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铸出绕篱边,露洗风磨色灿然。
未解济贫行世上,且图买笑向樽前。
阴阳铸出绕篱边,露洗风磨色灿然。
未解济贫行世上,且图买笑向樽前。
史铸

史铸

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百菊集谱》六卷,补遗一卷,成于理宗淳祐二至十年(一二四二~一二五○)。事见本集卷首自序。生平不详。晚年爱菊。 ▶ 1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译文: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声虏新策勋。
译文: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译文: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译文: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译文: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译文: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译文: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不如林中乌与鹊¹,母不失雏²雄伴雌。
译文: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
注释:¹乌与鹊:林中自由自在的鸟儿。²雏:小鸟。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译文: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译文:新人新人你听我说,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译文:但愿将军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吧。

biézi--bái

biézizibiébáiguāngshēng

guān西biāojiāngjūnniánxīnxūn

chìjīnqiánèrbǎiwànluòyángyínghuārén

xīnrényíngláijiùrénzhǎngshàngliánhuāyǎnzhōng

yíngxīnjiùwèibēibēizàijūnjiāliúliǎngér

shǐxíngchūzuòzuòxíngqiānrén

xīnyànwǎn使shǐzishēngbié

línzhōngquèshīchúxióngbàn

yīngshìyuánzhōngtáoshùhuāluòsuífēngzizàizhī

xīnrénxīnréntīngluòyángxiànhónglóu

dànyuànjiāngjūnzhònggōnggèngyǒuxīnrénshèng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春到长门¹春草青,江梅些子²³,未开匀。
译文:春天已到长门宫,春草青青,梅花才绽开,一点点,未开匀。
注释:¹长门:长门宫,汉代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失宠,打入长门宫。这里以“长门”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²些子:少许。³破:绽开、吐艳。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碧云¹笼碾(niǎn)²玉成尘³,留晓梦,惊破一瓯(ōu)
译文: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晨晓春光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
注释:¹碧云:指茶团。宋代的茶叶大都制成团状,饮用时要碾碎再煮。碧:形容茶的颜色。²笼碾:两种碾茶用具,这里作为动词用,指把茶团放在各种器皿中碾碎。³玉成尘:把茶团碾得细如粉尘。这里“玉”字呼应“碧”字。⁴留晓梦:还留恋和陶醉在拂晓时分做的好梦中。⁵一瓯春:指一盂茶。瓯:盆、盂等盛器。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蕴变得丰富。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这一瓯浓液之中。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译文:层层花影掩映着重重门,疏疏帘幕透进淡淡月影,多么好的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二年三度¹负东君²,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译文:两年第三次辜负了春神,归来吧,说什么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温馨。
注释:¹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时间而言是两年或两年多,就逢春次数而言则是三次。²东君:原指太阳,后演变为春神。词中指美好的春光。

  这首词,以惜春为抒情线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品的开头描绘出初春好景象:“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开头的几句耐人寻味:第一,首句是借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词之一的成句,劈头传出了春的消息。长门,原汉宫名。它是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来多以它代指“冷宫”。李清照以“长门”入词,则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自己有一种难言的幽伤,借用上述薛昭蕴宫怨词的意境,为下文表达这种幽伤作了情绪上的铺垫。二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特有声息。“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连用两个“春”字,描摹出春天一到,春草即刻舒展身姿的情态,给人以春风拂面的快感。不仅写出了春的神奇,还借春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对春天的渴盼,暗示女词人回到丈夫身边的无限快感。

  第二,宛如一幅斑斓的绘画,起拍以下三句有着迷人的色彩和构图。看那江梅花朵和蓓蕾相间,梅枝与新蕊互衬,愈发显得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娇妍的春意图,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碧云笼碾,即碾茶。宋人吃茶都是先碾后煮。碧云是形容茶色。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它使女词人为之陶醉。她兴致勃勃地取出名贵的“碧云”茶团,碾碎煎煮。词人本想一边品茗,一边回味早晨的梦境。哪知一经重温“晓梦”,惊破了品尝茶香的雅兴。“惊破一瓯春”的“春”字,语意双关,不仅形容出茶色的纯正,香气的馥郁,更暗示了词人的“晓梦”是与一种春景春情有关。

  词的下片承“晓梦”而转入对“黄昏”景象的描绘,侧重表现春日黄昏的美好:“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疏帘,有雕饰的帏帘。作者轻轻两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黄昏景色。它如一幅水墨写意画,虽无明丽的色彩,但却能在黑白中见精神,在清淡中显神采,愈发给庭院增添了几分恬静与优雅。两句里“压”“铺”二字精策而传神。“压”字,委婉地描绘出了花儿的繁盛。因为花儿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重重叠叠,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同时,它又体现了花儿的蓬勃生机。“铺”字。首先,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清淡。因为此时,夕阳才落,月亮刚刚升起,月是淡月,光是微光,若有若无,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一般,铺蒙在疏帘之上,显得是那样轻灵,那样柔美。其次,“铺”字又写出了月亮“多情”的神态。它就像是在含情脉脉地关注着女主人,表现出深深的依恋,类似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境界。“铺”又与“压”在用墨的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得整个画面体现出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在李清照的笔下,有许多著名的春景情词,《如梦令》“昨夜雨风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咏春名篇。对每一个春天,她都不肯虚度。此处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别地经意,这就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统观全词,上下两片,一早一晚,布局精严。虽然每一片都是由景及人,但通篇读来词意层层递进,情感节节发展。上一片如花含苞,味之无穷;下一片如百花竞放,感情浓烈。两相映照,足见她对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这首词也很有特点。既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浅白直露的口语,显示了易安词淡笔点染,自然隽永的风韵;也有“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等精炼的对句,显示了易安词的炼句炼意之功。特别是“压”与“铺”两个字锻炼精妙,感到仿佛那诱人的花影不是映在门上,而是压在作者的心上;那迷人的淡月也不是照在帘上,而是直接铺到了词人的心里。它承上启下,把作者此时此地的心灵感受形象,委婉地传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傅秋爽 .涵韵集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 :420—422页 .
2、 善行 .齐鲁历代诗文词曲鉴赏 .泰安市 :泰山出版社 ,2002年 :704-705页 .

