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津冲要环墟市,横桥断岸人如蚁。车声轧轧风蓬蓬,道上黄尘半空起。
临津冲要环墟市,横桥断岸人如蚁。车声轧轧风蓬蓬,道上黄尘半空起。
御河柳色如蓝绿,翻翻酒旆风高矗。归马声喧烟火深,落日孤城催暮角。
御河柳色如蓝绿,翻翻酒旆风高矗。归马声喧烟火深,落日孤城催暮角。

guānzhōu--zhōuquán

línjīnchōngyàohuánshìhéngqiáoduànànrénchēshēngfēngpéngpéngdàoshànghuángchénbànkōng

liǔlán绿fānfānjiǔpèifēnggāochùguīshēngxuānyānhuǒshēnluòchéngcuījiǎo

周权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是赞扬李白的诗歌及其才识。李白的诗歌想落天外,气势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风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诗歌格律、炼字、奇崛等方面对后世的韩愈、孟郊、江西诗派等都有重大影响,有一定的流弊。而元好问崇尚的是雄浑自然的风格,对于刻意雕琢、苦吟等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这里元好问以 “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杜甫来反衬李白笔底银河,奔流直下,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元好问认为李白不光文才卓异,而且也是象鲁仲连一类的人物,关注现实,有政治才能,不为官而周游各地,排难解纷。

lùnshīsānshíshǒu··shí--yuánhǎowèn

yínluòjiǔtiāncéngqiáocuìfànshānqián

shìjiāndōng西shǒuwǎngzheshūshēngdàilián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门。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¹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yān)。士之能垂休光²、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³、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zhāng);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译文: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门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门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门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
注释:¹负:仗侍。²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³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⁴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⁵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⁶是二人:这两种人。⁷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¹、下之人无可推²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³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chǎn)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qī)之穷,盛位无赫(hè)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¹⁰
译文: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门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门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门寻找,就不能说门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注释:¹援:攀援。²推:推举。殷多、盛。这里引申作密切解。³相遇:互相遇合。⁴负:仗恃。⁵谄:讨好。⁶顾:照顾关怀。⁷戚戚:忧虑的样子。⁸赫赫:威显的样子。⁹干之:求他。干,干谒。¹⁰闻于人:听说。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¹,卷舒²不随乎时,文武³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xiá)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yú)?古人有言:“请自隗(kuí)始。”愈今者惟朝夕刍(chú)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chuò)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译文:我从旁听说阁门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门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门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注释:¹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²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³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⁴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⁵遇知:受到赏识。⁶获礼:得到尊敬。⁷恒:平常,普通。⁸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⁹刍:喂牲口的草。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译文: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这封信围绕希望得到引荐这一中心,开篇阐明了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士休戚相关的这一道理,接着称颂于襄阳这位先达之士杰出的才能功业,最后作者毛遂自荐,吐露出迫切希望能得到于襄阳引荐的心迹。全文结构严密,立意明了,逻辑清晰。

  文章先是提出“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十”的关系,应是“相须”即相互等待、配合的观点:从正面说,后者靠前者提携才能施展才干,前者靠后者后继才能成就功业。再从反面说,如果不“相须”则前者“美而不彰”,终无出路,后者亦不能留传盛名。大前提明确之后,再说小前提,即联系于尚书与自身:于尚书乃当世先达之士,可惜未闻其荐举“后进之士”,而自己乃有才的“后进之士”,而且处境穷困,正是于尚书应该荐举之人。于是结论不言自明:自己乃应该被尚书荐举之人。

  全文从先达与后进两方面展开,而又时时映照回抱,反复萦回,曲折灵转。处处回护着自己,处处敲击着权要,又处处激发着于襄阳要以识才用才为急务。笔如走丸,无一字一意呆滞板实。细细咀嚼,其味无尽。“在门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不妨为君子;“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门”,就未免是小人;“高材多戚戚之穷”,弃置人才,昏庸当道,分明是世道不公;“盛位无赫赫之光”,这是庸官只贪富贵的表现;对权贵“宜闻而久不闻”,是斥其失职的婉词;而无人“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门”,这又是权贵们未曾求或不真求人才的结果。文章两出“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明显地是指责当路者心里只想着功名利禄,并无心力“顾其门”,含意丰厚,表达委曲,愈细嚼愈有意味。

