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五里一值浅,千愁万愁过徐城。
王君论与河流阻,杜老谈思月色清。
岸若屹墙空自面,树如张盖欲谁倾。
二人党及亲朝夕,更晚更迟何计程。
十里五里一值浅,千愁万愁过徐城。
王君论与河流阻,杜老谈思月色清。
岸若屹墙空自面,树如张盖欲谁倾。
二人党及亲朝夕,更晚更迟何计程。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chóu)(chàng)¹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²窗纱。小楼高阁谢娘³家。
译文:梦醒了还留着梦中的惆怅,看到一轮山月低斜。孤灯将她的背影映在墙上,也投在窗上的碧纱。这里原本是小楼高阁,情人的家啊。
注释:¹惆怅:失意伤感。²背:暗,即灯光暗淡。³谢娘:唐代有名的妓女,本名谢秋娘,唐朝李德裕的小妾。谢娘家泛指青楼或恋人的居处。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暗背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cù)朝霞¹
译文:我心里暗暗寻找美妙章华来形容她那白皙的身体,是一枝春雪中凝冻的洁白梅花,她满身的香气就像是那天边簇拥的朝霞。
注释:¹簇朝霞:被灿烂的朝霞所笼罩。

  这是一首“寄兴深微”的艳词。

  上片写眼中所见的景象,是在梦醒后睡眼惺忪时见到的。它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依稀隐约的审美感受。是现实中的生活,也是幻想中的追求;像是别有寄托,又像是纯粹抒情。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浮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座高高的小楼,有个蒙着碧纱的小窗,反射出照在壁上的一线灯光,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个惆怅自怜的青年,正凝望着那反射出灯光的窗口,原来这就是绝代佳人“谢娘”的住房。“谢娘”,在韦庄的诗词中常用来指意中人,不过这首词中的“谢娘”,完全是词人心造的幻影,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佳人。只是词中抒情主人公看到那碧纱窗下,孤灯荧荧,便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一个背灯斜坐、含情脉脉的深闺丽人来,反映了词人一种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若有若无之间,情趣在若隐若显之际。乍看起来,似乎只是寻常的艳语;细味之后,又觉得语言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咀嚼的东西。与词人同时期的张泌也有一首《浣溪沙》,跟这首词的意境很相似。词云:“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 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画面同样出现了楼和月,人和灯,梦和花,皆景中含情,深得风人之旨。然而一个是对往事的回忆,一个是对未来的追求;一个是写曾经热恋过的对象,一个是写素未谋面的佳人;一个把重温旧好,寄托在梦魂的访问,一个是把朦胧的追求,付诸驰骋的想象。两相对照,张词写的只是爱情的纠葛,别离的愁绪;而韦词却在男女之外,别有兴寄,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富有深意。

  下片抒情主人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背灯坐在碧纱窗下的美人进行浪漫主义的描绘。把花的精神赋予美人,把美人的“玉容”写成花,使花成为美人的倩影,美人成为花的化身。一支生花的妙笔,出神入化,为花锡宠,为人争春,在艳语之中,寓比兴之意,确是大家笔墨。“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可见他理想中的美人,容貌像雪一样的洁白,梅一样的疏淡。衣裳像雾一般的飘逸,霞一般的鲜艳。词人把自己朦胧中的追求,写得如此高洁,如此淡雅,使人自然联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自画像,其言外自有寄托,自有高致,绝不同于寻常的艳词。张炎说得好:“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源》)。读者若试拿韦庄这首词的下片,跟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被艳露凝香”(《清平调》),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对照来看,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可以寻绎出它们之间的“新变”轨迹。太白和乐天是以花柳来喻其貌,用“朝露凝香”和“梨花带雨”传其神,自然是千秋妙笔。然其意止于“以形写神”,“以景传情”,把杨妃的“天生丽质”形容得形神俱肖而已。至于韦词所描写的那个美人,则是雪里梅花,具有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霞中仙子,具有超凡绝俗的潇洒风韵,象外有象,景外有景,作为物化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诱发力,既能给人们以真实的感知,又能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以朦胧的美,含无穷的趣,正是它的艺术生命和灵魂之所在。月下观景,雨中看山,雾里赏花,隔帘望美人,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好的审美情趣,其奥秘就在于它以有限表无限,以实境带虚境,以朦胧代显露,能使人以丰富的想象补充具体的情景,从而取得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这也就是韦庄这首词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所发出的艺术光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 :149页

