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利名外,万山云霭中。思君痛饮处,累石小轩东。
古郡利名外,万山云霭中。思君痛饮处,累石小轩东。
观阙风光近,郊园野趣同。溪头对鱼鸟,未羡舞裙红。
观阙风光近,郊园野趣同。溪头对鱼鸟,未羡舞裙红。

dōuxiàzhīyǒushāntíngshízàixīndìng--zhāngfāngpíng

jùnmíngwàiwànshānyúnǎizhōngjūntòngyǐnchùlèishíxiǎoxuāndōng

guānquēfēngguāngjìnjiāoyuántóngtóuduìniǎowèixiànqúnhóng

张方平

张方平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 2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¹者宋国有田夫,常衣(yì)²(wēn)(fén)³,仅以过冬。暨(jì)春东作,自曝(pù)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yù),绵纩(kuàng)狐貉(mò)。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shū),甘枲(xǐ)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shěn)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夫,经常穿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并只用它来过冬。到了春天耕种的时候,自己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还有大厦暖室,丝棉与狐貉皮裘。回头对他的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谁也不知道,把它告诉我的国君,一定会得到重赏。’乡里的富人告诉他说:‘过去有以胡豆、麻杆、水芹与蒿子为甘美食物的人,对本乡富豪称赞它们,本乡富豪拿来尝了尝,就像毒虫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来,大家都讥笑并埋怨那个人,那人也大为惭愧。你呀,就是这样一类人。’”
注释:¹昔:从前。²衣:穿(衣服)。³缊黂:用乱麻作絮的冬衣。⁴曝:曝晒,暴露在阳光下晒。⁵隩室:暖室。⁶绵纩:丝绵;借指絮丝棉的衣服。⁷狐貉: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南朝(cháo)¹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²。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译文:历经千古的北宋已成为伤心的地方,还唱着那《后庭花》曲。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不知道飞到了哪户人家中。
注释:¹南朝: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并都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其为“南朝”,词中代指已为金所灭亡的北宋。²后庭花: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之艳曲《玉树后庭花》。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huǎng)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jì)¹堆鸦²。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译文:于异国重见故国宫姬,世事如梦呀,肌肤胜过白雪,见其昔日豪贵,发式如旧。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啊!
注释:千髻:女性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挽在头顶。²堆鸦:即指其发型。

  吴激的这首词,通篇借用唐人诗句借景抒情,笔姿盘旋空灵、唱叹有情。当然也必须有一两句实写,才不致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因此,过片几句推出前面对暗示的”商女“形象:“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这两句描写不只是单纯写这位歌姬之美貌,而是从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和怀念。所以词人抚今追昔,而有“恍然一梦”之感。

  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却是市井歌妓,这个反差太强烈了,不禁又触发了词人故国之身悲,身世之同感。吴激想自己如今羁身北国,“十年风雪老穷边”(刘迎《题吴激诗集后》),自己和这位歌女不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么?这自然使他想起当年白居易于浔阳江头夜遇琵琶女的情景,想起白居易的悲叹:“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吴激在《人月圆》的结尾三句融合白居易的诗意境,借意抒怀,把自己和这位歌姬,比作白居易之于琵琶女了。

  北宋中叶以后,填词渐趋工巧,隐括前人诗句填词蔚为风气。贺铸、周邦彦、陆游、吴文英等人都擅长此道。而其中吴激这首词将古人诗句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如自其口出,能以人巧与天工相吻合,不愧是一首成功的“隐括体”。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381页,高原

rényuèyuán··yànběirénzhāngshìjiāyǒugǎn--

náncháoqiānshāngxīnshìyóuchànghòutínghuā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zifēixiàngshuíjiā

