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善谈笑,挥麈却苻秦。妄起并吞意,终残吴越人。
安石善谈笑,挥麈却苻秦。妄起并吞意,终残吴越人。

shǐliùshǒu--zhé

ānshíshàntánxiàohuīzhǔquèqínwàngbìngtūnzhōngcányuèrén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què)辅三秦¹,风烟²望五津³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注释:蜀州:一作“蜀川”。¹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²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³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¹离别意,同²是宦(huàn)³人。
译文: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注释:¹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²同:一作“俱”。³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¹君知己,天涯²若比邻³
译文: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注释: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²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³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¹在歧(qí)²,儿女共沾巾³
译文: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¹无为:无须、不必。²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³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君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君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24
2、 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2,Z4
3、 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学与进修,1979,04
4、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J]. 中学语文,1982,09

sòngshàozhīrènshǔzhōu

wáng tángdài 

chéngquèsānqín fēngyānwàngjīn 
jūnbié tóngshìhuànyóurén 
hǎinèicúnzhī tiānruòlín 
wéizài érgòngzhānjīn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huì)¹新,一雷惊蛰(zhé)²始。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田家几日闲,耕(gēng)(zhòng)¹从此起。
译文: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注释:¹耕种:泛指种田的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丁壮俱在野,场圃(pǔ)¹亦就理。
译文: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注释:¹场圃: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归来景¹常晏(yàn)²,饮犊(dú)³西涧水。
译文: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注释:¹景:日光。²晏:晚。³犊:小牛。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饥劬(qú)¹不自苦,膏(gāo)²且为喜。
译文: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注释:¹劬:过分劳苦。²膏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仓禀(lǐn)¹无宿(sù)(chǔ)²,徭(yáo)(yì)³犹未已。
译文: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注释:¹禀: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²宿储:隔夜之粮。³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方惭(cán)¹不耕者²,禄(lù)³出闾(lǘ)
译文: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¹惭:羞愧。²不耕者:做官的人。³禄食:俸禄。⁴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六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1224-1226页
2、 罗汉编.罗汉品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104-105页
3、 杨国安,王前进.诗说中国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39页
4、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三秦出版社,1997年:64页

guāntiánjiā

wéiyìng tángdài 

wēizhònghuìxīn léijīngzhéshǐ 
tiánjiāxián gēngzhòngcóng 
dīngzhuàngzài chángjiù 
guīláijǐngchángyàn yǐn西jiànshuǐ 
 gāoqiěwéi 
cāngbǐng宿chǔ yáoyóuwèi 
fāngcángēngzhě shíchū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移舟水溅差(cī)(cī)绿,倚槛(jiàn)¹风摆柄(bǐng)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译文: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注释:¹槛:栏杆。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yuān)(yāng)¹
译文: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注释:¹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lián

zhèng tángdài 

zhōushuǐjiàn绿 jiànfēngbǎibǐngbǐngxiāng  (fēngbǎizuò fēngyáo )
duōxièhuànshārénwèizhé zhōngliúgàiyuānyāng 
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春光欲暮¹,寂寞闲庭²户。粉蝶双双穿槛(jiàn)³舞,帘卷晚天疏雨。
译文:春天即将过去,空荡荡的庭院仍是一片静寂。双双飞舞的彩蝶,在亭栏间穿来穿去,傍晚的时候,帘外又在滴着稀稀落落的雨。
注释:¹欲暮:即将逝去。²闲庭:寂静的庭院。³槛:栏杆,这里指亭栏。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树花飞。
含愁独倚闺(guī)(wéi)¹,玉炉²烟断香微。正是销魂³时节,东风满树花飞。
译文:她含着深深的愁情,独自倚在绣帏里,玉炉中只剩下一点残香,袅袅的轻烟时断时续。这正是最让人愁苦不堪的时节,东风又吹得满树春花纷纷飞去。
注释:¹闺帏:此指闺房。²玉炉:熏炉的美称。³销魂:形容极其哀愁。

  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东风送暖,落红成阵。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已无心肠料理玉炉香烟。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人以风华之笔,运幽丽之思。全词写得清新柔美,婉转多姿。

