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沙漠。顿忘宁海军中阁。军中阁。我无回顾,志清天廓。虚无撮住堪丸药。虎龙哮吼从教恶。从教恶。劝人修道,救人崖落。
离沙漠。顿忘宁海军中阁。军中阁。我无回顾,志清天廓。虚无撮住堪丸药。虎龙哮吼从教恶。从教恶。劝人修道,救人崖落。

péngláishù怀huái--

shādùnwàngnínghǎijūnzhōngjūnzhōnghuízhìqīngtiānkuòcuōzhùkānwányàolóngxiāohǒucóngjiàoècóngjiàoèquànrénxiūdàojiùrénluò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青青杨柳陌(mò)¹,陌²上别离人。
译文: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注释:¹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²陌:田间小路。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爱子游燕赵¹,高堂²有老亲。
译文: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注释:¹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这里泛指河北诸郡。²高堂: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不行¹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译文: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注释:¹不行:不行进;不前进。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切切¹委兄弟,依依²向四邻。
译文: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注释:¹切切:恳挚、深切之意。²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都门¹帐饮²毕,从此谢亲宾。
译文: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注释:¹都门:都,都城。门,城门。都门,这里指都城。²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挥涕(tì)逐前侣¹,含凄动征轮²
译文: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注释:¹前侣:前面的同伴。²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车徒¹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译文: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注释:¹车徒:车马和仆从。指游子及其仆人。徒:一作“从”。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¹亦辞(cí)家久²,看之泪满巾。
译文: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注释:¹吾:一作“余”。²久:一作“者”。

  王维有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与这首《观别者》诗同一机杼。只是这首《观别者》写法上很别致。它借陌上人的惜别,来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

  青青河畔,杨柳陌上,依依别离。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风,又宛若“杨柳依依”之韵,离别之境,自然而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爱子”一游,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亲,又怎舍得弃高堂于不顾呢。一“爱”字,一“老”字,各种情境,只有画中人懂得。心念老亲,然生计所迫,远游原是那般无奈;此行远去,尚不知明天深浅,自然又有新的忧愁升起。此番远游,归期难料,然心中那个“孝”字,又该如何书写。切切转向兄弟,满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对父母的牵肠挂肚,都诉诸四邻。都门帐饮,饮毕做辞,心底仍是万千不舍,一一惜别那熟悉的脸庞。同伴早已动身,飞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赶不上,只得挥泪阔别,迈向前方,而那转身的瞬间,早已是两行滚烫的泪花。转眼间,已然望不见“车徒”,唯留下滚滚的行尘,淹没了远去的身影,那远眺的双眸,目送着远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泪纵痕。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一句拉回现实,原来诗人只是一旁观者,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内心的触动,亦随着飘扬的尘土,沾湿了衣襟。

