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韦氏妹,零落依草木。
深负鹡鴒诗,临风欲痛哭。
近闻韦氏妹,零落依草木。
深负鹡鴒诗,临风欲痛哭。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5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jiǒngxiāngréngqiánchàngchóujiànqiánxián

zònghéngzhèngyǒulíngyúnyǎngsuírénlián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离愁¹白日斜(xié,旧时读xiá),吟鞭(biān)²东指³天涯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注释:¹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²吟鞭:诗人的马鞭。³东指:东方故里。⁴即:到。⁵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¹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²
译文: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¹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²花:比喻国家。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hàishī ·

gōngzhēn qīngdài 

hàodángchóubáixié yínbiāndōngzhǐtiān 
luòhóngshìqíng huàzuòchūngènghuā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徒闻¹(gèng)²九州³,他生未卜此生休。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注释: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¹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²更:再,还有。³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此有九州。”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 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⁴未卜:一作“未决”。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传 一作:鸣)
空闻虎旅¹(chuán)宵柝(tuò)²,无此鸡人³报晓筹(chóu)。(传 一作:鸣)
译文: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注释:¹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²传宵柝 :一作“鸣宵柝”。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³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⁴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¹
译文: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玄宗与杨妃在七夕时还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
注释:¹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¹四纪²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³
译文:为什么历经四十八年,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释:¹如何:为什么。²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³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wéi ·èr

shāngyǐn tángdài 

hǎiwàiwéngèngjiǔzhōu shēngwèishēngxiū 
kōngwénchuánxiāotuò rénbàoxiǎochóu  (chuánzuò míng )
liùjūntóngzhù dāngshíxiàoqiānniú 
wéitiān jiāyǒuchóu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兵火有余烬(jìn)¹,贫村才数家。
译文:战争过后那余下火灰犹存,遭兵洗劫只剩几户穷人家。
注释:¹余烬:指兵灾之后残存的东西。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译文:拂晓之时江面上无人争渡,寒气袭人向沙滩残月西沉。

  作者对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这首诗描写了遭战火洗劫后江边江面荒凉破败的景象。

  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中有两组镜头:一是兵火过后只剩下几户人家的穷村;一是拂晓之时,在残月余辉笼罩之下无人争渡的冷清的江面。诗一开始便点出了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兵火”。“有余烬“三字,说明这场“兵火”刚刚烧过。这首诗的第二句具体的表现了兵火烧过之后的景象,兵火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平时,村落虽然贫穷,但不会只有“数家”。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无数人流离失所,逃往他乡,“贫村”才剩下了“数家”,是战争造的罪孽。一个“才”字表现了诗人痛恨战争的感情,也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深重的程度。这首诗的第二组镜头境界开阔,但情调凄凉悲苦。平时,一在拂晓之时,江面上是百舸争流,游人争渡的景象,而此时,在兵火过后,江面上没有了“争渡”的情景,只有那兵火无法烧到的“残月”落向那兵火烧不着“寒沙”。这些描写,蕴含着人民的苦难,深寓着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由两组画面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反战的主题,诗人对此争及战争发动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都是从这里表现出来的。由于在诗中诗人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首诗语言通顺流畅,短短四句小诗,描绘出众多的形象,语言的概括力是很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05-10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81-283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561-563

jiāngxíngbǎishǒu··shísān--qián

bīnghuǒyǒujìnpíncūncáishùjiā

rénzhēngxiǎocányuèxiàhánshā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长夜¹生寒翠幕(mù)²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译文:夜幕低垂的长夜只觉格外寒冷,琵琶别调又是在为谁哀凄。
注释:¹长夜:漫长的黑夜。²翠幕:这里指夜幕。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译文:飘忽不定的君心就像那明月,才照着楼东又转向了楼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