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坐无言,缱绻悲宿昔。常时眼中人,已如不相识。
虚堂坐无言,缱绻悲宿昔。常时眼中人,已如不相识。
剥啄者谁子,令我喜折屐。忽去已莫追,一笑岸玄帻。
剥啄者谁子,令我喜折屐。忽去已莫追,一笑岸玄帻。

liánshūshǒusān--huángjìn

tángzuòyánqiǎnquǎnbēi宿chángshíyǎnzhōngrénxiāngshí

zhuózhěshuízilìngzhézhuīxiàoànxuán

黄溍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 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乘尔¹亦已久,天寒关塞²³
译文:骑这匹马儿已经很久了,总是一起冒着天寒,向那偏远的关塞前进。
注释:¹尔:代指马。²关塞:边关;边塞。³深:远、险。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尘中老尽力¹,岁晚病伤心。
译文: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伤心。
注释:¹老尽力:谓一生尽力,年老而力衰。语出《韩诗外传》卷八。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毛骨¹²(shū)³?驯(xùn)犹至今
译文: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
注释:¹毛骨:毛发与骨骼。²岂:难道。³殊众:不同于众。殊:不一样。⁴驯良:和顺善良;驯服和善。⁵犹至今:言一贯驯良,至今不变。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¹
译文:马儿虽然低微,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注释:¹沉吟:忧思。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

  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

  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沉吟”二字,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有一种人不如马的感叹。

  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他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又运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出现于字里行间。清代仇兆鳌注释这首诗,说它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其实并不止于爱物,而是借马以自况。诗中的“驯良”、“长吟”显然别有寄托,全诗以四十字抒写了辛劳、遭遇、怨怼、不平、感悟的几层意思,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风尘仆仆,辗转征途,与老马的结局是没有两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128

bìng

 tángdài 

chéngěrjiǔ tiānhánguānsàishēn 
chénzhōnglǎojìn suìwǎnbìngshāngxīn 
máoshūzhòng xùnliángyóuzhìjīn 
wēiqiǎn gǎndòngchényín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严霜¹拥絮(xù)²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³朦胧。冷逼毡(zhān)(wéi)火不红。
译文:塞上的夜,沉沉如水。月落的时候,秋霜满天。罗衾不耐五更寒。曾几何时,小园香径,人面如桃花。你牵着她的手,闭着眼睛走,也不会迷路。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¹严霜:严寒的霜气。霜起而使百草衰萎,故称。²絮:飞絮。³斜汉:即天河、银河。⁴毡帷:毡做的毛毯。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香篝(gōu)¹汉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²,一穗(suì)³灯花似梦中。
译文:那时的翠被,是多么的温暖。那时回廊下,携手处,花月是多么的圆满。如今,边塞。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你只能一遍一遍数自己的寂寞。守护一朵小小的灯花。在梦中,已是十年飘零十年心。
注释:¹香篝:熏笼。古代室内焚香所用之器。²疏钟:稀疏的钟声。³穗:谷物等结的穗,这里指灯花。

  全词围绕着边塞的寒夜进行描写。

  上片全是用的景语,词人用“严宵”“拥絮”来透露塞上寒夜的寒冷,也从中透露出自己凄苦的心境。“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首句就写出夜的寒冷,这里的“絮”做两个解释,一个是上文所提到的棉被,意思便是半夜用被子裹着身体,还有一个就是指柳絮般的雪花。整句的意思便是严寒卷起雪花,令其如柳絮般飞舞在空中。不过从“频惊起”这三个字来推敲,这里的絮当做棉被来解释。因为夜里太过寒冷,几次从睡梦中被冻醒,屋内尚且如此,屋外的旷野上更不用说了,“扑面霜空,斜汉朦胧,逼毡帷火不红”。天空寒雾迷漫,银河仿佛横亘在夜空上的河流,被寒气所笼罩,在这样的天气下,军营里的炉火,再怎么添加柴火,也是烧不旺的。

  下片词人便峰回路转,从景转心,开始了联想、回忆、幻境相结合的心理描写。“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香篝翠被浑闲事”,一段似梦非梦的描述,仿佛让读词的人与他一同回到了温暖的家中,守着暖炉,怀拥翠被,温暖舒适。这里的描述并非完全是身体上向往的舒适,更多的则是表达心理上的一种向往,向往自由轻松、宽松舒适的环境。“香篝”是古人在室内焚香所用的器具,而”翠被“则是背面鲜丽柔软的被子,这两样事物看似是纳兰对家的渴望,纳兰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浑闲事”,他“回首西风”,妻一切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美梦一场罢了。最后两句:“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这时词人听到稀疏的钟声,而帐中只有“一穗灯花”,在灯光朦胧中,作者如在梦中,不知身在何处,孤凄情怀,只能以词写心,托物言志。

