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居怅无遂,徂岁聿载阴。飞翘陨芳华,候虫厉哀音。
穷居怅无遂,徂岁聿载阴。飞翘陨芳华,候虫厉哀音。
急飔扇丛薄,泫露栖乔林。抚景慨往古,端操思继今。
急飔扇丛薄,泫露栖乔林。抚景慨往古,端操思继今。
折兰间幽佩,解缨濯清浔。石林窅葱茜,佳柏郁萧森。
折兰间幽佩,解缨濯清浔。石林窅葱茜,佳柏郁萧森。
遗世岂予敢,匡时非我任。览已谢高轨,即事念所钦。
遗世岂予敢,匡时非我任。览已谢高轨,即事念所钦。
缠绵阻道里,缅邈眺冈岑。委怀伫芳讯,贻好在规箴。
缠绵阻道里,缅邈眺冈岑。委怀伫芳讯,贻好在规箴。

fāngzijiànzi--huángjìn

qióngchàngsuìsuìzàiyīnfēiqiàoyǔnfānghuáhòuchóngāiyīn

shàncóngbáoxuànqiáolínjǐngkǎiwǎngduāncāojīn

zhélánjiānyōupèijiěyīngzhuóqīngxúnshílínyǎocōngqiànjiābǎixiāosēn

shìgǎnkuāngshífēirènlǎnxiègāoguǐshìniànsuǒqīn

chánmiándàomiǎnmiǎotiàogāngcénwěi怀huáizhùfāngxùnhǎozàiguīzhēn

黄溍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 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亭前春逐¹红英²³,舞态徘(pái)(huái)。细雨霏(fēi),不放双眉时暂开。
译文: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逐:跟随。²红英:红花。³尽:完。⁴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⁵细:萧本二主词中作“零”;吕本二主词中此字空缺。⁶霏微:雨雪细小,迷迷濛濛的样子。⁷不放双眉:就是紧锁双眉的意思。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绿窗冷静芳音¹²,香印成灰³。可奈情怀,欲睡朦(méng)(lóng)入梦来。
译文: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注释:¹芳音:晨本二主词中作“芳英”。芳音,即佳音,好音。²断:断绝。³香印成灰:指香烧成了灰烬。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种香料捣成末调和均匀制成的一种香。成灰,成为灰烬。⁴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⁵情怀:心情,心境。

  这首词是描写一个少妇在晚春时节缱绻怀人,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情怀。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第一二两句“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写这个女子独处事中,举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随风飞舞,看来,春花即将随着这片片飞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这显然突出了这正是晚春时节。“亭前”一句写“春逐红英尽”是拟人,实际上是少妇在拟自己:“舞态徘徊”看似花舞春归,实际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无法平复。一个“徘徊”明是写花,暗是写春,尤其是写少妇心中的思忆徘徊。“细雨”不仅打湿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湿了少妇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伤春是一种文人传统,但同时也是一种思妇情怀,“不放”一句形象地写出少妇的愁思是那么浓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继续描写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潆细雨下个不停。晚春时节的花英是很容易谢树辞枝的,哪里经得起东风的摧残,更何况又加上春雨的打击呢?

  正如词人辛稼轩所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风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这象征着岁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绪满怀。“不放双眉时暂开,’’就是愁绪满怀的形象的说法,连让双眉暂时展开一点的笑意帆没有。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还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词的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绿窗孤处,百无聊赖的心情。起首两句"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继续描写环境,从描写环境的寂静中体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绿窗冷静”是承上片的环境描写而转写少妇的自身境况。暮春时节,花落雨潺,一个人独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之中,总是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但是这些并不是少妇忧思不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断”。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断。”则愁苦更浓。“香印成灰”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成灰”,既有时间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隐有诗“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这里少妇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闷之情不可谓不深。“可奈情怀”近乎白话,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写,突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暗点了百无聊赖的困境,虽然直白,但却言浅意深,把少妇那种梦寐以求的怀思之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文白,张西平选注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73

