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
不死卢循函首日,忍看张伟授罂时。
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
不死卢循函首日,忍看张伟授罂时。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¹有义士²,兴兵讨群凶³
译文: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注释:¹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²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³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¹会盟津²,乃心在咸阳³
译文: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注释:¹初期:本来期望。²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³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军合力不齐¹,踌(chóu)(chú)²而雁行(háng)³
译文:结果各有打算,期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注释: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²踌躇:犹豫不前。³雁行: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使人争,嗣¹(xuán)²自相戕(qiāng)³
译文: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注释:¹嗣:后来。²还:同“旋”,不久。³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淮南弟称号,刻玺(xǐ)¹于北方。
译文: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注释:¹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虮(jǐ)(shī)¹,万姓²³死亡。
译文: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注释:¹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²万姓:百姓。³以:因此。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译文: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民¹百遗²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¹生民:百姓。²遗:剩下。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3-194

hāo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guāndōngyǒushì xīngbīngtǎoqúnxiōng 
chūhuìméngjīn nǎixīnzàixiányáng 
jūn chóuchúéryànháng 
shìshǐ使rénzhēng xuánxiāngqiāng 
huáinánchēnghào běifāng 
kǎijiǎshēngshī wànxìngwáng 
bái qiānmíng 
shēngmínbǎi niànzhīduànréncháng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译文: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邓攸¹无子寻知命,潘(pān)²悼亡犹费词。
译文: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注释:¹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²潘几: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同穴窅(yǎo)¹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译文: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注释:¹窅冥:深暗的样子。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译文:唯有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思念,报答你生前为我奔波劳累的苦心。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42-944页

qiǎnbēihuái怀sānshǒu ·sān

yuánzhěn tángdài 

xiánzuòbēijūnbēi bǎiniándōushìduōshí 
dèngyōuxúnzhīmìng pānyuèdàowángyóufèi 
tóngxuéyǎomíngsuǒwàng shēngyuánhuìgèngnán 
wéijiāngzhōngchángkāiyǎn bàopíngshēngwèizhǎnméi 
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今年元夕¹。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²,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niǎn)³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译文:今年元宵节晚上,探尽江边的梅花,都没有听到汴京收复的消息。草市尽头,柳庄的深处,雪花落在地上,如同席子一样。一尊邻居不相上下,但是战乱后却也要移时换节了。不要再去说当年靖康之变时皇上被俘,汴京城里人们在晚上竖起红旗盼望皇上回来的事情了。
注释:¹元夕: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²梢头:尽头。³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又称玉辂。

liǔshāoqīngyuánxiāogāoshìshuōjīngshījiùshì--zhāngxiàoxiáng

jīnniányuántànjǐnjiāngméidōuxiāocǎoshìshāotóuliǔzhuāngshēnchùxuěhuāzūnlínxiāngguòsuífēnshíhuànjiéniǎnduānménhóngshìpíngjūnxiūshuō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郭伋(jí)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¹州牧。更始²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hài)³,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yì),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译文: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郭伋少年时就有志向和操行,哀帝和平帝年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几次升迁后任渔阳都尉。王莽时郭伋任上谷大尹,升为迁并州牧。更始帝刚即位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有势力的宗族、大户人家拥兵自保,没有人肯率先依附。更始帝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拜他来拜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即位,他被封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多次进忠言直言规劝。
注释:¹迁并:迁移归并。²更始:更始帝刘玄。³震骇:震动震惊。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lù)¹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dàn)²远迹,不敢复入塞(sài),民得安业。后颍(yǐng)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译文:建武四年, 郭伋出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被灭,郭伋转任渔阳太守。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的破坏,百姓大都狡猾不善,盗匪到处都是。郭伋到渔阳后,宣示百姓有功必赏,捕杀盗贼首领,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侵扰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郭伋整顿兵马,设计好攻守战略,匈奴由于害怕而远远离去,不敢再侵入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颍川盗贼群起,建武九年,朝廷征召他封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抚怀山强盗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这些人都束手到郭伋处投降,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于是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没有因此责怪他。此后赵宏、召吴等人的党羽听说了郭伋的威望和信义,远自江南,有的从幽州、冀州不约而同前来归降,络绎不绝。
注释:¹纠戮:察罪并加诛杀。²畏惮:畏惧。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¹,到西河美稷(jì)²,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³,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jǐng),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sù)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gǔ),以充其家,伋辄(zhé)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译文:光武帝因卢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任并州牧。郭伋经过京师时上朝谢恩,光武帝马上召见他,并将皇太子及诸王召来一起宴请郭伋,与郭伋谈了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服及日用杂物器物。郭伋借机谈到挑选人员增补官职时,应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光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何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众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当时朝廷很多人推举郭伋可以担任大司空,光武帝因为并部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而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在此多任职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征召。郭伋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因此经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归降郭伋,卢芳于是逃跑进入匈奴。建武二十二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获赐宅第一处,以及帷帐钱谷,用以补贴家用,郭伋总是分送给宗族九族,一点也不保留。
注释:¹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²西河美稷:地名,今汾阳市西北境。³竹马: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⁴及:等到。⁵讫:完毕。⁶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⁷期(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期。⁸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⁹期(须期乃入):约定的期限。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译文:昨天夜里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不觉商意¹满林薄²,萧然万籁(lài)³涵虚清。
译文:不知不觉间草木生长茂密处已满是秋意,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
注释:¹商意:秋意。²林薄:草木生长茂密之处。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近床赖有短檠(qíng)¹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译文:床旁多亏有一盏小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
注释:¹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译文: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