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无膏泽。琼裾珠佩,卷下尘陌。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相识。
神仙无膏泽。琼裾珠佩,卷下尘陌。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相识。
溪岸侧。倚高情、自锁烟翠,时点空碧。念香襟沾恨,酥手剪愁,今后梦魂隔。
溪岸侧。倚高情、自锁烟翠,时点空碧。念香襟沾恨,酥手剪愁,今后梦魂隔。
相思暗惊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树三百。雁翅霜轻,凤羽寒深,谁护春色。
相思暗惊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树三百。雁翅霜轻,凤羽寒深,谁护春色。
诗鬓白。总多因、水村携酒,烟墅留屐。更时带、明月同来,与花为表德。
诗鬓白。总多因、水村携酒,烟墅留屐。更时带、明月同来,与花为表德。

zuìgōngziyǒngméinánxiānshēng--shǐ

shénxiāngāoqióngzhūpèijuǎnxiàchénxiùxiàngshānzhōngxiāngshí

àngāoqíngsuǒyāncuìshídiǎnkōngniànxiāngjīnzhānhènshǒujiǎnchóujīnhòumènghún

xiāngànjīngqīngyínxiǎngzhàotángqiánshùsānbǎiyànchìshuāngqīngfènghánshēnshuíchūn

shībìnbáizǒngduōyīnshuǐcūnxiéjiǔyānshùliúgèngshídàimíngyuètóngláihuāwèibiǎo

史达祖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 1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què)¹中间,浩荡流银汉²。谁起水精帘³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译文:秋天正半,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在风中隐隐听到呜咽的箫管之声。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因两者中间有空缺,故名双阙。²银汉:天河,银河。³水精帘:用水晶制成的帘子,泛指晶莹华贵的帘子。水精,同“水晶”。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⁴箫管:排箫和大管。泛指管乐器。此句暗指皇上正和宠爱的人一起宴饮欢娱。
凉露湿衣风拂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
凉露湿衣风拂面。坐¹爱清光²,分照恩和怨。苑(yuàn)柳宫槐(huái)³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
译文:寒露沾湿衣服,微风吹拂着面庞。一个人欣赏明月的清光,这月光同时照着承恩和幽怨的人。宫苑中的柳树和槐树浑然一体。长门宫西边就是昭阳殿啊。
注释:¹坐:因为。²清光:月光。³苑柳宫槐:宫苑中的树木。比喻沐浴雨露天恩。⁴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被罢退居长门宫,求司马相如为作《长门赋》。后因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⁵昭阳殿:宫殿名。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中有昭阳殿,成帝时赵飞燕居之。后世小说戏剧多以昭阳指皇后之宫。

  借用宫词的体裁,以寓对“君国”的情思。封建宫廷中,专制君主和宫人的关系,纯粹是主奴关系,宫人们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宠,这与文人们希冀进入朝廷,谋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历来文人宫词中的宫怨,实质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时的怨愤。作于1908年秋。

  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正是秋半时候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人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只听到晚风吹送来隐隐的箫管之声。凉露沾湿了她的衣裳,西风拂面。她自个儿在欣赏明月的清光———分别照着宫中两处的承恩和孤怨。苑中的杨柳和宫里的槐树,望去连成一片,唉,长门宫西去就是昭阳殿了。

  清秋时分的孤寂情思。这阕词用语深沉冷艳,“银汉”、“水精帘”、“凉露”、“清光”尽是冷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一片冰封的茫茫世界。静安先生常用这样的语句来搭建心中的“理想国”,愿常住于此,隔绝红尘,这是词人对自己人格精神的忠诚恪守,对“般若境界”的孜孜追求,诚如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评云:“拳拳忠悃”,让人唏嘘不已。

diéliànhuā··yuèdàodōngnánqiūzhèngbàn--wángguówéi

yuèdàodōngnánqiūzhèngbànshuāngquēzhōngjiānhàodàngliúyínhànshuíshuǐjīngliánxiàkànfēngqiányǐnyǐnwénxiāoguǎn

