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动心须动,心除意亦除。无无寂寂寂还无。神气和同,子母得安居。莫觅曹溪路,何须问尾闾。真清真静养真如。真乐真闲,真个好功夫。
意动心须动,心除意亦除。无无寂寂寂还无。神气和同,子母得安居。莫觅曹溪路,何须问尾闾。真清真静养真如。真乐真闲,真个好功夫。

nánzizèng怀huái--

dòngxīndòngxīnchúchúháishéntóngziāncáowènwěizhēnqīngzhēnjìngyǎngzhēnzhēnzhēnxiánzhēnhǎogōng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色晴宜上阁看,树阴遥映御沟寒。
野色¹晴宜上阁看,树阴遥映御沟²³
译文:原野景色秀丽,因此我登上玄都阁欣赏。远远看见树荫映出皇宫河道的凄冷。
注释:玄都阁:玄都阁即玄都观,位于长安城内。¹野色:原野的景色。²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³寒:凄冷。
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
豪家¹旧宅无人住,空见²朱门锁³牡丹。
译文:富贵人家的旧宅早已无人居住,只是看到红色的大门遮住了娇艳的牡丹。
注释:¹豪家:家境富裕的人家。²空见:只见到。³锁:挡住,遮住。

dēngxuándōu--zhūqìng

qíngshàngkànshùyīnyáoyìnggōuhán

háojiājiùzháirénzhùkōngjiànzhūménsuǒdān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zhuó)¹者葭(jiā)²,壹³(bā),于(xū)(jiē)(zōu)(yú)
译文: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注释:¹茁:草木茂盛貌。²葭:初生的芦苇。³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⁴发:发矢。一说“驱赶”。⁵五:虚数,表示数目多。⁶豝:母猪(此处因文意应为雌野猪)。⁷于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⁸驺虞: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péng)¹,壹发五豵(zōng)²,于嗟乎驺虞!
译文:从繁茂的蓬草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注释:¹蓬: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²豵:小猪。一岁曰豵(此处因文意应为一岁的小野猪)。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分歧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坚持“诗教”的学者们视驺虞为仁兽,认为此诗是描写春蒐之礼的,人们驱除害兽,但又猎不尽杀,推仁政及于禽兽,但是将驺虞解释为兽名最大的缺点是与诗意不能贯通。有人说,“驺虞”是一种义兽,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着慈悲心怀;还有人说,诗中的“驺虞”所指并非义兽,而是管鸟兽的官职,指代专门管鸟兽的官吏。《鲁诗》就已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今人鲍昌《释〈驺虞〉》一文,解“驺”为饲养牲畜的人,解“虞”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将驺虞合训为猎人。

  全诗两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势甚好,故用“茁”来形容。用“茁”还有一个好处,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气息散发出来了。此句点明了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秘,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这里,芦苇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用来点缀鲜花的绿叶。此句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关于“壹发五豝”与“壹发五豵”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壹发”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说“壹”不是确数,“壹发”只是泛指射箭的动作;有人说“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发”是指射出十二支箭;还有人说这其实指的是一次驱车狩猎的行为。“豝”可能是公猪也可能是母猪,“豵”是指小猪。其实是雄是雌,是大是小关系都不大,因为这里主要想说明猎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叹句:“于嗟乎驺虞”。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zōu

míng xiānqín 

zhuózhějiā  jiēzōu 
zhuózhěpéng zōng jiēzōu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休垂绝徼(jiǎo)¹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²
译文: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注释:¹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²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今日岭¹(yuán)兼越鸟,可怜²同听不知愁。
译文: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注释:¹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²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11页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qínghòuzhìwàngtíngxiàchíshàngsuìqiánmíngqiándōnggāngshàngguīèrshǒu ·

shì sòngdài 

guòpíng shēngmǎnlín 
hǎitángzhēnmèng méichángxīn 
zhǔzhàngxiántiāocài qiūqiānjiànrén 
yīnqínsháoyào diàn殿chūn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译文: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译文: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译文: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平生自有分(fèn)¹,况是蔡家亲²
译文: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注释:¹自有分:一作“有深分”。分:情谊。²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中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王维《秋夜中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中夜人。”语虽近似司空曙,但手法也并不一样,这里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中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司空曙“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52-653页 .

wàilúnjiàn宿

kōngshǔ tángdài 

jìnglín huāngjiùpín 
zhōnghuángshù dēngxiàbáitóurén 
chénjiǔ kuìjūnxiāngjiànpín 
píngshēngyǒufèn kuàngshìcàijiāq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