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首诗主要是写相思乃因离别而生。
人生总是多离别,门外系着青骢,城外飘着轻舟,都是令离人万般无奈之景。于是,诗人痴情地想,既然人力无法消除分离,可以借助天公来阻止离思。
《琅环记》云:“石尤风者,传闻为石氏女嫁为尤氏妇,情好甚笃。尤为商远行,妻阻之,不从。尤出不归,妻忆之,病亡。临亡,长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自后商旅发船,值打头逆风,则曰:‘此石尤风也。’遂止不行。妇人以夫姓为名,故曰石尤。”乞愿风儿都作“石尤”,以阻遏行舟,也不是什么新鲜意象。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丁都护歌》即云:“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但此诗依然让人感动,这主要是基于祝东风到处作石尤的祈愿,建筑在本人对“离愁”无奈的基础上。“苦向”东风祝祷的“苦”,不仅仅有对别情的恼恨与无奈,更含有清醒地认识到祝祷本不会生效的哀伤。明知不生效却还要祝祷,与明盼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一样,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以及不得不寻求解脱的努力。这同样是既清醒又浑茫的心绪,是理智与感情的交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浑一。他又分明怀有不甘现状的苦苦求索;他又分明意识到人生到处是“无奈”的羁绊。既想挣脱,又明知无法挣脱,不得不品味人生的苦酒,又不甘愿驯顺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这种两难处境,或曰对人生现实与理想难以统一的清醒认识与苦苦追求,是诗人的基本心境。这种心境自身的内在矛盾,大大增添了诗作内容的丰厚与感情的繁复。
李贺流传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中,“鬼”诗有十多首。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啼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沥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这首词主要描写元夕下雨时的景色以及人们在雨中踏青的情景。上片紧扣“元夕雨”,描写元夕雨中之景;下片写元夕雨中情,由热闹景观转笔抒写忆姬之情。全词语言典雅,虚实结合,意境清美。
上片写元夕雨之景。发端“碧澹山姿”一韵,写雨中山色。言山色虽碧,但在冬雨迷漫、暮色苍茫之时显得黯淡、寒冷,好像女子蹙眉而愁。“眉浅”“愁沁”均用拟人法,将远山比拟成女子的淡眉微蹙。“障泥南陌润轻酥”一韵,写雨降到陌上,使骑马人感到地面湿润;雨降到庭障中,使人在屋内灯火下也看到细雨迷濛。“人夜笙歌渐暖”二韵,写元夕之夜,笙歌喧天,彩旗翻转,各种民间艺术竞相表演,使节日夜晚显得热闹非凡。《梦粱录》载,元夕之夜,民间舞队众多,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等不下数十队。另外还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等艺术表演。演员服装鲜丽,扮花旦的戴着花朵,珠翠头饰,腰肢纤细袅娜,如女子一般。“宜男舞遍”讲跳舞等演员都是男人。“恣游不怕”一韵,言游人们恣意游耍,不怕雨淋鞋袜,衣裙溅泥,十分尽兴。“行裙红溅”更点出女子元夕冒雨游玩的情况。上片紧扣“元夕雨”,描写元夕雨中之景。在章法上从远山写到陌上,再到障落,然后转笔写到街市上庆祝元夕节,民间艺人的表演及游玩的人群。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层次分明,以写实手法,渲染了雨中元夕的热闹景观。
下片写元夕雨中之情,由热闹景观转笔写到自己,抒写忆姬之情。过片“银烛笼纱”一韵,写元夕室内有银烛闪烁,但照不到翠屏外的残梅,她凄冷地立在雨中,不禁生愁。“洗妆清靥湿春风”一韵,继写梅花带雨,如女人洗靥妆,而雨湿之梅花又如人带泪痕。此二韵用拟人法描写雨中梅花,同时又以雨中梅暗喻了去姬凄楚可怜的容貌与愁绪。“楚梦留情未散”此韵小结上二韵,言梦醒后,馀情犹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梦中还是醒后都在牵念去姬。“楚梦”化用宋玉《神女赋》中巫山神女的行云行雨的典故,暗示所写乃男女之情。“素娥愁天深信远”一韵,言去姬虽愁,然音书已断。以上几韵,用设想虚拟的手法,从对方写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最后“晓窗移枕”一韵,是后路写法,转笔写自己,想象天亮醒后,只觉酒困人恹,卷帘而看,仍是春阴天气,更觉难以畅怀。下片采用以虚带实手法,多是想象与拟人,正路后路结合,行文曲折,耐人寻味。
全篇在章法上围绕“元夕雨”展开笔墨,上片写“元夕雨”之景的热闹、喜庆,下片写“元夕雨”之情的凄寂、沉郁。以景之喜,衬情之悲,更突出了忆去姬的挚情。正如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此外。上片用实笔,下片用虚笔,虚实结合,全词显得空灵而不质实。正因如此才有各家揣测之说。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竹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