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紫酣春醉复醒,洗妆谁把玉壶倾。寒泉可是能言鸟,为向东风说此情。
红紫酣春醉复醒,洗妆谁把玉壶倾。寒泉可是能言鸟,为向东风说此情。

jīnshàngshūsuǒcánghuàshǒuhuā--dènglín

hónghānchūnzuìxǐngzhuāngshuíqīnghánquánshìnéngyánniǎowèixiàngdōngfēngshuōqíng

邓林

邓林

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进士。授泰和簿。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傅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曾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虚斋文集》。 ▶ 4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五月二十八日,丕(pī)白。季重无恙(yàng)¹。途路虽局²,官守³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¹⁰
译文:五月十八日,曹丕禀白:季重安好。路途虽然离得近,但是为官位职责所限,要(向朋友)倾吐的心声,实在抑制不住。您所在的治所是个偏僻的地方,问候的书信很少,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注释:吴质:字季重,因爱好文学而成为曹丕的好友。后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当时任朝歌(今河南淇县)令。¹无恙:问候语,犹现代之“您好吧”。恙:病。²局:近。³官守:官位。⁴有限:有一定的职责纪律的限制。⁵愿言:即言,愿是动词词头。⁶任:当。⁷所治:指吴质担任县令的朝歌。⁸僻左:偏远。⁹书问致简:问候的书信很少。简:少。¹⁰益用增劳: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每念昔日南皮¹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²,逍遥百氏³,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wù)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¹⁰。白日既匿(nì)¹¹,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yú)¹²徐动,参从¹³无声,清风夜起,悲笳(jiā)¹⁴微吟,乐往哀来,怆(chuàng)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¹⁵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¹⁶长逝,化为异物¹⁷,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译文:每当想起我们曾经的南皮之游,实在是不可忘记。既有思考六经的精妙之处,又悠闲自得地谈论诸子百家学说,又常常设置弹棋,以六博而终结。大家高谈阔论,非常开心,听听弹筝发出的哀曲,感觉顺耳。在北场奔驰游猎,在南馆吃喝旅住,将甘瓜放入清泉,在凉水中沉入红色的李子。白日西沉,继以明月,大家共同乘坐车辇,前往后园游玩,车轮慢慢地滚动,宾客们都不发出声音,夜里凉风习习,笳发出悲声,像轻轻地吟叹,欢乐的情绪之后是哀伤之情,让人悲伤而感怀。我转过头对大家说,这样的哀音难以长久。先生的追随者也都纷纷表示赞同。今天果然分别后,各在一方。阮瑀已经逝去,化为异物,每次想到这事,我们何时又能聚在一起促膝长谈?
注释:¹南皮:地名,在今河北省。²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总称“六经”。³百氏:指诸子百家的学说。⁴弹棋:和下文的“六博”,都是棋类游戏。⁵六博:一作“博弈”,古代的一种游戏。⁶哀筝:指筝奏出的悲哀的音乐。筝:一种乐器。⁷顺耳:和顺悦耳。⁸驰鹜:奔驰,此处指游猎。⁹旅食:寄人篱下,此处指游乐、食宿。¹⁰沈朱李于寒水:将李子浸在冰水里,指夏天消暑的生活。朱李:李子,沈:亦作沉。¹¹匿:藏,指太阳下山。¹²舆轮:车轮。¹³参从:泛指随从。参,参乘,亦作骖乘,陪同乘车的人。¹⁴笳:胡笳,一种乐器,从西域传入。¹⁵斯乐:这种快乐,指南皮之游。¹⁶元瑜: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卒于建安十七年(212)。¹⁷异物:指人死后存在的状态。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方今蕤(ruí)宾纪时¹,景风²扇物³,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¹⁰如何!今遣(qiǎn)骑到邺(yè)¹¹,故使枉道¹²相过。行矣自爱¹³,丕白。
译文:如今已经是仲夏五月,五月的风促使万物生长,天气暖和,众多的果树都枝繁叶茂。坐着车驾出游,向北沿着曲折的河道行驶,跟随的侍者吹笳开路,文学之士乘坐于车后。时节相同,而情境已不同于以往,物还在而人已非过去的人了,我的忧愁如何化解!今天派遣信使到邺城去,请他绕道从你那经过。请多保重。曹丕禀白。
注释:¹蕤宾纪时:指五月。蕤宾:一种律管,仲夏之气感应这种律管发出振动,就知是五月。²景风:五月的风。³扇物:促使万物生长。⁴驾而游:坐着车驾出游。⁵遵:沿着。⁶启路:在前面引路。⁷文学:官名,一般由擅长文词和有学问的人担任。⁸托乘:跟随着乘车。托:依附。⁹节同时异:季节相同而时间不同。指曹丕此时的出游与以前和吴质同游,季节都在五月,但时间已经过去了。¹⁰劳:忧愁思念之苦。¹¹邺:地名,今河南临漳县西,当时是魏王曹操的都城。¹²枉道:绕道。¹³行矣自爱:祝福语,犹如今之“请多保重”之类。

