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曲扁舟载鹤归,客来谈笑有馀师。共倾郑老灯前酒,细和坡翁海上诗。
溪曲扁舟载鹤归,客来谈笑有馀师。共倾郑老灯前酒,细和坡翁海上诗。
雪后生涯黄菊长,年来心事白鸥知。文章千载传宗印,毋惜玄机露一丝。
雪后生涯黄菊长,年来心事白鸥知。文章千载传宗印,毋惜玄机露一丝。

yùnchén--zhōuquán

biǎnzhōuzàiguīláitánxiàoyǒushīgòngqīngzhènglǎodēngqiánjiǔwēnghǎishàngshī

xuěhòushēnghuángzhǎngniánláixīnshìbáiōuzhīwénzhāngqiānzàichuánzōngyìnxuán

周权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yǐng)¹,故其地之民良一人良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²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³!”外方人曰:“尔垒(lěi)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译文: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注释:¹瘿: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²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³焦而不吾类:(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类,类似。⁴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予至滑¹之三月,即其署(shǔ)²东偏之室,治³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fǎng)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yǎn)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yóu)(zú),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译文:我到滑县三个月后,就在官署东边的偏室,修建了我休憩的居所,并把它命名为“画舫斋”。画舫斋的宽度有一间屋子那么大,它的深度有七间屋子那么长,用门将房子连通起来,凡进入我的画舫斋,就好像到了船上。屋子深暗的地方,就在顶部凿洞开窗,使屋子明亮起来;空疏通达的地方,就在两边砌上栏杆,作为坐立的依靠。凡是在斋中休息,就像在船上休息一样。屋外山石高峻,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屋檐的两边,人在斋中又像是泛舟江中,左右两边的山林交相辉映,都令人喜爱。于是就用“舟”来命名我的居室。
注释:¹滑:滑州,今河南滑县。²署:官署,衙门。³治:修理。⁴燕私之居:歇息的地方。⁵广一室,其深七室:一间房子宽,七间房子深。⁶温室之奥:指画舫斋最里面的房子。奥:深处。⁷其虚室之疏以达:靠外边的房子没有墙壁,疏朗而通达。⁸蝤崒:峥嵘高峻的样子。⁹泛乎中流:船行在大河之间。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lì)¹哉?矧(shěn)予又尝以罪谪(zhé),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jī)穷不幸²,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³以脱须臾(yú)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lǐn)食而安署居。追思曩(nǎng)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yuán)之出没,波涛之汹欻(xū),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译文:《周易》的卦象,涉及到经历艰难险阻的,就一定称作“涉川”。这是因为“舟”这种物件,是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是用作闲居休憩的,却反而用“舟”来命名,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况且我又曾经因为获罪被贬谪,行走在江湖之间,从汴河渡过淮河,又沿长江漂流,到了巴峡,再辗转进入汉水和沔水,总计水路行程几万里。其间途路蹇阻多难,突然遭遇大风浪恐惧的时候,常常呼唤神灵保佑以使自己脱离危险而保瞬间性命的情形,已经有很多次了。当恐惧的时候,我环顾船上的人,不是商人就是做官的,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全靠老天的眷顾,我得以保全性命。我能够除去以往的罪责,在朝廷任职,来到这滑州,饱吃官粮,安居官署。回想起从前我辗转高山大河的经历,乘船的危险,蛟龙龟鼍的出没,波涛的汹涌,总使我在睡梦中惊醒。而我却忘记了自己遭受的艰难险阻,还用“舟”来命名我的斋室,难道我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吗?