  这首词写塞外的苦寒、孤寂、霜气卷着雪花阵阵飞起,扑面而来的是冬日寒冷的天空,情景交融,词人用词精妙,令人哀婉叹息。

参考资料:
1、 钮君怡.纳兰词(线装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3
2、 张明林.纳兰全集.辽宁:辽海出版社,2014:214
3、 彭玉平.人间词话.上海:中华书局,2010:312

cǎisāng ·yánshuāngyōngpínjīng

lánxìng qīngdài 

yánshuāngyōngpínjīng miànshuāngkōng xiéhànménglóng lěngzhānwéihuǒhóng 
xiānggōucuìbèihúnxiánshì huíshǒu西fēng chùshūzhōng suìdēnghuāmèngzhōng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huì)¹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译文: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注释:¹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兰”,绿叶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曹操)以之为香烧之,俗习以为佩带它可以除臭避疫。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植根阴崖¹侧,夙(sù)²惧危³(tuí)
译文: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
注释:¹阴崖:背阳的山崖。²夙夜:朝夕,日夜。³危:原指危险,这里是高处之意。⁴颓:坠落。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pái)(huái)¹
译文: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
注释:¹徘徊:回旋往返,意为随风摇摆。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三光¹照八极²,独不蒙(méng)³余晖(huī)
译文: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
注释:¹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²八极:八方之极远之地,极言其远。³蒙:蒙受,承受。⁴余晖: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微弱的光线。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pā)¹叶永雕瘁(cuì)²,凝露不暇(xiá)³(xī)
译文: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
注释:¹葩:花。²瘁:同“悴”,憔悴,枯萎,枯槁。³暇:闲暇。⁴晞:消失,逝去。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百卉(huì)¹皆含荣²,己独失时姿³
译文:百花盛开之季,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
注释:¹百卉:百花。²荣:花木的花。³时姿:时节下的姿态。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¹我英芳发,鶗(tí)(jué)²鸣已衰。
译文: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注释:¹比:等到。²鶗鴂:杜鹃鸟。杜鹃鸟常常暮春时鸣叫,因而它的叫常常是花落时节的象征。

  在古代的咏兰诗中,大多是赞美兰花的高洁品性的,然而该首咏兰诗与一般咏兰诗不同,它咏叙了兰花因托身非地而遭遇的不幸。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蕙草生山北”至“独不蒙馀晖”为第一部分。写兰花所生长的环境。“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是总写,兰花生长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来“植根”六句,是具体描写这一恶劣的环境。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幼小的生命怎么生活。诗的后半部分就着重描述了在险恶环境中的蕙草是怎样顽强抗争的。但任凭环境再恶劣,蕙草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芳香,尽管百花都已开过,蕙草也在最后一个发出了动人心魄的芳香,即使这芳香姗姗来迟,却显示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蕙草刚刚发出芬芳,却又到了百花凋谢的季节,对于花草来说,开花吐香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然后蕙草的辉煌是如此的短暂。诗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伤的情调,诗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诗人身处东汉末年,当时各个势力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作也正是反映了一部分中下层文士的极端苦闷又不甘沉沦的情绪,诗中那个阴冷凄清的环境正是东汉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写照。

  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怨而不怒”的态度,并用叙事体第一人称的口气,以形象的语言把咏物与身世之慨结合的天衣无缝,表现的感情有时哀怨动人,生动形象。

