqínshūchǐ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nǎ)¹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zhe)全无是处。
译文: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注释: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¹那:同“哪”。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¹。只疑(yí)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注释:¹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龚胜传》有“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592-593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00-1601
3、 秦新民.感情真切 描绘入微——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文史知识,1995(05).

西jiāngyuè ·qiǎnxìng

xīn sòngdài 

zuìqiětānhuānxiào yàochóugōng jìnláishǐjuérénshū xìnzhequánshìchù 
zuósōngbiānzuìdǎo wènsōngzuì zhǐsōngdòngyàolái shǒutuīsōngyu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