huǎngránmèngxiānshèngxuěgōngduījiāngzhōuqīngshānlèi湿shītóngshìtiān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¹,想同之也²
译文:曹植说:德祖兄,多日不见,非常想念你,推想你思念我也像我思念你一样。
注释:《与杨德祖书》,收入《文选》卷四十二。 杨修(175~219),字德祖,华阴(今陕西华县)人。博学有才智,受到曹氏父子重视,与曹植关系尤为密切,后被曹操所杀。这封信是曹植写给杨修的。¹思子为劳:子,你。劳,苦。²想同之也:推想你思念我,也像我思念你一样。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qì)至于今,二十有¹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²独步³于汉南,孔璋(zhāng)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¹⁰,公干¹¹振藻¹²于海隅(yú)¹³,德琏¹⁴发迹¹⁵于大魏¹⁶,足下¹⁷高视¹⁸于上京¹⁹。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²⁰,吾王²¹于是设天网²²以该²³之,顿²⁴八紘(hóng)²⁵以掩²⁶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²⁷绝迹²⁸,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²⁹于辞赋,而多³⁰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³¹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³²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³³,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³⁴者,畏后世之嗤(chī)³⁵余也。
译文:我从小喜欢文章,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一时无双,陈琳(字孔璋)在河朔名声如鹰高飞远扬,徐干(字伟长)在青土声名独拔,刘桢(字公干)在海边因文章而扬名,应玚(字德琏)在此地显身扬名,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怀才自负,等待着受到当政者的赏识和重用。我们君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用绳子来聚集他们,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却不能达到极高的成就,用一篇文章震惊千里。以陈琳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与司马相如(字长卿)是同一流的,就如画虎不成,反像犬了。我以前写信去嘲讽他,他反而大肆宣扬说我那是称赞他的文章。钟子期善听(指钟子期听到了伯牙所鼓的琴声,就能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到现在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乱加叹赏,害怕后人耻笑我。
注释:¹有:同“又”。古代十进整数后有零数,常加“有”字。²仲宣:王粲的字。³独步:超出群众,独一无二。即没有人赶得上他。⁴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王粲曾在荆州依附刘表。⁵孔璋:陈琳的字。⁶鹰扬:像鹰一样威武地飞扬。⁷河朔:河北。阵琳曾在冀州作袁绍的记室。此句是说陈琳的文名出人头地。⁸伟长:徐干的字。⁹擅名:独享盛名。¹⁰青土:指青州地区。徐干是北海郡人,北海在古代属于青州。¹¹公干:刘桢的字。¹²振藻:显耀文采。¹³海隅:刘桢是东平宁阳(今山东省宁阳县南)人。隅,角落。宁阳靠近海边,所以说海隅。¹⁴德琏:应玚的字。¹⁵发迹:指人由隐微而得志显身。此处指出仕。¹⁶大魏:指魏都许昌一带。应玚是汝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县北)人,南顿,接近魏都许昌。¹⁷足下:敬辞,指杨修。¹⁸高视:本是旁人不在眼下之意,此处指杰出。¹⁹上京:指京师洛阳。这时杨修在京师。²⁰“人人自谓”二句:灵蛇之珠:即隋侯救蛇所得的珠。荆山之玉:即和氏之璧。详见李斯《谏逐客疏》注〔27〕。此二句是比喻每个作者都珍视自己的创作。²¹吾王:指曹操。操于建安二十一年(216),自立为魏王。²²天网:像天一样大的网。此处指曹操网罗人才的政治措施。²³该:同“赅”,包括一切。²⁴顿:振举。²⁵八纮:指网周围的网绳,此处借指天下八方。²⁶掩:覆取。²⁷轩:翥,鸟飞的样子。²⁸绝迹:远方绝域,意谓最高的成就。²⁹闲:同“娴”,熟练。³⁰多:盛。司马相如,字长卿。这是说盛称自己和司马相如不相上下。³¹画虎不成反为狗:古代谚语。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效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这句是嘲笑陈琳妄自夸大。³²盛道:大大地称说。³³钟期不失听:事见《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和伯牙,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能知音。后钟子期死,伯牙便碎琴不复弹。³⁴妄叹:妄,原作“忘”。叹,此处是赞美。³⁵嗤:讥笑。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¹,仆常好人讥弹²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³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译文:世人著述,不可能没有一点毛病。我曾经喜欢他人讥刺批评自己的文章,不好的地方就立即改正。从前丁廙(字敬礼)经常写些小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推辞没有做。丁廙对我说:你有什么好疑虑的呢?文章好坏的名声,自然归我,后世人谁知道我的文章经他人帮助修改过?我经常感叹这句很富哲理的话,认为这是美谈。以前孔子的文辞,常常经别人修改,因此与别人的文辞混杂在一起,至于他编纂《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人都不能改动一句话。超过《春秋》言语没有毛病的,我还没有见过。
