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尘纲,出凡笼。*头垢面类愚蒙。眼如盲,耳如聋。金为箭,玉为弓。木人射透水晶宫。赴蓬瀛,玉路通。
离尘纲,出凡笼。*头垢面类愚蒙。眼如盲,耳如聋。金为箭,玉为弓。木人射透水晶宫。赴蓬瀛,玉路通。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huǎng)¹、孤秋独眺,凤城双阙(què)²。一片玉河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译文:用力甩掉帽子,唱一曲动人的悲歌。我靠着布幔,在深秋的季节里,一个人独自远眺,只见皇城双阙耸立。那一片流经金水桥的玉河水,多么宛转流美,看起来就像是皑皑白雪。在它的上面挂着一轮圆月,在秦汉时代已高悬在天的明月!我在京城已沦落太久,更可恨的是那数不清的吴盐,竟不断地点缀着离人的黑发。家在哪儿?它在那遥远的天边。
注释:芝麓先生:龚鼎孳(1615-1673),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甲戌(1643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入清,官刑、兵、礼三部尚书。¹幌:幔。凤城:皇帝所居之城,又称皇城。²双阙: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³玉河:又称御河,源出玉泉山,经紫禁城出都城东。《大清一统志》:“顺天府玉河桥在府南玉河之上。”⁴吴盐:又称淮盐,江南地区生产的一种优质盐,其色洁白如雪。
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长杨赋,竟何益。
凭高对景心俱折¹。关情处、燕昭(zhāo)乐毅²,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³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zhāng)。长杨赋,竟何益。
译文:登高凭栏,对着远景,我伤心到了极点。最能引发我兴味的,是燕昭王时代的名将乐毅,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看,一行白雁在天上飞过,发出的叫声有如出弓的疾箭,这叫声让我想起了自古以来曾经的英雄豪杰,但他们都为那不变的江山所磨灭。这明月还照耀着田畴隐居的无终山,我也要像南朝名将曹景宗一样射猎:拉开长弓,在平泽中逐獐,渴时饮其血,饿时食其肉。如果只是像杨雄那样能作《长杨赋》,这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¹心俱折:心情极度低落。²燕昭乐毅:燕昭,战国时燕国的国君,他曾筑黄金台求贤,一时世人争趋赴之。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率军攻占齐地七十余城。³无终山:亦名翁同山、阴山,在天津蓟县境内。三国时魏田畴志行卓越,隐居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陶潜《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⁴黄獐血:《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少年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⁵长杨赋:汉代杨雄作。长杨为汉代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杨雄曾从汉成帝涉猎,其时农民因帝王射猎而不得收获,杨雄借作赋劝诫成帝不要因驱使农民搜捕禽兽而误了农时。

  陈维崧作此调呈送芝麓先生共二首,这是第一首。芝麓,即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累官御史。清顺治初以原官起用。康熙年间官至礼部尚书。芝麓工于诗词,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陈维崧与他交游唱和甚多。龚鼎孳接读这二首《贺新郎》词后,随即用原韵作《贺新郎》(和其年秋夜旅怀韵)二首。这对于理解本词是很有益处的。

  这首词是作者旅居京华时所作。在一个孤寂的秋夜,他独自倚靠着窗帘眺望着京城帝王的宫楼,不由牵动起心中的悲歌,但他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寓情于景。开头“掷帽”三句,写夜中眺望京城的情景。“凤城”,谓帝都,此指北京。“一片玉河桥下水”三句承上写天空与地面的景色而插入怀古之情。“玉河”,在北京城西,源出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故亦称为御河。在秋夜月光的映照下,玉河的水面显得格外的清澈明亮。这里用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成语,注入怀古之情,构成雄浑的独特词境。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五评点说:“插入吊古,极见精神。”

  “我在京华沦落久”两句,由景及情。“吴盐”,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改变盐法,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里是写自己沦落京华多年,抑郁不得志,一腔愁恨已化为点点白发。正如龚鼎孳《贺新郎》词中所写:“羁宦薄游俱失意。”点出了失意的心态。“家何在”两句以思归收束上片。“天末”,即天边。饥驱四方的潦倒境遇,使他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然而身居千里之外,遥望家乡,远在天边。“家何在?在天末。”这是词人心灵痛苦的呼唤。