  这是曹丕创作的一篇骈文,文中描写吴质将要赴朝歌上任,曹丕远行在外,作此书信以述离别之情,信中回忆了曾与吴质、阮瑀畅游南皮,纵论诗书,设局博棋的美好生活,对文人学友间的感情表示无限的珍惜。今日重游,已物是人非,引起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无限感慨。全文抚今追昔,怀旧悼亡,娓娓叙来,情意恳切。词语平淡自然,朴素整齐,骈散兼施,直抒胸臆,不用典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封书信共三段,首段和末段的时序都是今日,中间一段是主体部分,时序在往日,形成今昔对比,前后照应。

  首段是书信的开场白,先对友人问候,再述说写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愿言之怀,良不可任”,压抑在心中的情感不吐不快,一叙衷曲,最后述说书信的功效,反而更增加了思念之苦。

  第二段主体部分,具体追忆“昔日南皮之游”的情形,除开篇“五月十八日,丕白”和信末“丕白”等五句书信格式语外,此书信共五十七句、二百二十四字,“南皮之游”的描绘达二十四句、一百字,就全文而言,占最多篇幅。曹丕动情地追忆当年与“七子”等的清谈游乐,诗酒唱和的情景:朗曜白日、清风明月,有甘美的佳肴果品,清冽的泉水,六经诸子的博谈、飘逸妙捷的文思,娱心闲琴棋弈,逍遥驰骋,同游卧坐。综言之,南皮之游可谓囊括诗化生活之尽善尽美矣。但段末陡然转折,当日“斯乐难常”的少年之愁,今日竞一语成谶,生死相阻、众人离别之后竟无语凝噎,“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此一句照应了第一段“愿言之怀,良不可任”,也是在回忆后承上启下,回到现实的悲哀感受。

  末段描写今日“时驾而游”,与上段形成对比;从表面来看,与过往南皮之游无甚差异,一样“众果具繁”,一样“文学托乘于后车”。但实质上,时光早已流逝:“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最后与前文照应,第一段结尾的情绪是“益用增劳”,故以“我劳如何”兜承;第一段结尾引出思念“不可任”的原因是“足下所治僻左”,连通信都难,故末段以“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呼应。结构安排甚为严密。

  整篇书信的情感基调是“悲从中来”、“物是人非”的伤感,但这种感伤并没有走向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相反,作者将温馨的怀旧与忧伤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对有限人生的眷恋,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是这种感伤的实质性内涵。作者毫无帝王的矫饰,全出自一片真情,充分显现了他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是时过境迁、各在一方的感念,更是在战争频仍、忧患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关怀真实生命的另一种体现,因而文章多了一份慷慨悲凉的风韵,体现了建安时代文学风格的典型特征。