注释:¹病:缺点。²讥弹:指责、批评。³丁敬礼:丁廙,字敬礼。曹植亲近朋友之一,后为曹丕所杀。⁴若人:这个人,指丁廙。⁵达言:通达的言论。⁶通流:即流通,指互相商讨。⁷措一辞:即措一词,参加一点意见。⁸过此:超过这个。此,指《春秋》。⁹不病:没毛病。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论,岂可同哉!
盖有南威¹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²,有龙渊³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hē)⁶文章,掎(jǐ)(zhí)⁷利病。昔田巴⁸毁五帝,罪三王,訾(zǐ)五霸于稷(jì)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论,岂可同哉!
译文:大概拥有南威那样的美貌,才可以评论淑媛;像龙泉剑那般锋利,才可以评论别的剑是否锋利。刘修(字季绪,刘表之子)的才能比不上文章的作者,但是喜欢诋叱他人文章,指摘毛病。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在稷下大发议论,诋毁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谤毁春秋五霸,一时之间,使千人为之折服;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学者)的一次说服,便让他终身闭口不言。刘修的辩才,还不如田巴,如今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不难找到,(一般人)可不能逞能!人们各有喜好,兰、茞(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荪(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蕙(兰花的一种)的芬芳,众人喜欢闻,但是海边上有喜欢追着臭味跑的人;《咸池》(黄帝所作)、《六茎》(颛顼所作)之声,是众人都喜欢听的,但是墨翟却有指责它们的言论,好恶哪能全部相同呢!
注释:¹南威:古美女名。²淑媛:贤淑的妇女。³龙渊:古宝剑名。唐人避高祖讳改为龙泉。⁴刘季绪:李善注引挚虞《文章志》:“刘表子,官至乐安太守(《三国志》注作‘东安太守’),著诗赋六篇。” ⁵才不能逮于作者:是说文才不够著作家的水平。⁶诋诃:诋毁指责。⁷掎摭:指责、挑剔。⁸田巴:战国时齐国的辩士。訾:原作“呰”,诋毁。稷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朝会于稷下也。”鲁连:即鲁仲连。 杜:堵塞。据说田巴曾在狙丘和稷下等地跟人辩论,他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说服千人。但经鲁仲连对他提出质责,田巴便不再谈了。兰茝(chǎn)荪蕙:都是香草名。“海畔”句:此喻爱憎违反常情的人。咸池六茎之发:咸池:相传是黄帝的乐名。六茎:颛顼的乐名。发:出,这里指演奏。墨翟有非之立论:墨子有非乐篇。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jǐ)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lù)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译文:现在将我我从小所写文章并全部赠与你。民间传说,一定有可以采纳的地方,拍着车辕所唱之歌(民歌),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情思见解,不要轻易忽视。辞赋是小技艺,因此不足以用来阐明严正的道理,垂范后世。从前杨雄(字子云)是先朝的重臣,依然说壮士有所不为。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身为王侯,还希望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流传后世不灭的功绩,哪能仅已写文章为一生的功业呢?靠辞赋当上君子吗?如果我的志向没有成功,我的方法没有被推行,我将采集史官的真实记录,辨别世间的得失,评定仁义之正,自成一家学说。虽然不能把我的文章藏在名山,但要把他们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不是和你有愿同始终的交情,哪能对你发出像今天的这些议论。之所以敢大言不惭,是因为我知道您懂得我的心意。
注释:往:送去、寄去。相与:相赠。一通:一份。“夫街谈巷说”六句:击辕之歌:指民歌。古代有田野中人叩击车辕唱歌,人称之为击辕之歌。有应风雅:指符合《诗经》的国风和大、小雅。 这六句均为曹植谦指自己的文章。揄扬:发挥。 大义:指大道理。彰示:明白垂示。昔扬子云:扬雄,字子云。先朝:指西汉。执戟:汉代郎官,执戟以侍皇帝,职位卑下。壮夫不为: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意指作赋绘景状物,是童子所习的小技,男子汉是不屑于写的。藩侯:古代诸侯,保护王室,如同藩篱。庶几:希望。戮力:并力。上国:诸侯王指帝室为“上国”,此指魏国。流惠:推广恩惠。流:流传。金:钟鼎。石:丰碑。古代常把功绩刻在钟鼎(金)或碑碣(石)上,以便长期保留。岂徒:岂但。翰墨:即笔墨,指文章。 勋绩:功业。庶官:百官。实录:指史料。辩:辩析。衷:中心意旨。“虽未能”二句:藏之于名山:指曹植自谦说自己的著作虽不够“藏之于名山”的价值,但还可以留给同好的人。“非要之”二句:非:一作“此”。要:约定……期限。皓首:白头。这两句是说:他这个著作计划,不到头发白了的时候,是作不成的,这些岂是今日所能谈的呢?惠子:惠施,战国时人,与庄周为知交,常常互相辩论问题。惠子死后,庄子过其墓,说:“自夫子之死,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此处曹植将惠施比杨修,说因为彼此交情深厚,才敢“言之不惭”。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译文:明早迎接我,书信不能全部抒发我的心怀。曹植写。