  下片“凭高对景”三句,由眼前实景宕开,现实的失意和悲愤,使词人的思维追踪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燕昭乐毅”,战国时的著名人物。燕昭,即燕昭王,曾招纳贤士,师事郭隗,而天下之士争相奔从。乐毅自魏至燕,与燕人同甘共苦,燕国日益富强。后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韩、魏合力攻齐,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故这里称他们为“一时人物”。下面“白雁横天”三句既点出时令季节,又承上抒写。“白雁”,白色的雁。据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七:“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深秋季节,北方一群群白雁飞来,发出一阵阵似响箭般的叫声,似乎呼叫着大地上被江山所磨灭的古今豪杰。词人融情于景的心意,龚鼎孳在《贺新郎》和词中指出:“只有穷交堪对酒,况是江东人杰。”在被江山磨灭的古今豪杰中,包涵着陈维崧这样的江东人杰。

  “明到无终山下去”两句,词人放笔直抒胸中豪气。“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河北蓟县。麞,即獐,似鹿而小。“渴饮黄麞血”化用《汉书·王莽传》“饥食虏肉,渴饮其血”的句子,表现出作者的雄心豪气。故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评点说:“雄劲之气,横扫千人。”

  词末两句以古喻今,更见其悲慨深沉。《长杨赋》是西汉扬雄所作。长杨为汉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扬雄曾随从汉成帝羽猎。其时农民因帝王游猎而不得收敛,扬雄作此赋以讽。然而如今有何用处呢?这里把典故融化入词境,既与上文挽弓射猎相接应,又不露斧凿痕迹,而使词的情味更加浓厚。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三三两两谁家女¹?听取鸣禽枝上语²。提壶³(gū)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译文:你看三三两两聚在树下的女子是谁?她们笑盈盈在聆听枝上的鸟儿巧语:“你们提壶出来买酒已经耽误这么久,现在婆婆的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回去!”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¹“三三”句:语出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²鸣禽枝上语:鸟儿在树枝上鸣叫像人说话一般。³提壶:鸟名,因啼声如“提壶”而得名。⁴婆饼焦:亦是鸟名,因其啼声如“婆饼焦”而得名。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婆¹。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jiù)²树。
译文:喝得醉醺醺的我已经忘了来时的道路,只能向行人打听自家住何婆。行人说:“只管向着古庙那边走,再绕过小溪南面那棵乌桕树就到了。”
注释:¹“借问”句:向过路人询间自己的家住在哪里。²乌桕:一种落叶乔木。叶子秋天变红,种子可以制造蜡烛。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上片写农女买酒,下片写醉汉的醉态,真切地反映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民风民习。词中妙用双关语,把鸟语和写实结合起来,又表现了词人用传神之笔刻画人物的功夫。文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

  上片写村女听鸟鸣。不知哪里跑来的年轻女子三三两两聚集树下,悄没声地倾听枝上巧舌如簧的鸟儿啼叫。你听那提壶鸟声声叫“提壶!提壶!”似乎在提醒一个受令出来打酒的女子:还不快买酒回家!更有趣的是那高叫着“婆饼焦!婆饼焦!”的饶舌鸟,似乎是在戏谑另一个贪玩忘归的小媳妇:婆婆已把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去帮忙!词人写到这里打住,下面的情景由读者去想象和补充。也许听完鸟叫后几个女子围着那女子打趣,于是一片追逐笑闹之声,也许女子们将禽语当作玩笑,嘻嘻哈哈继续逗它学舌,也许鸟叫声真的提醒了贪玩忘归者,于是大家互相伸伸舌头,一哄而散……短短四句,的确蕴含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的内容。

  下片写词人对农村风光迷而忘返。这种沉迷是用酒醉来体现的。词人边欣赏包括上片所写的动人风光,边将随身携带的酒呷上几口。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词人也不知不觉大醉了。风一吹,他清醒过来,想到应该回家了。可醉眼陶然,辨不清来时的道路了。于是只好向行人去打听。词的末二句,是善良而热情的乡间行人指路的话。指路指得那样耐心,那样认真,真是神态活现。词到这里戛然而止。词人知路后的情景,依然留给读者去想象补充。

  全词语言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巧用禽言诗体、拟人手法,又极力渲染主客颠倒情景,写来鲜龙活跳,富有谐趣。

参考资料:
1、 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154
2、 (宋)辛弃疾著;刘扬忠译著.稼轩词百首译析.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343-344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白金¹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译文: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注释:¹白金:这里指雨水。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译文:幸好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yuánshìshēngpíngxīnjuésōngshù--bái

báijīnhuànqīngsōngshùjūnxiānzāizāi

xìngyǒu西fēngpíngzhàngshēntōusònghǎoshēnglái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jīn)¹惹尽百花香,翠尾²扫开三月雨。
译文:这里原有无数的华丽房屋,燕子不问主人是谁随意居住。低掠时红襟沾满了百花的芳香,穿飞时翠尾扫开了三月的雨。
注释:¹红襟:指燕子前胸的红羽毛。²翠尾:史达祖《双双燕》:“翠尾分开红影。”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译文:燕子你离别我半年去了哪里?如今相见你像要把离恨倾诉。你在海棠枝上立了很久很久,却又向小桥西边飞去!