huànshā··chóuchàngmèngshānyuèxié--wéizhuāng

chóuchàngmèngshānyuèxiédēngzhàobèichuāngshāxiǎolóugāoxièniángjiā

ànxiǎngróngsuǒshìzhīchūnxuědòngméihuāmǎnshēnxiāngcháoxiá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三门横峻滩,六剌(lá)¹走波澜。
译文:三座由悬崖对峙形成的山门,横躺在这段溪流上,六个尖锐的险滩就好像钢刺一样,流水翻滚着急速波澜。
注释:¹六剌:滩名,在安徽省泾县陵阳溪。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yíng)¹
译文:岸上的巨石如虎踞虎跃,溪中的激流如龙盘龙飞。
注释:¹萦盘:萦回。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译文:此处风光一点也不比七里濑逊色,我真想在这里垂竿钓鱼,这里就是天堂。

xiàlíngyáng沿yángāosānménliùtān--bái

sānménhéngjùntānliùzǒulán

shíjīngshuǐzhuànglóngyíngpán

cánlài使shǐchuí竿gān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地浑(hùn)(dùn)如鸡子¹,盘古²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译文:远古时期,中地一片呢混沌,就像一个鸡蛋,盘古就出生在这里。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向四周猛劈过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形成了中,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形成了地。盘古在中地中间,一中能变化九次。他头顶是中,脚下是地。中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中也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中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变得非常高大。所以中地之间距离九万里,然后才产生了中皇、地皇、人皇。
注释:¹鸡子:鸡蛋。²盘古:又称盘古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由形如鸡卵的混沌之中孕育而生,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形成了天地,最终因疲惫而倒,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suǐ)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éng)¹
译文:开中辟地时首先出生的是盘古。盘古临死前,变化自身。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根撑中的柱子和五方名山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脉和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地,头发变成了中上星辰,皮肤变成了草木,牙齿变成了金属矿物和石头,精髓变成了珍珠和玉石,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雨露。他身上的寄生虫,由于受到风的催化,就变为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注释:¹黎甿:黎民。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送送多穷路¹,遑(huáng)²独问津³
译文: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注释:¹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²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³问津:问路。津:渡口。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悲凉千里道¹,凄(qī)²百年³身。
译文: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注释:¹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²凄断:悲痛欲绝。³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心事¹同漂(piāo)(bó)²,生涯³共苦辛。
译文: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注释:¹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²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³生涯:人生的极限。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无论去与住¹,俱是梦中人²
译文: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注释:¹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²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凉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凉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这首诗不凉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 .初唐诗歌赏析 .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 :8-9页 .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 .上海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 :37-38页 .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qiū)¹馨香倚钓矶(jī)²,斩新³花蕊未应飞
译文: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注释:¹楸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²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³斩新:崭新。⁴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¹醒时雨打稀。
译文: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注释:¹可忍:哪忍。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门外鸬(lú)(cí)¹去不来,沙头²忽见眼相猜³
译文: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注释:¹鸬鹚:水鸟名。又叫鱼鹰。²沙头:岸头。³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自今已后知人意¹,一日须来一百回。
译文: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注释:¹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¹断人行。
译文: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注释:¹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会须¹上番²³成竹,客至从嗔(chēn)不出迎。
译文: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释:¹会须:定要。²上番:轮番。³看:看守。⁴从嗔:任客嗔怪。

  第一首主要是写花,写诗人惜花之情。诗从花香写起。“楸树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花、爱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花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花之情就应从花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花开花落立意。从花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花情。 “斩新花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花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花,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花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 “不如醉里风吹尽,何未醒时雨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风把花吹落,必然是不未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雨将花打稀。人在落花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未”,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花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花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花被风吹雨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花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花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花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花情景。将诗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鸟,写诗人爱鸟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鸟的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鸟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鸟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鸟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 “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297页-第301页

sānjué

 tángdài 

qiūshùxīnxiāngdiào zhǎnxīnhuāruǐwèiyīngfēi 
zuìfēngchuījìn rěnxǐngshí 

ménwàilái shātóujiànyǎnxiāngcāi 
jīnhòuzhīrén láibǎihuí 

shùchūnsǔnmǎnlínshēng cháiményǎnduànrénxíng 
huìshàngfānkànchéngzhú zhìcóngchēnchūy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