  全文逻辑严密,析理透彻;文词舒展,陈情委婉;语气凄怆,不卑不亢;首尾呼应,严谨而自然。

参考资料:
1、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王英志等注评.古文观止注评:凤凰出版社,2015.05:第342-344页

xiāngyángshū

hán tángdài 

    yuèsān jiàngshìláng shǒuguóménshìhán jǐnfèngshūshàngshūxià 

    shìzhīnéngxiǎngmíng xiǎndāngshìzhě yǒuxiānzhīshì tiānxiàzhīwàngzhěwéizhīqiányān shìzhīnéngchuíxiūguāng zhàohòushìzhě yǒuhòujìnzhīshì tiānxiàzhīwàngzhě wéizhīhòuyān wéizhīqián suīměiérzhāng wéizhīhòu suīshèngérchuán shìèrrénzhě wèishǐxiāng 

    ránérqiānbǎizǎinǎixiāngyān shàngzhīrényuán xiàzhīréntuī xiāngzhīyīnérxiāngzhīshū zàixiàzhīrénnéngkěnchǎnshàng shàngzhīrénwèikěnxià gāocáiduōzhīqióng shèngwèizhīguāng shìèrrénzhězhīsuǒwéijiēguò wèichánggānzhī wèishàngrén wèichángqiúzhī wèixiàrén zhīsòngyánjiǔ wèichánggǎnwénrén 

    wénxiàbàoshìzhīcái érxíng dàofāngérshìshí juǎnshūsuíshí wénwéisuǒyòng suǒwèirénzāi wèiwénhòujìnzhīshì yǒuzhīzuǒyòu huòménxiàzhě qiúzhīérwèi jiàngzhìcúngōng érshìzhuānbàozhǔ suīrén wèixiá wénérjiǔwén suīcái chǔgǎnhòuhéngrén xiàjiàngqiúzhīérwèi rényǒuyán  qǐngwěishǐ  jīnzhěwéizhāochú lìnzhīshì guòfèixiàzhāozhīxiǎngér yuē  zhìcúngōng érshìzhuānbàozhǔ suīrén wèixiáyān  fēizhīsuǒgǎnzhī shìzhīchuòchuòzhě zhī lěiluòwěizhīrén yòunéngtīngyān xìnmìngzhīqióng 

    jǐnxiànjiùsuǒwéiwénshíshǒu lǎnguān zhīzhìzhīsuǒcún kǒngzàibài 

珠帘寂寂。愁背银缸泣。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
珠帘¹寂寂。愁背银缸(gāng)²泣。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
译文:珠帘静静地低垂,她愁苦地背对着油灯流泪。记得少女时刚被选入宫内,三十六宫中数她最美。
注释:¹珠帘:指用珍珠缀饰的帘子。²银缸:这里指银灯或油灯。
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
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又是羊车¹过也,月明花落黄昏。
译文:当年她备受君王恩宠,如今却被冷落在长门宫中。又传来君王车驾驶过的响声,而她却只能呆立不动,面对着黄昏中的落花,明月照着一个孤单的身影。
注释:¹羊车:羊车指帝王所乘之车,这里指帝王御幸其他宫女,经过其居所。

  这首词题为“宫怨”,反映的是宫廷女子失宠后寂寞无助的生活,词风哀婉,读来韵味无穷。首句点出眼下的寂寞之苦。“珠帘”指用珍珠缀饰的帘子,典用《西京杂记》中语。“珠帘寂寂”,是说来“风至则鸣”的珠帘,如今却寂静地低垂着,没有一点声音。这表明长时间没有人进来,室内的人也没有出去走动,甚至连一丝风也没有。由此可见何等冷清、寂静、落寞。第二句“愁背银缸泣”中银缸指的是银灯。银灯点亮,表明难熬的一个白天终于又过去了,但是更难熬的夜晚又无情地降临了。如此日复一日,深居于冷宫之中,满腹愁怨无法排遣,只好独自背着银灯哭泣。“背”字颇耐人寻味。人在高兴时通常对着灯儿言笑,而愁苦时则往往背对灯儿叹息落泪,仿佛怕内心难言的痛苦,被灯儿窥探而更加令人不堪,一面无声地流泪,一面回忆往昔的宠爱接着回忆起往昔幸福的情景:“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初选入宫时年轻美丽,楚楚动人,艳压群芳,独得恩宠。上片由今日写到昔日,下片则又从昔日回到今日,仍然是凄惨、痛苦。“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当年受帝王宠爱,如掌上明珠。而这美好的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美貌与宠爱并衰,帝王另宠新欢,将自己冷落在长门。“又是羊车过也”。羊车指帝王所乘之车,这里指帝王御幸其他宫女,经过其居所。与冷落“长门”,形成鲜明对照。用“又是”二字,则其中之难堪,由来已久矣。词中饱含辛酸。最后以景结情:“月明花落黄昏”。天已黄昏,花已飘落,月亮依旧那么明亮;其中之无奈,悲凉之情,绵绵不绝。