  此词咏物抒情,委婉细腻。燕子秋去春来,喜寻旧巢,使人有春燕怀恋旧主人之想。

  故进而猜想,在三月的轻风细雨中,带着花香归来,立在海棠枝上,似乎要向旧主人诉说半年来的离愁别恨。作者以移情法写燕,神情入妙,颇见新巧。

云气压虚栏,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番。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云气压虚栏,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番¹。上巳²清明都过了,只絮春寒。
译文:低低的云气压进稀疏的栏杆,远处的青山已经看不见。一场场雨丝轻轻地飘,一阵阵柳絮随风飞满天。上巳清明都已过去了,我感到的只是袭人的春寒。
注释:¹番番:一次又一次。²上巳: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代郑国风俗,三月上巳,至臻、洧二水执兰招魂,祓除不祥。
华发已无端,何况花残?飞来蝴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华发已无端¹,何况花残?飞来蝴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译文:花开时候已觉得无奈,何况现在花已凋残?偏又有成团的蝴蝶,飞绕在残花败朵之间。红楼的人明天睡起后,还是不要卷起帘子看。
注释:¹无端:无故。

  蒋春霖对春天、尤其对残春似乎有着特殊的感触,这首《浪淘沙》,至少从表面上仍是伤春之作。

  上阕写出了一幅不常见的暮春景色,前三句措词都相当考究,显然是经过精心的锤炼。“云气压虚阑”,“虚阑”,指较为稀疏的栏杆。“云气”原是无形飘浮之物,而今天,它却沉重地压在作者身处的楼头栏杆之上,压得人心情郁闷。“青失遥山”,因云气迷濛,远山失去了青翠之色;自然,作者的心情,也变得若有所失了。“雨丝风絮一番番”,雨如密丝,风如团絮,只管一次次光顾、一回回带来凉寒,这更是令人不快。

  何况此时“上巳(三月上旬的巳日)清明都过了”,原该是暮春三月的烟景时光。可有了上面这么多的不常见、不正常之景,该有的也没了,“只是春寒”,有的只是不该有的无限春寒。

  换头仍写春末之景,却从春初提起。“花发已无端,何况花残?”“无端”,犹言无奈。春来花开,本是高兴之事,为何作者当初便觉得无奈呢?这看似奇怪,实不奇怪。作者是一深心之人,亦是一伤心之人,看到花开,便想到花落,见花之正艳,便想到它的凋谢而预为之悲。花发时节犹无奈,到了果然花残花落之际,则作者之伤怀如何,就不必再说了。然而,“飞来胡蝶又成团”,那些无知无识的蝴蝶,全不知花有盛衰之分,面对残花败朵,还以为春光依旧。它们不是一片片地飞舞,却闹嚷嚷地挤成一团,围着残花欣欣然、喜洋洋,似乎在享用什么盛餐。非但如此,它们今日一团、明日又是一团,“飞来”个不休,着实令人生厌。

  春光将尽而无为之哀惋者,这令别有怀抱的伤心人作者,实在不忍复睹。“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朱楼人”,作者自谓也。既然看了伤心,又无力回天,那明天就是一觉睡起,也还是躲在小楼中的好,不用卷起帘子再看了。对惨酷的现实作回避,是消极的,可不回避,又怎生是好呢?一结悲咽之至。

  谭献《箧中词》云:“郑湛侯为予言:“此词本事,盖感兵事之连结、人才之惰窳而作。””这大概是不错的。因为从本词来看,上片写春寒,下片写花残,虽同是暮春之景,却似有不连属之感。但若采用谭献的说法,则一切都豁然了。那“只是春寒”,不就是兵祸不解的象征吗?那蝴蝶的恋恋于残花,不正像当时的文武百官积习不改、不思振作吗?至于那可哀的残花,更可视之为衰败的国运的缩影了。由此亦可知,蒋春霖也是关心国事的词人,而非徒知写怨说愁之辈,虽然他用以忧时忧国的手段,仍是他惯用的惜花惜春的笔墨。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沈维藩,1183页

làngtáoshā··yúnlán--jiǎngchūnlín

yúnlánqīngshīyáoshānfēngfānfānshàngqīngmíngdōuguòlezhǐshìchūnhán

huáduānkuànghuācánfēiláidiéyòuchéngtuánmíngzhūlóurénshuìjuǎnliánk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