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¹轻黄,渐拂水藏鸦²,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³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注释:¹窣:突然出现。²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³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依依灞桥¹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²,屡停兰楫³。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注释:¹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²花骢:骏马。³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这首词咏柳怀人,轻柔细腻。上片着意写柳。露条烟叶,翠阴相接。风流纤软,絮飞如雪。下片因柳怀人。灞桥依依,难禁愁绝。曾系花骢,屡停兰楫。春风时节,故人望断。全词委婉含蓄,情思悠长。

注释

注释

窣:突然出现。

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花骢:骏马。

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高观国

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山水观形胜¹,襄阳美会(kuài)(jī)²
译文:观山水重在形势之胜,襄阳之美超过会稽。
注释:望楚山:在湖北襄阳。传说周时,秦与齐、韩、魏攻楚,曾登此山以望楚,故名。¹形胜:优美的风景。²会稽:地名,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地当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隋开皇九年(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唐因之。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jī)¹
译文:只有最高的望楚山,先前从未来攀陟。
注释:¹攀跻:攀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石高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译文: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众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晴明试登陟(zhì)¹,目极无端倪²
译文:晴朗的日子一经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果然无边无际。
注释:¹登陟:登上。²端倪:边际,头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云梦¹掌中小,武陵²花处迷。
译文:云梦泽只有手掌一样窄小,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扑朔迷离。
注释:¹云梦:泽名。²武陵:此处当代指桃花源。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暝还归骑下,萝月¹映深溪。
译文:黄昏后骑马下山归来,透过藤萝明月映在深溪里。
注释:¹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诗以议论发端。开始两句说,要论山水的优美,襄阳远远胜过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会稽是古代越国的都城,以山水秀丽著称。孟浩然刚从越地而归,拿襄阳山水与会稽比较,是很自然的。前二句传达出山是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笔锋一转,诗人的笔落在望楚山上。孟浩然喜爱游览,一生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这座望楚山却一直没有登览过。写未登望楚山,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山。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写远望望楚山。望楚山的石崖像刀劈那样陡峭,周围的山都伏在望楚山脚下。诗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较,表现望楚山的陡和高。七句到十句写登望楚山。在晴朗的天气里登上望楚山,极目远眺,一直看到天的尽头。从看得远写望楚山的高,这是从虚处落笔,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后两句再从实处写。极目南望,巨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在迷迷蒙蒙的花中。云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湖泊,横于大江南北,方圆九百里。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襄阳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即使望得再远,也不可能望见湖南的梦泽和桃源,而且沧桑变换,唐时云梦已大多成为陆地,名存实亡。诗利用视觉的近大远小,把千里大的云梦缩成巴掌大小,把本来不可见的桃花源写得隐约可见,正是通过想象与夸张,渲染望楚山之高。一般诗写山高都是尽力夸张山如何高耸入云,而这里将云梦武陵缩小,作为望楚山的陪衬,不落窠臼,别有意趣。这样,诗在表现望楚山高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高远博大的胸襟。这两句诗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入夜,诗人才下山回家,足见诗人游兴之高,足见望楚山之令人流连忘返。接着诗人又由下山宕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月夜山溪图: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诗以描写望楚山的高峻和登山的所见,描绘襄阳的江山形胜之美。诗格调冲淡,就中又“文采丰葺”(殷璠《河岳英灵集》),显出似淡实腴,“采秀内映”(《河岳英灵集》)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1-83页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zhù)¹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锦河西牵牛郎,锦后遂废织衽(rèn)²。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译文:天河的东面有一位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每年都织布劳动,织成了云锦天衣,导致自己都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容颜。天帝怜惜她一个人独处,允许她嫁给河西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渐渐荒废了织布。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郎一年见一次面。
注释:¹机杼:织布机。²织衽:指织作布帛之事。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续齐偕记》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¹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锦牵牛。《续齐偕记》
译文:桂阳有一个成仙的人叫成武丁,常在人间居住,有一天,他忽然对自己的弟弟说:“七月七日,织女要渡过银河,所有的神仙都要回到天宫;我已经被召集,不能在此停留了,与你告别。”他的弟弟问:“织女因为什么渡河?哥哥什么能时候回来?”成武丁回答说:“织女要嫁给牵牛,我离开后三十年就会回来。”第二天早上,成武丁消失在他的住所。世人至今还说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注释:¹悉:全都;全部。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¹,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jī)²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译文:很有以前,传说天河与大海相通。近世有一个居住在海边的人,每年都看见在八月有浮槎 出现,去来都很按时。有一个人有不平凡的志向,站立在浮槎上的飞阁上,带了很多粮食,乘坐浮槎去了。十多天后,在白天还能看见星月日辰,从那以后就只有芒芒忽忽,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又过了十多天,才到一个地方,有城郭的样子,屋舍排列整齐,远远看见宫中有很多织妇。看见一丈夫,牵着牛在水边饮水。牵牛人很惊奇地问:“你是因为什么到这里的?”这个人将来意详细说了,并问这里是哪里。回答说:“你可以到蜀郡,访问严君平就知道。”那人于是不上岸,如期回来。后来到蜀郡,问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星。”计算年月,正是那个人到天河的时间。
注释:¹浮槎:指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²赍:携带。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再休提!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得,他命里;失,咱命里。
云山有意,轩裳(cháng)¹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译文:云山有情有意,可没有办法得到官位,被西风吹断了功名难求的伤心泪。
注释:¹轩裳:即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此指入仁取得功名官位。
元代的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得不到当局的重用,于是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叹。作者置身燕城,不由得怀古伤今,追慕起了当年燕昭王在此筑黄金台招贤兴国的盛举。而作者身为元朝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又能如何?自己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把握。可悲可叹!也许只有山水林泉才是最好的归宿。