  当春光消逝落红无数的时候,人们不免产生一种怅惘的心绪。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春光给人带来生活的欢乐和美的享受,也悄悄带走人的青春年华。这首词在暮春时节风雨花飞的背景下,抒写闺中春愁,它所蕴含的春思清韵,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意蕴。上阕写晚天疏雨、粉蝶双飞。一般地说,春天的蜂儿蝶儿,多在日间和风日丽的花树丛中穿飞。而作者笔下的双双粉蝶,偏于晚天疏雨中穿槛而飞,其点缀寂寞庭户,反衬闺中人孤独境况的用心,不言而谕,粉蝶双飞本是无意,但在有情人的心中,顿起波澜,牵动春思:她对青春幸福的向往,对爱人的期待,通过这对比鲜明的画面暗示给读者。下阕写闺中人在期待中的失望。晚天疏雨中,天气微寒,她独倚帷帐双眸含愁,任“玉炉烟断香微”。只是当帘外闲庭中东风摇荡花树,满树花飞如雨的景象才将她从痴迷中唤醒,春光匆匆归去,不禁使她销魂荡魄。

  毛熙震是花间派词人,但这首词的写景状物多用白描,清丽疏淡,情味蕴藉,与“花间”秾丽香艳、镂金错彩的风格迥异。作者写的闺中人,不描摹其体态衣妆,不明言其多愁善感,除了“含愁”一句正面点明其期待与失望,再以“玉炉”一句烘托其期待已久,相思之苦,其余各句,均于景物描写中带出她的形影与神态,这正是词论家所称道的融情入景的功力。词中所摄取的双飞的粉蝶、晚天疏雨、东风花树等景物,是最富于表现暮春清韵和闺中人春愁的典型景物,将它们和谐地组合起来,使全词有了直观的画面,具有诱人的美感,情景交融,了无痕迹。前人论词的章法,讲究“短章蕴藉”,言尽意不尽。此词就是一首情景相生、含蓄蕴藉的佳作。它那情在言外的意蕴,比起痛快淋漓的表白,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尤其篇末“东风满院花飞”一句,形象凄艳,含蕴无穷。

参考资料:
1、 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3-244

qīngpíng··chūnguāng--máozhèn

chūnguāngxiántíngfěndiéshuāngshuāng穿chuānkǎnliánjuǎnwǎntiānshū

hánchóuguīwéiyānduànxiāngwēizhèngshìxiāohúnshíjiédōngfēngmǎnshùhuāfēi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dì)¹之杜²,有³(huǎn)其实。王事靡(mí)(gǔ),继嗣(sì)我日。日月阳¹⁰,女心伤止,征夫遑(huáng)¹¹止。
译文:一株棠梨生路旁,果实累累挂枝上。国家战事无休止,服役日子又延长。光阴已临十月底,女子心里多悲伤,征人有空应还乡。
注释:¹杕:树木孤独貌。²杜:一种果木,又名赤棠梨。³有:句首语助词,无义。⁴睆:果实圆浑貌。⁵实:果实。⁶靡:没有。⁷盬:停止。⁸嗣:延长、延续。⁹阳:农历十月,十月又名阳月。¹⁰止:句尾语气词。¹¹遑:闲暇。一说忙。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qī)¹。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译文:一株棠梨生路旁,叶子繁茂茁壮长。国家战事无休止,我的心里多哀伤。野草树木又葱绿,女子心里多忧伤,望那征人早还乡。
注释:¹萋萋:草木茂盛貌。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zhì)¹彼北山,言²采其杞(qǐ)³。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tán)(chǎn),四牡(guǎn),征夫不远!
译文:登上北山高山坡,采摘枸杞红红果。国家战事无休止,担心父母心伤悲。檀木役车已破败,拉车四马也疲惫,征人也应快回归。
注释:¹陟:登山。²言:语助词,无义。³杞:即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小而红,可食,可入药。⁴忧:此为使动用法,使父母忧。一说忧父母无人供养。⁵檀车:役车,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说是车轮用檀木做的。⁶幝幝:破败貌。⁷牡:公马。⁸痯痯:疲劳貌。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¹²匪来,忧心孔³(jiù)。期不至,而多为恤(xù)。卜(shì)¹⁰止,会言¹¹近止,征夫迩(ěr)¹²止。
译文:未见征战人归来,忧心忡忡苦苦想。归期已过不见回,为此使我更心伤。既用龟筮又占卜,都说归期不太长,征人不久即回乡。
注释:¹匪:非。²载:车子载运。³孔:很,大。⁴疚:病痛。⁵期:预先约定时间。⁶逝:过去。⁷恤:忧虑。⁸卜:以龟甲占吉凶。⁹筮:以蓍草算卦。¹⁰偕:合。¹¹会言:合言,都说。一说“会”为聚合(离人相聚),“言”为语⁵助词,无义。¹²迩:近。

  第一章“有杕之杜,有睆其实”两句即以“兴”起首,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以“兴”起的两句与后边的内容有着某种情绪的关联:孤立的赤棠,象征着夫妻分处,彼此孤零;但孤立的赤棠尚能结出圆滚滚的果实,而分离的夫妻却不能尽其天性,故不能不睹物而兴感!