  该词语言明快、畅达,又含义隽永。起笔处摹写现实中的愁苦寂寥,中间回忆往昔的如梦美景,结尾处则又回到凄苦寂寞之中,感情波澜摇曳,曲折含蓄,令人回味不已。少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山月皎(jiǎo)¹如烛,风霜时动竹。
译文:远山的月光皎洁宛如夜烛般照人,秋风窸窣偶尔吹动着窗外的竹林。
注释:¹皎:洁白;明亮。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夜半鸟惊栖(qī),窗间人独宿。
译文:深夜中栖息的鸟儿,时常被惊醒。窗内我孤身一人难以宿眠。

tóngbāoqiūzhāi宿

wéiyìng tángdài 

shānyuèjiǎozhú fēngshuāngshídòngzhú 
bànniǎojīng chuāngjiānrén宿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归来物外¹情,负杖阅岩耕²
译文:一回陆浑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
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省嵩县。¹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²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译文: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野人¹水问姓,山鸟自呼名²
译文: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注释: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²“山鸟”句:据崔豹《古今注》载:“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这里的山鸟就是鹧鸪。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去去独吾乐,无然¹愧此生。
译文: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
注释:¹然:一作“能”。

  经历南方蛮烟瘴雨之苦的宋之问,回到邻近副都洛阳的陆浑山庄,全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愉悦。这种欣悦的心情不只缘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更缘于脱离贬谪羁束之所的自由舒畅。

  诗的首联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笔意。首句“归来物外情”,劈空而起点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题旨,同时定下了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唐代士大夫多在城郊置有别业,供休暇时居住,同时利用田产获得部分经济收入。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显然也是有一定规模的田产,次句的“阅”字点出自己的业主身份,说明阅岩耕是巡视山地,检阅农事,而不是休闲游览,承起句“归来”二字,暗示了个人身份的转变。“负杖阅岩耕”一句看上去像平常叙事,却字字精当,不可移易。先看负杖,古人年届五十已入老境,出行扶杖是常事,但作者巡视山地,须攀岩而上,无法拄杖而行,只得背着杖走,这是写人。再看岩耕,一方面说明了山庄地貌,同时也包括了劳作者在内,比直接说山地意思丰富得多。

  在起联总叙巡视庄田之后,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颔联先自叙,用了倒装句式,本意是说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源水”“幽林”提到句首,就突出了走近水的源头和密林深处的意外惊奇之感,读来比“看花入源水,采药行幽林”这样的写法更有趣味。这里,连用四个动词(看、入、采、行),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别有一种动态美,显得意象活泼而富于生气。既写出了烂漫山花、苍翠林色的诱人,也表现了人物悠闲的心情。颈联再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这里的野人应该不是作者的佃户,而是附近的山民,所以不认识作者,殷勤地请教姓氏。这一情节有可能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用意只有一个:表明自己的装束和普通百姓一样,野外相遇全然没有距离感。官服本来会带来威严,但自从经历贬谪,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山鸟自呼名”的写法很风趣,后来苏东坡《海外》诗袭其意,写成“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一联,到元代萨都剌干脆就原样搬到自己《玉山道中》诗里。宋之问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正好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结联紧承诗意的发展,顺势将这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去去”两个叠字具见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态,向读者表明了要与官场决裂、只求独善己身的决心。但这么写有个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生当盛世而以“独吾乐”傲世,这非但背离了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对朝廷也是个不小的讽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宋之问追加了“无能愧此生”一句结束全诗,使独乐的念头避免涉及宦海风波,而将理由归咎于自己的无能,且表示辜负盛世的惭愧之意,这就委婉地避免了忧谗畏讥的嫌疑。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真心话,而且他的结局也证实他并未践行隐退山林之志,但就诗的立意而言,确实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辞理兼至”。

  自陶渊明的作品行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弃轩冕而归隐田园,就成为诗歌中习见的主题。如何将这个老生常谈的意思表达得自然而不矫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宋之问这首五律,完全跳过“久在樊笼里”,而直接从“复得返自然”写起,首句点题,中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渲染乡居生活的舒适和人情味,最后以谦卑的态度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很自然地完成了主题的提炼和表现,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2、 蒋 寅.说宋之问《陆浑山庄》.文史知识,2018(12)

húnshānzhuāng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guīláiwàiqíng zhàngyuèyángēng 
yuánshuǐkànhuā yōulíncǎiyàoxíng 
rénxiāngwènxìng shānniǎomíng 
 ránkuì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