  诗中画面,在古代并不少见,诗词之中亦不乏这样的诗篇,然右丞笔下的画面,却是那般情深。至亲别离,肝肠寸断,然生活所迫,又无可奈何。历史画卷中,重复上演了多少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主角,不变的却都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致,亲情、友情、爱情,一幕幕,一出出,在时空的帷幕里掀起层层浪花。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
田家¹(qiáo)²去,薄暮方来归。
译文:清晨我进山去采樵,黄昏时我挑柴薪回到家。
注释:张徐州稷(jì):指徐州刺史张稷,系范云旧友。稷,一作“谡”。¹田家:作者自称。²樵采:打柴。此时作者落职,故云。
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还闻¹(zhì)子说,有客款²柴扉(fēi)³
译文:放下担听小儿子详细述说:今天有客人叩我家门。
注释:¹还闻:回来听说。²款:叩。³柴扉:柴门。
傧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bīn)¹皆珠玳,裘(qiú)马悉²轻肥³
译文:随从人佩珠玑还有玳瑁,穿轻裘乘肥马奔驰如云。
注释:¹傧从:随从。²悉:尽。³轻肥:指裘轻马肥。
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
轩盖¹照墟(xū)²,传瑞(ruì)³生光辉。
译文:华车盖极辉煌照亮村落,捧符节执瑞信光耀行人。
注释:¹轩盖:车上的伞盖。²墟落:村落。³传瑞:符信,官员身份的牌照。
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疑是徐方牧¹,既是复疑非。
译文:我猜想来客是徐州太守,先肯定后怀疑没有这种可能。
注释:¹徐方牧:徐州刺史,即张稷。
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
思旧¹昔言有,此道今已微²
译文:拜访老朋友固然是传统风气,此美德今天已荡然无存。
注释:¹思旧:顾念旧情。²微:稀少。
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物情¹弃疵(cī)²,何独顾衡闱(wéi)³
译文:目前的世情是爱富嫌贫,为什么车骑来对我访问?
注释:¹物情:世情。²疵贱:卑贱。³衡闱:衡门,即上文之柴扉。
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恨不具鸡黍(shǔ)¹,得与故人挥²
译文:恨未能烹肥鸡蒸熟小米,茅屋中与故人畅叙衷情。
注释:¹具鸡黍:杀鸡作黍。²挥:挥酒,饮酒。
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
怀情徒草草¹,泪下空霏(fēi)²
译文:满胸怀聚深情忧思不已,洒泪珠密如雨沾湿衣襟。
注释:¹草草:忧愁的样子。一作“慅慅”。²霏霏:泪流的样子。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¹
译文:把书信交与那云间鸿雁,请为我向西北迅速飞行。
注释:¹西北飞:北徐州在京城西北方,故言。

  前八句写张稷来访。“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这两句所写未必都是实情,作者这样写是表示落职之后地位的卑下、生活的艰辛,以反衬张徐州来访情谊的珍贵。下面转述孩子的告语。“有客款柴扉”,这客就是张稷。孩子的话是说客人的排场,但不直指客人,而是先讲客人的随从穿戴、乘骑是如何豪华,后讲客人的车盖、符信如何辉煌、炫目,那么客人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轩盖照墟落”,还有惊动村民的意思,“传瑞生光辉”,也见出村民的羡叹。孩子这样说,符合作者的观感,逼肖其口吻;作者这样写,也避免了面谀,用笔显得委婉。这样铺写朋友车骑盛况,更见得此访非同寻常。

  中间八句写闻朋友来访的心情。“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作者一听说就怀疑是张徐州,转而又觉得好像不是。怀疑是,见出对张稷的信赖,朝中往日友朋当非仅此一人,而在作者看来他是最可相信的。怀疑非,乃炎凉世态造成,下面写到:“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作者说:这种情谊以前听说有,现在差不多看不到了。古语说:“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朋友间因地位变化而冷淡的太多了,因此作者怀疑身为徐州刺史的朋友会来看望他。“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作者说:世态皆是这样,而张稷为何还要来看望我这丢官的人呢?上面展示的这些矛盾心情,说明作者受世态刺激太深了,作者越怀疑越说明世风的浇薄;同时作者这样写,实际上也是有意对照两种交态,以赞扬朋友的高谊。作者这样“是耶非耶”地用笔,实在高妙。“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引用范张鸡黍典故。下一句是省略句,“挥”的对象为酒,用陶渊明《还旧居》“一觞聊可挥”。这两句说:遗憾的是未能杀鸡作黍、与朋友把酒欢会。朋友来访他未遇到,感到十分遗憾。这里用典很巧,姓氏正同。把自己与张稷的交谊比作范式、张劭,这是对朋友的赞美,对二人间情意的自重、自珍。

  最后四句写对朋友的思念,落实到题目上的“赠”字。“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这两句说自己对友人非常想念,但又不能相见,故曰“徒”、“空”。“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徐州在京都的西北方向。这两句说:请天上的大雁为我捎封信给张徐州吧。托雁传书,嘱飞西北,见出情意的殷切,从这两句告语中,分明见有翘首西北的诗人在。这里“寄书”的书,其实就是这首诗。