shānyáng ·yānchéngshùhuái怀

liúzhì yuándài 

yúnshānyǒu xuāncháng bèi西fēngchuīduàngōngmínglèi lái zàixiū qīngshānjìnjiězhāorénzuì shīdàotóujiē  mìng shī zánmìng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高楼贺监¹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译文:这座高楼是贺监昔日曾经攀登过的,墙壁上他的笔迹仍然犹如龙虎奔腾。
注释:¹贺监:唐贺知章尝官秘书监,晩年自号秘书外监,故称。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中国书流尚皇象¹,北朝文士重徐陵²
译文:国都的书法崇尚皇象,北朝的文人则看重徐陵。
注释:¹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²徐陵: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善于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yīng)¹
译文:偶然因为独自得见而惊讶,只遗憾不能与贺监生同时而佩服他。
注释:¹伏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译文:只担心笔迹被尘埃流转磨损,再三珍重地嘱咐山僧要好好照看。

luòzhōngběilóujiànjiāncǎoshūshī--liú

gāolóujiāncéngdēngshàngzōnglóngténgzhōngguóshūliúshànghuángxiàng

běicháowénshìzhònglíngǒuyīnjiànkōngjīnghèntóngshí便biànyīng

wéikǒngchénāizhuǎnmièzàisānzhēnzhòngzhǔshānsēng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丽宇芳林对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²
译文: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
注释:¹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²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映户凝娇乍(zhà)¹不进,出本(wéi)²含态笑相迎。
译文:妃子们的娇羞容态光彩照人,起初想要进门又停下。她们走出闺阁,含情脉脉地笑迎君王。
注释:¹乍:开始,起初。²本:本帐,本幄。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¹流光²照后庭。
译文: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注释:¹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²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宫体诗专咏女子的一颦一笑,美态艳姿,内容上无甚可取,但在中国诗歌形式趋于完美的过程中,宫体诗也曾起过相当的作用。它们所歌咏的对象本身只是一种形式的美,因而追求辞藻华美、句式工整也就十分自然了。这首诗就体现了这种倾向。乐曲旋律是哀怨的,诗的内容是轻薄的,主题只有三个字——写美人。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首句描写环境,用“丽宇”“芳林”“高阁”三个意象来刻画后宫的华美精巧,表现这群美人生活的优越。丽宇高楼掩映在散发香气的花园内,以环境之美衬托人物之美。“高阁”即指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作者要赞美的人就会聚在这里。次句是对这群美人的初步描绘,说她们生来就长得美丽,经过时新的修饰打扮,就更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姿色了。这两句写景和写人都没有什么特色,显得比较空泛而未见精彩,凭借空泛的“新妆艳质”就能倾城是实足的宫体诗八股,任何女子都适用。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从嫔妃们见驾时的种种情态中写她们的活泼可爱,将美人一瞬间的艳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颇具神韵。她们从高阁内走出来时,到门口就停住脚步,好像京剧中主角出场时的一个亮相。她那美艳的神彩映照着门户,窈窕体态好像凝结在那里。“凝娇”一词尽管有点抽象,但仍能把站着不动的美人的神态传出,雕琢得颇见工夫。“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的是她们迎接后主的情态。后主每次去她们那里,她们总是含情脉脉,仪态万方,笑盈盈地从内室出来迎接。接迎时的喜笑正与应召时的“不进”相对照,风流天子更要喜出望外了。前句是写静态的美,后句是写动态的美,由此将娇柔万状、姿态妩媚的女性形象描绘得呼之欲出了。

  “妖姬脸似花含露”,妖冶的美人脸蛋像带露的鲜花,含苞欲放,艳丽可爱,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女性的柔美。“玉树流光照后庭”是全诗的精华,比喻、照应俱佳。“玉树”照应“含态”,说美人的体态像玉树临风,婀娜多姿。“流光”照应“映户”,说美人的神采好像流动的光辉,闪烁不定。鲜花、玉树虽是两个常用的比喻,但用在对她们的“凝娇”“含态”作了生动的描述之后,就富有表现力,颇具耀眼的光彩、飞动的气势。全诗就此戛然而止,以“后庭”回应“高阁”,使结构紧凑,同时也以热烈的气氛使这首赞歌达到高潮。

  由此看来,这首诗不过是描写女性的宫体诗而已,其内容本身虽不足褒,却也不足深贬。至于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更有其可取之处。它描写女性不作烦琐细密的刻画,用词也绝不恶俗,而只是着意于对美丽嫔妃的资质、情态的形容,力求略去美人的“形”,而写出美人的“神”。所以,它虽是宫体,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净化了宫体,这不能不说是作为诗人的陈叔宝在诗歌创作上的突破。

参考资料:
1、 乔万民编. 中国诗词精粹 两晋南北朝[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179-181.
2、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 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1443-1444.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594-596.

shùhòutínghuā

chénshūbǎo nánběicháo 

fānglínduìgāo xīnzhuāngyànzhìběnqīngchéng 
yìngníngjiāozhàjìn chūwéihántàixiàoxiāngyíng 
yāoliǎnhuāhán shùliúguāngzhàohòut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