xiǎochóngshān ·chūndàochángménchūncǎoqīng

qīngzhào sòngdài 

chūndàochángménchūncǎoqīng jiāngméixiē wèikāiyún 
yúnlóngniǎnchéngchén liúxiǎomèng jīngōuchūn 
huāyǐngchóngmén shūliándànyuè hǎohuánghūn 
èrniánsāndōngjūn guīlái zhuóguòjīnchūn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¹声声似告人。
译文:天高地阔,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月光下的杜鹃声声嘶叫,似乎在告诫人们。
注释:¹蜀魄:指杜鹃。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jiān)¹过残春。
译文:可就算它将嗓子喊破也没用,该去的总会去,不如安安静静地过好余下的春天时光。
注释:¹缄口:闭着嘴(不说话)。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锦里¹先生乌角巾²,园收芋(yù)(lì)³未全贫。
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注释:¹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²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³芋栗: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惯看宾客¹儿童喜,得未阶除²鸟雀驯(xùn)
译文: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注释:¹宾客:一作“门户”。²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水才深¹四五尺,野航²恰受两三人。
译文: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注释:¹深:一作“添”。²航:小船。一作“艇”。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相对 一作:相送)
白沙翠竹江村¹²,相对³柴门月色新。
译文: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注释:¹村:一作“山”。²暮:一作“路”。³对:一作“送”。⁴柴门:一作“篱南”。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未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10-511 .

nánlín

 tángdài 

jǐnxiānshēngjiǎojīn yuánshōuwèiquánpín 
guànkànbīnértóng shíjiēchúniǎoquèxùn 
qiūshuǐcáishēnchǐ hángqiàshòuliǎngsānrén 
báishācuìzhújiāngcūn xiāngduìcháiményuèxīn  (xiāngduìzuò xiāngsòng )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早蛩(qióng)¹啼复歇,残灯²灭又明。
译文:蟋蟀的叫声时断时续,一盏残灯熄灭了又重新点亮。
注释:¹蛩:蟋蟀。蟋蟀晴则鸣,雨则歇。²残灯:油将尽的灯。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译文: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传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声。

  诗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大雨前特有自然现象:蟋蟀鸣声断断续续,频添闷热;接着又掠过一阵清风,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诗的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夜雨,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声响得知夜雨降临。全诗所写之景,或夜或雨,均从屋内来写。通过对“蛩”“灯”“芭蕉”几物的描写,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诗歌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诗的前两句,写大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先从听觉的角度写起,蟋蟀鸣声断断续续,频添闷热;再从视觉的角度写,掠过一阵清风,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这一切似乎让人感觉到了暴风雨将至的信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联,是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又描绘了夜雨来临的景状——黯淡、冷落、凄清。同时,也透露诗人孤寂的心情,零落之苦,夜深难寐。诗的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尔后,再写声,这声是雨点落下,打在芭蕉叶上,发出的淅淅沥沥的声响。这是很传神的一笔。令人耳目一新,极为别致。

  诗歌巧妙地采用烘托手法,首二句的铺垫尤为精彩;蟋蟀的“啼复歇”、烛光的“灭与明”,造成大雨前一种朦胧氛围。后两句,雨的介入,也是通过点点滴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使艨胧和迷茫趋向清朗,令人有一种从烦闷中解脱出来的舒畅感觉。

  诗歌物态生动,情景毕现。由耳闻其声,到如见其状、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全诗通过“蛩”“残灯”“芭蕉”的描摹,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对仗极为纤巧工整:左右相对,如“啼”对“歇”、“灭”对“明”;上下相对,如全诗两联均为对偶句组成。对偶的运用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声律美。非高手难成此诗。语言运用“一味真朴,不假妆点”(《唐宋诗醇》),抒发真情实感,具有朴素美。

  此诗《夜雨》与《夜雪》可以称姊妹篇。形式一样,均是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孤独寂寞,含蓄深刻。

  芭蕉听雨入诗,可算白氏之首创。晚唐及宋以后人多用于寄托寂寥的心绪。如林逋的“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欧阳修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不过这些诗句虽然典雅;但在体验和描摹雨打芭蕉的生动场面上,与白氏相形见绌。而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枯荷易芭蕉,则别出心裁,化而无迹。

参考资料:
1、 奚少庚,赵丽云主编,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05,第614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532页

bái tángdài 

zǎoqióngxiē cándēngmièyòumíng 
chuāngzhī jiāoxiānyǒu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