cǎisāng ·tíngqiánchūnzhúhóngyīngjìn

 dài 

tíngqiánchūnzhúhóngyīngjìn tàipáihuái fēiwēi fàngshuāngméishízànkāi 
绿chuānglěngjìngfāngyīnduàn xiāngyìnchénghuī nàiqínghuái怀 shuìménglóngmènglái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满目芊(qiān)¹野渡(dù)头,不知若个²解忘忧?
译文:那绿茸茸的野草布满了野外渡头,也不知哪棵草真能让人忘记忧愁?
注释:¹芊芊:也作“千千”、“仟仟”、“阡阡”。形容草木茂盛、葱绿的样子。²若个:哪个。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细随绿水侵离馆¹,远带斜忘过别洲²
译文:芳草沿着细流一直铺到豪门别墅,它追随着落日延展到遥远的沙洲。
注释:¹离馆:即别馆、别墅。这里指西晋石崇官荆州刺史时,以劫掠客商致巨富所建的豪宅。²别洲:荒远沙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金谷园¹中荒映月,石头城²下碧连秋。
译文:金谷园中一片荒芜对着凄凉月色;石头城下孤清冷漠接待萧瑟深秋。
注释:¹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²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设都城于此。金粉膏泽,豪华相继。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行人怅望王孙¹去,买断²金钗(chāi)十二³愁。
译文:过往行人依稀记得石崇身亡势败,招致坠楼香殒金钗折毁抱恨悠悠。
注释:¹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这里指石崇。²买断:招致来的意思。³金钗十二:指美女,此处指石崇爱妾绿珠,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赵王司马伦派孙秀杀石崇,欲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古乐府》有“头上金钗十二行”之句,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说古人发高,故能插金钗六双。

  此诗首联、颔联、颈联围绕着草来写,写远近之草、虚实之草、今昔之草;尾联直触人事,说明富贵只是一时,就像昙花一现,争逐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借草来抒情对比而显意,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诗借草抒情,采用虚实、远近、今昔对比特色描写,意蕴婉曲,意新语工,使诗歌显得别具一格。

  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满目芊芊野渡头”起句铺之以实景:满眼都是茸茸碧草。开篇即触题,既精警峭拔,又平顺自然。野渡头,是野草蔓生之处,也是诗人立足之地。这渡头,为下文“绿水”、“别洲”的叙写立了基、开了源。继野草实景之后,诗人没有纵笔铺叙草的滋生和繁茂,或就此直接发一通议论,而是缘此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若个解忘忧?”句意为不知道那个懂得忘忧。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这个草能使人懂得忘忧。古代有萓草可以忘忧的说法,《诗・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萓)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优。”这里沿用其意。诗的开头统领全篇,为下文叙写开拓了境地。

  颌联从离馆草写到别洲草。近处看,芊芊绿草随着碧水流进繁华的别墅;远处看,茫茫青草带动夕阳的光辉越过荒远之洲。视线慢慢移动,由近及远,将草不分贵贱的四处蔓延的景象表现出来。上句“侵”字用得极妙,使草成为主动者,其野与离馆的豪华形成对照。下句的“带”“过”也很生动。这两句说草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能达荒远之洲。

  颈联从金谷园中草写到石头城下草。这两句写的是秋草。衰草凄迷,反村了荣华已逝。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晋书・石崇传》)。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金谷园中过去铺锦列绣,花奇草异,如今成了“荒映月”的凄凉景象。月是当年月,园非昔日园,离馆的豪华已付流水,石崇的奢富已成陈迹,只有草还在那里一岁一枯荣。石头城,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这一联由金谷园写到石头城,以今日之败象暗衬往日的盛况,仍然以草为行文线索,可是概入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而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这两句以草的枯凋衬托豪富的衰败,同时隐含着草枯还可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意蕴丰足,委婉曲折。

  尾联从送王孙愁写到金钗愁。诗的前面部分都围绕着草来写,至此始直触人事。此联意为行人想着石崇离去。 绿珠为石崇堕楼而死。诗的结尾点明石崇人亡财空,说明富贵一时,昙花一现,终不如草还能春风吹又生。诗到收煞处才回应发端时提出的“不知若个解忘忧”的问题,争逐于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294-295页
2、 亚民、志林主编.中国诗词曲赋名句鉴赏大辞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07月:第484页

