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髭苦颜貌,我怪意气扬。
人曰黜文登,兹事可降霜。
归来卧诗书,藜藿甘肉粱。
乃知吾同升,喜此刚肺肠。
甘脆迫朝夕,拂衣莫安遑。
兴山在何处,蜀道难且长。
妻孥客蓬荜,板舆独彷徨。
朱门腐鼎俎,天理何茫茫。
赤髭苦颜貌,我怪意气扬。
人曰黜文登,兹事可降霜。
归来卧诗书,藜藿甘肉粱。
乃知吾同升,喜此刚肺肠。
甘脆迫朝夕,拂衣莫安遑。
兴山在何处,蜀道难且长。
妻孥客蓬荜,板舆独彷徨。
朱门腐鼎俎,天理何茫茫。
黄庶

黄庶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1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白马驮经¹事已空,断碑残刹(chà)²见遗踪。
译文: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注释:¹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遣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²刹:佛寺。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萧萧¹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jī)²浓。
译文: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淅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注释:¹萧萧:风声。²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见”的鲜明对比,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接着,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沙沙的雨声。触发起作者思乡念亲的愁情;在这环境的演染与衬托下,“浓”字就显得极为自然而突出。至此,伤时之恨,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在诗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诗成为继 《 枫桥夜泊 》 后的又一写愁名篇。对比《宿白马寺》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秋天,前者为“秋风起”,后者为“霜满天”;两者均写到夜晚,前者为“一夜雨声”,后者为“江枫渔火”;两者都写到愁苦,前者为“羁思浓”,后者为“对愁眠”。
参考资料:
1、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中国名胜诗联精鉴,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591页

宿bái--zhāng

báituójīngshìkōngduànbēicánshājiànzōng

xiāoxiāomáoqiūfēngshēngnóng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守岁¹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译文:客居他乡之人,在除夕之夜里面对无酒的酒杯,思念家乡不禁泪湿衣襟。
注释:¹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译文:如今为了生计在异乡漂泊吃尽苦头。但想想,还不如在家里与家人在一起快乐的守着清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¹老偏惊节²,防愁预³恶春。
译文:异乡的年老人最怕愁苦,可偏偏又遇着团圆的除夕之夜。害怕愁来,却又偏偏是寒冷的春节。
注释:¹畏:怕。²节:这里指除夕。³预:预先;事先。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译文:想想今夜团圆的家人,他们一定在想着远方未归去的我。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断芦洲渚(zhǔ)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译文: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注释: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过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山鸟自呼泥滑滑¹,行过相对马萧萧²
译文: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注释:¹泥滑滑:山鸟鸣声。²萧萧:马鸣声。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十年长自青衿(jīn)识,千里来非白璧(bì)¹
译文: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注释:¹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握手祝君能强饭¹,华簪(zān)²常得从鸡翘³
译文: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注释:¹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²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³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sòngxiàngpànguān--wángānshí

duànzhōuzhǔluòfēngqiáokǒushāzhǎngguòcháo

shānniǎohuáhuáxíngrénxiāngduìxiāoxiāo

shíniánzhǎngqīngjīnshíqiānláifēibáizhāo

shǒuzhùjūnnéngqiángfànhuázānchángcóngqiào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¹晴滩²。入淮清洛³渐漫漫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注释:¹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²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³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⁴漫漫:水势浩大。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¹浮午盏²,蓼(liǎo)(róng)³(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¹雪沫乳花:形容点茶时上浮的白泡。²午盏:午茶。³蓼茸:蓼菜嫩芽。⁴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上片结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所及。那么词中为什么提到清洛呢?这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青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在这里显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页

huànshā··xiéfēngzuòxiǎohán--shì

yuánfēngniánshíèryuèèrshícóngzhōuliúqiànshūyóunánshān

xiéfēngzuòxiǎohándànyānshūliǔmèiqíngtānhuáiqīngluòjiànmànmàn

xuěhuāzhǎnliǎorōnghāosǔnshìchūnpánrénjiānyǒuwèishìqīnghuān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金山¹²在沧溟(míng)³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译文:金山缥渺隐现在茫茫江水中;雪浪澎湃,冰涛直立,浮沉着山上的仙宫。
注释:¹金山:在江苏镇江西北,原在江中,明代后沙淤成陆,与南岸相接。²杳:遥远。³沧溟:这里指烟霭弥漫的大江中。⁴雪崖冰柱:形容金山聋立江中的檬子。⁵仙宫:指金山上寺院亭阁等建筑。
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qián)¹扶持²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译文:山自古以来支撑着天与地,太阳和月亮仿佛悬挂在它的西和东。
注释:¹乾坤:天地。²扶持:搀扶,辅助。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我泛灵槎(chá)¹出尘世,搜索异境窥²神功³
译文:我乘着只小船来到这里,似乎脱离了尘世;探幽访奇,这神异境界中的景物,真如鬼斧神功。
注释:¹灵槎:即浮槎。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中的木筏。《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²窥:探看。³神功:神人玄妙神奇的功绩。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一朝登临重叹息¹,四时²想象何其雄!
译文:登上山顶禁不住再次感叹,想象这儿四时的景色该是何等地雄壮恢宏。
注释:¹重叹息:因惊奇而感叹不已。²四时:朝、耋、夕、夜属一天之四时;春、夏、秋、冬属一年之四时。链这里主要指一天之四时。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译文:夜间卷起了高阁的帘子,北斗就挂在窗前;巨大的鲸鱼在江面上吹起浪花,直喷高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pī)(lì)¹(chuí)蛟龙。
译文:毁坏船只、冲破堤岸只是小事一桩;往往可见到霹雳震响,击打着蛟龙。
注释:¹霹雳:巨大的雷声。形容江清的声势。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寒蟾(chán)¹八月荡瑶海²,秋光上下磨青铜³
译文:八月里月光明媚摇荡着清澈的江水;水天一色,月亮似乎随着江水被上下摩弄。
注释:¹寒蟾:指秋月,古代神话以为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²瑶海:代指长江。³青铜:青铜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鸟飞不尽¹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译文:傍晚的天空一碧如洗,乌儿在天边飞翔;一阵阵风吹过芦苇荡,把悠扬的渔歌不时传送。
注释:¹不尽:不出。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蓬莱¹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²遥应同。
译文:久闻海上蓬莱仙岛的胜境却无法前往,眼前这难以比拟的壮丽景色想来与蓬莱相同。
注释:¹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这里泛指仙境。²绝致:绝妙到达极点。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¹会谁能穷?
译文:潮水上涨又退落,白天过了又是夜晚;万物与气运相会,有谁能把它的奥妙完全弄懂!
注释:¹数:自然规律。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百年形影浪¹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²
译文:人生百年不必飘泊承受无尽的苦难,我想就在这里安度余年,从从容容。
注释:¹浪:徒然,白白地。²安微躬:安顿我这卑微的身躯,等于说在这里居住。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白云南来¹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²
译文:远远望见白云从南面飘来,又使我目送着远飞的大雁,勾起了思乡的情衷。
注释:¹白云南来: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载:“(阎立本)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我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侯云移乃行”。²随征鸿:像候鸟大雁一样应时而归。

