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觅得一船,价昂不敢争。市肉饷纤夫,促其星夜行。
百觅得一船,价昂不敢争。市肉饷纤夫,促其星夜行。
为言劫盗多,往往遭虏搒。巡汛虽有官,安能穷察侦。
为言劫盗多,往往遭虏搒。巡汛虽有官,安能穷察侦。
迩复浙东乱,梗塞还难凭。列砦齐山东,犄角朱方营。
迩复浙东乱,梗塞还难凭。列砦齐山东,犄角朱方营。
白日无过鸿,愁雨搀笳声。安知丸泥封,不及丹阳城。
白日无过鸿,愁雨搀笳声。安知丸泥封,不及丹阳城。
使我废食叹,独立睋青冥。似见烽烟红,上逼欃枪星。
使我废食叹,独立睋青冥。似见烽烟红,上逼欃枪星。
其下云凄凄,凄与祅雾横。恐有战死魂,凄凄同郁凝。
其下云凄凄,凄与祅雾横。恐有战死魂,凄凄同郁凝。
郁之久不散,都来凝我情。愿借金神飙,一荡江山清。
郁之久不散,都来凝我情。愿借金神飙,一荡江山清。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¹午梦长。
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注释: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¹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睡起莞然¹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láng)²
译文: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¹莞然,微笑的样子。²沧浪: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6-307

xiàdēngchēgàitíng

càiquè sòngdài 

zhǐpíngshízhěnzhúfāngchuáng shǒujuànpāoshūmèngcháng 
shuìwǎnránchéngxiào shùshēngzàicāngláng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闷愁山重海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qīn)¹。闷愁山重海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²
译文:多情人离去以后余香还留在枕边,好梦惊醒时被褥冷气袭人。苦闷忧愁像重山一般长,像大海一样深。独自入睡,夜雨滴滴敲打起心中无穷的思念。
注释:¹衾:被子。²百年心:愿意白头到老的心。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夜寒香界¹白,涧曲寺门通。
译文: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
注释:¹香界:指佛寺。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月在众峰¹顶,泉流乱叶中。
译文:月亮高悬在众多山峰之上,泉水在纷乱的落叶中流淌。
注释:¹众峰: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一灯¹群动众²,孤磬(qìng)³四天空。
译文: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
注释:¹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²群动众:据陶渊明的《饮酒》诗:“日入群动众”,此谓万物俱众。³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合僧众的鸣器。⁴四天:四方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归路畏逢虎¹,况闻岩下风。
译文:归途中担心遇见老虎,况且听到岩石下的风声。
注释:¹畏逢虎:担心路中遇见老虎。据传灵隐寺一带有老虎出没,故又称虎林。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灵隐寺月夜景色的诗歌。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首联写初到灵隐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寒”。秋夜入山,自有寒气袭人,本属正常。但寒意不仅仅来自秋气,更多的来自月光。山谷和佛寺都浸沐在白光之中,如霜似雪,如临冰界,能不寒气凛然吗?这个“寒”实际上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第二句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作者用冷泉曲涧代替了曲径,别有一番幽意,幽与寒本来是相通的。

  颔联写山间的景色。首先是月,月已升起,高悬空中,这样便看见了森然的众峰。夜间看山,有一种异样感受,一切都是陌生化的,既觉得有某种亲切之感,又觉得十分遥远,恍如梦境。一切都是月光的温柔和朦胧造成。然后是声音,流水之声分外的清晰,能听到冲刷落叶的音响,可见众响都消歇了,写泉流之声也就写出了山间的幽静,静得让人惊奇,让人超然神远。

  颈联写寺院。勾勒过灵隐一带的环境,寺院的存在就别有意味了佛寺与整个山间的气氛恰好相通,它没有归于沉寂。一盏长明灯发着微光,衬现出它四周的静,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在夜中,清音袅袅,愈觉空阔,也许这就是佛家的境界吧。禅宗将其妙义真谛比之为灯,喻其能照亮人心,有“心灯”“传灯”之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诗人不由产生万念俱空之感,王士禛所谓的诗可悟禅,就是指的这种体验吧。诗人所写的这种境界美则极美,不免过于孤深。寒意又上来了。

