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精神店。无个人曾叹。舍漏垣颓主翁行,也不见他马,怎得闻嘶喊。我悟尘头偃。富贵无心羡。离坎相交玄更玄,搬运动也马,来往如同
身是精神店。无个人曾叹。舍漏垣颓主翁行,也不见他马,怎得闻嘶喊。我悟尘头偃。富贵无心羡。离坎相交玄更玄,搬运动也马,来往如同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有羞耻心。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独异志》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有羞耻心。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¹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²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zhàng)³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独异志》
译文:当初宇宙初开之时,有兄妹两个人居住在昆仑山,当时天下还没有其他人类。他们商议打算结为夫妻,但又有羞耻心。兄长随即带着妹妹上了昆仑山,祝告上天说:“上天如果同意我们兄妹二人结为夫妻,那么烟就汇合。如果不同意,那么烟就散去。”于是烟就汇合了,妹妹女娲就来实现了哥哥(的祝告)。于是用草结成扇子用来遮住脸面。今天娶妻时候妇人拿着扇,就是象征这个事情的。
注释:¹悉:全。²即:就。³障:遮挡。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¹
译文:我观赏过的花有千万种,只有牡丹最奇艳。
注释:¹闲花二句:闲花,杂花,寻常可见之花。此处语义双关,亦喻指碌碌无为的官吏或小人。檀最奇,独占最奇之名。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¹
译文:它富贵华丽受到人们的极力赞美,可有谁知道它那颗花心独存心间。
注释:¹国色二句:丹心,此语义双关,既指牡丹的红蕊,又喻指作者的赤心、忠心。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yǒngdān--yóu

xiánhuāyǎnqiānqiānzhǒngzhǒngrénjiānshànzuì

guótiānxiāngrényǒngjǐndānxīnbàogèngshuízhī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zhāi),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dān)(piáo)¹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²
译文: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只要有一间茅屋,四周围野花盛开,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在陋巷中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生活我也挺愉快。贫穷时,骨气不丢;富贵了,志气不改。
注释:紫罗袍: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装。¹陋巷箪瓢:《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²“贫,气不改”二句:《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句话,是上述引文的概括。

  这首曲子写作者与青山白云相亲相爱,不求富贵、淡泊明志,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尚情操。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开头以工整的四言对偶句开端,节奏平稳轻快。“青山”“白云”两个意象,色彩柔和,形象鲜明,激起人们的联想,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了一片优美的山林风光。在“青山”“白云”之后,分别缀以“相待”“相爱”,不仅把“青山”与“白云”巧妙地人格化了,两个“相”字连用,更展现了山林风光的魅力和作者在大自然中陶醉之态。青山与作者互相期待着,白云与作者相互爱恋着,在作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也都和自己一样,是富有生命、具有感情的,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趣的发现与再现,以及在这美趣背后的寄托与意蕴,都能得以完满的显现。第三句紧承前一、二句而来,补足其乐于隐居山林之意,酣畅饱满。“紫罗袍”与“黄金带”指做大官,而在前面衬以“梦不到”三字,作者厌恶官场、弃绝功名富贵的态度便跃然纸上了。“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这四句与前三句比照,结构一样,同样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在意境上又有新的开拓,在节奏上又有新的变换。前三句抒的是由当前现实所产生的厌恶官场之情,而这四句所抒叹的是对朝代更替和历史人物成败所产生的慨叹。虽然所处是一陋室,但由前三句可知,一定是在白云缭绕的青山之间,其清幽可以想见,野花在四周烂漫地开放着,充满了生机和野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谁家兴废谁成败”,就由他去吧。在前面加上了“管甚”二字,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的态度。“陋巷箪瓢亦乐哉”,作者以古代贤人颜回自况,进一步表现了安贫乐道的志趣,说明他的“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并非真正的忘世,而是守道而已。“贫,气不改;达,志不改。“最后的对偶句,斩钉截铁,器宇轩昂,戛然而止,收煞全篇,掷地有声。这两句将《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及《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将思想的高度和情感的强度有力地向前推进一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气节。从全曲的思想内涵看,最后这两句正是曲眼,乃点睛之笔。

  这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

shānyáng··dàoqíng--sòngfāng

qīngshānxiāngdàibáiyúnxiāngàimèngdàoluópáogònghuángjīndàimáozhāihuākāiguǎnshénshuíjiāxìngfèishuíchéngbàilòuxiàngdānpiáozāipíngǎizhìgǎi

