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四百有馀岁,俱称分曹与挂冠。
天地至仁难补报,林泉幽致许盘桓。
花朝月夕随时乐,雪鬓霜髯满座寒。
若也睢阳为故事,何妨列向画图看。
五人四百有馀岁,俱称分曹与挂冠。
天地至仁难补报,林泉幽致许盘桓。
花朝月夕随时乐,雪鬓霜髯满座寒。
若也睢阳为故事,何妨列向画图看。
杜衍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杜衍善诗,工书法,所写正、行、草书皆有章法,为世人推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 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lì)
译文: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译文:知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三五¹明月知,四五²(chán)兔缺。
译文:十五月圆,二十月缺。
注释:¹三五:农历十五日。²四五:农历二十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zhá)
译文: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译文: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置书怀袖中,三岁¹字不灭²
译文: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几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注释:¹三岁:多年。²灭:消失。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一心抱区区¹,惧君不识察。
译文: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注释:¹区区:指相爱之情。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 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

  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仰观”可见“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

  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读诗至此,必须联系前两句。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发也“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读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mèngdōnghánzhì

míng liǎnghàn 

mèngdōnghánzhì běifēngcǎn 
chóuduōzhīcháng yǎngguānzhòngxīngliè 
sānmíngyuèmǎn chánquē 
cóngyuǎnfānglái wèishūzhá 
shàngyánchángxiāng xiàyánjiǔbié 
zhìshūhuái怀xiùzhōng sānsuìmiè 
xīnbào jūnshíchá 

黄云水驿秋笳噎。吹人双鬓如雪。愁多无奈处,谩碎把、寒花轻撧。
黄云水驿秋笳噎。吹人双鬓如雪。愁多无奈处,谩碎把、寒花轻撧。
红云转入香心里,夜渐深、人语初歇。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斜月。
红云转入香心里,夜渐深、人语初歇。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斜月。

  全词主要表现主人公漂泊异乡、有家难归、故国不堪回首的悲愁。

  词的上片首句“黄云水驿秋笳噎”通过特定的天气环境(即大雪将至前的黄沙乌云)、特定的栖居环境(水中驿站)以及边地特有的乐器声(胡笳发出哽咽的声音),借景抒情,表达了主人公辗转漂泊之愁。“吹人双鬓如雪”句采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写主人公暮年衰老之愁。“愁多无奈处”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无法排遣之愁绪之深。“谩碎把、寒如轻撅”一句采用动作的细节描写,把主人公愁绪无法排遣,不停敲击满树寒如,直至将其敲碎的特定动作表现得十分细腻传神。

  词的下片又黄昏写到夜深,“红云转入香心里”三句写晚霞已逝,夜已渐深,人们都已经歇息。而主人公此时更是辗转反侧,愁绪更浓,抬眼望窗外,“雁落影,西窗斜月”两句以景结情。漂泊的大雁留下孤单的影子,一轮斜月挂在西窗外。词人通过“雁影”和“斜月”这两个深秋特有的意象,将主人公漂泊他乡、家园难归,故国不堪回首的悲愁和无奈表现的含蓄深刻,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qiū··qiū--jiǎngjié

huángyúnshuǐ驿qiūjiāchuīrénshuāngbìnxuěchóuduōnàichùmánsuìhánhuāqīngjuē

hóngyúnzhuǎnxiāngxīnjiànshēnrénchūxiēchóugèngbiéyànluòyǐng西chuāngxiéyuè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译文: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注释: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历阳县,秦置。隋唐时,为历阳郡治。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译文:可笑你一副陶渊明做派,却一点也不饮杯中美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浪抚一张琴,虚(xū)栽五株柳¹
译文: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白白栽了五株翠柳。
注释:¹五株柳:陶渊明畜素琴一张,宅边有五柳树。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空负头上巾¹,吾于尔何有。
译文:枉负头上那一顶葛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注释:¹空负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诗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绪的诗。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便是。

  历阳,唐代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cháowángyángkěnyǐnjiǔ

bái tángdài 

báifēnghán xuěhuāshǒu 
xiàoshātáoyuānmíng yǐnbēizhōngjiǔ 
làngzhāngqín zāizhūliǔ 
kōngtóushàngjīn ěryǒu 
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闲中件件思,暗里般般量。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篌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
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闲中件件思,暗里般般量¹。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篌(hóu)落了膺和滂(pāng)²;荒唐,周全了籍与康³
注释:¹暗里般般量:暗地里一件件事情逐件思量。²膺和滂:李膺和范滂,汉代人。³籍与康:魏晋时的阮籍与嵇康。

  康海一度曾春风得意,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被刘瑾一案牵连,盛年遭贬。回首往事,感慨良多。这首《雁儿落带得胜令·饮中闲咏》曲中表明了作者归隐乡间、不向世事的决心。从曲中可以看出,他下这一决心并不容易,因为他所受的冤屈,很难从他的记忆中抹去。末两句,表达了对刚正者反遭殃这一普遍现象的激愤和不平。

  这支小令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刻露了传统士大夫既不愿放弃仕途进取,又对自身遭遇无能为力而聊以自慰的心态,包含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曲子中,作者咀嚼着往日岁月的狂放,奔涌着壮志难展的愤激,回旋着蒙冤受屈的悲凉。

  此曲闲愤世诉悲之作,不同于康海表现隐逸闲情、曲风本色豪放的乐隐乐闲之曲,它饱含着一种独特的冤愤悲音,在雄豪中寓有沉郁悲愤的风格。

yànérluòdàishènglìng··yǐnzhōngxiányǒng--kānghǎi

shùniánqiánfàngkuángzhèquánkuàngxiánzhōngjiànjiànànbānbānliàngzhēnshìjīngchǒuxíngcángguàiméitóuméinǎoshòuzāiyāngcóngjīnhòuhuācháocháozuìrénjiānshìshìwànggāngfānghóuluòleyīngpānghuāngtángzhōuquánlekāng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万里春应尽,三江¹雁亦稀。
译文: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注释:¹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¹归。
译文: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注释:¹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yún)¹稻苗秀²,楚人菰(gū)³肥。
译文:郧国的天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注释:¹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²秀:庄稼开花。³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悬知¹倚门望²,遥识老莱(lái)³
译文: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¹悬知:遥知。²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³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2、 宋绪连 赵乃增 董维康主编.《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227页

sòngyǒurénnánguī--wángwéi

wànchūnyīngjǐnsānjiāngyàn

liántiānhànshuǐ广guǎngyǐngchéngguī

yúnguódàomiáoxiùchǔrénféi

xuánzhīménwàngyáoshílǎo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