liáng湿shīfēngmiànzuòàiqīngguāngfēnzhàoēnyuànyuànliǔgōnghuáihúnpiànzhǎngmén西zhāoyáng殿diàn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¹未遮²山,白雨³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注释: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²遮:遮盖,遮挡。³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乱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⁴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来¹²吹散,望乱楼下水如天³
译文: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¹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²忽:突然。³水如天:形容乱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放生鱼鳖(biē)¹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译文: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注释:¹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乱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水枕(zhěn)¹能令山俯仰,风船²解与月裴(péi)³
译文: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注释:¹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²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³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乌菱¹白芡(qiàn)²不论钱,乱系青菰(gū)³裹绿盘。
译文: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注释:¹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²芡:大型水生植物。³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忽忆尝新¹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译文: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注释:¹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献花游女¹木兰桡(ráo)²,细雨斜风湿翠翘³
译文: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注释:¹游女:出游的女子。这里指采莲女。²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³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无限芳洲¹生杜若²,吴儿³不识楚辞招。
译文: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注释:¹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²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³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未成小隐¹聊中隐²,可得长闲胜暂闲。
译文: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注释:¹小隐:谓隐居山林。²中隐:指闲官。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乱山。
译文: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乱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乱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乱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乱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乱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乱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乱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乱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乱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乱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乱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乱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乱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乱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乱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乱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乱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乱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乱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乱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乱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¹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²
译文: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注释:¹堪:值得。²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扮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shòu寿yáng ·jiāngtiānxuě

zhìyuǎn yuándài 

tiānjiāng xuěluàn bànméihuābànpiāoliǔ 
jiāngshàngwǎnláikānhuàchù diàorénsuōguī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妾本崇台¹女,扬蛾²入丹阙(què)³
译文:妾本是崇台之女,当初被选为才人,扬眉入宫。
注释:¹崇台:一作“丛台”。指六国时赵国王宫,因连聚非一,故曰丛台。址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东北隅)。²扬蛾:犹扬眉,指美女扬起蛾眉的娇态。蛾:蛾眉。³丹阙:指赵王王宫。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diāo)¹
译文:自恃容颜如花,定被宠幸,岂知红颜渐凋仍未见幸。
注释:¹凋歇:凋谢;衰败。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一辞玉阶¹下,去若朝云²末。
译文:自辞别宫阶之后,便像朝云一样地消失了。
注释:¹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²朝云:用巫山神女事。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每忆邯(hán)(dān)城,深宫¹梦秋月。
译文:每忆起在邯郸王宫的生活,就像是做梦一样。
注释:¹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¹
译文:从此再也见不到君王了。为此往往彻夜不眠,愁坐达旦。
注释:¹明发:天明。

  第一段写才人际遇变化。开头两句,取倒笔写入宫;三四两句写入宫后的心气;五六两句用顺笔写出宫,境情变迁,心兴升降,尽舍其中。扬蛾,形容入宫心兴。被选入宫,心情兴奋,自以为可以依仗颜如鲜花,获得君王的宠幸,哪知道还有色衰之日呢!第四句暗示了后来的变化,正如诗人在《妾薄命》一诗中所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果然,“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诗人没写出宫的原因,但在三四句中已透露了些许信息。粗看两句诗简括,而简括中,内容丰富,是色衰失宠,还是遭谗被弃,抑或自请出宫,有许多潜台词,留给读者想象和补充。

  诗人写到此处,自然不能结束全诗。那么接下来按题意要求似乎应当写才人嫁给厮养卒之后的境况,但诗人没有这样写,而是写她追忆宫中的生活,好像背离了题意,其实这正是诗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超凡之处。