  这是一首赠诗。赠诗一般的写法是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意,表达对对方的祝愿等意思。而这首诗的写法主要写对方的来访,通过对方不寻常的来访见出深情厚谊,然后以对深情厚谊的感激还报对方,可以说这是以其人之情还报其人。这首诗多叙事,情事写得很具体、生动,告诉友人来访时何以未遇、稚子如何转告、听到这情况时自己的心情,像是絮话一般。这又是书信的写法了,可以说是以诗代书。这两种写法在作者的时代还是少见的,很是新鲜别致。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09-910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一帽¹红尘²,行来韦杜³人家北。满城风色,漠(mò)楼台隔。
译文:帽上积着城市中的风尘,我来到都城的城北。城中正刮着大风,卷起尘土,满城都漠漠一片,人家的楼台隔着尘土,模糊不清。
注释:¹一帽:暗用“侧帽”典。本处取其风流自赏意。²红尘:闹市的飞尘。³韦杜:唐代韦氏、杜氏的并称。这里指长安城中贵族豪门所集中居住的地方。⁴漠漠:形容分布。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目送飞鸿¹,景²入长天灭。关山³绝,乱云千叠(dié),江北江南雪。
译文:我仰望飞雁,直到雁影消失在遥远的天空中。天边的山脉一线,云层重重叠叠,要下雪了,这雪花将洒遍大江南北。
注释:¹目送飞鸿:眺望天边雁影。²景:同“影”,这里指雁影。³关山:关隘和山川。这里指北京郊区的西山等。

  上片开头便由骑马出游写起。先写骑马出游的风貌。“一帽红尘”,点明出游时风尘仆仆, 同时,还说明了出游所经之路是尘埃飞扬的闹市。再写骑马出游的行踪,以“韦杜人家北”代指清都京师中的显贵豪门的住宅区。随后, 写所见到的显贵豪门住宅区的楼台,并以“满城风色”作比,认为有“隔”。作者在此未发一个议论, 但却表示了对显贵豪门厌弃的态度。

  下片转写飞鸿南去。飞鸿飞去的地方正是作者家乡所在的江南,于是,禁不住对家乡的思念而“目送飞鸿”,一直望到飞鸿的影子在远天消失。作者的思乡之心便飞过了隔绝的关山,从千迭的乱云中穿过,想象到家乡可能也正是千里飞雪。下片写南去的飞鸿,进而抒发了思乡之情,表面上看来与上片表达的思想关系不大,实际上,越写思乡之切,就越使得对显贵豪门厌弃的态度更加鲜明。

  词的上、下两片,虽各有侧重,但又是完整的一体。两片相接,照视线的移动,由望高楼到望空中,再到望飞鸿,合理而自然。全词无议论,以形象的语言写所见、所想,再透过所见、所想显露出要表达的思想。写所想,能驰骋想象,飞过关山,穿过乱云,展现了千里飞雪的壮阔图景。

参考资料:
1、 刘福元.古代词曲名篇选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第240页

diǎnjiàngchún··shíyuèèrshàngzuò--gōngzhēn

màohóngchénxíngláiwéirénjiāběimǎnchéngfēnglóutái

sòngfēi鸿hóngjǐngzhǎngtiānmièguānshānjuéluànyúnqiāndiéjiāngběijiāngnánxuě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lùnshīsānshíshǒu ·shí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yǎnchǔxīnshēngshén ànzhōngsuǒzǒngfěizhēn 
huàlínchūqínchuānjǐng qīndàochángānyǒurén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zhāi)¹寄在少城隈(wēi)²
译文:已到秋末时节,然而我这一次东行却依然无法回归。我那简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里孤单地等我回去。
注释:¹茅斋:茅盖的屋舍。²隈:角落。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lí)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译文:家中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我漂泊江湖,虽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译文: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剑门阻隔,我这北来之人无法通行。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译文:我万里漂泊,长时间作客他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一展胸怀。

qiūjǐn--

qiūjǐndōngxíngqiěwèihuímáozhāizàishǎochéngwēibiānlǎoquètáoqián

jiāngshàngféngyuánshàobēixuělǐngkàn西luòjiànményóuběirénlái

wànzhǎngwèi怀huáibàoshíhǎo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