参考资料:
1、 俞为民编选.《深谷幽香·兰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16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¹据崤(xiáo)²之固,拥雍(yōng)³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¹⁰。于是秦人拱手¹¹而取西河¹²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注释:¹秦孝公: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²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³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⁴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⁵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⁶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⁷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⁸外:对国外。⁹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¹⁰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¹¹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¹²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孝公既没(mò)¹,惠文、武、昭襄²蒙故业,因³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¹⁰(zòng)¹¹¹²,兼¹³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¹⁴、苏秦¹⁵、杜赫(hè)¹⁶之属为之谋,齐明¹⁷、周最¹⁸、陈轸(zhěn)¹⁹、召(shào)²⁰、楼缓(huǎn)²¹、翟(zhái)²²、苏厉²³、乐(yuè)²⁴之徒通其意,吴起²⁵、孙膑(bìn )²⁶、带佗²⁷、倪(ní)良、王廖(liáo)²⁸、田忌²⁹、廉颇、赵奢³⁰之伦制³¹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³²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³³。秦无亡³⁴(shǐ)遗镞(zú)³⁵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zòng)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³⁶其弊³⁷,追亡³⁸逐北³⁹,伏尸百万⁴⁰,流血漂橹(lǔ);因⁴¹⁴²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⁴³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注释:¹没:通“殁”,死。²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³因:动词,沿袭。⁴膏腴:指土地肥沃。⁵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⁶爱:吝惜,吝啬。⁷致:招致,招纳。⁸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⁹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¹⁰约,结。¹¹离,使离散。¹²衡,通“横”。¹³兼,兼并、统一。¹⁴徐尚:宋人。¹⁵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¹⁶杜赫:周人。¹⁷齐明:东周臣。¹⁸周最:东周君儿子。¹⁹陈轸:楚人。²⁰召滑:楚臣。²¹楼缓:魏相。²²翟景:魏人。²³苏厉:苏秦的弟弟。²⁴乐毅:燕将。²⁵吴起:魏将,后入楚。²⁶孙膑:齐将。²⁷带佗:楚将。²⁸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²⁹田忌:齐将。³⁰廉颇、赵奢:赵将。³¹制:统领、统帅。³²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³³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³⁴亡:丢失,丢掉。³⁵镞:箭头。³⁶制:制裁,制服。³⁷弊:弱点,毛病。³⁸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³⁹北:败北的军队,名词。⁴⁰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年击韩伊阙,斩首万;前年,破赵长平军,杀卒万。⁴¹因:趁着,介词。⁴²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⁴³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及至始皇,奋六世¹之余烈,振长策而御²宇内,吞二周³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qiāo)扑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¹⁰。乃使蒙恬北¹¹筑长城而守藩(fān)¹²,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¹³之道,焚百家之言¹⁴,以愚黔(qián)首;隳(huī)名城¹⁵,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¹⁶,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¹⁷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¹⁸,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nǔ)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hē)¹⁹。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²⁰之固,金城²¹千里,子孙帝王²²万世之业也。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西周、东周而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注释:¹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²御:驾御,统治。³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⁴履至尊:登帝位。⁵制:控制。⁶振: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⁷南:向南。⁸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⁹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¹⁰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¹¹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¹²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¹³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¹⁴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¹⁵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¹⁶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¹⁷弱:使(天下百姓)衰弱。¹⁸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¹⁹何:通“呵”,缉察盘问。²⁰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²¹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²²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¹。然陈涉瓮(wèng)(yǒu)绳枢(shū)²之子,氓(méng)³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niè)足行(háng)之间,而倔起阡(qiān)(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注释:¹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²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³氓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氓,古时指农村居民。隶,奴隶。⁴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⁵中人:一般人。⁶蹑足行伍: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⁷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⁸阡陌: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⁹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且夫¹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²(jí)³(qín),非铦(xiān)于钩(jǐ)长铩(shā)也;谪(zhé)(shù)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¹⁰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shèng)¹¹之势,序八州¹²而朝同列¹³,百有(yòu)¹⁴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乡 同:向)
译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注释:¹且夫:复合虚词,表递进,相当“再说”“而且”。小弱,变小变弱。²櫌:同“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³棘:酸枣木。⁴矜:矛柄,这里指木棍。⁵铦:锋利。⁶钩:短兵器,似剑而曲。⁷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⁸铩:长矛。⁹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¹⁰絜:衡量。¹¹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古时车辆叫乘。¹²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¹³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诸侯。¹⁴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这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之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势磅礴。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增强文章气势的因素之一,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该篇之所以气盛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内容丰富,自然觉得它饱满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作者的笔锋,因此会显得气“盛”;

  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条理清晰,他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作者不中断,读者便不能中断,作者不节外生枝,读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该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议论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之卷天下”四句,“之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不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便不难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史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其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衬托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过度自信 ,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二段结尾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件都没有。然而,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便止。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笔锋一转 ,又改从陈涉写起,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guòqínlùn (shàngpiān )

jiǎ liǎnghàn 

    qínxiàogōngxiáohánzhī yōngyōngzhōuzhī jūnchénshǒukuīzhōushì yǒujuǎntiānxià bāonèi nángkuòhǎizhī bìngtūnhuāngzhīxīn dāngshìshí shāngjūnzuǒzhī nèi gēngzhī xiūshǒuzhànzhī wàiliánhéngérdòuzhūhóu shìqínréngǒngshǒuér西zhīwài 