注释:¹戾:乖戾,悖谬。²羁穷不幸:仕途挫折,颠沛流徙。³叫号神明:呼唤上天保佑。⁴数:屡次。⁵除去宿负:免去以前受贬谪的罪愆。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xiá)¹,而舫者宴嬉(xī)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²
译文:然而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的逃离世俗远离江湖而逍遥,终身都不肯再返回尘世之中,他们肯定有感到快乐的地方。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己,而是在船上顺风而行,风平浪静,傲然倚躺,一目之内就可以走千里的路程,那么乘船而行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此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注释:¹诚有所未暇:意思是世乱方甚,自己应该做一番事业,还不能脱身世外,漫游江湖。²奚曰不宜:怎么能说不对呢?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予友蔡君谟(mó)¹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yíng)。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²
译文:我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写大字,字体甚为奇崛雄伟,我请求他在斋室的门楣上题写大字,可是怕他对我的斋室的命名有疑问,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详细解释,并把它挂在墙上。
注释:¹蔡君谟:蔡襄,字君谟,作者朋友,当时以书法著名。²置于壁:刻石砌入墙壁间。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译文: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文章首先解释命名的具体原因:一是斋广一室,深七室,其形似舟;二是斋中数室各具特色,或深奥温暖,如同船舱,或虚空四壁,如窗外两舷,处于室中,犹如在舟;三是斋之左右风景如画,花木山石分别两侧,斋置于其中,好似一舟行于山林相间的江水之中。同时,作者也生动地描绘了画舫斋的结构特点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建筑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接着顺应画舫之名,转而言舟,作者先从《周易》说起,用渡河比喻处境危难,用船来摆渡,比喻自己从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从汴水出发,渡淮河,沿长江上溯历尽艰险。人生旅途也需要有船来作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工具,现在我却忘记了困难和险阻,还用船来给房间起名,难道我果真喜爱船上的生活吗?作者觉得这种在江湖之上享受战胜大风大浪的快乐,也是人生的一大趣事。进而又云:我听说有的古人为逃避世事远远来到江湖上面,终身不肯回头,这里一定有某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贪求财利,不是因为有罪或身不由己,那么,一帆风顺,水波平静,心情平缓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天便可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样乘船难道不快乐吗?作者谈这两种“乐”,都不是现实中的“乐”,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现实中的“江湖”和“舟之行”,带给他的都是一种不幸和痛苦。作者以舟名斋,用“画舫斋”这个饱含深意的词来时时警醒自己,即现在虽然列官朝廷,享受优厚待遇,但要居安思危。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请朋友蔡君谟题词,白抒胸臆,宣泄他内心的积郁。