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只知长坐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春风拂(fú)¹横秋水²,掩映遥相对。只知长坐碧窗³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译文:春风拂拂,相爱的男女频送秋波。无限情意,尽在不言之中。只是从今往后只能在窗前盼望你的归来,东风恶,欢情薄,彩云乱飞,从此各奔东西。
注释:¹拂拂:微风吹动的样子。²横秋水:指男女之间频送秋波。³碧窗:碧绿色的纱窗。这里代指男女欢会处。⁴东风:比喻破坏男女爱情的恶势力。⁵彩云:代指主人公所钟情的人。
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银屏梦与飞鸾(luán)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¹,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译文:曾经的爱情仿似像大梦一场,留下的只有珠帘卷起。杨花渐渐零落,飞得满院都是濛濛的一片,月色明亮皎洁,洒在庭院里。当初共弹的玉筝弦柱,现在也积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再也没有人去动它。
注释:¹溶溶:形容月光荡漾。

  全词以回忆美好的爱情生活开始。在拂拂的春风里,一对情侣频送秋波。无限情意,尽在不言之中。“秋水”“相对”,此处比喻坠入爱河的男女眼波频送。由甜蜜的回忆而急转,感情突变,用了“只知”、“谁信”的转折语。把沉湎于甜美爱情生活中的回忆一下子拉回到现实之中。一心一意希望能相敬相爱,自首偕老,想不到“东风恶,欢情薄,彩云乱飞,现在竟然各奔东西。

  词的下片,借着上片末句的情势,作者将过眼烟云似的爱情生活的悲哀之情一抒到底。“银屏梦与飞鸾远”以下几句。就写当初鸾风和鸣式的爱情生活现在不过像梦一样空虚,留下的只有珠帘卷起,画堂空空。当初夫弹妻和的玉筝弦柱,现在也积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再也没有人去动它,甚至连拂去尘土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全词所表现的感情。从“欢情”到“实情”,如同瀑布一样,一落千丈,顺流而下,一去而不复返。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
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
译文:夜卧山中闻钟响,在这寂静的山中声音格外响亮。
霜风吹寒月,窈窱虚中上。
霜风吹寒月,窈(yǎo)(tiǎo)¹虚中上。
译文:霜风吹得月色也泛着寒意,月亮悬挂在幽深的天幕上。
注释:¹窈窱:幽远深邃貌。
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
前声既舂容¹,后声复晃荡²
译文:钟声的前声还在寒夜回旋盘,后声又紧接着摇曳。
注释:¹舂容:钟声回荡相应。²晃荡:摇曳。这里指钟声前后回应。
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
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
译文:听着声音仿佛钟声在,想要寻找它时有没有具体的形象。
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
信知本际¹空,徒挂生灭想。
译文:万物本源为空,从空而来,又归于空,何苦存有生灭想。
注释:¹本际:谓穷极之始修也,即最先之起始。《胜矍经》曰:“生死者依如来藏,依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这是一首以禅院钟声为题材的禅理诗,描写了诗人在山夜听闻的飘荡不定的钟声,从而抒发了诗人对人世生活的虚幻的感慨。佛寺的钟声使人联想到存在的空虚。钟声在山中回响,奇妙地飘荡不定,增加了诗人的醒悟。钟声奇特地、幽灵般地风在彼处,又不在彼处,表明了人世生活的虚幻。第四联出色地表现了通感,通过佯称使钟声可见,强调它的虚幻性。这首诗与常建一首同样描写寺院钟声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相比,则显得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山夜里传来钟声。静寂中,这钟声格外响亮;霜寒里,这钟声格。外清越。夜色中只有这钟声如此丰盈与充溢,仿佛它是可以触摸得到的了。可是,钟声却是无形物,即便充斥于耳,也是寻之不见,它不过徒有其铿锵之声,本身乃空。由此想来,世上何物不如此呢。万物本源为空,从空而来,又归于空。而万物之有亦非实有,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风如此,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灭。《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钟声是中国古代禅诗中取材最多的对象之一,凡与钟声有关的诗累计起来不下千句。名句如孟浩然的“东林精舍近,日暮坐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钱起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刘长卿的“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路到麓山》);綦毋潜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上顶院》);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等。钟声给人空灵悠远的清禅之气,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幻想世界。张说这首《山夜闻钟》,可谓传神之作,诗中饱蕴宗教哲理。在一个寒蟾清辉、山深霜风的夜晚,一切归于静谧,忽然一阵浩钟,撞开了诗人想象的栅栏。那仿佛飘自碧虚中的袅袅宏音,听起来好像在眼前,寻找却没有踪迹,前声才过,后音又至,纵横涤荡,爽心动容,令人心茅塞顿开。原来空灵的世界这般伟丽,就不必执着于生灭之妄念。

  全诗由闻钟而引发感慨。先写诗人之清静闲适,夜卧小歇;复写环境之清寒虚洁。此时钟声浩荡恍若自天际而来,“前声风春容,后声复晃荡。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这四句最是神到之笔。前声、后声二句,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压抑窒息之感,而听之,寻之,又显得那般轻灵,甚或有些许稚气,显示了一位艺术家心灵世界里特有的童贞与性灵。语风平实,意性醇浓,实为难得之作。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2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24-32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