    xiàogōng huìwén  zhāoxiāngméng yīn nánhànzhōng 西 shǔ dōnggāozhī běishōuyàohàizhījùn zhūhóukǒng huìméngérmóuruòqín àizhēnzhòngbǎoféiráozhī zhìtiānxiàzhīshì zòngjiāo xiāngwéi dāngzhīshí yǒumèngcháng zhàoyǒupíngyuán chǔyǒuchūnshēn wèiyǒuxìnlíng jūnzhě jiēmíngzhìérzhōngxìn kuānhòuéràirén zūnxiánérzhòngshì yuēzònghéng jiānhán wèi yān chǔ  zhào sòng wèi zhōngshānzhīzhòng shìliùguózhīshì yǒunìngyuè shàng qín zhīshǔwéizhīmóu míng zhōuzuì chénzhěn shàohuá lóuhuǎn zháijǐng  yuèzhītōng  sūnbìn dàituó liáng wángliáo tián lián zhàoshēzhīlúnzhìbīng chángshíbèizhī bǎiwànzhīzhòng kòuguānérgōngqín qínrénkāiguānyán jiǔguózhīshī qūnxúnérgǎnjìn qínwángshǐzhīfèi értiānxiàzhūhóukùn shìzòngsànyuēbài zhēngérqín qínyǒuérzhì zhuīwángzhúběi shībǎiwàn liúxuèpiāo yīnchéngbiàn便 zǎitiānxià fēnlièshān qiángguóqǐng ruòguócháo yánxiàowénwáng zhuāngxiāngwáng xiǎngguózhīqiǎn guójiāshì 

    zhìshǐhuáng fènliùshìzhīliè zhènchángérnèi tūnèrzhōuérwángzhūhóu zhìzūnérzhìliù zhíqiāoérbiānchītiānxià wēizhènhǎi nánbǎiyuèzhī wéiguìlín xiàngjùn bǎiyuèzhījūn shǒujǐng wěimìngxià nǎishǐ使méngtiánběizhùchángchéngérshǒufān quèxiōngbǎi réngǎnnánxiàér shìgǎnwāngōngérbàoyuàn shìfèixiānwángzhīdào fénbǎijiāzhīyán qiánshǒu huīmíngchéng shāháojié shōutiānxiàzhībīng zhīxiányáng xiāofēng zhùwéijīnrénshíèr ruòtiānxiàzhīmín ránhòujiànhuàwéichéng yīnwéichí 亿zhàngzhīchéng línzhīyuān wéi liángjiàngjìngshǒuyàohàizhīchù xìnchénjīngchénbīngérshuí tiānxiàdìng shǐhuángzhīxīn wéiguānzhōngzhī jīnchéngqiān sūnwángwànshìzhī 

    shǐhuáng wēizhènshū ránchénshèwèngyǒushéngshūzhī méngzhīrén érqiānzhī cáinéngzhōngrén fēiyǒuzhòng zháizhīxián táozhū dùnzhī nièhángzhījiān érjuéqiānzhīzhōng shuàizhī jiàngshùbǎizhīzhòng zhuǎnérgōngqín zhǎnwéibīng jiēgān竿wéi tiānxiàyúnxiǎngyìng yíngliángérjǐngcóng shāndōngháojùnsuìbìngérwángqín 

    qiětiānxiàfēixiǎoruò yōngzhōuzhī xiáohánzhī ruò chénshèzhīwèi fēizūn chǔ yān zhào hán wèi sòng wèi zhōngshānzhījūn chúyōuqín fēixiāngōuchángshā zhéshùzhīzhòng fēikàngjiǔguózhīshī shēnmóuyuǎn hángjūnyòngbīngzhīdào fēixiàngshízhīshì ránérchéngbàibiàn gōngxiāngfǎn  shìshǐ使shāndōngzhīguóchénshèduóchángxié quánliàng tóngniánér ránqínzhī zhìwànchéngzhīshì zhōuércháotóngliè bǎiyòunián ránhòuliùwéijiā xiáohánwéigōng zuònànérmiàohuī shēnrénshǒu wéitiānxiàxiàozhě  rénshīérgōngshǒuzhīshì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清夜无尘¹,月色如银。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²。浮名浮利,虚苦³劳神。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译文: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注释:¹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²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³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⁴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⁵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¹。且陶陶²、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虽有满腹才学,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注释:¹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²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须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须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07-708 .

xíngxiāng ·shùhuái怀

shì sòngdài 

qīngchén yuèyín jiǔzhēnshí mǎnshífēn míng láoshén tànzhōng shízhōnghuǒ mèngzhōngshēn 
suībàowénzhāng kāikǒushuíqīn qiětáotáo jìntiānzhēn shíguī zuòxiánrén duìzhāngqín jiǔ 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