  作者抓住以舟名斋这个中心主题,反复发挥,追忆自己的经历,联想古代的隐士,逐层递进转折,层层加以剖析,既简明又深婉地抒写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全文情景交融,饱含哲理,充分体现了作者豁达开朗的情怀,及其居安思危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欧阳勇,刘德清编著.欧阳修文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20-121页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pèi)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¹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²(xiǎng)³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译文:楚军将要攻取关中,到达函谷关,有刘邦的军队把守,不能进入。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非常恼火,就派遣当阳君等攻打函谷关。于是项羽进入关中,到达戏水之西。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注释:¹王:称王。²旦日:明天。³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⁴说:劝说。⁵幸:宠幸,宠爱。⁶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楚左尹(yǐn)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²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³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āng)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¹⁰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¹¹与项伯有故¹²?”张良曰:“秦时与臣游¹³,项伯杀人,臣活之¹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zhǎng)¹⁵?”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¹⁶。”张良出,要(yāo)¹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¹⁸酒为寿¹⁹,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²⁰不敢有所近,籍²¹吏民封府库²²,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²³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²⁴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²⁵自来谢项王²⁶。”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注释:¹左尹:令尹的辅佐,为楚国官名。²善:亲善,跟……要好。³具:全部。⁴毋从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孙认为“从”当作“徒”,意思是白白地。⁵亡去:逃离。⁶语:告诉。⁷鲰生:浅薄愚陋的小人。鲰,小。⁸内:同“纳”。⁹当:挡住,抵挡。¹⁰固:固然,当然。¹¹安:何,怎么。¹²有故:有旧交。¹³游:交游,交往。¹⁴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¹⁵孰与君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¹⁶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¹⁷要:邀请。¹⁸卮:酒器。¹⁹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²⁰秋毫: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²¹籍:登记。²²府库:仓库。²³非常:指意外变故。²⁴倍德: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倍,同“背”。²⁵蚤:通“早”。²⁶谢项王:向项王陪罪。谢,谢罪。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¹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lù)²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项王,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¹⁰。若¹¹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¹²,若属¹³皆且¹⁴为所虏¹⁵。”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¹⁶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注释:¹从百余骑:带领随从一百多人。骑,一人一马为一骑。²戮:同“勠”。³不自意:自己想不到。⁴即日:当天。⁵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⁶数:多次。⁷目:用眼色示意。⁸玦: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⁹三:这里是表示好几次。¹⁰忍:狠心。¹¹若:汝,你。¹²不者:不然的话。不,同“否”。¹³若属:你们这班人。¹⁴且:将。¹⁵为所虏:被他俘虏。¹⁶翼蔽:遮蔽,掩护。翼,用翼遮盖,保护。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¹。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²。”哙即带剑拥³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cān)(shèng)¹⁰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¹¹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¹²。”则与一生¹³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¹⁴,刑人¹⁵如恐不胜¹⁶,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¹⁷,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¹⁸,因招樊哙出。
译文: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注释:¹樊哙:刘邦麾下战将。²与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说“同命”,即拼命。³拥:抱,持。⁴交戟:把戟交叉起来。⁵仆:倒下。⁶披:分开。⁷瞋目:睁大眼睛。⁸眦:眼眶。⁹跽:长跪,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压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显得身子长了,叫长跪,就是跽。¹⁰参乘: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¹¹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引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字。¹²彘肩:猪腿。¹³生:未煮熟的。啖吃。¹⁴举:尽。¹⁵刑人:给人用刑。¹⁶胜:尽,极。¹⁷细说:指小人的谗言。¹⁸如厕:上厕所。¹⁹如:往。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¹不顾细谨²,大礼³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¹⁰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¹¹,从郦山下,道¹²芷阳间行¹³。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¹⁴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注释:¹大行:指干大事。²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³大礼:指把握大节。⁴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⁵小让:小的责备。⁶俎:切肉的砧板。⁷何辞为:还告辞什么。为,语气助词。⁸何操:带了什么。操,持,拿。⁹会:正赶上,恰巧。¹⁰置:放下,丢下。¹¹步走:徒步跑,指不骑马乘车。¹²道:取道,经过。¹³间行:抄小道走。¹⁴度:估计。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已去,间¹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sháo)²,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³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刘邦离去后,走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注释:¹间:走小路,名词作动词。²不胜杯杓:意思是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桮杓,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³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⁴安在:在哪里。⁵督过:责备。⁶竖子:等于说小子,奴才。《会注考证》:“竖子,斥项庄辈,而暗讥项羽也。”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史记·项羽本纪》