  在这封信中作者根据切身体会,畅谈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看法。由于曹植本人是文学大家,深知文学创作的甘苦,因此他认为批评家既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又得有创作实践的体验。书信最后谈到他自己的文章,称视辞赋为“小道”,这是因为曹植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希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不甘心为文人。曹植本人的诗文做得很好,称“小道”,亦自谦之辞,并非真的看不起文学。全文辞意恳切,娓娓道来,一如与好友促膝谈心,给人以亲切感。

  文章意在嘱托杨修对作者所作辞赋刊削点定,同时纵论当代才人优劣,抒发本身怀抱所系,意到笔随,情文并茂,是魏晋时代有特色的一篇论文。这封信评论时人创作的得失,先从文坛盛况说起。作者以神采飞扬的笔触、错综排比的句式,大致勾勒了当时邺下文苑的繁兴局面,历数“独步汉南”“鹰扬河朔”“擅名青土”“振藻海隅”“发迹此魏”“高视上京”的王、陈、徐、刘、应、杨等建安诸杰,描写他们以“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的极度自信,齐驱并驾,在曹操网罗文士、广开材路的政策感召之下,群聚魏都,形成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繁荣景况。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出此数子尚未达到“飞轩绝迹,一举千里”的顶峰,各自都还存在局限与弱点。这就开始突出了此文的一个基本观点:著述不能无病,作家应当精益求精,不惮修改。信中先以陈琳为例,说明他在辞赋创作方面本不熟谙精通,而他却过高地自我估价,乃至将别人的讥嘲也当作了赞美。作家未必是全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本不足怪(曹丕《典论·论文》:“文非一体,鲜能备善”),问题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是否真正欢迎别人的批评意见。曹植又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自己“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的习惯,一是丁廙作小文请求自己润饰的事例。世人著述不能无病,需要批评改定,曹植不仅阐述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而且付诸身体力行,嘱请杨修刊定自己的辞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建安文坛不自满、不妄赞,重视修改意见的严肃创作态度与良好批评风气,在曹植此信与曹丕《典论·论文》中均可窥见一斑。

  紧接着对作家提出的要求之后,作者又从批评家的角度来提问题,指出高度的艺术才能与素养是批评者必具的条件。“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依同理推断:有屈宋之才,乃可以衡其文笔。这一要求对批评者说来该是不切实际的。文学史上,长于议论而短于创作者大有人在。例如钟嵘《诗品》下评陆厥,曾谓其“自制未优,非言之失也”,即可以说明理论批评与艺术创作在文人一身得失不齐。准此而言,曹植对批评家似求之过苛。但是也应注意,曹植提出创作的行家才有资格议论创作这一观点,是针对刘季绪之流才庸行妄、随意诋诃他人的情况而发,是有的放矢的。另外,曹植还指出:人各有好尚,每相异殊途,海畔有逐臭之夫,墨翟有非乐之论,因此批评者在评论文章时,不可以一己的偏好,强求别人认同迁就。