参考资料:
1、 谭五昌.大学语文.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9-42页
2、 易名.散文精华评析.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111页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
译文:拂晓时分,即将落下的月亮惨淡无光,如同老妇苍老的面色。
注释:太行:山名,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当时是金国统治区。
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
稍觉林影疏(shū),已见东方白。
译文:走了一会,觉得林影稀疏,这时已能看到了东方渐渐亮起来。
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qiān)¹
译文:一生觉顿在尘土之中,半世奔走在田间小道。
注释:¹阡陌:指田间小路。
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
临老复兹(zī)¹,喜见太行碧。
译文:到老了再一次旧地重游,高兴的是太行山上仍有翠绿松柏。
注释:¹临老复兹游:曹勋原在北方长大,曾随宋徽宗被俘北去,后又逃到江南,所以当他出使金国望到太行山时,说“复兹游”。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越女¹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²,暗露双金钏(chuàn)³。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译文: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注释:¹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²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³钏: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xī)(chì)¹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²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译文:鸂鶒滩头临近傍晚风浪越来越急,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注释:¹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²归棹:归船。棹:船桨。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

  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李珣《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暗”,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暗,不忍去摘。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

  “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diéliànhuā··yuècǎiliánqiūshuǐpàn--ōuyángxiū

yuècǎiliánqiūshuǐpànzhǎixiùqīngluóànshuāngjīnchuànzhàoyǐngzhāihuāhuāshìmiànfāngxīnzhǐgòngzhēngluàn

chìtāntóufēnglàngwǎnzhòngyānqīngjiànláishíbànyǐnyǐnshēngguīzhàoyuǎnchóuyǐnzhejiāngnánàn

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卖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尔事?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尔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死而买棺葬。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之孙无穷累,尔大罪矣!尔就死,活该!”盖董某之父尝坠河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脱险也。董某初不知其事,闻之大惭,自打颊曰:“我乃非人也!”急引牛而归。老牛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雍正初,李家洼佃(diàn)¹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卖于屠肆²。牛逸³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chuí),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duò)河,何预尔事?使随波漂流,充鱼鳖(biē)食,岂不大善?尔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死而买棺葬。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之孙无穷累,尔大罪矣!尔就死,活该!”盖董某之父尝坠河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脱险也。董某初不知其事,闻之大惭,自打颊曰:“我乃非人也!”急引牛而归。老牛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译文:雍正初年,李家洼有一姓董的佃户。他的父亲死了,留下一头牛,这牛又老又瘸,董某想把牛卖给宰牛的屠户,牛逃到董某父亲的墓前,僵硬地趴在地上,不管是用力拉,拽,还是用鞭子抽打,它都不想来,村里的人听说这件事,陆续来到墓前观看,忽然邻居姓刘的老头儿气愤地来到墓前,用手杖击打着牛说“他的父亲堕入河中,关你什么事儿啊?让他的父亲随波漂流,成为鱼鳖的食物,岂不是大好事吗?而你却无故多事,把他的父亲从水里救出来,多活了十多年,致使他供奉赡养,死后还要为父亲买棺安葬,而且留下一座坟墓,年年都要祭扫,成为董氏子孙的无穷的累赘,你的罪过太大了,你马上死掉,也是活该。”原来董某的父亲曾不慎坠入河中,牛随即和他一起跃入河里,他牵住牛腿得以脱险。董某开始不知此事,听到后大感惭愧。边打自己的脸边说:我真不是人啊!急忙牵着牛回家,老牛几个月后病死,董某哭着把牛埋葬了。
注释:¹佃户:地主租地的农户。²屠肆:屠宰场;肉市。屠:屠夫。肆:铺店。³逸:逃跑。⁴鞭捶:鞭打。⁵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齐国好¹厚葬,布帛(bó)²尽于³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¹⁰曰:“夫凡人之有为¹¹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guǒ)过度者戮(lù)¹²其尸,罪¹³夫当¹⁴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译文:齐国的人喜好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对这样的风气很担心,就把这个情况材诉了管仲,说:“布匹用尽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从今以后如果棺椁做得太过豪华,就把那人的尸体暴尸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斩断尸体就没有好名声,给主持丧礼的人治罪就没有好处,人们怎么还会做这种事呢?
注释:¹好:喜爱。²布帛:泛指织物。³于:被。⁴衣衾:死人入棺时所用的衣服与大被。⁵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⁶患:担心。⁷尽:全部,用尽。⁸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⁹休:停止。¹⁰对:回答。¹¹为:做事。¹²戮:侮辱。¹³罪:治···的罪。¹⁴当:主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