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尘外寄高閒,中岁安邦指顾间。画史岂知经济事,惟将适趣写东山。
早于尘外寄高閒,中岁安邦指顾间。画史岂知经济事,惟将适趣写东山。

xiāo婿chéngshùdōngshān--yángshì

zǎochénwàigāoxiánzhōngsuìānbāngzhǐjiānhuàshǐzhījīngshìwéijiāngshìxiědōngshān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16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¹。踏遍青山人未老²,风景这边³独好。
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人依然觉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惫,这儿的风景最好。
注释: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¹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踏²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³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会昌城外高峰¹,颠(diān)²直接东溟(míng)。战士指看南粤³,更加郁郁葱葱。
译文:会昌县山外面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为青葱。
注释:¹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²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³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这首词,如果说上阕主要是抒情,那么下阕则主要是写景。具体说,都是写的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情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这是南方战线的蓝图,作为历史的回味。“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毛泽东之词,之所以不走婉约一派,是因为他的词也仍然是用来言志的,且一直都是用来表述革命之大志,因此在这里虽仅尝一脔,亦足以知一镬之味。这里会昌城外的“高峰”,直接东溟的“颠连”山势,战士喜指的“南粤”,所有“郁郁葱葱”之处,都莫不是上阕“青山”亦即毛泽东整个游击战略的写照,亦莫不是他开创新局面的“风景”的具体化。在毛泽东胸中,它是整个中国战场,岂止是“南方战线”而已。“战士指看南粤”,具体的我们可以读作这就是毛泽东已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突围之地。其实作为意象的载体,它比字面上的意义要大得多,它是具有战略性的、路线性的,而决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阕的“指看”与上阕的“好”遥相呼应。如果“好”作为一种战略的肯定,那么“战士指看”的欣喜之情,则表达了下层指战员们的由衷拥护。事实上,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没有战士的同心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国这么巨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qīngpíngyuè ·huìchā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dōngfāngxiǎo dàojūnxíngzǎo biànqīngshānrénwèilǎo fēngjǐngzhèbiānhǎo 
huìchāngchéngwàigāofēng diānliánzhíjiēdōngmíng zhànshìzhǐkànnányuè gèngjiācōngcōng 
恨无端报晓何忙。
恨无端报晓何忙。
译文:猛然间窗外传来声声报晓,怎不叫人心头着恼?
唤却金乌,飞上扶桑。
唤却金乌¹,飞上扶桑(sāng)²
译文:那报晓声唤出了太阳,在云树间挂得高高。
注释:¹金乌:太阳。旧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代日。²扶桑:神树名。《山海经》说它高三百里,植于咸池之中,树上可居十个太阳。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译文:欢情正浓,不想分别时刻已到,心头渐渐被愁意笼罩。
好良宵添数刻争甚短长?
好良宵(xiāo)添数刻争甚短长?
译文:千金良宵,再添数刻时分,老天又何必计较?
喜时节闰一更差甚阴阳?
喜时节闰(rùn)¹一更差甚阴阳²
译文:销魂时节,就是多饶一更,想来也不妨大道。
注释:¹闰:在正常的时间中再增加出时间。²阴阳:大道,此指道理。
惊却鸳鸯,拆散鸾凰。
惊却鸳(yuān)(yāng),拆散鸾(luán)凰。
译文:如今恩爱的鸳鸯心惊胆跳,和美的情侣分道扬镳。
犹恋香衾,懒下牙床。
犹恋香衾(qīn),懒下牙床¹
译文:叫人舍不得离开被窝,好久才懒懒地着衣下床,挨一刻一刻是好。
注释:¹牙床:象牙床。