hóng鸿ményàn

qiān liǎnghàn 

    xínglüèdìngqín hánguānyǒubīngshǒuguān  yòuwénpèigōngxiányáng xiàng shǐ使dāngyángjūnděngguān xiàngsuì zhì西 pèigōngjūnshàng wèixiàngxiāngjiàn pèigōngzuǒcáoshāng shǐ使rényánxiàngyuē  pèigōngwàngguānzhōng shǐ使yīngwéixiāng zhēnbǎojìnyǒuzhī  xiàngyuē  dànxiǎngshì wéipèigōngjūn  dāngshìshí xiàngbīngshíwàn zàixīnfēnghóng鸿mén pèigōngbīngshíwàn zàishàng fànzēngshuìxiàngyuē  pèigōngshāndōngshí tāncáihuò hàoměi jīnguān cáisuǒ suǒxìng zhìzàixiǎo lìngrénwàng jiēwéilóng chéngcǎi tiān shī  

    chǔzuǒyǐnxiàngzhě xiàng shànliúhóuzhāngliáng zhāngliángshìshícóngpèigōng xiàngnǎichízhīpèigōngjūn jiànzhāngliáng gàoshì zhāngliáng yuē  cóng  zhāngliángyuē  chénwéihánwángsòngpèigōng pèigōngjīnshìyǒu wáng   liángnǎi gàopèigōng pèigōngjīng yuē  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shuíwéiwángwéizhě  yuē  zōushēngshuìyuē  guān zhūhóu qínjìnwáng  tīngzhī  liángyuē  liàowángshìdāngxiàngwáng  pèigōngrán yuē   qiě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qǐngwǎngwèixiàng yánpèigōnggǎnbèi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jūnānxiàngyǒu  zhāngliángyuē  qínshíchényóu xiàngshārén chénhuózhī jīnshìyǒu xìngláigàoliáng  pèigōngyuē  shújūnshàozhǎng  liángyuē  zhǎngchén  pèigōngyuē  jūnwéi xiōngshìzhī  zhāngliángchū yāoxiàng xiàngjiànpèigōng pèigōngfèngzhījiǔwéishòu寿 yuēwéihūnyīn yuē  guān qiūháogǎnyǒusuǒjìn mín fēng érdàijiāngjūn suǒ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zhīchūfēicháng wàngjiāngjūnzhì gǎnfǎn yuànyánchénzhīgǎnbèi  xiàngnuò wèipèigōngyuē  dànzǎoláixiè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nuò  shìxiàng zhìjūnzhōng pèigōngyánbàoxiàngwáng yīnyányuē  pèigōngxiānguānzhōng gōnggǎn jīnrényǒugōngérzhī  yīnshànzhī  xiàngwángnuò 

    pèigōngdàncóngbǎiláijiànxiàngwáng zhìhóng鸿mén xièyuē  chénjiāngjūnérgōngqín jiāngjūnzhànběi chénzhànnán ránnéngxiānguānqín jiànjiāngjūn jīnzhěyǒuxiǎorénzhīyán lìngjiāngjūnchényǒu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zuǒcáoshāngyánzhī rán zhì  xiàngwángyīnliúpèigōngyǐn xiàngwáng xiàngdōngxiàngzuò nánxiàngzuò   zhě fànzēng pèigōngběixiàngzuò zhāngliáng西xiàngshì fànzēngshuòxiàngwáng suǒpèijuéshìzhīzhěsān xiàngwángrányìng fànzēng chū zhàoxiàngzhuāng wèiyuē  jūnwángwéirénrěn ruòqiánwéishòu寿 shòu寿 qǐngjiàn yīnpèigōngzuò shāzhī zhě ruòshǔjiēqiěwéisuǒ  zhuāngwéishòu寿 shòu寿 yuē  jūnwángpèigōngyǐn jūnzhōngwéi qǐngjiàn  xiàngwángyuē  nuò  xiàngzhuāngjiàn xiàngjiàn chángshēnpèigōng zhuāng 

    shìzhāngliángzhìjūnménjiànfánkuài fánkuàiyuē  jīnzhīshì  liángyuē  shèn jīnzhěxiàngzhuāngjiàn chángzàipèigōng  kuàiyuē   chénqǐng zhītóngmìng  kuàidàijiànyōngdùnjūnmén jiāozhīwèishìzhǐ fánkuàidùnzhuàng wèishì kuàisuì wéi西xiàng chēnshìxiàngwáng tóushàngzhǐ jìnliè xiàngwángànjiànéryuē  wéizhě  zhāngliángyuē  pèigōngzhīcānshèngfánkuàizhě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zhīzhījiǔ  dǒuzhījiǔ kuàibàixiè  éryǐnzhī xiàngwángyuē  zhīzhìjiān  shēngzhìjiān fánkuàidùn jiāzhìjiānshàng jiànqiēérdànzhī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néngyǐn  fánkuàiyuē  chénqiě zhījiǔān qínwángyǒulángzhīxīn shārénnéng xíngrénkǒngshèng tiānxiàjiēpànzhī huái怀wángzhūjiāngyuēyuē  xiānqínxiányángzhěwángzhī  jīnpèigōngxiānqínxiányáng háomáogǎnyǒusuǒjìn fēnggōngshì huánjūnshàng dàiwánglái 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chūfēicháng láoérgōnggāo wèiyǒufēnghóuzhīshǎng értīngshuì zhūyǒugōngzhīrén wángqínzhīěr qièwéiwáng  xiàngwángwèiyǒuyìng yuē  zuò  fánkuàicóngliángzuò zuò pèigōng yīnzhāofánkuàichū 