  尾联写归途,完成了夜游的全程。诗人畏虎是有根据的,灵隐一带古代有异虎出没,故又称虎林。想到这一点,在山路上不觉毛骨悚然,闻风而色变。虎其实早已匿迹了,诗人写畏虎实际上表现了夜游后的一种感受。作者毕竟是个凡心未泯的人,清冷的月夜,孤峭的山门,毕竟不比家居灯下的温馨,他不觉生出畏惧孤寂的感觉,归心油然升起,不可遏制,“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全诗一直寒到了最后。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3,第1247页

língyǐnyuè--è

hánxiāngjièbáijiànméntōng

yuèzàizhòngfēngdǐngquánliúluànzhōng

dēngqúndòngqìngtiānkōng

guīwèiféngkuàngwényánxiàfēng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新晴。韶光明媚,轻烟淡薄和气暖,望花村。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愁生。伤凤城仙子,别来千里重行行。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
红尘¹紫陌²,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断魂³处,迢(tiáo)匹马西是。新晴。韶光明媚,轻烟淡薄和气暖,望花村。路隐映,摇鞭(biān)时过长亭。愁生。伤凤城仙子,别来千里重行行¹⁰。又记得、临歧(qí)泪眼,湿莲脸¹¹盈盈¹²
译文:通往京城的道路上红尘飞扬,落日余晖中,芳草凄凄的长安古道上,满是游子行人。让人断魂的地方,游宦的人万里迢迢西是。天初晴,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和气暖心,抬望眼见那如花的乡村。花草树木掩映着道路,挥鞭之时已过长亭。愁从心生,悲伤地怀念在京城的情人,现在已远在千里之外了。还记得送别时,两个人手握着手相互凝望,她莲花般的红艳脸庞被盈盈泪水打湿,叫人刻骨铭心。
注释:¹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繁华热闹。²紫陌:指京城的道路。³断魂:灵魂从肉体离散,指爱得很深或十分苦恼、哀伤。⁴迢迢:形容遥远。⁵韶光:美好的春光。⁶和气:清和的空气。⁷隐映:指路被草木隐蔽掩映。⁸长亭:古时每隔十里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作行人休憩和饯别之处。⁹凤城:据传,秦穆公有女名弄玉,能吹箫引凤,凤凰曾降落京城,遂京城又名“丹凤城”。后常以“凤城“称呼京城。¹⁰行行:行而又行。¹¹莲脸:比喻女子的脸容如莲花一般红艳娇媚。¹²盈盈:形容泪水清澈晶莹。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相萦。空万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
消凝¹。花朝月夕²,最苦冷落银屏。想媚(mèi)容、耿耿³无眠,屈指已算回程。相萦。空万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
译文:转而念及两人分离后,每到良辰美景,她一定凄冷清苦无比,辗转难眠,也许已然将我的归期屈指算好。情意绵绵无限,二人空有万般的追思回忆,真的不如尽量早归,好与日思夜慕的情人相会。绣帐帷幕里,二人同眠共枕,我将那别离后的万般思念和千般牵挂,对她一一诉说。
注释:¹消凝:销魂凝神,形容辗转思念。²花朝月夕:良辰美景。³耿耿:烦躁不安貌。⁴萦:牵绊。⁵争如:怎如。⁶倾城:指绝世美女,此处指心上人。

  这首《引驾行》是柳永创长调慢词的一个范例。

  全词共一百二十五字,以平叙为主,层次多变化,注重从不同角度展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后世创作长调慢词者有很大的启发。

  上片极尽铺叙之能事,先以一组排句对旅途中的客观物景,大肆进行铺写涂抹。这组排句均以一个三字句托上两个四字对句,着意加以渲染。“红尘紫陌,斜阳暮草”,描绘当时的长安道说的是场所。