  信的最后,作者叙说送去辞作请求审阅的意图,同时申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事业追求。这一段文字的表述,用意曲折,语气亦自偏激。表面上看,曹植对辞赋创作贬得很低,视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的“小道”,与建安时兴起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新观念完全矛盾。然而应当看到,曹植是将辞赋、翰墨之事与他视为更重要的事业相提并论、权衡轻重的:首先追求功名勋业的建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是他毕生以求、最具吸引力的事业;其次,是采实录,辩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完成政治学术思想的著述;再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仕而优则赋,余事作辞人。这也恰是他少小以来乐此而不疲的爱好,绝不可能放弃。信中说“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明明是将辞赋之作置于“未易轻弃”的“匹夫之思”之列的。鲁迅曾指出,曹植说文章小道大概是违心之论。因为人总是不满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曹植的文章已经做得够好,便敢说文章是小道;他活动的目标又是在政治方面,政治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无用。这对曹植的心态不失为一种中肯的分析。总之,览文如诡,寻理即畅,后世的读者应当揣摩体察,理解作者的真正命意所在。

  此信为送上辞赋的附言,本可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请托之事;但由于对方是秉意相投的知友,又是才博思颖、“高视上京”的文家,所以信中即兴挥翰,论文言志,洋洋洒洒地说了开去。纵论时人得失,略无拘忌;抒写衷心抱负,和盘托出。自许甚高而又虚怀请益,真实的心态自然呈露于纸上。议论虽间有过激处,致贻“辩而无当”(《文心雕龙·序志》)之讥;而通篇读来,“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条畅以任气,通脱以述怀,舒布其言,达而后已。作为心声的献酬,依然是达到了《文心雕龙·书记》对书体的要求。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471—473页

yángshū

cáozhí liǎnghàn 

    zhíyuē shùjiàn wèiláo xiǎngtóngzhī 

    shàohàowèiwénzhāng zhìjīn èrshíyòunián ránjīnshìzuòzhě lüèéryán zhòngxuānhànnán kǒngzhāngyīngyángshuò wěichángshànmíngqīng gōnggànzhènzǎohǎi liǎnwèi xiàgāoshìshàngjīng dāngzhīshí rénrénwèilíngshézhīzhū jiājiāwèibàojīngshānzhī wángshìshètiānwǎnggāizhī dùnhóngyǎnzhī jīnjìnguó ránshùyóunéngfēixuānjué qiān kǒngzhāngzhīcái xián érduōwèinéngchángqīngtóngfēng huàchéngfǎnwèigǒu qiánshūcháozhī fǎnzuòlùnshèngdàozànwén zhōngshītīng jīnchēngzhī néngwàngtànzhě wèihòushìzhīchī 

    shìrénzhīzhùshù néngbìng chánghàoréntánwén yòushànzhě yīngshígǎidìng dīngjìngchángzuòxiǎowén shǐ使rùnshìzhī cáiguòruòrén wèi jìngwèi qīngnán wénzhījiāè zhī hòushìshuíxiāngzhīdìngwénzhě chángtànyán wèiměitán zhīwén rénliútōng zhìzhì chūnqiū  yóuxiàzhīnǎinéngcuò guòéryánbìngzhě wèizhījiàn 

    gàiyòunánwēizhīróng nǎilùnshūyuán yòulóngyuānzhī nǎiduàn liúcáinéngdàizuòzhě érhàowénzhāng zhíbìng tiánhuǐ zuìsānwáng xià dànérqiānrén liánshuō shǐ使zhōngshēnkǒu liúshēngzhībiàn wèiruòtiánshì jīnzhīzhònglián qiúzhīnán  rényòuhàoshàng lánchénsūnhuìzhīfāng zhòngrénsuǒhào érhǎipànyòuzhúchòuzhī xiánchíliùjīngzhī zhòngrénsuǒtóng éryòufēizhīlùn tóngzāi 

    jīnwǎngshàoxiǎosuǒzhùtōngxiāng jiētánxiàngshuō yòucǎi yuánzhīyòuyīngfēng zhī wèiqīng xiǎodào wèiyáng zhāngshìláishì yángyúnxiāncháozhízhīchéněr yóuchēngzhuàngwèi suī wèiwèifānhóu yóushùshàngguó liúhuìxiàmín jiànyǒngshìzhī liújīnshízhīgōng hànwèixūn wèijūnzāi ruòzhìwèiguǒ dàoxíng jiāngcǎishùguānzhīshí biànshízhīshī dìngrénzhīzhōng érjiāzhīyán suīwèinéngcángzhīmíngshān jiāngchuánzhītónghào fēiyāozhīhàoshǒu jīnzhīlùn yánzhīcán shìhuìzhīzhī 