  先说写回忆深宫生活的四句诗意。宫中生活可回忆的东西很多,但诗人只用了一个“梦”,而且是“梦秋月”,其中的含意耐人寻味。梦为心声。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描写了才人的苦闷,概括了所有的生活内容。“梦秋月”,才人希望八月十五月下君王驾幸,可见她平常是很少见到君王的。从“君王不可见”的意思看,又感到此番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分明是多年深宫生活使她得出的结论。得不到君王宠幸的苦闷,希望和失望交织一起,为实现心愿的思虑等等,所有一切精神痛苦,都包容在结句“惆怅至明发”之中了。

  再说诗人写这段回忆的用意之妙。首先,回忆深宫生活是对厮养卒妇目前生活的反衬。才人为什么回忆深宫的生活呢?想必是目前生活艰难或失意(嫁为厮养卒妇自然比不上当王妃);遇到不顺心而回忆过去,这是很自然的心理活动,诗人顺乎自然,以深宫的精神痛苦反衬目前的生活艰难,一语两面,这是一种“虚里摹神”(马位《秋窗随笔》)的表现手法,意在留下“画外之音”,让读者去想象和体味。

  其次,这段回忆又寄寓了诗人被黜后复杂的心绪。此诗明显地含有寓意,因为它是李白被黜之作。诗人取古乐府直接表述内容的题目,是为了“借此发兴,叙其睽遇之始末耳”(萧士赟语》)。李白的一生,从总的说是积极入世的,他想走“功成身退”之路,即通过自己的声誉,获得君王的青睐,登上高位,实现政治抱负,然后飘然隐退,不慕荣利。天宝初年,好容易获得征召进宫供职,但却遭到了高力士之辈的谗毁,日子不长就被迫离开了长安。在政治上遭受如此挫折之后,他对唐王朝的腐朽有了进一步认识,但在失望的同时,仍然怀念长安,希望重新被征召,再展抱负。此诗就隐寓了他那复杂的心理矛盾。政治上失意,但又不甘于寂寞,陷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苦恼之中,从而写出了这首诗。才人既不满意于做厮养卒妇,又不满意于宫廷的冷落,但又流露出对君王的眷顾之情,这正是李白被黜后的心理反映。可以说,诗人借才人之口寄寓了心中难言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3-175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夜市¹千灯照碧云²,高楼红袖(xiù)³客纷纷
译文: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
注释:¹夜市:夜间的集市。反映唐时城市商业的繁荣。²碧云:碧空。³红袖:原指女子的艳色衣衫,这里借代女子。⁴纷纷:众多。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如今不似时平日¹,犹自²(shēng)³彻晓闻
译文: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注释:¹时平日:承平之日。²自:语气助词,表肯定,无实义。³笙歌:歌舞的音乐。笙,簧管乐器。此处泛指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⁴晓闻:通宵达旦。

  这首诗从其夜景着笔,可说从一个重要侧面表现了扬州的繁华,连同诗人的感慨。

  前两句实写扬州夜景。首句写其静景。“千灯”,说明灯之多。诗人在地面“千灯”和距离地面遥远的“碧云"之问只用一个“照”字,就将夜晚扬州灯光的光亮程度真实表现了出来。次句则写动景,整个扬州市,酒楼多,歌妓多,乘兴吃酒玩乐的商客多;而这“三多”合为一体,就使扬州市的夜晚成为一个喧嚣的、旋转的世界。

  三、四句写诗人的感慨。看到眼前繁盛景象,诗人不禁联想到扬州以外广大地区的萧条败落。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唐帝国整体机制日见衰朽,外患频仍,内忧不绝,所以诗人感慨“如今”时局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安定太平了。可是这种国势日衰景况在扬州好像还没有被感知到,人们仍然由着自己的心性,踏着乐器吹奏出的节拍,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这中间虽有辛辣的嘲讽,但更多的还是对人们感觉迟钝而表现出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不惟内容深刻,而且构思精奇。诗人巧妙地由写扬州繁华夜景开局,最终却落在将人们视线引向对整个唐帝国命运的思考上,显示出一种讽喻的创作意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482

kànyángzhōushì--wángjiàn

shìqiāndēngzhàoyúngāolóuhóngxiùfēnfēn

jīnshìshípíngyóushēngchèxiǎo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