  “韶光明媚,轻烟淡薄”,描绘当时的天气氛围。接着,人物登场,“迢迢匹马西征”、“摇鞭时过长亭”,谓主人公正旅行,“离人”、“匹马”,“断魂”、“迢迢”,都带感情色彩,让人觉得主人公的这次旅行,并不那么愉快,再与此时此地的大好时光相对照,则更加烘托出这次旅行,是多么令人难堪,使人生愁。于是,抒情主人公很自然地兴起对于“凤城仙子”的思忆。“别来千里重行行”说的是漫长的旅行途中,有万千情事可以思忆,但令人难忘的还是即将踏上征途的那一时刻,俩人执手相看,那脸上水盈盈的双眼,永远印脑际。头一组排句与以下的思忆,布局巧妙,写的是现的景况,铺叙中穿插回忆,已将主人公旅途中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转换角度,述说对方的相思苦情,并且进一步设想将来相见的情景。“花朝回夕,最苦冷落银屏。”几句说的是主人公设想:离别之后,每逢花朝月夕,她必定分外感到冷落,夜夜无眠,说不定她已经算好了我回归的日程。对方的相思苦情,这是想象中的事,但写得十分逼真,虚实难辨。这时候,仿佛她就自己的眼前。接着,主人公转而想到:这千万般的思忆,不管是我想念她,还是她想念我,全都是空的,怎比得上及早返回,与她相见,那才是实的。“争”,同“怎”。那时候,“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抒情主人公将向她从头细细述说,离别之后,他是如何如何地思念着她。幻想中,作者既描绘了她的相思苦情,又写出彼此述说相思的情景,深切而生动。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忆起“凤城仙子”,实景实情实写;下片描写对方的相思,虚者实写。上下片合起来,说的就是“相思”二字。全词铺叙、言情,有时间的推移,也有场景的变换,所抒之情饱满生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361

yǐnjiàxíng··hóngchén--liǔyǒng

hóngchénxiéyángcǎozhǎngāndàoshìrénduànhúnchùtiáotiáo西zhēngxīnqíngsháoguāngmíngmèiqīngyāndànbáonuǎnwànghuācūnyǐnyìngyáobiānshíguòzhǎngtíngchóushēngshāngfèngchéngxiānzibiéláiqiānzhòngxíngxíngyòulínlèiyǎn湿shīliánliǎnyíngyíng

xiāonínghuācháoyuèzuìlěngluòyínpíngxiǎngmèirónggěnggěngmiánzhǐsuànhuíchéngxiāngyíngkōngwànbānzhēngguīqīngchéngxiàngxiùwéishēnchùbìngzhěnshuōqiānqíng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各有心情在,随渠¹爱暖凉。
译文:万物各自有特性,随它是爱暖或是贪凉。
注释:苔:苔藓。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¹渠:第三人称,他,它。此泛指各种生物。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¹
译文:青苔就会好奇问红叶,世上什么东西叫夕阳?
注释:¹斜阳:夕阳。

  这首咏物诗生动地表现了青苔生长的特性,咏叹它受本性和境遇的种种限制,表达了不能够得到阳光照耀却兀自执着生长的青苔表现出了同情与悲悯。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由于阳光的偏爱,青苔红叶各有暖凉不同的待遇,因此才有青苔对红叶的发问。这其实就是对阳光不能做到“普照万物”的指责了。诗中青苔那怯怯而又执着向往的神情,读之令人悯然。诗写得富于情趣,饶有意蕴。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在关注着青苔的生命状态,虽然也体察青苔的心情,但是从诗歌主旨上说,则是旁观式的、评论式的。在那个专制的封建时代,诗人笔下的青苔也有对于阳光的期待,也有向红叶打听阳光的勇气,它越是执着、越是努力地绽放自己,实际上就越显出周围环境的罪恶。诗人在这里表现出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诗人对于这个自强不息的小小生命的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了对于环境不公的谴责。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