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公西愧点雩,断缨子路羡柴愚。
天知人弃终从福,道屈身伸赖读书。
有日官曹须忍耐,薰天声利尽欷嘘。
行藏谩似琅琊客,采药深山日不虚。
章甫公西愧点雩,断缨子路羡柴愚。
天知人弃终从福,道屈身伸赖读书。
有日官曹须忍耐,薰天声利尽欷嘘。
行藏谩似琅琊客,采药深山日不虚。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
朝日¹照绮(qǐ)²,光风³动纨(wán)
译文:早晨的阳光照在镂空窗户上,微风轻轻吹拂着洁白的细绢。
注释:¹朝日:早晨的日头。²绮窗:钱形图案之窗户雕饰。指刻镂有钱形图案的窗户。青苔的美称。青苔形似钱,故称。³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⁴纨罗:洁白精致的细绢。素色的细绢。
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巧笑¹(qiàn)²两犀(xī)³,美目扬双蛾(é)
译文:美人巧笑倩兮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秋波流转,扬起一对好看的眉毛。
注释:¹巧笑:工巧的笑容。美好的笑。²蒨:同‘茜’。鲜明貌。³两犀:指上下牙齿。犀,犀骨,人发际隆起的骨。如犀角之额骨。所谓贵者之相。⁴双蛾:一双蛾眉。美女的两眉。蛾,蛾眉。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闺中少女。前两句写这位少女的居住环境:旭日照到她那有花纹的格子窗棂上,晨光中,微风吹动轻柔的丝质窗帘。“朝日”、“光风”,视野开阔,色调明快;“日照”、“风动”富于动感;从“绮窗”写到“纨罗”,视线由窗外转至窗内。

  后两句接写那女子,窗框恰似镜框,从中映出女子的形象。这两句用《诗经·卫风·硕人》的典故:“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蒨”通“倩”,形容样子美好;“犀”,瓠瓜儿的子儿,瓠瓜子又白又长,排列整齐,故用比方长得洁白整齐的牙齿;“蛾”,指蚕蛾细长弯曲的触须,用以比喻女子好看的眉毛。诗人并不从头到脚为那女子画像,而是击中笔力写她富于光彩的笑容与眸光;她甜甜地一笑,露出两排漂亮的牙齿;她秋波流转,扬起一对好看的眉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¹(jīng)²外,来从楚国³游。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注释:¹远:远自。²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³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¹尽,江²入大荒³流。
译文: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注释:¹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²江:长江。³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¹,云生结海楼²
译文: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注释: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²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¹²故乡水³,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¹仍:依然。²怜:爱。一本作“连”。³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⁴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随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随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随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jīngménsòngbié

bái tángdài 

yuǎnjīngménwài láicóngchǔguóyóu 
shānsuípíngjìn jiānghuāngliú 
yuèxiàfēitiānjìng yúnshēngjiéhǎilóu 
réngliánxiāngshuǐ wànsòngxíngzhōu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青颦(pín)(càn)素靥(yè)¹。海国仙人偏耐热²。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què)³。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juē)
译文:青青的茉莉叶片如美人皱着的眉眼,洁白的茉莉花朵犹如美人的一张笑脸。我很疑惑,她是仙女本来自海中之国,竟能耐得住这杯中的炎热。莫非她喝尽了香风和甘露玉汤,不然她的气息怎会如此芳香。她的香味悠长能够冲向万里长空,却浮在杯中宛如朵朵微小的芙蓉。她仿佛是位轻盈的仙女在月中步行,悄无声息惹人爱怜地飘入仙宫。她怎会到这里来?想是她娇小不懂世风险恶,便轻易地被人摘采。
注释:¹青颦粲素靥:形容茉莉碧绿的叶子和洁白的花朵就像女子忽笑忽愁。²海国仙人偏耐热:指茉莉乃海上来的仙子,故能忍受人间的酷热。³瑶阙:月宫。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qiè)¹。凄凉清夜簟(diàn)席。杳(yǎo)杳诗魂,真化风蝶²。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jì)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³说。
译文:真为她感到愁苦,轻易地离别了她的故土。不忍心再看她如今的出路,那么芳香的她竟在上锁的首饰小箱里居住。我在竹席上度过凄凉的今夜,怕我那难以捉摸的诗魂会像她一样化作小小风蝶。茉莉幽幽的香气已沁入我的骨子里,如今在我十里之长的梦境之地,她就像梅花在停息的雪中伫立。夜空一轮明月高悬,我躺在竹席上暗暗把茉莉花召唤。归来吧,把你那心中无数伤心事端,同这月宫中的嫦娥谈谈。
注释:¹锁香金箧:把茉莉花瓣珍藏在箱中。²真化风蝶:指自己化作蝴蝶来到茉莉身边。³素娥:月亮。
本篇咏茉莉花,风格纤巧幽丽,原因在于茉莉花小巧玲珑,素洁幽雅,须用相应的风格和笔触来描写它。拟人手法贯通此词全篇。上片一开始就将茉莉的绿叶比为美人微微皱着的黛眉,白花比为美人脸上的笑靥;接下来从整体上将此花比为娇小的美人和盈盈步月的仙女。下片更以风蝶、雪梅等为陪衬,突出茉莉"冷香清到骨"的风姿神韵。另外,茉莉被人采摘,放在首饰箱子里珍藏,这表面看来是爱花,但从花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在摧残花。篇中结合这一点来表达作者真正的怜香惜玉之情,因而使此词更富有人情味,更能感动人。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荆宣王¹问群臣曰:“吾闻北方²之畏昭奚恤(xù)³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真的是这样吗?”群臣没有人回答。
注释: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¹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²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³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⁴何如:怎么样。⁵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江乙对曰:“虎求¹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²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³,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¹⁰(zhǔ)¹¹¹²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¹³畏王之甲兵¹⁴也,犹¹⁵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江乙回答道:“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为你在前边走,你在后边跟着我,看看百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很对,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东至西五千里,披甲的战士百万,却把百万大军托付给昭奚恤。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¹求:寻找。²无敢:不敢。³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首领。这里用如动词。⁴信:言语真实。不信,指说谎。⁵吾为子先行: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⁶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⁷虎以为然: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⁸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 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⁹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¹⁰专:专一,单独。¹¹属:委托。¹²之:指百万军队。¹³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¹⁴甲兵:这里指军队。¹⁵犹:好像。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¹尊酒里,谁与黄花²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译文:遥望秋色长空下孤帆远去,更添离愁无限,待到重阳夜明月当空,她又与谁共酌?风烟茫茫,一叶孤舟,今夜又将在哪里呢?自己还不如那江月,可以照着她,与之同行。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¹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²黄花,菊花,比喻李氏。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船过采石¹江边,望夫山²下,酌(zhuó)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jīng)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³(gāo)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译文:经过采石矶,望夫山下,是何等伤感。李氏与自己同甘共苦,自己虽得功名富贵,又怎忍抛弃糟糠之妻,只能在远方想象她的音容笑貌,想念着儿女。只希望桐乡君子不要斥责我负心,我亦为此感伤不已,憔悴至今。
注释:¹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²望夫山:望夫山有多处,这里指当涂采石矶边的望夫山。³衡:同“蘅”,杜蘅,香草名。⁴皋:江边高地。⁵桐乡:古国名,地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阙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下阙作者想象李氏孤单无依的悲惨境遇,感人至深。全词悲痛怅惘与悔恨无奈交织,读之颇感凄恻。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

  “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下阙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但不能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2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