  这首诗开门便见山,以四句来状写山峰之高与它的天长地久。诗人说,金山远在那烟波弥漫的大江之中,它直插云霄,又值秋凉(下有“八月”之句为证),因此,山峰上早已是雪崖冰柱的世界了,仙宫便飘浮在其间。诗人又说,金山由天地(乾坤)扶持,历经古今,岿然不变;而日月又仿佛悬在它高高峰顶的东西两边,朝夕照耀、千古相伴。一开始,就为金山抹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从而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接下四句,诗人便写自己去登临金山,“搜索异境”。灵槎,即指浮槎,为了进一步加浓神话色彩,故换“浮”为“灵”。诗人夸说自己行程:我便乘着灵槎出尘世到金山仙境去,要在那仙山琼阁中探奇访胜,窥看造物主的神奇功绩。说话之间,他已登上了久已向往的金山,送目纵观,便一下惊诧于眼前天造地设的异境,连连抚膺长叹。他的思绪此时也随着多变的景物而快速运转,脑际一一闪过想象之中的四季风光,又叹道:是何等雄奇。

  下面八句,诗人挥动如椽之笔,描画了金山秋日异景。其时已是傍晚,诗人留宿在金山寺内的仙阁中。趁着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之际,他赶紧凭窗,再次饱看奇景。刚一卷起帘子,便看见北斗七星像个勺子,闪闪发亮,挂在阁前。俯视大江,只见江中恰有一条世所罕见的大鲸,它乘风驾浪,扬起的浪花直吹长空。江上波涛汹涌,被摧毁的船只、断裂的堤岸,难以计数。此时,水天已连成一片,一条蛟龙正在兴云作雾,腾挪太空,但阵阵霹雳,又往往把它搥得无处躲藏,景象煞是奇险,不一会儿,又风平浪静了。八月的寒蟾(活泼泼地跳荡在瑶海之中,天上月,水中月,上下遥遥相对。蔚蓝的天空,这时也像是一面平滑的青铜镜,高悬在天上,倒映在水中,秋月的光辉就上上下下、一刻不停地磨着这两面镜子,把它们磨得纤尘不染。正在这时候,诗人看见一群小鸟儿,飞到了青铜镜似的蓝天之上,它们拼命鼓翅飞啊飞啊,可总也飞不出这苍茫的暮天;隐隐约约,突然又传来渔舟唱晚的歌声,悠扬动听,别有风味。然而一阵从芦花里吹来的清风,又忽然刮断了歌声,让他感到十分遗憾。这八句,诗人通过丰富瑰丽的想象,夸张多变的手法,把这神化了的金山风光,写得绚丽多彩,气象万千,宛然如在人目前,其中“鸟飞”二句,据《王直方诗话》说,还大为王安石称赏。

  “蓬莱”四句,写诗人的思绪由金山想象到蓬莱。诗人既惊喜于金山的无限风光,便由此及彼,想象到久闻其名而至今尚未涉足的蓬莱,它与金山,一为海上神山,一为江中神山,那么,景象的雄伟、景致的奇绝,蓬莱该也是与金山相似的了。像眼前金山,潮生、潮落,各有一番景致;夜还晓,晓还夜,“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景物与时间、季候运会,则景色的变化,无人能够看尽。他想蓬莱仙境也是这样。

  最后四句,写诗人想安身金山的念头,而又以思归作结。仙山美景是如此令人陶醉,诗人心中升起一个强烈愿望:人生百年,形影不过是世间一过客,不必徒然熬苦自己。我干脆就在此地安身立命。正在如此打算,却不料“白云南来”。故此时南来白云进入了这位正在长望中的诗人的视野,便使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父母双亲来,而“又起归兴随征鸿”,决定还是返回人间了。

  这首诗,诗人把常见的登山览景的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写成了一首别具一格的游仙式的写景诗,通篇充满着神异的色彩,兼之感情奔放,造语奇壮,意境阔大雄伟,音调高亢嘹亮,因而在给人以壮美享受的同时,又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它和苏轼的《游金山寺》诗,同是咏金山风光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06:第47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