  这首曲中的“晓起”,意味着男女情侣的“惊却”与“拆散”。起首一句点出“晓”字,就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心绪。晨鸡报晓,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作者在前着一“无端”,在后怨一“何忙”。前者说明了“欢娱”的投入,后者则预示了“分散”的逼近。“唤却金乌,飞上扶桑”是对旭日东升的艺术性说法,也有讳言早晨来临的意味。这是作者《青楼十咏》中的一首,因为是露水夫妻,所以晓起有如此不舍。但全曲无浮浪轻薄之意,感情可谓深挚。元散曲在社会上的传播,青楼歌咏也颇起了一番作用。因此作者选上这样的题目,郑重其事地进行创造,是不该非议或奇怪的。

  作者将“晓起”的“起”字仅在最后两句完成,在此前铺垫了良宵苦短、分别在即的背景,屡述了这一特定场景下惆怅惊惋、难分难舍的细腻心情,构思颇为新颖。尤其是“好良宵”、“喜时节”两句对仗,更是表现出有情人之间依依不舍的至文妙语。以后贯云石有《红绣鞋·欢情》:“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什么。”末句颇为人称道,殊不知实是该曲开了先河。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蟾宫曲·晓起

chángōng··xiǎo--yǎn

hènduānbàoxiǎománg

huànquèjīnfēishàngsāng

zhènghǎohuānfángfēnsànjiànjuéliáng

hǎoliángxiāotiānshùzhēngshénduǎnzhǎng

shíjiérùngèngchàshényīnyáng

jīngquèyuānyāngchāisànluánhuáng

yóuliànxiāngqīnlǎnxiàchuáng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低花树映小妆(zhuāng)¹,春入眉心两点愁。
译文: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注释:¹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斜倚栏杆背鹦(yīng)(wǔ)¹,思量²何事不回头。
译文: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¹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²思量:思忖。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
2、 江业国.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102

chūn

bái tángdài 

huāshùyìngxiǎozhuānglóu chūnméixīnliǎngdiǎnchóu 
xiélángānbèiyīng liángshìhuítóu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¹²。既而³君悔阿,遣(qiǎn)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阿。”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阿智¹⁰,以少者决阿¹¹,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gēng)¹²,出仓廪(lǐn)¹³以济¹⁴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¹⁵治邑,库无兵,仓无粟(sù),乃起兵击阿。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¹⁶战,遂(suì)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释:¹治:治理。²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³既而:后来,不久。⁴遣:派遣。⁵使:派遣。⁶反:通“返”,返回。⁷共载:同车。⁸白首:老年人。⁹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¹⁰智:智慧。¹¹决阿:决断政事,决断事情。¹²耕器:农具 ,器具。¹³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¹⁴济:救济。¹⁵童子:小孩子,儿童。¹⁶私兵:私人武器。兵:兵器。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空门¹寂寞汝(rǔ)思家,礼别云房²下九华³
注释:¹空门:佛教名词。²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³九华: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爱向竹栏骑竹马¹,懒于金地²聚金沙。
注释:¹竹马: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²金地:佛教典故。后常用金地、布金之地代指寺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添瓶¹涧底休招月,烹茗(míng)²(ōu)³中罢弄花
注释:¹瓶:汲水的陶罐。²烹茗:煮茶。³瓯:盆盂一类的瓦器、陶器。⁴弄花:一种茶艺,于泡茶时于杯中冲出种种花纹、花样。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¹
注释:¹烟霞:山水景致。因为山水景致中烟霞所占比重最大,故一般山水美景便称作烟霞。烟指雾霭云烟,霞即阳光晚霞。
金地藏在九华山化修时,终日与一小童役为伴。当这个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归家中去时,作者写了这首七言律诗赠送他。诗写得亲切柔和,娓娓情深,叙述的也是日常近事,充分地表现出作者仁慈的心地和豁达的情操。

sòngtóngzixiàshān--jīncáng

kōngménjiābiéyúnfángxiàjiǔhuá

àixiàngzhúlánzhúlǎnjīnjīnshā

tiānpíngjiànxiūzhāoyuèpēngmíngōuzhōngnònghuā

hǎopínxiàlèilǎosēngxiāngbànyǒuyānxi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