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岁栖霞来,萋萋怨芳草。今岁栖霞去,恰恰欣黄鸟。
前岁栖霞来,萋萋怨芳草。今岁栖霞去,恰恰欣黄鸟。
来似江总持,去则明僧绍。偶然分别心,山色成丑好。
来似江总持,去则明僧绍。偶然分别心,山色成丑好。
出处何足言,生死尚未了。欲了此一关,应须参达老。
出处何足言,生死尚未了。欲了此一关,应须参达老。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
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¹
译文:仙山和佛国殊途同归,而人间的道路和佛教的入道之门却背道而驰。
注释:¹背驰:犹背道而驰。比喻目的或行动相反。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到处不妨闲卜筑¹,流年自可数期颐(yí)²
译文:不妨闲来择地筑屋,流年不利时自可用来颐养天年。
注释:¹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²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遥知小槛临廛市,定有新松长棘茨。
遥知小槛(jiàn)临廛(chán)¹,定有新松长筑(jí)(cí)²
译文:大家都知道房子临近商肆集中之地,肯定会长出很多新松和荆棘。
注释:¹廛市:商肆集中之处。²筑茨:荆筑蒺藜。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译文:谁知道狭小的破茅屋,实际上海阔天空可以一览纷扬的风雨。

dōngtíng--shì

xiānshānguóběntóngguīshìxuánguānliǎngbèichí

dàochùfángxiánbozhùliúniánshù

yáozhīxiǎokǎnlínchánshìdìngyǒuxīnsōngzhǎng

shuídàomáoyánlièrónghǎitiānfēngkànfēn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公子王孙¹(zhú)后尘²,绿珠³垂泪滴罗巾
译文: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注释:¹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王公贵族的子弟。²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³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非常漂亮,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⁴罗巾:丝制手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hóu)¹一入深如海,从此萧(xiāo)²是路人。
译文: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心中爱恋之人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注释:¹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²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此诗首句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次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三、四两句说女子一进权势之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全诗高度概括地写出诗人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下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用绿珠坠楼的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像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了。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已经非常明显。之所以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情,更可以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出它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据说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用词很准确。在封建社会里,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恰当不过,比喻生动形象。诗人以此诗赠给心上人,既写女子的不幸,也描述了自己所爱被劫夺的哀痛,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正是那些只顾个人喜恶的侯门贵族、公子王孙。作者并没有直接指斥,但诗中流露出的弱者的哀怨、深沉的绝望,却比直露的指斥更厚重,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诗中的情感实际上也超越了一己的悲欢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51页 .
2、 乐云 等 .《唐宋诗鉴赏全典》 :崇文书局 ,2011年11月版 :458-459页 .

zèng

cuījiāo tángdài 

gōngwángsūnzhúhòuchén 绿zhūchuílèiluójǐn 
hóuménshēnhǎi cóngxiāolángshìrén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帝城春欲暮,喧喧¹车马度²
译文:长安城已经快到暮春时节,一路上喧闹嘈杂车马争相而过。
注释:买花:一作“牡丹”。¹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²度:过。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译文: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相互跟随着一齐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贵贱无常价,酬直¹看花数:
译文: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
注释:¹酬直:即酬值,指买花付钱。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zhuó)¹百朵红,戋(jiān)²五束素³
译文: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
注释:¹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²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³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上张幄(wò)¹庇,旁织²³篱护。
译文: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
注释:¹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²织:编。³巴:一作“笆”。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水洒复泥封,移来¹色如故。
译文: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
注释:¹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译文:家家买花,已经习以为俗;人人赏花,都是执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译文: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¹
译文: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
注释:¹喻:知道,了解。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¹赋!
译文: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
注释:¹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qú)¹尘。
注释:¹九衢: 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有酒辞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¹春。
注释:¹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作者对朋友行路的担忧与二人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颔联以轻快笔调,想象朋友在烟雨朦胧的三峡渡口登舟而去,抵达京城时,快马扬鞭,意气风发穿行于繁华街市的情形,无比欣羡。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尾联对朋友寄予厚望,希望朋友归京后替他向君王传话,请君王回忆当年科考放榜时君臣一起在曲江池宴饮欢谈的美好情景。

sòngguījīng--bái

shuǐqiānshíguīdàoqín

zhōusānxiájiǔchén

yǒujiǔliúxíngshūguìrén

wéipíngyuǎnchuánhǎozàijiāngchūn

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
王孙¹重离别,置酒峰之畿(jī)²
译文:参加宴会的人心中别离之情深深,在何山山峰的山麓摆下送行的酒宴。
注释:¹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²畿:此处指何山山麓。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wēi)(yí)¹川上草,参(cēn)(cī)²(jiàn)里薇。
译文:青青的参差披拂的薇草绵绵延延,一直到水边一直蔓延到山涧。
注释:¹逶迤:伸展绵延的样子。²参差:薇高矮不齐的样子。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轻云纫(rèn)远岫(xiù)¹,细雨沐山衣。
译文:轻轻飘浮的云朵连着远处的峰峦,细丝一样的小雨润湿山峦。
注释:¹远岫:远处的峰峦。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译文:房檐上水鸟在静静地栖息,窗纱上萤虫在不停地飞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译文:你这就要随着水流去到远方,我也要跟着清风归去。

  作品前二句叙事,在叙事中推出题旨,表明惜别之意。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重离别”既是将行者之感,亦是送行者之情。并且“重离别”三字已暗点题中“送”字。次句从主人落笔,因重远别,故置酒饯行,点出题中“集”字。“峰之畿”点题中“何山”。“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随后,诗人描绘了“峰之畿”的景色。

  “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逶迤”二句由山写到草而及于川;“轻云”二句则由山向上写到云。云与远处峰峦连缀在一起。“沐”是润湿之意,因是“细雨”,故称“沐”。且“细雨”又与“轻云”相合。

  “檐端”二句写山间庐舍之景。这庐舍即置酒聚会之处。天色将晚,水禽息,野萤飞,写出环境清幽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水禽”与前面“川上”相呼应;“野萤”也与“峰之畿”相印合。唯独在此环境中才有这禽与萤。且禽息而恋巢,萤飞犹绕窗,都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态。《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写出马和鸟对家乡乃至与家乡有关物的依恋。此诗中的禽与萤既点缀出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表达出重土慎迁之意。这几句写草、云、雨、禽、萤,其实也是写人。这里的一切都与人同其情愫,都隐约与人的重离别的心态相应。

  末二句直接写刘余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绿波”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余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逐清风”则写出主人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