    pèigōngchū xiàngwángshǐ使wèichénpíngzhàopèigōng pèigōngyuē  jīnzhěchū wèi wéizhīnài  fánkuàiyuē  xíngjǐn xiǎoràng jīnrénfāngwéidāo wéiròu wéi  shìsuì nǎilìngzhāngliángliúxiè liángwènyuē  wángláicāo  yuē  chíbáishuāng xiànxiàngwáng dǒushuāng  huì gǎnxiàn gōngwéixiànzhī  zhāngliángyuē  jǐnnuò  dāngshìshí xiàngwángjūnzàihóng鸿ménxià pèigōngjūnzàishàng xiāngshí pèigōngzhìchē tuōshēn fánkuài xiàhóuyīng jìnqiáng xìnděngrénchíjiàndùnzǒu cóngshānxià dàozhǐyángjiànxíng pèigōngwèizhāngliángyuē  cóngdàozhìjūn guòèrshíěr duózhìjūnzhōng gōngnǎi  

    pèigōng jiànzhìjūnzhōng zhāngliángxiè yuē  pèigōngshèngbēisháo néng jǐnshǐ使chénliángfèngbáishuāng zàibàixiànwángxià dǒushuāng zàibàifèngjiāngjūnxià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ānzài  liángyuē  wénwángyǒuguòzhī tuōshēn zhìjūn  xiàngwángshòu zhìzhīzuòshàng shòudǒu zhìzhī jiànzhuàngérzhī yuē  ài shùmóu duóxiàngwángtiānxiàzhěpèigōng shǔjīnwéizhī  

    pèigōngzhìjūn zhūshācáoshāng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陶令¹日日醉,不知五柳²春。
译文: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
注释:¹陶令:即陶潜。他曾任彭泽县令,故称。²五柳:陶潜在住宅旁种有五株柳树,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素琴¹本无弦,漉(lù)²用葛(gé)³
译文: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滤洒就用头上的葛巾。
注释:¹素琴:不加漆饰的琴。²漉酒:滤洒。³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xī)皇人¹
译文: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本,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
注释:¹羲皇人:伏羲以前的人。指生活清闲自适。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何时到栗(lì)¹,一见平生亲。
译文: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注释:¹栗里:即溧阳,地名,在今江苏西南边,与南京接壤。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一夜满林星月白¹,亦无云气²亦无雷(léi)
译文: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
注释:¹星月白:指星星与月亮的光照得很亮。²云气:云雾,雾气。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平明¹忽见溪(xī)流急,知是他山²落雨来。
译文: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注释:¹平明:天刚亮时。²他山:别处的山。

  永嘉四灵都喜欢描写山水形胜,又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两件小事,用轻动灵快的笔墨描写出来,惹人喜爱。这首小诗,写夏天山中夜雨,全用虚写,道人所未道,正是四灵诗中的妙作,在趣味上颇类杨万里的绝句。

  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诗题是“山雨”,偏不从雨入手,反过来,从题外擒入,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诗把晴写得很足,还加以“一夜”字,强调整个晚上都是如此,可诗人还嫌不足,进一步说,这一夜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这第二句,补足第一句,分别从视觉及听觉上写,把晚晴说得很死,不容转圜。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说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这两句也写得很肯定,与上两句组成一对矛盾,出人意表,诗人惊喜的心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诗写雨,不通过正面写,没一句说雨如何,已奇;前两句非但不写雨,反而写晴,更奇。妙在诗描述的不单单是普通的雨,完全是山中的雨,更使人感到奇。如果是在平地上,诗人晚上便会见到远处的乌云、闪电;因为是山中,只能见到自己头顶上一块天,见不到山外的山,所以诗得以放笔写晴,得以在第二天清晨的溪水上做文章,把极其矛盾的两组景象统一在一首小诗中。永嘉四灵的诗巧就巧在这种出人意表的构思上,同时在景物中贯注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1212-1213页

shān

wēngjuàn sòngdài 

mǎnlínxīngyuèbái yúnléi 
píngmíngjiànliú zhīshìshānluò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