  第三句以下,则赋叙其事:“由于王家之事没有止息,丈夫不能回家。我的孤独时日还要延续下去。现在已是十月,一年又将过去,作为妻子的我,怎不因之而忧伤!”这四句是直叙心意,后一句则来一曲折,想像男方,现 在应该是有空闲了,可以腾出身来回家了。前三句是分离的忧伤,后一句是空想会聚的希望。前后相衬,反映其盼望团聚之殷切。

  “遑”有解为“忙”的,那么意义正好相反,征夫正在忙着,那么还不可能回家,则体现出主人公某种程度的失望与懊丧。怀念亲夫感情深沉则是相同的。

  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相似,意义相近。前二句也是以“兴”起。第二句的“其叶萋萋”,第五句的“卉木萋止”,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靠近,则可理解为杜叶尚未黄落,草色青青尚在,颇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衣》)的珍惜年华之意。可是现 在,王事没有结束,丈夫难以归来,眼看光阴虚度,青春浪掷,怎不悲伤!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离得稍远。则可理解为一年已经过去,四季周始,春天又已来到,杜叶又现萋萋,草木又呈葱翠,她自不免睹物兴情,忧思不绝。这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以乐景写哀,同一手法。愁人眼中,哀景能兴哀,乐景也能兴哀!所以末句“征夫归止”,并非一般的盼望,而是站在望夫石上问天的哀号:征夫啊,归来罢!

  第三章起改用赋体。开头两句写登北山、采枸杞。郑笺云:“杞非常菜也,而升北山而采之,托有事以望君子。”孔颖达疏云:“杞木本非食菜而升北山以采之者,是托有事以望汝也。”故此两句并非游离中心之句,而是深含怀亲望夫之情。

  五、六、七三句,全为揣想之辞。“檀车”是檀木制作的役车,或者说是以檀木为轮的车。《魏风·伐檀》篇“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诸句可以印证。戍役时间那么久,想像所乘役车早已破旧,拉车的四马也已疲困,再也不能继续役作了。如以此为前提,则自然得出结论:征夫回家的日子不远了。有人认为“幝幝”与“啴啴”同义,是车声。这似乎听到了征夫归途中的车轮滚动的轧轧声,疲惫四马艰难奔跑的特特声,它同样反映出女方忧思劳瘁的情貌,不过想像中彼此的距离要比前说更近了。

  第四章仍用赋体。第一句两个“匪”,是为了音节的需要,实际作用一个就行,即“匪载来”(车子没有载着你回来)。这是前章“檀车”三句的转折,前章以为“还远”,而实际则朝盼暮望就是不见载着你的车子到来。这四字与后来唐宋词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同一意境。第二句则是前三章伤、悲、忧的心情的发展,伤得悲得忧得成了大病!第三句“期逝不至”是承应第一句“匪载匪来”,第四句“而多为恤”是承应第二句“忧心孔疚”。这四句集中写忧郁、失望。而五、六、七三句又是一次转折,在失望中又获得一丝亮意:求卜问筮,卜筮结论一致,都说“近了”。这给失望枯干的心灵注入一丝滋润,“征夫迩止”,这是获得片时的安慰,寄希望于明天。

  对此诗主诉者是谁,说法颇不一致。《毛诗序》说:“杕杜,劳还役也。”这是说全诗是戍役者的口吻,是男思女。不论是女思男还是男思女,在诠释时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如说女思男,则一、二、三章的“我”就没有男思女的解释来得直接。如说男思女,则“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的“女”又较别扭;而三、四两章以男方口吻去解释,更难圆其说。变通的办法是将写男的方面“继我时日”“征夫遑止”等句作为女方的猜想,或者将写女的方面“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等句以及三、四两章当作男方的猜想去理解以求前后统一。但两者相较,似还以女思男较为通畅,而第三、四两章传统上亦从女思男角度去理解。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8-341

míng xiānqín 

yǒuzhī yǒuhuǎnshí wángshì  yuèyángzhǐ xīnshāngzhǐ zhēnghuángzhǐ 
yǒuzhī  wángshì xīnshāngbēi huìzhǐ xīnbēizhǐ zhēngguīzhǐ 
zhìběishān yáncǎi wángshì yōu tánchēchǎnchǎn guǎnguǎn zhēngyuǎn 
fěizàifěilái yōuxīnkǒngjiù shìzhì érduōwéi shìxiézhǐ huìyánjìnzhǐ zhēngěrzh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