    míngzǎoxiāngyíng shūjìnhuái怀 zhíbái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zhì)¹彼岵(hù)²兮,瞻望父兮。父曰³:嗟!予子行役,夙(sù)无已。上慎旃(zhān)哉,犹来!无¹⁰
译文: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唉!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留恋他乡!
注释:¹陟:登上。²岵:有草木的山。³父曰:这是诗人想象他父亲说的话。下文“母曰”“兄曰”同。⁴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⁵夙夜:日夜。夙:早。⁶上:通“尚”,希望。⁷旃:之,作语助。⁸犹来:还是归来。⁹无:不要。¹⁰止:停留。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屺(qǐ)¹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²行役,夙夜无寐³。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译文: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唉!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睡觉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抛尸他乡!
注释:¹屺:无草木的山。²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³无寐:没时间睡觉。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陟彼冈¹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xié)²。上慎旃哉,犹来!无死³!
译文: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冈,向我兄长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长兄一声叹息:唉!我的兄弟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他的同伴也一样;还是好好珍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死在他乡!
注释:¹冈:山脊。²偕:俱,在一起。³无死:不要死在异乡。

  此诗写一个远在他乡服役的征人,想象他的父母兄长在家乡正在思念他,抒发了主人公思念家乡的情怀。全诗三章,皆为赋体。

  全诗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常言: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人子行役,倘非思亲情急,不会登高望乡。此诗开篇,登高远望之旨便一意三复: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言之不足而长言申意,思父思母又思念兄长。开首两句,便把远望当归之意、长歌当哭之情,抒发得痛切感人。

  然而,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直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这种从对面设想的幻境,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幻境的创造,是想像与怀忆的融会。汉唐的郑笺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时亲人的叮咛。此说初看可通,深究则不然;诗人造境不只是追忆,而是想像和怀忆的融合。钱锺书指出:“然窃意面语当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管锥编》,下同)如古乐府《西洲曲》写男“下西洲”,拟想女在“江北”之念己望已:“单衫杏子黄”、“垂手明如玉”者,男心目中女之容饰;“君愁我亦愁”、“吹梦到西洲”者,男意计中女之情思。《西洲曲》这种“据实构虚,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无异乎《陟岵》焉”。别具赏心的体会,也符合思乡人的心理规律,因而为历代思乡诗不断承袭。其二,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父尚义”、“母尚恩”、“兄尚亲”。这虽带有经生气息,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从诗篇看,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犹来无弃”,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这更多地从母亲这边出发,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怜少子”的深情;兄长的“犹来无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这脱口而出的“犹来无死”,强烈表现了手足深情,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和珍视。在篇幅短小、语言简古的《诗经》中,写出人物的个性,极为不易,而能在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写出人物的特点,更为难能。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也并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1-213

zhì

míng xiānqín 

zhì zhānwàng yuē jiē xíng  shàngshènzhānzāi yóulái zhǐ 
zhì zhānwàng yuē jiē xíng mèi shàngshènzhānzāi yóulái  
zhìgāng zhānwàngxiōng xiōngyuē jiē xíng xié shàngshènzhānzāi yóulái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郑人有逃暑¹于孤林²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xǐ)³(rèn)从阴。及,流席¹⁰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¹¹阴,而患露¹²之濡(rú)¹³于身。其阴逾¹⁴¹⁵,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译文: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随着太阳的移动树的影子也移动,他就挪动自己的卧席跟着树的阴影。等到了黄昏时分,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等到树影随着月亮移动时,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释:¹逃暑:避暑,乘凉。²孤林:独立的一棵树。³徙:迁移,移动。⁴衽:卧席。⁵以:(用)来。⁶及:等到。⁷至:到了。⁸暮:黄昏。⁹席:睡。¹⁰于:在。¹¹从:跟从。¹²露:露水。¹³濡:沾湿。¹⁴逾:通假字,通:“愈”),更加。¹⁵去:离开。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流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