yǒngcǎo--zhī

mǎnqiānqiāntóuzhīruòjiěwàngyōu

suí绿shuǐqīnguǎnyuǎndàixiéyángguòbiézhōu

jīnyuánzhōnghuāngyìngyuèshítóuchéngxiàliánqiū

xíngrénchàngwàngwángsūnmǎiduànjīnchāishíèrchóu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píng)¹列。
译文:深秋来了,落木萧萧,原先茂密的树林看上去变得稀疏了。但是,那山上的红叶,还有那即将谢去的芙蓉,这时却格外惹人喜爱。周围的群山,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一重一重,千姿百态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¹秋屏:秋天的屏障。
这首写西湖秋景的小令,一开始渲染深秋景色,稀疏树林,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将要凋谢的木芙蓉。但是,作者要强调的,不是这萧瑟的景象,而是天然装点成的秋天特有的重重叠叠的山峦的可爱。深秋时节,有的树木虽然落叶,而不落叶的树木依然翠绿,加上经霜的红叶,那秋山被点缀得何等斑斓,因而使人没有丝毫伤感。接着写晚霞映在山坡上,写山腰间蓦然露秋的亭榭,晚霞前用一个“断”字,亭榭前用一个“闪”字,这都使自然界的景象机趣盎然,活灵活现,令人感到仪态万方,千姿百态。在亭榭闪秋后,又用一个“闲”字。一“闪”一“闲”,既蓦然,又悠然,想象丰富,意境悠远。作者薛昂夫是维吾尔族诗人,对汉文化造诣颇深。当时的评论者称“其诗词新严飘逸”(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就这首小令而言,也可见他的文字功夫非同一般。

西yǒng··qiū--xuēáng

shūlínhóngróngjiāngxiètiānránzhuāngdiǎnqiūpíngliè

duànxiázhēyángxiéshānyāoshǎnchūxiántíngxiè

fēnhuàchuánqiěmànzhěxiūchàngchèshīchéngxìngxiě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lù)秦,自弱、取夷(yí)¹,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bìn)²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shū)³
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秦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注释:¹夷灭:消灭;灭亡。²摈:排除;抛弃。³纾:解除。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¹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²,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nì)于攻伐(fá),习于虞(yú)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³,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huì)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译文: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秦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注释:¹恶秦:憎恨秦国。恶:讨厌,憎恨。²当是时:就在这时。是:这。³洹水之盟:是战国时期,在苏秦的建议游说下,六国国君赶到洹水一起歃血盟誓“合力抗秦 ”,并且推举苏秦为“纵约长”。史称“洹水之盟”。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jiē)¹!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qì)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pián)手胝(zhī)²、暴骸(hái)中野³,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译文: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注释:¹嗟夫:表示感叹的语气词。²胼手胝足:手脚生茧。形容劳动十分辛勤。³中野:原野之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译文:(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秦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chán)(zhòu)¹一回亲。
译文:天高气爽的秋季,彩云最容易被风吹散开去,燕子听到满腹心事之人的长叹,也会感到怜惜,几次离合总是没有来由,让人感到时而忧愁,时而温馨。
注释:¹僝僽:烦恼、愁苦。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jiān)¹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ruí)²(qī)³侧看斜阳。
译文:归雁飞来的时候。霜期已经到来,可以托大雁把书信带给那远行的人吗?还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暂且倚着绣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注释:¹香笺:指散发有香气的信笺。²红蕤:红蕤枕。传说中的仙枕,此处代指绣花枕。³欹:斜着。

  这首词是从闺中人的角度写的,写她想思的愁情难耐,写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写二人总是轻易地分离,且没有任何缘由。“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是说彩云易散,好景难留。独居深闺盼人归的女子满腹心事,想起欢聚时的温馨和离别时的不舍,她不免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正满腹心事,却又见北燕南去,直惹来声声长叹,连燕子都觉得自己可怜:“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虽然每次的离合没有什么原因,但每次却都带来一次伤感,相逢时又更加亲近。

  下片首二句写他又一次爽约,连书信都没有寄来。“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句中还可以读出些许怨恨,是说当初分别的时候。虽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会归来,但在回来之前。应该寄封书信来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两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语,看似自我解脱,实透露着无奈和伤感。这是整首词最妙之处,女子愁罢叹罢,忽而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莫名其妙,于是自我安慰、自我开解一番,索性侧身看那夕阳去。这般极富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得仿佛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妙趣冲淡了愁苦,感伤中又带着几分难察的俏皮。词的婉转味道因而又平添了几分,这比起说来说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诗词更容易贴近人心。

  全词明白如话,短短两片词,闺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难耐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而这一番小女子的细腻心思、扭捏姿态却出于一个男人笔下,让人不得不感叹纳兰容若的情愫之敏感、体物之细微。

参考资料:
1、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200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73页

měirén··cǎiyúnxiàngqiūkōngsàn--lánxìng

cǎiyúnxiàngqiūkōngsànyànziliánzhǎngtànfānzǒngyīnyínghuíchánzhòuhuíqīn

guī鸿hóngjiùyuēshuāngqiánzhìxiāngjiānqiánshìliàngqiězhěnhóngruíkànxié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